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空

『蓮花不是生長在清淨的高原和陸地,卻開放在污濁的泥潭中。
同樣的道理,覺悟並不是存在於迷境之外,正因為存在著錯誤觀點和迷惑,所以才產生覺悟的種子。
同樣的道理,只有進入迷惑的泥海,才能獲得覺悟的寶藏,
執著的人因為背著大山般的「我」,所以才會產生求道之心,也才會有覺悟。 』

佛陀早在菩提樹下目睹明心而悟道時,就徹悟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真理。
佛陀這樣教誨他的弟子:從緣起法則來看,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緣才出現的,所以,其本來是不存在差別的,如果感到有差別,那是我們的偏見。
虛空本來是沒有東和西的區別的,我們規定出來東和西的區別,執拗地強調東和西。
數字本來是從一到無限數,每一個數字都是一個完整的數目,在數量上並無多與少之分,而我們出自私慾,規定了多少之分。
本來是既無生也無滅,而我們卻認為生死有別。
這都是我們的偏見,我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執著於財富、執著於金錢、執著於名譽、執著於生命。
我們拘泥於有無、善惡、正邪和一切事物,從而加深了生命的迷惑,帶來了痛苦和煩惱。

佛陀進一步舉例說:有一個人在進行長途旅行,路上見到了一條大河,他覺得大河這邊有危險,大河彼岸似乎是安寧的,於是他做了個木筏,乘了木筏安然地到達了彼岸。
他認為,這個木筏使我安然地渡過了大河,幫了我的大忙,所以不能把它丟掉,要把它背在身上,帶到目的地去。
那麼,這個人對木筏做了他應做的事嗎?

不能這麼說,這個比喻說明:
即使是正確的事情也不應執著,應該把它丟開;何況不正確的事物,更應該把它丟開。
佛陀超脫了一般思惟,佛陀超脫了差別心,認為世界猶如空中的浮雲和幻覺,捨和取都是空,這就是性空。
佛陀說:一切事物都離開了有無的範疇,都是非有、非無、無生、無滅。
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構成的,事物本身的本性並沒有實體性,所以說是「非有」;因為是由因緣構成的,所以說是「非無」。
所謂覺悟就是懂得這個真實的道理,擺脫一切妄念。
如果認為,由於因緣而出現的事物,能夠永久的原封不動地存在下去,那就是「常見」,是錯誤的觀點。
如果認為它會完全消失,那就是「斷見」,也是錯誤的觀點。

這些「斷、常、有、無」並不是事物本身的形態,而是由於人的執著才產生的。
而一切事物本來是超越這種執著的形態的,物體都是由緣而產生的,所以都在變遷,並不是具有實體和永遠不變的。
因為有變遷,所以像幻覺,然而其本身在存在時又是真實的。
一切物體都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是同幻覺一樣的,然而,除了這種幻覺般的世界以外,既不存在真實的世界,也不存在永遠不變的世界,所以把這個世界看成虛假的東西是錯誤的,把它看成真實的世界也是錯誤的。

據載,佛陀悟道不久,有一天他坐在靈山冥思,突然有一閃光的天神來到他的腳下,在那裡放上了一朵金色的花,並請求佛陀說幾句話,講出空性的秘密。
佛陀將花收下,拿到手中,非常平靜地坐在那裡,卻一聲不吭。
周圍的人不明白他的沉默意味著什麼。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須菩提不聲不響地微笑了。
佛陀輕輕地說:我的心中藏著佛法,也就是關於空性的那些奇妙的知識,我用無言的形式傳給了須菩提,他又以無言的形式接受並理解了它。
這真諦,正是空性的秘密。
空性的秘密是什麼?什麼是空?
事物是平等的,不存在差別,這就是「空」。
事物本身的本質是沒有實體的,既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滅,
這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稱之為「空」。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而成立,相互依存而存在的,不可能單獨成立。就同光和影、長和短、白和黑一樣,它的本質是不可能單獨成立的,所以稱之為無自性。
悟不是存在於迷之外,迷不是存在於悟之外。
這兩者並不相異。事物並不存在兩種相反的形態。
佛陀指出:我們總是看到事物的誕生和消亡,但本來不存在「誕生」的問題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消亡」。
有了觀察事物真相的眼光,就會懂得事物不存在生和滅,並認識到這兩者並不是相異的這個真理。
我們總認為存在著「我」,所以執著於「我所」這一概念。
但本來「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就不可能有「我所」這個概念。
懂得了不存在「我」和「我所」這個道理,就會懂得「我」並非異物這個真理。

我們總認為存在著清淨和污濁,拘泥於兩者的區別。
但事物本身是不存在清淨和污濁之別的,清淨和污濁只不過是我們心靈的造作。
我們總認為善和惡是不同的存在,拘泥於善惡的區別。
但事物並不存在單獨的善,也不存在單獨的惡,覺悟的人懂得善惡並不相異這個真理。
我們恐懼不幸而指望幸福,但如果用真實的智慧來觀察這兩者,就會懂得,不幸的狀況本身也可能會變成幸福。
因此,懂得了不幸就是幸福,就會懂得,並不存在什麼纏繞身心、束縛自由的迷惑,也不存在什麼真正的自由。
這樣,我們就領悟了真理。
我們常說有和無、迷和悟、實和虛、正和邪,但並不是存在著兩種相反的東西,其真相是無法說明、無法表達、也無法認識的。
所以我們要擺脫這些語言和作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些語言和作為之後,就能懂得真正的「空」。

為了方便大眾理解,佛陀打比喻說:
蓮花不是生長在清淨的高原和陸地,卻開放在污濁的泥潭中。
同樣的道理,覺悟並不是存在於迷境之外,正因為存在著錯誤觀點和迷惑,所以才產生覺悟的種子。
只有冒著種種危險,深入海底,才能獲得無價之寶。
同樣的道理,只有進入迷惑的泥海,才能獲得覺悟的寶藏。
執著的人因為背著大山般的,所以才會產生求道之心,
也才會有覺悟。
佛陀使我們懂得一個真理:要超脫相反的兩者,懂得這兩者並不是異物,如果在兩個對立物當中,執著於其中之一,即使執著的是善或正,那也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拘泥於萬物均變遷這一觀點,也會導致錯誤的觀點;如果我們拘泥於萬物均不變這一觀點,當然也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執著於「我」,那是錯誤的,就一刻也不能擺脫痛苦;如果我們執著於「無我」,也是錯誤的,即使修道,也不會取得效果。
如果我們認為一切都只有痛苦,那是錯誤的;如果認為一切都只有歡樂也是錯誤的。
佛陀教導我們要堅持中道,要擺脫這兩種片面性。

任何時候,都不要瞧不起別人,鳥活著時,吃螞蟻;
鳥死後,螞蟻吃鳥。
一棵樹可以製成一百萬根火柴,燒光一百萬棵樹只需一根火柴。
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你瞧不起別人時,只不過別人不和你計較!
花,奼紫嫣紅,卻只是曇花一現;樹,樸素尋常,卻可以百歲長青。
活著,低調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