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孟子後記


孟子一書慢慢講完,可集論語大要,並詳細敘說為政之道,分析比較善惡、忠奸,為學生講解;但對現代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沒有君子願意學習,只剩於學術界、宗教界拿來勸世罷了。

亦集大學、中庸兩章的精華,以隱喻方法教其弟子,跟早期宗教傳道一樣,不能明說,只能體會。

而我是用白話把它講出,真有人看到,我私自思惟,現代的修學之士,也沒耐性學它,而達孟子的期望。若能使其自性能達惻隱之仁,羞惡之義,辭讓之禮,是非之智,也是賢士君子了。


現在各宗教推廣學《弟子規》、《感應篇》是打基礎,有學之士讀本會出版四書四本,能深入細嚼慢吞,腳踏實地的付之行動,可抵佛教三藏十二部,省許多時間的。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臉書分享:你,比喜歡你更重要!


懂得,是一種難言的柔情,入心入肺,入骨入髓;懂得,即使不言不語,即使山高水遠,彼此的心依然貼近,惺惺相惜沒有離。懂得,是發自內心的聲音!

有些人,無需相識,卻能通過一段話、一篇文字,明白彼此的心情。雖然隔著一張屏,一本書,一頁紙,因為懂得,所以,她就是那個可以走進自己內心深處的人。

有些情,無需轟轟烈烈,卻能深深銘記在心底一輩子。雖然時光荏苒,青春不在,因為懂得,所以他(她)依然是那個不管是開心或是悲傷,都可以在心底溫情擁抱的人。

然而,在我們漫長的一生裏,又會遇見幾個懂自己的人,就算是遇見了,又會有幾個真正願意懂自己的。這樣的人,如果遇到了,或男或女,只需一人便足夠了。真正的懂得,不是相邀,也不是牽引,更不是逼迫,而是實實在在自然而然的明白,這樣的明白,無關風月,無關功利,甚至無關風雨也無關晴天。

真正的懂得,不必言語,不必刻意,有時,只需淺淺一個微笑。真正的懂得,不必解釋,不必逃避,有時,只需輕輕的一聲呼喚。真正的懂得是一種心情,一種欣賞,更是一種心靈的默契。

懂得,是無聲的,也是有聲的。每當你開心時,憂傷時,偽裝時,失落時,流淚時,甚至你對生活不滿抱怨時,無需多言,因為他()會說出那句足以讓你感動流淚話語:我知道,我懂得,我明白。這是一句比愛和喜歡更深情的表白。

緣,是多麼美的相遇。而懂得,又是多麼美的緣。
如果你的生命中有一個真正懂你,或願意懂你的人,那一定是幸福的!


第十四篇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八章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註:
  五百有餘歲:趙注:「言五百歲聖人一出,天道之常也。亦有遲速不能正五百歲,故言有餘歲也。」
  見而知之:謂生在同時,得親見聖人之道而佐行之也。
  聞而知之:謂生在聖人之後,不及親見,僅聞其道而識之也。
  伊尹:毛詩商頌長發孔疏:「伊,是其氏;尹,正也。言其能正天下,故謂之伊尹。尚書君奭鄭注云『伊尹,名摯,湯以為阿衡。』」
  萊朱:趙注:「亦湯賢臣也;一曰仲虺是也。春秋傳曰:『仲虺居薛,為湯左相。』是則伊尹為右相,故二人等德也。」
  太公望:史記齊世家云:「呂尚者,東海上人,西伯出獵得之。曰:『吾太公望之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太師。」劉向別錄:「師之、尚之、父子,故曰師尚父。」
散宜生:聞西伯昌善養老,偕閎夭等往歸之,為文王四友之一,後佐武王滅紂。趙注:「呂尚有勇謀而為將,散宜生有文德而為相,故以相配而言之也。」
孔子則聞而知之:朱注:「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此所謂聞而知之。」
而來:猶言「以後」。而,以也。來,下及之辭。
至於今百有餘歲:趙注:「至今者,至今之時,當孟子時。」
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言孔子至孟子,時間相距僅百餘歲也。孔子卒於西元前489年,孟子生於西元前272年。
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趙注:「鄒魯相近,傳曰:『魯擊柝,聞於邾。』近之甚也。」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爾」者,歎而無怨之辭也。「乎爾」者,決絕之中,尚有餘註也。「無有」者有三說:1.趙注以為無有名世之輔佐。2.焦疏以為無有聖王。3.朱注則以為孟子隱然以紹述道統自居。

大意:孟子說:「古來一脈相承的道統,從唐堯、虞舜傳到了商湯,共有五百多年。那時候像夏禹和皋陶,就是親眼看見,才能知道堯舜的道理,像商湯,就是由耳聞而知道的。再從商湯傳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年,那時候像伊尹和萊朱,也是親眼看見,才能知道商湯的道理。
         
         像周文王,就是由耳聞而知道的。更從文王傳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那時候像太公望、散宜生,就是親眼看見,才知道文王的道理,像孔子便又是由耳聞得知的了。
      
         可是從孔子以來,到現在只有一百多年,距離聖人的時代這樣近,距離聖人的故居也是這樣。然而已經沒有人親眼看見孔子的道理了!恐怕五百年後,連耳聞孔子的道理的人都沒有了!」

說明:孟子早前在公孫丑章已明白表示,他要接自古聖人相傳的道統。古代道統心法是傳於帝王家,因為孔子亦為帝王之後,並喜歡研究古書,能了透心法,傳於顏回,而顏回早逝,孔子曰:「天喪予!」後傳曾子,並命孫孔伋拜曾子為師,曾子怕孔伋不明真理,寫《大學》一章,提醒他;孔伋後無傳人,寫了《中庸》一章,傳於後世有緣之人。

          後孟子學於孔伋的學生及孫輩,能明白道統,故出了《孟子》一書。此道統傳到朱熹而無單傳,講學於書院,普及於大眾。(宗教上稱道傳於火宅。)蔣公總統稱他接道統,並著一本《科學的學庸》講述其理。

     
         現在對於各宗教的出生入死的心法都公開,但因名利關係,都是打不破其枷鎖,故能明心見性,由凡入聖的人少了。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赤腳大學


印度社1972創立,是一間致力於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在教育、技能培訓、健康、清潔飲水、婦女權益和太陽能發電等領域開展活動的志願者組織。

造了一業,它存在了長達40我希望它繼續下去我是一個瘋狂的企造了一個瘋狂的企業。我在印度接受的是精英教育我上的大生了政府首和百富翁1965我第一次去了一村庄我看到了地人吃不飽,,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這種現實,底改了我的生活。回家之后的工作幾會,我跟我母,我選擇村工作當時就休克了她不能理解我出了什麼問題。我跟她說給我一點時間,的,也我不會,结果我没有回

接下村生活工作的5裏,經歷而我這樣個瘋狂的企家到底在印度做了哪些工作?
建立了赤脚大學,它是在印度郊唯一通的大學,過太陽能供電。這校中有市中心,銷售手工品,有電腦,復機,傳統的新中心,還可以行一些公的表演也有培文盲的中心,讓字的女知道怎使用電。們這個學特的地方就是所有供電設施都由赤脚工程管理都不超10

們還利用地居民收集雨水的技能解决了用水問題,使得很多小孩在上候就不用打水了。600不通路的村庄通上了太電,290赤脚工程師負責這個項目,其中有76婦女。3000赤脚生在各村庄教書。面有15萬個小女孩都在上學。

有些不字的有的已做了祖母了,毛里塔尼亞、玻利维和不丹在我的大學裏接受6月的培訓,為太陽能工程師,回到地之后就成赤脚家了

自坦桑尼亞、盧的一些女也到我們學校培訓,12非洲裏,多祖母级的,這種教育方式在全球得到復製。希望這種救助模式也能對中國

我很富裕我家很有錢,獻,给予,這就是我的理想。

附:
現代有世界財富排行榜,前五佰名之內的人,若能有像羅伊如此智慧的創舉,世界就不會因貪婪爭權引起戰爭,使人民死傷無數。
可嘆!現代的富人只發心死後裸捐,這種作法,對於同時代的人,沒有什麼幫助的。
如:
印度有一位有錢婦人,想要捐一大筆錢給在印度行善的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沒有接受,而是與她說:
『請妳在每一次想要買新衣時,少買一件,把省下的錢捐出來。』
有錢婦人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麻煩,但仍照做。
當每一次要添購新衣時,就會想到德蕾莎修女的話,少買一件,把省下來的錢捐出來。
漸漸的她發現,每一次忍住欲望時,行善的喜樂也從心裡慢慢滋長。
後來德蕾莎修女與她說:
『真心的奉獻,不是拿出多餘的,而是捨出原本擁有的。』
行善從今日開始。
今日有人在受苦,有人露宿街頭,有人在挨餓。
我們的工作是今日的,昨日已逝,明日未臨。

不要等到明日,如果我們今天不做,明日他們可能已經不在了。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臉書分享:你知道嗎?


在台灣有一個種樹的男人,他是台灣樹王賴倍元,人人都叫他賴桑,30年花了20億種了30萬棵樹,賴桑投入一生的精力與金錢,在大雪山上買地種樹,並立下「不砍伐、不買賣、不傳子」的三不政策,要把一生志業留給台灣人民。

眼前這位種樹人,一般人都暱稱他叫賴桑,一身西部牛仔的裝扮,很難想像他就是隱身在大雪山,30年來花了20億種30萬棵樹救地球的台灣樹王賴倍元。

台灣樹王賴桑(賴倍元):「我常常都會看到這些神木,我都會對樹木說話,替它說話就對了,來,秦皇、武漢只不過與我一瞬間,唐、元、明、清也只不過與我過往雲煙,你看它一棵樹,活生生在這裡站3400年了,那我們人類,對不對,幾10年而已,拚命衝,不知道在忙什麼。」

30
年前,一張誤打誤撞的合約讓賴桑買下了這座垃圾山頭,帶著家人的不諒解,下定決心上山造林,曾被當作花錢的傻子,但賴桑從不後悔,他說人生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台灣樹王賴桑(賴倍元):「我常常會說一句話,人私心要縮小,格局才會變大,一生你就是要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樹就是很美啊,對啊,每天都這樣綠油油,每天一直都有希望啊,所以我的人生就是浪費,投資也好,在這個美好的事物上。」

如今第一棵種下的樹,雙手已不能環抱,賴桑說未來還會繼續種樹,立下在有生之年種下50萬棵樹的目標,賴桑要把這片森林留給台灣後代子孫,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你看到此文章,再想想那些山老鼠及與其勾結的官員,兩者之間將來下場那者悲哀?我們的心應學那一方?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第十四篇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七章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註:
孔子在陳:孔子在陳國三年,君對他禮遇有加,但不重用,故有此嘆。詳見本會出版之『孔子簡介』。
盍 :朱注:「何不也。」
來 :經傳釋詞:「語末助詞。」
黨 :鄉黨。趙注:「周禮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案:五百家為黨。
狂簡:朱注:「謂志大而略於事。」趙注:「簡,大也。狂者,進取大道,而不得其正者也。」
進取:朱注:「謂求望高遠。」
不忘其初:趙注:「孔子思故舊也。」焦疏:「即不忘故舊也。」
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朱注:「論語,『道』作『行』;『獧』作『狷』。」趙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與之,傳之以道也。論語包注:「狂者進取於善道,狷者守節無為。」
思其次:趙注:「時無中道之人,以狂獧次善者,故思之也。」
琴張、曾皙、牧皮:皆為孔子學生,但牧皮不詳。
論語:「師也辟。」朱注:「子桑戶死,琴張臨其喪而歌。(事見莊子)季武子死,曾皙倚其門而歌。(事見檀弓)
師,即顓孫師,字子張,又稱琴張。為人無常易變化。
嘐嘐:志大言誇者也。
古之人,古之人:趙注:「重言古之人,欲慕之也。」
夷考其行而不掩焉:朱注:「夷,平也。掩,覆也。言平考其行,則不能覆其言也。」
不屑不潔:趙注:「屑,潔也。不潔,污穢也。既不能狂者,欲得有介之人,能恥賤惡行不潔者,則可與言矣,是獧人次於狂者也。」即不肯為污穢之行,所謂「有所不為」也。
鄉原:原與愿同。乃鄉間一種外飾謹厚而好逢近流俗之人,蓋偽君子也。鄉原譏狂者曰:「何用如此嘐嘐然,行不掩其言,而徒每事必稱古人耶?」又議獧者曰:「何必如此踽踽涼涼,無所親厚哉?人既生於此世,則但當為此世之人,使當時之人皆以為善則可矣。」此鄉原之志也。
踽踽:獨行不進之貌。
涼涼:薄也,不見親厚於人也。
閹 :如奄人之奄,閉藏之意也。
媚 :求媚於人也。
原人:謂謹厚之人也。
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趙注:「孟子返鄉原之人,能匿蔽其惡。非之無可舉者,刺之無可刺者,志同於流俗之人,行合於污亂之世,為人謀,居其身若似忠信,行其身若似廉潔為行矣。眾皆悅美之,其人自以所行為是,而無仁義之實,故不可入堯舜之道也。無德而人以為有德,故曰『德之賊也。』」非者,譏訶其闕也。刺者,責其愆咎。流俗者,風俗頹靡如水之下流,眾莫不然也。
惡似而非者:趙注:「似真而非者,孔子之所惡也。」
莠 :朱注:「似苗之草也。」趙注:「葉莖似苗,秀而不實者。」
佞 :朱注:「才智之稱,其言似義而非義也。」
利口:趙注:「利口辯辭。」朱注:「多言而不實者也。」
鄭聲:鄭國之音。朱注:「淫樂也。」趙注:「淫人之聽,似若美樂。」
樂 :朱注:「正樂也。」
紫 :朱注;「閒ㄐㄧㄢˋ色也。」即雜色。
朱 :朱注:「正色也。」考工記云:「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赤者朱也,故正色。
惡鄉原,恐其亂德也:朱注:「鄉原不狂不獧,人皆以為善,有似乎中道,而實非也,故恐其亂德也。」
反經:謂歸復其常道也。趙注:「反,歸也。經,常也。君子治國家,歸其常經。」朱注:「反,復也。經,常也。萬世不易之常道也。」
經正:正義:「以仁義禮智之道化之,謂經正之也。」
庶民興:趙注:「眾民興起而家給人足矣。」朱注:「興起於善也。」
斯 :則也。
邪慝:趙注:「邪惡之行也。」慝,隱惡也。
大意:
萬章問孟子說:「孔子困阨在陳國的時候,曾經歎息說:『為什麼不回到魯國去呢!我家鄉裏許多弟子都是志氣高大而行為疏略,期望積極進取。』不忘掉故舊。請問孔子那時在陳國,怎會想起魯國這些志氣高大的弟子呢?」

孟子說:「孔子曾說過:『既得不到能依中道而行的人材傳道給他,必不得已而求其次,只要有狂獧的人就可以了,狂的雖然好高騖遠,過乎中庸,但一心上進,能夠有所作為,這志氣是可取的。獧的人雖然拘謹持重,不及中庸,但潔身自愛,能夠有所不為,這操守是可取的。』孔子難道不要能依中道而行的人嗎?是因為不一定能夠得到,所以才想到狂獧這次一等的人了。」

萬章又問:「請問怎樣的人,就可以稱做狂呢?」

孟子說:「孔子的門人中像琴張、曾皙、牧皮這些人,就是孔子所說的狂人了。」

萬章又問:「為甚麼說他們是狂呢?」

孟子說:「他們志氣高,看不起現在的人,時常言語誇張地說:『古時候的人是怎樣的,古時候的人是怎樣的。』好像有以古人自期的模樣,等到平心考察他們的行為,卻不能掩覆他們的話,這就是他們狂的樣子。
若是狂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那不屑做污穢事的人,就是獧了,這就是次一的呢!」
萬章又問:「像狂與獧,固然是孔子所取重的了,可是孔子又曾說過:『從我的門口經過,卻不進入我屋裏,我並不恨他的,那只是鄉愿吧!鄉愿是修害道德的賊啊!』請問夫子,怎樣的人就可稱做鄉愿呢?」

孟子說:「要曉得鄉愿的行為,只要聽他議論狂獧的話,就可明白。
他議笑狂的人說:『為甚麼這樣志大言誇的樣子呢?說話不顧到做的事,做事又不顧到說的話,開口總是說:「古時候的人怎樣的!古時候的人怎樣的!」他又譏笑獧的人說:「他的行為,為甚麼這樣孤單冷淡呢?既然生在這世上,就不妨倏些這世上的人,只要大家說我好,就可以了,何苦要落落寡合呢?」』因為這樣存心,所以他自己做事,總是遮遮掩掩專想討好世人的,這就是鄉愿的為人,孔子所以深惡痛絕他,正在於此。」

萬章說:「現在既然鄉裏的人都稱是老實人,那他的為人,無論到甚麼地方總不會不當他是老實人,像這樣,也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了;而孔子卻認為他是傷害道德的賊,這是甚麼緣故呢?」

孟子說:「那鄉愿的為人,要非議他的不是,卻沒有顯明的錯誤可舉出;要攻擊他的毛病,卻也沒有具體的罪惡可以攻擊。他一味隨和下流的習俗,苟合污濁的社會;他的居心好像很忠厚信實,他的行事很清白無私,所以大家都喜歡他。而他也就自以為是;但究竟不可以同他進入堯舜的中正大道。這種自欺欺人的偽君子,最容易迷亂人的耳目,所以說:『是傷害道德的賊啊!』
      
      孔子說:『我最恨的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憎恨那莠草,是恐怕它混亂禾苗;憎恨那自作聰明的人,是恐怕他混亂了義理;憎恨那花言巧語的人,是恐怕他混亂了信實;憎恨那鄭國的淫聲,是恐怕它混亂了正樂;憎恨那紫色,是恐怕老混亂紅色;憎恨那鄉愿一類的人,也是恐怕他混亂了道德。』

      所以維護正道的君子,要想闢除異端,遏止邪說,只要凡事歸返到仁義禮智的經常大道就行了。經常的大道能端正起來,百姓自然就奮發起來,百姓能夠奮發起來,自然善惡昭彰,是非分明,天下也就不會再有鄉愿一類的邪惡行為了。」


說明:此章重點在論鄉愿,一般士人都是求取聖人,而聖人要達尊行禮義仁智的自然大道,在佛家來講就是作佛,比較困難。但求其次,也可以為狂或為狷的人,這二類之人,尚能明白意理,明白是非,明白正邪;如佛家之菩薩與羅漢。

      孔子最恨的是似是而非的鄉愿,見風轉舵,一昧討好多數人,而不分正邪,如孔子當時的少正卯;佛家的提波達多就是如此類。

     現代的團體中此類之人也是很多,以致阻礙了各項行政工作運行,更加結黨營私。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修行之果


有人問佛陀:通過修行,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我失去憤怒、憂慮、 悲觀和沮喪、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失去了凡夫俗子的一切無知習氣障礙,也失去了對老和死亡的恐懼。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有兩件事,生和死。
一件事已經做完了,另一件你還急什麼呢?
1、有緣而來,無緣而去。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有緣不推,無緣不求。來的歡迎,去的目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2、有智慧的人,從來不活在別人的嘴裡,也不活在別人的眼裡。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起妄緣,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自如,冷暖自知,當下就是修行。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難以交心。

3、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不管你知不知覺,承不承認。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皆成空。做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

4、真正的平靜不是你靜坐可以幾個小時不起,而是用一顆平和的心態看人間萬象,聽花開的聲音。坐亦禪,行亦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5、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無法佔有,只能經歷。我們只是時間的過客,總有一天,我們會和所有的一切永別。眼前的,好好珍惜;過去的,坦然面對。該來的,欣然接受,不怨天不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