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第十四篇盡心章句下第二十二、二十三章


二十二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註:
禹之聲:禹之樂也。
尚:加也。
追蠡:朱注:「追,鐘鈕也,周禮所謂懸蟲是
也。蠡者,齧木蟲也。言禹時鐘在者,鐘鈕如蟲齧而`欲絕,蓋用之者多。而文王之鐘不然,是以知禹之樂過於文王證也。」
是奚足哉:朱注引豐氏曰:「言此何足以知之也。」
城門之軌,兩馬之力:朱注引豐氏曰:「軌,車轍迹也。兩馬,一車所駕也。」

大意:高子說:「禹的音樂,比文王的音樂來得美。」
孟子說:「你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呢?」
高子說:「因為大禹的鐘鈕已經像蟻齧過一樣快斷了,想是用得多的                     緣故。」
孟子說:「這個怎麼可以拿來做為憑證呢?好比城門的車軌特別深,                    又難道是一車兩馬之力所輾成的嗎?要知道這是由於日子                    長了,車子進出得多的緣故。大禹鐘鈕像蟻齧一樣,那是                     歷年太久的緣故啊!」

說明:一般人常說評論一個人要「蓋棺論定」,表示未得到結果不能隨便下斷言。

譬如某宗教的活佛大師,信徒千萬,廟宇堂皇莊嚴,穿著華麗,飾品高貴,坐堂講經說法,頭頭是道,達官顯要也來,如此看來,一定是得道高僧。

但再深入研究其過去行徑,被發現其過去,由顯教解厄歛財;再入藏密,以雙修騙色,將來會是升天或下地獄,現在是無法論定的,要交給時間及宇宙之能量來判定。

也有人以為老師父可能是得道高人,這也不一定,可能是多吃飯的米蟲而已。


二十三
齊饑。
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註:
發棠:言發棠邑之倉,出穀米以賬人民也。棠,齊邑。朱注:「先時齊國嘗饑,孟子勸王發棠邑之倉以濟貧窮;至此又饑,陳臻問言齊人望孟子復勸王發棠邑。」
殆不可復:言復勸王發棠之事,恐不可再也。殆,恐也。
馮婦:人名,姓馮,婦名。
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按劉昌詩蘆浦筆記及周密志雅堂雜抄,皆以為應以「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斷句,其說較長,今從之。則,效法也。
負嵎:負,依也。嵎,山曲也。
攖 :觸犯也。
攘臂:奮臂以起也。
笑之:譏其不知止也。

大意:齊國又鬧饑荒了。
陳臻問孟子說:「齊國的人民都以為夫子將要再請求齊王,發那棠邑倉廩中的穀米去賬濟他們,這事恐怕不能夠再行了罷?」
孟子說:「再這樣子做就成了馮婦了。從前晉國有個人名叫馮婦的,很會空手打老虎,最後成為善士,士人都效法他。有一天,野外有許多人在追趕老虎;但老虎蹲在山曲處,背山向人,沒有人敢去觸犯牠。大家看到馮婦歸來了,大家前去迎接。於是馮婦又伸出手臂,下了車子,打算去打老虎,大家都非常高興。可是卻被那些讀書明理的人笑他不知自止。」


說明:台灣有句俚語:「事不過三。」說明一個人被人騙或幫助人,三次之內尚可以,若第四次被騙就是傻子,不值同情;同理幫助他人渡過難關,也是三次就好,若是第四次就會被人笑不能自止。
      
           所以一個修行之人,也要明白,參與各項行政事務,要適可而止,最重要的是內心修自性而得功德,非由肉體行事務而得福德。但有能力則兩者才可兼修。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忘了自己就會變得勇敢

我已忘記是哪一年,只記得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那天下午我值班,過了12時,父親和女兒來給我送飯。我洗過手剛想吃飯,值班護士匆匆跑來,大聲喊道:「大夫,急診送來一個腹外傷的小孩,情況不太好。你快去看看。」
我放下筷子,疾步跑到處置室。一個十四、五歲樣子的男孩躺在平車上,面色蒼白,一雙企盼的眼睛看著我。我見他腹部壓著厚厚的紗墊,白色中滲出淡紅的血色,便急忙為他查體。患者血壓偏低,心率很快。詢問病史後,我得知他在公園玩耍時同另一夥孩子發生口角,被對方尖刀刺入腹部。隨同前來的是一個比他還要小的男孩,從小孩口中得知,他們的家比較遠,父母還不知道這裡發生的一切。患者必須馬上手術!
我對護士說:「置胃管、尿管,抽血樣,準備急診手術。」護士連忙告訴我:「他沒有家屬跟來,是護工送進來的,只怕沒人簽字吧。」
我趕緊說道:「快通知手術吧!孩子傷得很重,怕等不及家屬來了。我馬上報告總值班。」
正在這時,那個一同前來的小孩突然抓住我的白大衣,哭著喊道:「叔叔,您做手術吧,我來簽字。他不能死,他是因為我才和別人打架的,他們家就他一個兒子。您救救他吧!」我說:「我會馬上做手術的,但你還不夠簽字的年齡。你快告訴我他的家在哪兒?」
小孩說出了一個位址,我報告給了總值班。一切準備妥當後,我們走進了手術室。
手術很順利,也很成功。孩子是腸破裂、腸系膜血管損傷。男孩被送回病房後不久,他的父母急匆匆趕到醫院,大聲喊著孩子的名字,用粗糙的手不停地撫摸著孩子的臉。我看到後心裡湧上一種酸酸的味道,我知道孩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是無可替代的。
在我做手術的過程中,父親和女兒一直都沒走。直到我閑下來,女兒跑過來叫我吃飯,我笑著應允。
這時,女兒奇怪地問道:「爸爸,為什麼家人不簽字就不可以做手術?」
我回答:「這是法律規定的。」
女兒突然變得很驚奇,大聲說道:「爸爸,你違法了。」
我嚴肅地說:「作為一名醫生,我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醫生不能看著病人在他面前死亡而無所作為。」
女兒聽完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說:「爸爸,你真勇敢,可我以前一直以為你是很膽小的。」
我接著說:「一個人因為利他而忘了自己就會變得勇敢,一個人付出慈愛就會受人尊敬。」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父親突然接過話茬兒:「人在解決了吃穿以後,最需要的就是健康和教育。所以,醫生和老師都應該具有無我和慈愛精神。你爸爸今天做得很對。」

這話讓我感到心中一片明亮。我明白了,於醫而言,醫心無術,治病唯一。

第十四篇盡心章句下第二十、二十一章


二十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註:
昭昭:明也。
昏昏:闇也。

大意:孟子說:「古時候有賢德的人,自己先明白道理,然後使人也能明白道理;現在在位的人,自己昏昧,不明義理,卻要教人明白義理。」

說明: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孟子在此告訴我們,你一定要先明白大道之經過歷程,才能教導別人而走上大道。當時的人有不明大道之義理,教導別人卻想要被教之人,能明白大道義理。這是引人入岐途。

現在宗教法師、傳教師,也在講經說法,教信眾能了脫生死,成佛做祖;而自己都不明經文的了義,也不明能量脫離肉體,到地府天堂遊歷一番,而在講台上教別人,這就像盲人引路一樣,非常危險。若有信眾誤信而不成了脫生死,此說法者也要承受擔大罪業的。


二十一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
高子:趙注:「齊人,嘗學於孟子,鄉道而未明,去而學於他術。孟子謂之如此。」
山徑:趙注:「山之領。」廣雅釋邱:「領,阪也。」是山徑即山阪之謂也。
蹊 :音希,山間獸蹄所經之荒路。說文段注:「凡始行以待後行之徑曰蹊。」
介然:特別專一貌,荀子修身篇楊注:「介然,堅固貌。」漢書律歷志注:「介然,特異之意。」說文八部:「介,畫也。」山領廣闊,原可散亂而行,縱橫旁午,不相沿踐,今介然專一路,特而不散,自畫而不亂,有常而堅固,此蹊間所以能成路也。
用 :方言:「行也。」
為間不用:猶言「隔別不行。」焦疏:「間為隔別之義,謂別行他路,遂與此路隔別而不行也。」趙氏謂高子去而學於他道,正此為間之喻也。
茅塞:正義:「茅草生而塞之,不復為路。以喻高子學於仁義之道,常逐行之;而反中止,比若山路,故曰茅塞子之心也。」

大意:孟子有一天對高子說:「一個人的心,要常常去克制人欲,而守天理。好比在山嶺上獸蹄所經過的荒路,不是茅草阻塞,沒有人走的形踪,只要特別專一地去走,久而久之,便能成為一條大道。可是隔些日子不去走,那茅草就又會把它阻塞起來了,現在你的心也像給茅草阻塞一樣。」

說明:孟子借此告訴天下修身養性的學道之人,自己成佛成聖是要靠自己,虛空聖靈是大公無私,不會因你誦經、讀懺、念佛、作法事就會度你上天堂或到西方極樂。一個發心想一生成佛比死後讓阿彌陀佛來接引更可靠,但有些人明白此理,但因無法提起恒心毅力而中途而廢。


一生成佛就是孟子所說,我們全體經絡早已茅草阻塞,利用深呼吸而慢慢打通,更要日日行走,才能初成小徑,每日二十分鐘,不能中斷,茅草就不容易生出,久而久之,就成小徑,再擴大行之,總成康莊大道。

明白了能量與血肉之軀是有可分,則能看淡身外之物,而重自身珍寶,終能自度,再後度人,如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臉書分享:時間讓你與眾不同


1902年,27歲的詩人里爾克應聘去給62歲的畫家、雕塑大師羅丹當助理,在初出茅廬的詩人的猜想中,名滿天下的羅丹一定過著十分浪漫、瘋狂、與眾不同的生活。

是什麼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我覺得羅丹說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一夜成名,張愛玲說過的,「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真的耽誤了很多少年人。

是這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於自己的工作中。

在中國經濟學家中,張五常大概是天賦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就差點兒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他又是一個十分勤勉的人,早年為了寫《佃農理論》。
他把十幾箱原始檔案一份一份揀完,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於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經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可是每週還要寫兩篇1500字以上的專欄文章。

在當代西方學者中,英國的尼爾·弗格森是公認的「神童」,他的研究領域橫跨歷史學、經濟學與政治學三界之間,不到30歲就被牛津大學聘為研究員,40歲時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一百人。」
可是他的勤奮又是非常人能比的,為了寫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書,他和助理們翻閱了羅氏家族百年以來的上萬封加密及成噸的原始資料。

所以,在與眾不同的背後,往往是一些不足與外人道的辛苦。他們簡單地長跑,簡單地做一件事情。他們做事,只為意義本身。所謂的成功,只是一個結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
與眾不同的東西,往往在製造的過程中是枯燥的、重複的和需要耐心的。
然而,他看到的真實景象與想像中的大相徑庭,羅丹竟是一個整天孤獨地埋頭於畫室的老人。

里爾克問他:「如何能夠尋找到一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

羅丹沈默片刻,然後及其嚴肅地說:「應當工作,只要工作。還要有耐心。」


其實,你如果把人生當成一次馬拉松長跑的話,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麼重要的事情嗎?
世上有著很多與眾不同的傑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義上
在流傳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紋的是最昂貴的,幾乎一器難求。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製作出來的。


後來,王世襄終於在他的書中把秘密洩露了出來,它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工匠製作犀皮,先用調色漆灰堆出一顆顆或者一條條高起的地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顏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乾透了再磨平拋光,光滑的表面於是浮現細密和多層次的色漆斑紋。
當我讀到這個秘密的時候,突然莞爾。

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麽是血,要麽是汗,要麽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第十四篇盡心章句下第十八、十九章


十八
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閒,無上下之交也。」
註:
君子:指孔子。
戹 :同「厄」。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受困陳、蔡之間。
無上下之交:朱注:「君臣皆惡,無所與交也。」

大意:孟子說:「孔子受困於陳、蔡兩國之間,這是因為這兩國都沒有賢者執政,所以和這兩國的君臣都沒有交往的緣故。」

說明:此孔子受陳、蔡之困,是因果的緣故,與佛陀十難因緣一樣。但兩位聖人都不會因此困擾而喪道。

孔子陳蔡之困見本會之「孔子簡介」一書。

佛陀的十難當中第一難是孫陀利誹謗 佛陀。
她用水瓢綁在肚子上假裝懷孕,誹謗孩子的爹是 佛陀!
後來因為水瓢掉下來了,所以這場騙局才被揭穿!

她會誹謗 佛陀卻是有往世的業因的。
佛陀跟大家說:「在過去世有一位在街頭賣藝的人叫做『淨眼』,他看到一位漂亮的淫女叫作『鹿相』,與對方娛樂嬉戲後,『淨眼』就殺了『鹿相』,搶走了對方的財物,他把『鹿相』的屍體藏在一位名叫『樂無為』的辟支佛之住處。
後來大家找不到鹿相,就去跟國王報案,國王命令大臣們去尋找,終於在辟支佛的住處找到『鹿相』的屍體,大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問辟支佛:『人是你殺的嗎?』
辟支佛也不回答!因為有過去世的因緣,所以他不回答。
大家就認為兇手是辟支佛『樂無為』。

經過了一陣嚴刑拷打,連樹神都看不下去說不要打了!所以大家就去問國王,國王決定要把辟支佛遊街示眾準備斬首;這時,淨眼看到了辟支佛要當自己的替死鬼!心裡過意不去,就去跟大家說:『人是我殺的!不是道士殺的。放了他,快來抓我。』
官人們就把淨眼抓起來,並跟辟支佛懺悔!

辟支佛默然不答,然後就在大家的面前,展現各種神通,出水又出火,接著就在空中燒身滅度入涅槃了!

大家都哭了!有的人懺悔、有的人禮拜!把辟支佛舍利建立了舍利塔。

然後淨眼就被行刑,先被釘在類似十字架上,然後弓箭射之,沒死的話再砍下頭來。」

佛陀最後跟舍利弗說:「當初的淨眼就是我。鹿相就是現在的孫陀利。舍利弗!當時的國王就是現今的執杖釋種。舍利弗!我當時殺了鹿相,害了辟支佛被冤枉綑綁,因為這個罪的緣故,我經過無數千歲,都在泥犁地獄中被煮,及上劍樹受苦;無數千歲,在畜生道中;無數千歲,在餓鬼道中。當時的餘殃,即使到現今已經成佛了,還要遭受孫陀利女人的誹謗。」

十九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註:
貉稽:趙注:「貉姓,仕者也。」或曰:「北方之貉種人,名稽。」
不理於口:趙注:「為眾口所訕,理,賴也。」
憎茲多口:謂為士者益為此眾口所證也。憎,通「增」。
詩 :詩經邶風柏舟之篇。
憂心悄悄:謂憂在心也。悄悄,憂貌。
慍于群小:慍,怨也。趙注:「怨小人聚而非議賢者也。」
肆不殆厥慍,亦不隕厥問:見詩經大雅緜篇。肆,發語詞,無義。殆,絕也。隕,失墜也。朱注:「本言太王事昆夷,雖不能殄絕其慍怒,六不自墜其聲問之美。」

大意:貉稽說:「我這個人很不得眾人稱道。」
孟子說:「沒有什麼關係,士人本來就常常被眾人所譏諷的。詩經上說:『內心憂愁不解,被許多小人的悶氣所聚。』孔子也曾有過這樣的遭遇。」詩經上又說:『雖不能消除他們的慍怒,但也不能降低自己的聲譽。』這便是文王有曾遇過的事啊!」

說明:一個人在團體中,不一定人人都會同意你,或稱讚你。若你是一個修行人而不參與行政之事,你可以在亂中取靜,不與參話。


若你是有參與行政之事,你就得是非分明,不能合稀泥,雖然眾人慍怨於你,你也不能失去自己的聲譽而附和,一定要修其在我。

行政事務完成,時間一到就要趕快脫離是非之地,自行閉關補修。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臉書分享:心靈早餐


【心路】是能創造世上獨一無二最美的人生道路。
再美的路,如果沒有好的心情,美也不能和自己相融合,再不美的路,如果有好的心情,不美也影響不了自己的心情。
美與不美都不再影響自己的心情,而自己又能明白,只有心情美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於是世上最美的路便造就出來,它不只是在外面,也在心裡面,而是內外融合而成的【心路】。

【心路】是能創造世上獨一無二最美的人生道路,而並不受外在環境的左右。
人生有兩條【心路】歷程要走,一條是【必須走】的,一條是【想要走】的。但你要先把【必須走】的路,能走的順利無憂,漂亮,才是圓滿,這樣也才能把【想要走】的路,走的出未來的精彩。


人從出生開始,任誰也無法選擇你的父母,兄弟姊妹,直到最後死亡,這是你和他們之閒無法選擇,不管變化為何,終究血緣關係存在,不管你接受或否定,而這是人生先天注定必需走的路。
必須走的路,如果你都能走的順,走的美,就是圓滿,有了圓滿的家庭,做為幸福的起點,那是最好的選擇。

但這條路上的風景不見得就是美,也不見得就是不美。
美與不美,見人見智,並沒有絕對的美與不美,只有被影響後,心情的好與壞而已。
被影響了,心情之路再美也可能變成不美,而不知珍惜,而心情不受影響,美與不美,心情之路永遠最美。

即然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絕對,什麼可能都有,那麼你想走的路,是可以選擇,也可以改變,而不是注定的不幸,就一定要低頭認命,這才是你想走的路,也才能走出精彩未來之路。

走自己想走的路,或許你不見得會成功,會有錢,會有享受,甚至辛苦異常,負債累累,但你仍會甘願,因為路是自己選擇的,你想走的路,所以應該能接受最後結果,這也才是美的心路歷程。

美能開心,不美也能讓自己不忘記開心,這是自己人生的【心路】上最好的學習,學好了就能把世上最美的【心路】給發現出來,而創造永世的美麗的大道之路!

好友們,祝福您,送您世上最美的人生道路,【心路】寧靜祥和,平安如意,愉快幸福!不斷地激勵自己及提醒自己。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第十四篇盡心章句下第十六、十七章


十六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註:
仁也者,人也:朱注:「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

大意:孟子說:「仁這德性,就是人所以為人的道理。仁性同人身合起來說,就是所謂道了。」

說明:孟子在此告訴我們,人就是物質的肉身和心性的能量合在一起,才能稱為人,這是自然大道。
            若只有強壯肉體,而無仁慈的本性,那追這樣的人也是機械式的人;只是水、火、土、風四大組合而已。
             所以人是不能沒有慈愛本性,應該發掘內在仁德本性,就是精神能量,配合肉體,如此才可稱為真人。

十七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註:本章重複,見第十篇萬章句下第一章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