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第十四篇盡心章句下第二十、二十一章


二十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註:
昭昭:明也。
昏昏:闇也。

大意:孟子說:「古時候有賢德的人,自己先明白道理,然後使人也能明白道理;現在在位的人,自己昏昧,不明義理,卻要教人明白義理。」

說明: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孟子在此告訴我們,你一定要先明白大道之經過歷程,才能教導別人而走上大道。當時的人有不明大道之義理,教導別人卻想要被教之人,能明白大道義理。這是引人入岐途。

現在宗教法師、傳教師,也在講經說法,教信眾能了脫生死,成佛做祖;而自己都不明經文的了義,也不明能量脫離肉體,到地府天堂遊歷一番,而在講台上教別人,這就像盲人引路一樣,非常危險。若有信眾誤信而不成了脫生死,此說法者也要承受擔大罪業的。


二十一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
高子:趙注:「齊人,嘗學於孟子,鄉道而未明,去而學於他術。孟子謂之如此。」
山徑:趙注:「山之領。」廣雅釋邱:「領,阪也。」是山徑即山阪之謂也。
蹊 :音希,山間獸蹄所經之荒路。說文段注:「凡始行以待後行之徑曰蹊。」
介然:特別專一貌,荀子修身篇楊注:「介然,堅固貌。」漢書律歷志注:「介然,特異之意。」說文八部:「介,畫也。」山領廣闊,原可散亂而行,縱橫旁午,不相沿踐,今介然專一路,特而不散,自畫而不亂,有常而堅固,此蹊間所以能成路也。
用 :方言:「行也。」
為間不用:猶言「隔別不行。」焦疏:「間為隔別之義,謂別行他路,遂與此路隔別而不行也。」趙氏謂高子去而學於他道,正此為間之喻也。
茅塞:正義:「茅草生而塞之,不復為路。以喻高子學於仁義之道,常逐行之;而反中止,比若山路,故曰茅塞子之心也。」

大意:孟子有一天對高子說:「一個人的心,要常常去克制人欲,而守天理。好比在山嶺上獸蹄所經過的荒路,不是茅草阻塞,沒有人走的形踪,只要特別專一地去走,久而久之,便能成為一條大道。可是隔些日子不去走,那茅草就又會把它阻塞起來了,現在你的心也像給茅草阻塞一樣。」

說明:孟子借此告訴天下修身養性的學道之人,自己成佛成聖是要靠自己,虛空聖靈是大公無私,不會因你誦經、讀懺、念佛、作法事就會度你上天堂或到西方極樂。一個發心想一生成佛比死後讓阿彌陀佛來接引更可靠,但有些人明白此理,但因無法提起恒心毅力而中途而廢。


一生成佛就是孟子所說,我們全體經絡早已茅草阻塞,利用深呼吸而慢慢打通,更要日日行走,才能初成小徑,每日二十分鐘,不能中斷,茅草就不容易生出,久而久之,就成小徑,再擴大行之,總成康莊大道。

明白了能量與血肉之軀是有可分,則能看淡身外之物,而重自身珍寶,終能自度,再後度人,如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