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臉書分享:贏


看一下老祖宗給你的指示:
『贏』由五個漢字組成:亡、口、月、貝、凡,包含著贏家必備的五種意識或能力。
亡:危機意識;口:溝通能力;月:時間觀念;貝:取財有道;凡:平常心態,從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

做人做事,把這幾樣玩熟摸透,不贏也難,難在許多人不知要這五項齊全,才算贏?
難在許多人只有一二項而不知?難在缺一項也無法贏。
名言:「有時候您贏了,但其實您輸了。」

一對年輕的夫婦正在所租的小套房裡為著添購新家具的事情而鬧彆扭,女的口才犀利,男的剛毅木納,過沒多久作老公的就已處於挨轟的態勢,不一會兒,兩個人都嚷得精疲力盡,說不出話來。

這時前幾分鐘一直被迫採低姿態的先生忽然開口了,他感慨地對他所愛的老婆說:「老婆,就算妳講得全都對,但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
雖是短短的幾個字,確多麼值得我們這些講求「贏」為目的的現代人省思啊!

可不是嗎?有時候您贏了面子,但其實您輸了感情;有時候您贏了口舌,但其實您輸了形象;有時候您贏了好處,但其實您輸了友誼,總之,有時候您看似贏了,實際上您卻輸了!

待人處事固然應該「據理」,但卻不一定要臉紅脖子粗地在那兒「力爭」。理直氣「和」的態度,絕對比理直氣「壯」,更易為人所接受。

這世界上有四種人:
第一種人:沒有立場,不講道理,態度也不好。
第二種人:沒有立場,不講道理,態度卻很好。
第三種人:有自己的原則,也很會講理,但表達方式卻很「衝」。
第四種人:很有立場,很講道理,溝通方式也很溫和。

如果將這四種人各配上一個形容詞,我們可以說:
第一種人,是徹底的「可憐人」,因為他將一無所有。
第二種人,是鄉愿型的「濫好人」,因為他實在缺乏立場。
第三種人,是橫衝直撞的「機器人」,因為他雖然邏輯無礙,
卻不懂與人相處的藝術。
第四種,是「最可愛的人」,因為他們就是像天使一般。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成為「第四種人」,您才會是一個真正的贏家。在人際互動間,您會顧此失彼嗎?您常「看似贏了,但卻輸了」嗎?實在值得您深思咀嚼之。
做人不講理,是一種缺點,做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
佛教講求如如不動心,就是最好的方法,如布袋和尚、濟公活佛一樣笑口常開,無對亦無錯。


第七篇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二十五、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註:
徒:但也。  
餔 :食也。
啜 :飲也。

大意:孟子對樂正子說:「你跟子敖這種人到齊國來,只是為了飲食罷了。我想不到你學習古代聖人的道理,卻是拿來博取飲食的啊!」

說明:修學聖人之道,重在使君行仁政,而百姓能安居樂業,對個人的生活享受,置之肚外。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第一次來台演講,談到將一千年前,西藏喇嘛到印度乞請阿底峽尊者時,穿金帶銀,尊者以衣蓋面不敢看,弟子問其故,曰:「西藏來了魔鬼。」西藏喇嘛立即換上三衣求見,而答應到西藏弘法,制律論法。

現在台灣那一個宗派不是大廟、驕車,玉石、瑪瑙念珠,袈裟綉金,金碧輝煌,真是「魔鬼傳法」,正應驗波旬的警語,末劫之時,其魔子魔孫都出家為僧,破壞佛法。

二十六、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                     猶告也。」
註:
不孝有三:趙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戡,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告而娶:不告,不告父母也。舜娶堯之二女娥皇、女英也。舜父頑母囂,告則不得娶,而以無後為懼,是以行權不告也。
猶告:言與告同也。

大意:孟子說:「不孝的罪有三項,沒有後代算是最重。虞舜不稟告父母就娶妻子,是為怕斷絕了後代。所以君子們認為舜的不告,和稟告是一樣的合乎禮法呢。」

說明:舜的父親和繼母喜歡其弟象,三人常合計害舜,後舜被堯發現其孝與能忍,派為行政長官,並二女為其妻以視其能否齊家,後再派其九子為其屬下,視其能否治國,經過多年考查,61歲稱帝,執政39年,禪讓於禹。

無後乃有二解釋:
一為子孫能繼家業者,稱有後,不能者稱無後。
一為事業、道業,有人能傳承者,稱有後,不能者稱無後。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笑


人一生轉運的秘訣就是隨時保持笑臉,不論遇到好事、壞事或沒事發生,都要保持笑臉,因為心境若不容易改,那麼就先改外境吧!當笑變成一種習慣時,心情就會慢慢好起來,而心好、運就轉,開運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觀察一下:每天笑臉迎人的人和每天臭臉迎人的人,哪一個過得比較快樂、幸福?前提是笑容要真誠、不是戴面具,因為戴面具的笑會讓人疲累,當然不可能會幸福。
因此,笑是一種語言,更一種能量,當我們展開笑顏,我們與世界都將因此更美好,要大笑也好、優雅的笑、露出牙齒的笑、還是要微笑,總之不能不笑。

網路上有句改過的對聯:「萬惡『赢』為首,百善『笑』為先。」壓力的指標之一,就是「不如人」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成為生活壓力的來源;就算贏了別人,也帶來許多人的不平、忌妒、憤怒、焦慮、沮喪等情緒,每一種競爭都會形成許多人的壓力,因此,才說「萬惡贏為首」。

然而,若大家都能放開自己,一「笑」解千愁,把輸贏一笑置之,所有人便會降低壓力,故稱「百善笑為先」。
就是透過改變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來紓壓,壓力越大,越要這樣去思考,因為笑是最佳良藥。大部分醫生都認為笑對病人的健康有幫助,能增加體內含氧量;心理專家更認為,笑可以讓病人遠離負面的情緒和痛苦。而人越老、越成熟懂事之後,似乎越不喜歡開懷大笑,請問你們老了嗎?還笑得出來嗎?要小心!笑不出來是老化的象徵喔!
文獻上記載:「笑」可以提高抗壓性、增強免疫系統,是最佳有氧健身術;可以減緩憂鬱症和其他身心症候群,舒緩高血壓、心臟病,延緩老化、使人看起來更年輕。

日本遺傳專家做過一項實驗,以笑療法讓糖尿病人聽脫口秀,笑過一陣子後測他們的血糖,發現明顯降低了;而且有23種基因在笑療法中被激化,其中18種和人體免疫功能、及細胞生命周期的訊息傳遞有關,92位參加實驗的老人表示,一年的醫療費用減低了三成。
為了你自己,保持笑容是延年益壽的關鍵,你今天笑了嗎?請馬上大笑三聲吧!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第七篇離婁章句上第二十四章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昔。」曰:「昔昔,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曰:「克有罪。」
註:
樂正子:姓樂正,名克,魯國大夫,孟子學生。
子敖:齊右師王驩字,驩使而之魯。
昔者:昨日也。
舍館:舍,上息也。館,客舍也。舍館,謂止息之客舍也。
克 :樂正子之名。

大意:樂正子跟出使到魯國去的齊國權臣子敖來到齊國。第二天樂正子來見孟子。
孟子說:「你還來見我嗎?」
樂正子說:「先生為甚麼說出這樣的話呢?我當然要來呀。」
孟子說:「你到齊國幾攻了?」
樂正子說:「昨天到的。」
孟子說:「既是昨天到的,那我說出這樣的話,不是很應該嗎?」
樂正子說:「昨天住宿的旅館沒安頓好,所以沒有來拜望。」
孟子說:「你是聽說過,非要先把住宿的旅館安頓好,才去求見長者嗎?」
樂正子說:「這樣說,我實在是有罪了。」

說明:樂正子自認為魯大夫,安頓好了,再來拜見老師。孟子告訴他,禮是不能忘,尊師重道,乃儒家第一要務,不知禮、不尊師長,何以能為人呼。

現代的人,一點都不尊師重道,不尊長者,不像古代雖中狀元,還要先拜師再拜父母,所以社會就無大無小,不亂才怪。
而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要修淨業三福,第一條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不是隨便每天念一萬聲就能去的。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臉書分享:找會感恩的經理

一名成績優秀的青年去申請一個大公司的經理職位。
他通過了第一級的面試,董事長最後面試,做最後的決定。
董事長從該青年的履歷上發現,該青年成績一貫優秀,從中學到研究生從來沒有間斷過。
董事長:「你在學校裡拿到獎學金嗎?」
青年:「沒有。」
董事長:「是你的父親為您付學費嗎?」
青年:「我父親在我一歲時就去世了,是我的母親給我付學費。」
董事長:「那你的母親是在那家公司高就?」
該青年回答:「我的母親是給人洗衣服的。」
董事長要求該青年把手伸給他,該青年把一雙潔白的手伸給董事長。
董事長:「你幫你母親洗過衣服嗎?」
青年:「從來沒有,我媽總是要我多讀書,再說,母親洗衣服比我快得多。」
董事長說「我有個要求,你今天回家,給你母親洗一次雙手,明天上午你再來見我。」
該青年覺得自己錄取的可能很大,回到家後高高興興地要給母親洗手,母親受寵若驚地把手伸給孩子。
該青年給母親洗著手,漸漸地,眼淚掉下來了,因為他第一次發現,他母親的雙手都是老繭,有個傷口在碰到水時還疼得發抖。
青年第一次體會到,母親就是每天用這雙有傷口的手洗衣服為他付學費,母親的這雙手就是他今天畢業的代價。
該青年給母親洗完手後,一聲不響地把母親剩下要洗的衣服都洗了。當天晚上,母親和孩子聊了很久很久。
第二天早上,該青年去見董事長。
董事長望著該青年紅腫的眼睛,問到:「可以告訴我你昨天回家做了些什麼嗎?」
該青年回答說:「我給母親洗完手之後,我幫母親把剩下的衣服都洗了。」
董事長說,請你告訴我你的感受。
該青年說:
第一,我懂得了感恩,沒有我母親,我不可能有今天。
第二,我懂得了要去和母親一起勞動,才會知道母親的辛苦。
第三,我懂得了家庭親情的可貴。
董事長說:「我就是要錄取一個會感恩,會體會別人辛苦,不是把金錢當作人生第一目標的人來當經理,你被錄取了。」
這位青年後來果真工作努力,深得職工擁護,員工也都努力工作,整個公司業績大幅成長。
假如一位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被人圍著寵著,什麼都是「我」第一,父母的辛苦都不知道,上班後,以為同事都應該聽他的,當了經理後,不知道員工的辛苦,還要怨天尤人。
這樣的人,會有好的學校成績,會有得意風光的一時,但社會上的這類人,都不能成大事,都不會感覺到幸福,都要跌跟鬥,那父母是愛孩子呢?還是害孩子呢?
你可以讓你的孩子住大房子,吃大餐,學鋼琴,看大屏電視,但你在割草時,也要讓你的孩子在大太陽下拔拔野草,你在吃飯後,也要讓你的孩子洗洗碗,不是你沒有錢雇人,而是你真心愛孩子。
你要讓孩子知道,即使父母掙不少錢,但早早的白髮,和那位洗衣服的母親沒有本質的差別。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你的孩子學會感恩。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第七篇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二、二十三章


二十二、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註:
易:輕易也。
責 :韓緘古曰:「責當以責任之責解,與論語先行其言章反看,非深於任事者不知。」

大意:孟子說:「一個人所以隨便亂說話,是因為沒有責任心的緣故。」

說明:現代的人亂說話,都是為了錢財的緣故。所以宗教團體,不
            以講道理勸人修身養性,而以神靈顯化歛財。而媒體無察正
            亂報告而只訂正不負法律責任,故多負面報導。

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註:
 患 :害也。
 好 :音ㄏㄠˋ,動詞,喜歡。

大意:孟子說:「一個人最易犯的缺點,就是自認為飽學而喜歡當人家的老師。」


說明:現代的人願意當人的老師,都是為了薪水能養家糊口;而宗教界更喜歡上電視直播,有錢又有名;有的在道場為講師,自己還不深入就按自己之意以猜測而講,更嚴重的是自己言行不一,而無發露懺悔於前。因為老師講錯的話,要下第十九層地獄。況佛教有一故事,說法一字錯,當野狐五百世。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道場

真正的道場不是寺廟、不是禪堂,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眼前的存在和每一個念頭煩惱。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談。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道的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
修行不是一種逃避;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或是爭權奪利。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能以平心靜氣處理而心不動。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
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
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
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

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利用平時修行而得的智慧處理它。
不要跳過過婚姻的問題、老公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問題。而跑到寺廟、禪堂、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玄談道去,去冥想佛或菩薩去,去唸阿彌陀佛或大悲咒去。
那事無濟於事而沒用,你的道場選錯了,你是在外道修行,真修行是哪裡有問題就在哪裡修,利用自己智慧修通那問題。

在寺廟、在禪堂、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回到家該是什麼問題的還是什麼問題,這種避實就虛的修行有什麼意義?
修行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的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不,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天天心情愉快,
「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它不是問題」、「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修行的那個「果」是給自己的實惠,不是為向別人炫耀而獲取那虛幻的虛榮的。修行不是給阿彌陀佛修的,給你自己修的。念經是平靜自心的身口意業,在當下不生起妄念。無法消災解厄,無法迴向,
修行不是為了求外面的佛,而是為了遇見你自己的佛。
修行並非只是為了見證你的「本來面目」,而是要見證你每一件痛苦的事、一個受卡的點、一個痛苦的念頭的本來面目。
證悟必需發生在此刻、當下、具體的事上和具體的念頭上,而不是某個將來或某種玄空之中。修行不能把你帶離實際,修行必須帶著你向實際處、在實際處著手,而能順利平常。
修行必須使你走在堅實的大地上,你不能離開生活或大地修行,否則修行是一種頭腦對問題的迴避或頭腦進入它自己的遊戲。修行不要執著於哪個信仰、哪個境界、哪個詞彙、哪個正確、哪個果位,修行必須打破一切界線、限制、死板教條。如此就是著相。只要能帶給你實際和活生生的生活與生命,隨處心悅。
修行不能帶著你離開眼前的現實存在,而進入你的頭腦、你的夢、你的故事。修行應該時刻把你拉回當下,歸於眼前如實的存在。修行是一種呼喚的聲音,它時刻只重複一個調子,「回來,回來」。
如果著意修行,修行是另一種夢;如果「專職」修行,修行是一種與生活的分離;如果執著某一種信仰、某一種法門、某一個老師、某一個領域,那修行是在為自己紡織另一種籠子,終究困死於籠內。

修行是一種不斷地「破」,為什麼破?因為你從前不斷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從不破碎的「立」都變成了你的障或限,所以必須破,如金剛經的破四相。
修行是破我執的,你對某一具體的信仰、法門、老師、領域的堅持也是一種我執,是我執的延續,你注意到了嗎?破它,不能猶豫。
修行不是問題思辨,不是頭腦探討,不是猜想未來,而是平靜的產生無法理解的智慧,是體驗當下,當下覺知問題,當下解決問題,當下體證問題,當下沒有問題,當下就到西方極樂,不要等死了才去。
看看生活中還有哪個地方是你過不去的地方吧?哪個想法還搞得你不開心?什麼事情還讓你最煩惱?好,如果你要探討從這兒起點或開始吧。
修行從實際中,從具體的事兒,從一個疑惑、從一次煩惱、一個不愉快的念頭開始,才是真正的修行。離開具體的事修行,離開當下談道,統統有虛玄、逃避或頭腦之遊戲的嫌疑。
修行找尋神通、探索神秘、獲得長壽或不死,都是外道修行。
走入世路,獲出世心,證當下果,是正道;於事論道,在心上修法,知如來覺,是正修;在此刻即獲自在、喜悅,是正解,當下釋然、無事,是真解脫,不要期待死後解脫。
理上說的通,事上行不通,這種修行有什麼用?辯法時大展宏圖,問題上愁眉不展,這些獲知是很虛榮。修行是給自己長實惠的,不是虛榮心長面子的,認知這點很重要。
佛陀說:不要因為他年紀大就相信他;不要因為他是權威就相信他;不要因為別人都相信他,就相信他;不要他講的頭頭是道,就信他;若是他能言行一致而無三毒心,才能跟他學習,若他能事理無妄才相信他。
佛陀說的對,不要相信任何人,自己親自喝茶,體會茶的味道,
修行從自身起、從實際處入手,若能有明師跟學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