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之2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之2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求之。』夫子之 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 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 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 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 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 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 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 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 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 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 『刑于寡妻,理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 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 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 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 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 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註: 說:同悅,高興。 詩:小雅巧言之篇。 忖度:音ㄘㄨㄣˇ ㄉㄨㄛˋ,思量揣摩。 戚戚:心動貌。謂適合此心,而有所動也。 復 :白也。報告也。 百鈞:三十斤為鈞。百鈞,喻至重。 明 :眼光。 秋毫之末:鳥獸秋季新生細毛,尖端細銳不易察見。 輿薪:以車載柴也。 許 :聽信。 獨何與:言禽獸與我不同類,一般用愛為難;百姓與 我相近,加恩容易。如今王恩惠及於所難,而 獨不能及於所易,究竟是何緣故? 見保:被愛護之意。 不王:不王天下。王,音ㄨㄤˋ,君臨天下之意。 形 :情狀,區別。 挾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事之難能。挾,以腋持物。 北海謂渤海,在齊國之北。 語 :音ㄩˋ,告訴。 折枝:有三解,一、按摩肢體。二、鞠躬行禮。 三、折樹枝給老者為手杖。 老吾老:尊敬自己的父兄。上老為動詞,下老為名詞。 幼吾幼:慈愛自己的子弟。 運於掌:趙注:「轉之掌上,言其易也。」 同論語問諦,孔子之指其掌。 刑 :同型,模範。口語「做榜樣」之意。 寡妻:正妻。 御:治理。 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謂以同之心對人,由近而及遠而 已耳。 權 :秤錘,此為動詞,以秤稱物也。 度 :音ㄉㄨˋ,丈尺。此處為動詞,以尺量物。 物皆然心為甚:稱量東西輕重長短者,而心為理智之 主宰,於應事接物之時,若不稱量事物之輕重 長短,則所行所為,必致輕重倒置,長短失度, 為禍無窮,可見心稱量事輕重長短更壬要矣。 王請度之:猶言「請王思量於此。」度,音ㄉㄨㄛˋ。 抑 :疑詞。口語「或許」、「難道」之意。 士臣:兵卒、將帥。 構怨:結怨。 大意: 宣王聽了這番解釋,歡喜著說:「詩經小雅巧言篇上講: 『別人有甚麼心事,我能猜度出來。』正是像夫子 所說的了。這年事我這樣做,本出於無心,可是回 想起來,連自己也想不出當時是一種甚麼心理;現 在經夫說中,在我心裏開始有些侷促不安的感覺, 請問這種不忍的心,又怎麼能夠合於王道呢?」 孟子回答說:「假定有人向王報告:『我的體力能夠舉起 三千斤重的東西,却不能夠拿起一根羽毛;我的眼 力能夠察視清楚秋天鳥新生的毛尖端,却看不見一 車的柴草。』這話王肯相信嗎?」 宣王說:「不相信。」 孟子說:「現在王的恩惠足以推及禽獸,而功德却不能 施到百姓身上,這究竟是甚麼緣故呢?由此看來, 一根刁毛的舉不起,是為不肯用體力;一車柴草看 不見,是為了不肯用眼力;百姓的不能受到愛護, 是因王不肯施用恩惠。所以王的不王天下,是不肯 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宣王說:「不肯做的和不能做的兩種情形,有什麼分別 呢?」 孟子說:「譬如挾著泰山去跨過北海,告訴人說:『我不 能。』這真是不能做到。若是替長輩按摩肢體, 告訴人說:『我不能。』這是不肯做,共不是不能 做到。所以王的不王天下,並不是像挾著泰山去 跨過北海的一類,王的不王天下,是替長者按摩 肢體的一類。王只要由尊敬自己的父母,再推廣 到尊敬別人的父母;由慈愛自己的子弟,再推廣 到慈愛別人的子弟。能夠這樣用心,天下的治理, 就可以在手掌心裏運轉了。詩經大雅思齊篇上 說:『先做個好榜樣給妻子看,再推及到兄弟身 上,更進而擴大教化,去治理一家以至一國。』 這就是說,拿這個不忍的心,加在別人的身上罷 了。所以能推廣恩惠,就可以保有天下,不能推 廣恩惠,連妻子也保不住。古時候的帝王,所以 能特別超過人,沒有別的,就是善於推廣他從仁 心上所做的事罷了。現在王的恩惠能夠推及禽 獸,而功德卻不能加於百姓身上,這就竟是甚麼 緣故呢?大凡一樣東西,要用秤錘衡量過,然後 才曉得輕重,用尺丈量過,然後才曉得長短。一 切東西都是這個樣子,而人心更是這個樣子。請 王仔細思量一下,禽獸和百姓相比,到底那個來 得輕且短,那個來得重且長呢?難到,王還想動 員軍隊,危害將士,結怨各國諸侯,然後心裏才 快樂嗎?」 宣王說:「不是的,我那裏會認為這些能使我快樂呢?不 過打算拿它來想求得我最大的願望呀!」 說明:孟子為說服齊宣王不要行霸道而行王道,而讓宣王有 耐性聽得下,就得像剥洋蔥一樣,由外向內一層一屠 的剥,才不會刺激到國王。若談得不合,馬上端茶送 客,讀這些古書,能讓我們學習勸朋友為善之法,也 能與家人閒談之法,由此談話中明白他內心深處的想 法。現在夫婦、父子、母女相處不很融合,就是說話 機巧不宜的關係。

臉書分享:師徒對話一

臉書分享:師徒對話一 一天,一個小和尚跑過來,請教禪師:「師父,我人生最大的價 值是什麼呢?」 禪師說:「你到後花園搬一塊大石頭,拿到菜市場上去賣,假如有人問價,你不要講話,只伸出兩個指頭;假如他跟你還價,你不要賣,抱回來,師父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塊大石頭,到菜市場上去賣。菜市場上人來人往,人們很好奇,一家庭主婦走了過來,問:「石頭多少錢賣呀?」和尚伸出了兩個指頭,主婦說:「2元錢?」和尚搖搖頭,家庭主婦說:「那麼是20元?好吧,好吧!我剛好拿回去壓酸菜。」小和尚一聽,心想我的媽呀,一文不值的石頭居然有人出20元錢來買!」 於是,小和尚沒有賣,樂呵呵地去見師父:「師父,今天有一個家庭主婦願意出20元錢,買我的石頭。師父,您現在可以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嗎?」 禪師說:「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博物館去,假如有人問價,你依然伸出兩個指頭;如果他還價,你不要賣,再抱回來,我們再談。」    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館裏,一群好奇的人圍觀,竊竊私語:「一塊普通的石頭,有什麼價值擺在博物館裏呢?」 大家心想既然這塊石頭擺在博物館裏,那一定有它的價值,只是我們還不知道而已。這時,有一個人從人群中竄出來,沖著小和尚大聲說:「小和尚,你這塊石頭多少錢賣啊?」小和尚沒出聲,伸出兩個指頭,那個人說:「200元?」小和尚搖了搖頭,那個人說:「2000元就2000元吧,剛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 小和尚聽到這裏,倒退了一步,非常驚訝!他依然遵照師傅的囑託,把這塊石頭抱回了山上,去見師傅:「師傅,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買我這塊石頭,這回您總要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 禪師哈哈大笑說:「你明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古董店去賣,照例有人還價,你就把它抱回來。這一次,師傅一定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第三天一早,小和尚又抱著那塊大石頭來到了古董店,依然有一些人圍觀,有一些人談論:「這是什麼石頭啊?在哪兒出土的呢?是哪個朝代的呀?是做什麼用的呢?」 終於有一個人過來問價:「小和尚,你這塊石頭多少錢賣啊?」小和尚依然不聲不語,伸出了兩個指頭。「20000元?」 小和尚睜大眼睛,張大嘴巴,驚訝地大叫一聲:「啊?」 那位客人以為自己出價太低,氣壞了小和尚,立刻糾正說:「不!不!!我說錯了,我是要給你200000元!200000元!」 小和尚聽到這裏,立刻抱起石頭,飛奔回山上去見師父,氣喘吁吁地說:「師父,師父,這下我們可發達了,今天的施主出價200000元買我們的石頭!現在您總可以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    禪師摸摸小和尚的頭,慈愛地說:「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價值就好像這塊石頭,如果你把自己擺在菜市場上,你就只值20元錢;如果你把自己擺在博物館裏,你就值2000元;如果你把自己擺在古董店裏,你值200000元!平臺不同,定位不同,人生的價值就會截然不同!」    這個故事是否啟發了你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你將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呢?你準備把自己擺在怎樣的人生拍賣場去拍賣呢?你要為自己尋找一個怎樣的人生舞臺呢? 不怕別人看不起你,就怕你自己看不起自己。誰說你沒有價值?除非你把自己當作破石頭放在爛泥中,沒有人能夠給你的人生下任何的定義。你選擇怎樣的道路,將決定你擁有怎樣的人生。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之1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之1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 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 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之王 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 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 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 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 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 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離庖廚也。」 註: 齊宣王:姓田,名辟疆。公元前320年齊威王逝, 子宣王辟疆立。 齊桓公:春秋諸侯,五霸之首,名小白,相管仲, 九合諸侯,在位四十二年。 (詳看孔子簡介鮑子牙與管仲。) 晉文公:亦正霸之一,晉獻公次之,名重耳,在 外十九年,借秦穆公之力歸晉,在位九年。 「仲尼之徒」云云:孔子學生,對兩位霸主先詐 後仁而不談。 無以 :不得已。 王 :謂王天下之道。 保 :愛護也。 禦 :止也。 胡齕 :人名,王左右之近臣。 釁鐘 :朱注:「新鐘鑄成,殺牲血塗其罅際,因 以祭之,曰釁。」 舍之:謂舍免之也。 觳觫:音ㄏㄨˊ ㄙㄨˋ,戰慄之狀。 若 :如此也。 有諸:猶言「有之乎」。 是心:指不忍殺牛之心。 愛 :吝惜。 齊國雖褊小:齊本大國,宣王之謙詞。 即 :但也。 無異:不切奇怪。 以小易大:以半易牛。 彼 :指百姓。 惡 :音ㄨ,何也。 若:如此也。 隱 :憐憫也。 擇:分別。 無傷:無甚妨害。 仁術:為仁之心術。 見牛未見羊:指王見牛害怕,以羊易之,未見羊 害怕之故。 聲 :謂將死之哀鳴。 君子遠庖廚:庖廚為宰殺牲畜之地,君子遠之, 不見其死,不聞其聲,為培養不忍之心, 亦即推廣為仁之術。遠,音ㄩㄢˋ,遠離。 大意: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和晉文公霸諸侯的事, 可以講給的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門徒,沒有人談論桓文霸諸 侯的事的,所以後代儒家沒有傳述它,我 未曾聽見過,若是王一定要的說的話,那 就只有談用仁政治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說:「德行要怎樣,才可以王天下了呢?」 孟子說:「能實行愛護百姓的仁政,就可以王天 下,是沒有人能夠阻止得政它的。」 宣王說:「像我這樣子,可以實行愛護百姓的仁政 嗎?」 孟子說:「可以。」 宣王說:「你從那裏曉得我是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見君王的臣子胡齕說過:『有一天, 君王坐在大堂之上,有個人牽着牛從大堂之下 經過,君王看到了,就問他:「把牛牽到那裏 去?」 那人回答說:「預備去祭新鑄成的鐘,用他的 血塗抺鐘上的孔隙。」 君王說:「放下牠吧,我不忍看着牠這樣恐 懼得腿腳發抖的樣子,好像沒有犯罪 的人而去死的地方一樣。」 那人回徊說:「那末廢止祭鐘的儀式嗎?」 君王說:「怎麼可以廢止呢?拿羊去換掉牠 好了」』 不知有這件事沒有?」 宣王說:「有的。」 孟子說:「有這種仁心,擴充開來,就足以王天下了。 不過一般無知的百姓,還都是認為君王吝惜那 頭牛,我不知君王是不忍心眼看着那頭牛送去 死啊!」 宣王說:「對啦,難道真有無知的百姓作此想法!齊 地方雖然夾小,我又何至於吝惜一頭牛?就是 不忍心看牠那種恐懼得腿腳發抖的樣子,好像 沒有犯罪的人去到死的地方一般,所以叫拿羊 去換掉牠啊!」 孟子說:「君王倒也不必奇怪百姓誤會君王吝惜一頭 牛,拿小的羊來換大的牛,他們沒知識,怎會 知道道君王別有心思呢?君王若是憐憫牠沒有 犯罪而去死的地方,那麼,牛和羊又有甚麼分 別呢?」 宣王聽了不覺失笑說:「這在當時,我真不解是甚麼心 理呢?我並非吝惜那頭牛的價值大,才拿價值 小的羊來換牠。這麼說,倒也難怪百姓說我吝 惜了啊!」 孟子說:「沒有甚麼妨害,這正是行仁的存心呢!因為 王只見到牛未見到羊的緣故。大凡君子對於禽 獸,看牠活着,就不忍心看到牠死;聽到牠臨死 哀號,就不忍吃牠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那宰 殺畜牲之廚房的。」 說明:孟子一見梁襄王,知其是扶不起阿斗,就離開梁國而 到齊國。齊國是當時大國之一,要來勸其行王道而不 要學先祖之霸道。所以說孔子的徒弟沒傳下春秋五霸 之事,只傳王道之事。 若要勸一人改其想法,切要迂迴婉轉切入,先說對方 好話讓場面和氣,慢慢談入中心,故孟子明白此中奧 密,故能引宣王與之對談而不厭,否則以當時諸侯王 的情形,很容易下逐客令。

分享一則故事

一則龍褲禪師故事: 中國南方鄉下有一位村夫,每天工作要經過寺院,看院中和尚每天誦經禮拜,科儀一式不變。有一天晚上,他因沒念書不識字,就用心想,佛祖傳教,要信仰者如此跪拜誦經,有何好處?寺院物品不能供人,只有鄉民給寺廟物質,那對世間有何幫助?最後,他想到開了,佛祖教人是要幫助須要幫助的人,而不是一天光誦經的。自此每天燒開水放在路方供過路人飲用。村裏有人要協助就自動去幫忙,經過數年如一日。 有一天看到寺院和尚全部要出門,他就問一位和尚為何?和尚告訴他,皇帝來文要南方和尚都到京城應供。他問說我想跟你們一起去,可以不可以,主持說:只要你替他們挑行李就可以。他非常高興挑行李一起上京。 為何皇帝要南方和尚去京城應供,因皇帝母親病逝,托夢皇帝要請南方高僧來替她超度,皇帝又不知那位是高僧,故全部請來,再派侍衛留心觀察。 全部南方來的和尚都陸續進入皇宮大殿,最後挑行李者不敢進入,侍衛說:趕快進入。他說:皇宮門檻,他腳不敢跨過,要過只好用頭頂著過去。 隔日要做法會超度,皇帝問侍衛找出高僧否?侍衛就告訴皇帝那位挑行李者。皇帝請他入內殿,問他要準備何供品與經典,他說準備一案桌、戒尺及淨爐即可。時間一到,他上台到桌前拿起戒尺,往桌上一打,口念:[我本不來,你偏愛來,一念不起,超升天去。]就下台來,皇帝一看,內心氣得要殺他,說時慢,那時快,皇帝耳朵聽到母后說:[感謝聖僧,我升天去了。]皇帝內咎,帶他到御花園參觀,他一路不看花木,只看皇帝穿的褲,皇帝問他是否喜歡他的褲,他說是,皇帝就脫下給他,故稱龍褲禪師。 由此故事,真假不知,但可以知道,萬物空性,惟自性為真。 一位高僧告訴我: 如來並不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拜佛不如拜自己。 人生的許多尋找,不在於千山萬水,而在於咫尺之間。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分享張忠謀的著作

發佈時間:2013-07-30 【給有福氣的人看】作者:張忠謀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少了一些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看似好命、能幹多財,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管別人吃什麼呢? 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與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遁入空門前告訴我: 「這輩子所結交的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羨慕,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念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如果你是一個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寧願舒舒服服的活¬著? 如果你是一隻老鼠,你突然發覺你已被關進捕鼠籠,而你前面有一塊香噴噴的蛋糕,這時,¬你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 早期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就要被人敲碎; 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來,一直瓦全到今天,它就成了貴重的骨董,你願意¬做哪一種撲滿?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那就是你成熟了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見梁襄王。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化。』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註: 梁襄王:魏赫,惠王子。 語 :音ㄩˋ,告訴。 望之 :從遠處觀之。 不似人君:無人君儼然之威儀。 就之 :從近處察之。 不見所畏:不見有何畏敬之處。 卒然 :急遽無次貌。卒,與「猝」同。 定於一:天下統一也。朱註 :「王問列國分爭,天下當何所定?孟子對以必合於一然後定也。」 嗜 :喜好。 與之:猶云歸之也,從之也。 苗 :禾之未秀者曰苗。 七八月:周之七、八月,相當夏之五、六月。即今之農曆五、六月,正當禾苗生長之時期。 旱 :無雨水;亦比喻當時之虐政。 苗槁 :禾苗枯槁。比喻民蹂躪於虐政。 油然 :雲濃厚貌。 沛然:雨滂沱貌。 浡然 :苗蓬勃貌。 禦 :禁止也。 人牧 :養民之君也。 引領:延頸也。 由水之就下:猶如水之各低處奔流。朱註:「由當作猶,古字借用,後多倣此。」 大意:梁惠王死後,他的兒子襄王即位,孟子有一天見了他。 出來告訴人說:「遠望他毫無威儀,不像做人君的樣子,到了他面前,不見有甚麼畏敬的地方。 急猛忽然問我說:『天下要怎樣才能平定?』 我回答說:『要平定,只有天下統一。』 他又問:『那一個能統一天下呢?』 我回答說:『不喜好殺人的人,就能夠統一天下。』 他又說:『那一個能來歸服我呢?』 我回答說:『天下沒布一個人不來歸服的。王可知道那稻苗嗎?在七八月(此指周曆,相當夏曆五六月)苗正需要雨的當下,如果天久乾旱, 那稻苗就枯萎了。一旦天上湧起濃厚的黑雲,滂沱地降下了大雨,那苗就會蓬勃地興盛起來了。像這樣,那一個能阻擋得住它呢?看到苗的 生長,便可以知道民情了。如今天下治民的國君,是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而能夠行仁政的人,出於他們的中間, 那麼天下的百姓,都要伸頸仰望著他。果真能像這樣,百姓的歸服他,就如水各低處奔流,洶湧而來,那一個能擋得住他呢? 』」 說明:為領導人,能善明各階層之人,其才能技藝,召用其時間,有益社會團體,而不致影響其生活,人民、社員當然樂於參與。 故孟子建議襄王能不好殺而使民安樂生活而來歸。 譬如現代有嘉邑行善團,免費鋪橋造路,已造了數百座,讓社會有善心人每月出一百元,團員有青、壯、老三代義務參與,幹部皆為退休 專才人員,不支薪而供車輛餐食,這些志工都不請自來,故孟子說他們就如水向低處奔流,洶湧而來。 連政府籌不到錢,也拜託他們代為興建。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行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 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饑,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註: 晉國: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聯合滅了晉國,而將其地瓜分。朱注:「魏本晉大夫。魏茆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號曰三晉。 三家分晉,魏得晉之故都,故惠王猶自謂晉國。」 莫強:言當時各國沒有強於晉國的。 東敗於齊,長子死焉:惠王二十八年與齊田肦伐梁馬陵,魏使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與齊人戰,大敗而亡。長,音ㄓㄤˇ。 西喪地於秦七百里;惠王二十九年,秦使衛鞅伐魏,魏使公子卯將而擊之,敗而被虜,乃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 南辱於楚:惠王後元十二年,史記楚世家:「懷王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破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 比 :音ㄅ一ˋ,伐也,為也。 洒 :音ㄒ一ˇ,與洗同。 省:簡也,減輕之意。 深耕易耨;耕之深又勤快的鋤田。 易耨,音一ˋ ㄋㄡˇ。 忠信 :朱注:「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 制梃 :焦疏:「制,宜讀掣ㄔㄜˋ,謂可使提掣木梃以達其堅甲利兵。」 撻 :打也。 彼 :彼奪之彼,指秦、楚。 陷溺其民:謂殘害其民,如使陷於阱,溺於水。仁者無敵:行仁政者,沒有敵人。是古語。 大意: 梁惠王向孟子說:「當初晉國地方廣大,兵車眾多,天下沒有比它強。這是你它先生所知道的,惠王二十八年在東面版齊國戰敗於馬陵, 我大兒子 被虜而死;惠王二十九年在西南被秦國詐襲,割去了河西七百里的土地;惠王後元十二年又被楚國戰敗於 襄陵,奪去八個城池,受了很大的侮辱。對於這接二連三的喪師失地,我深深地感到羞恥,極願替那些戰死的人洗雪一下, 要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回答說:「現在魏喪師失地,還是足以有為的。土地只要有一百方里大,也就可以王天下。王如果能對人民施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 教人民勤快地耕田除草。同時使年輕人利用空閒日子,講求孝悌忠信的道理,使他們在家裏能拿孝悌的道理事奉他們父兄, 在外面能拿忠信的道理事奉他們的長上。這樣,人人平日既親愛他們的長上,一旦有事,便會為他們的長上而效死, 就使他們提着木棍,也可以打倒秦、楚的強大兵力了。其所以如此,因秦、楚等國,一向嚴刑峻罰,苛徵暴斂,強奪了人民農 作時間,使他們不能耕田除草,去奉養父母,因使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和妻子都流離失散。救死還來不及,自然沒有時間去講 求孝悌忠信的道理。這些國君把人民陷進火坑,淹入水牢,人民怨恨已極。王在這種情形下,親自率領軍民,前往聲罪征討, 他們的人民必然望風鼓舞,歡迎不暇,還有那一個能和王對敵呢?所以古言:『行仁政的人,是沒有敵手的。』請王趕快施行 仁政,不要再有所懷疑了!」 說明:梁惠王先人把晉國三分之一佔為己有,國號為魏,到了惠王好戰屢敗,遷都大梁,稱梁惠王,前30年為梁之前元,31年為後元1年。 孟子去時為後元15年。當時為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皆想統一天下,故戰事連年,民不聊生,顛沛流離,路有餓莩。故孟子告訴梁惠王以仁道 施政,讓百姓生活富裕,能奉養父母妻女,兄友弟恭,教育、農時、軍訓有節,則國強民安,讓他國百姓羨慕,若有戰事,他國百姓必夾道 歡迎,不戰而屈人之兵。 譬如現代的東西德統一,就是最好的範例。清朝入關進入中原,以60萬滿人要統治一億的漢人,就是由教育着手,推廣儒家思想,首推孝經, 各村莊設私塾以教,孝順父母。次推廣三國演義,讓百姓學習忠義信勇,以漢治漢,終能統治二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