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見梁襄王。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化。』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註: 梁襄王:魏赫,惠王子。 語 :音ㄩˋ,告訴。 望之 :從遠處觀之。 不似人君:無人君儼然之威儀。 就之 :從近處察之。 不見所畏:不見有何畏敬之處。 卒然 :急遽無次貌。卒,與「猝」同。 定於一:天下統一也。朱註 :「王問列國分爭,天下當何所定?孟子對以必合於一然後定也。」 嗜 :喜好。 與之:猶云歸之也,從之也。 苗 :禾之未秀者曰苗。 七八月:周之七、八月,相當夏之五、六月。即今之農曆五、六月,正當禾苗生長之時期。 旱 :無雨水;亦比喻當時之虐政。 苗槁 :禾苗枯槁。比喻民蹂躪於虐政。 油然 :雲濃厚貌。 沛然:雨滂沱貌。 浡然 :苗蓬勃貌。 禦 :禁止也。 人牧 :養民之君也。 引領:延頸也。 由水之就下:猶如水之各低處奔流。朱註:「由當作猶,古字借用,後多倣此。」 大意:梁惠王死後,他的兒子襄王即位,孟子有一天見了他。 出來告訴人說:「遠望他毫無威儀,不像做人君的樣子,到了他面前,不見有甚麼畏敬的地方。 急猛忽然問我說:『天下要怎樣才能平定?』 我回答說:『要平定,只有天下統一。』 他又問:『那一個能統一天下呢?』 我回答說:『不喜好殺人的人,就能夠統一天下。』 他又說:『那一個能來歸服我呢?』 我回答說:『天下沒布一個人不來歸服的。王可知道那稻苗嗎?在七八月(此指周曆,相當夏曆五六月)苗正需要雨的當下,如果天久乾旱, 那稻苗就枯萎了。一旦天上湧起濃厚的黑雲,滂沱地降下了大雨,那苗就會蓬勃地興盛起來了。像這樣,那一個能阻擋得住它呢?看到苗的 生長,便可以知道民情了。如今天下治民的國君,是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而能夠行仁政的人,出於他們的中間, 那麼天下的百姓,都要伸頸仰望著他。果真能像這樣,百姓的歸服他,就如水各低處奔流,洶湧而來,那一個能擋得住他呢? 』」 說明:為領導人,能善明各階層之人,其才能技藝,召用其時間,有益社會團體,而不致影響其生活,人民、社員當然樂於參與。 故孟子建議襄王能不好殺而使民安樂生活而來歸。 譬如現代有嘉邑行善團,免費鋪橋造路,已造了數百座,讓社會有善心人每月出一百元,團員有青、壯、老三代義務參與,幹部皆為退休 專才人員,不支薪而供車輛餐食,這些志工都不請自來,故孟子說他們就如水向低處奔流,洶湧而來。 連政府籌不到錢,也拜託他們代為興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