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5



經文: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憫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驕慢心,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譯文:
再次,文殊師利,大菩薩於末法時期佛法將要滅盡之時,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之人,都不要懷有嫉妒、諂媚、欺誑之心,也不能輕慢辱罵學習佛道的人,指責他們的長短是非,對於求聲聞乘、辟支佛乘及菩薩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要擾亂其心,使他們對所修之法產生疑惑,比如不能對他們說‘你們距離成佛之道還很遙遠,終究不能證得一切種智,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放蕩之人,貪圖安逸,於無上佛道懶惰懈怠’。
另外,對於佛法不應做無意義的辨論,應當將一切眾生看作慈悲救度的對象,將諸佛如來看作是慈愛的父親,將諸菩薩看作是授法的大師,對於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薩應該發自內心地恭敬禮拜,對於一切眾生都要平等無別地講說佛法,隨順法義即不多說也不少說,就是遇到深心敬愛佛法之人,也不要為他過多地宣說。
文殊師利!大菩薩於末法時期佛法將要滅盡之時,有能成就這第三種安樂行法之人,演說《妙法蓮華經》之時,無人能夠擾亂其心,經常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一起讀誦這部經典,還能吸引大眾前來聽聞,聽聞後能夠受持,受持後能夠讀誦,讀誦後能夠解說,解說後能夠書寫或者請別人書寫,書寫後能夠對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嘆。
世尊為了再次宣明此義便又以偈頌說道:
菩薩若要演說《妙法蓮華經》,應當捨棄嫉妒、嗔恚、傲慢、諂媚、欺誑、邪偽之心,常修誠實、正直之行。
不輕視他人,不作無意義的辯論,不說他人不能成佛,而使他人對佛法產生疑惑。
佛子說法之時,言詞柔和,心地能忍,慈悲救度一切眾生而不生懈怠之心,十方的大菩薩憫念眾生而廣修六度萬行,對他們應生恭敬之心。
作授法大師之想,視諸佛世尊為無比慈悲的父親,從而破除傲慢之心。
說法之時才能夠毫無障礙,這就是第三種安樂行法,智慧之人應當一心持守安樂行,這樣必然為無量眾生所敬仰。
:
1.第三種安樂行法。不談修行人的得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