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第六篇滕文公章句下第四章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註:
彭更:孟子弟子。
後車:弟子所乘,以隨孟子者。
從者:從孟子之弟子。
傳食:傳,客館。焦疏:「傳食謂舍止諸侯之客館而受其飲食也。」
泰 :趙注:「甚也。」過分也。
事 :功也。
通功易事:朱注:「謂通人之功而文易其事。」王偉俠先生云:「所作未成曰事,事祚曰功。分業其事,共享其功,所謂通功易事也。」
羨 :餘也。
農有餘粟,女有餘布:焦疏:「女以所餘之布,易農所餘粟,兩相補則皆無不足;惟兩不相補,則各有所餘,斯各有不足矣。」
梓匠:梓人、匠人,皆木工也。
輪輿:輪人、輿人,皆車工也。
入 :入謂居家,出謂出外。         志 :心願也。
子何以其志為哉:即「子何以其志為言哉」之略。
畫墁:愈樾云:「畫讀為劃,說文:(ㄐㄧ)劃傷也。墁,衣車蓋也。畫墁,劃傷其車上之布也。毀瓦以治屋言,乃梓匠之事;畫墁以治車言,乃輪輿之事。朱注:「墁,牆壁之飾也。毀瓦畫墁,言無功而有害也。」

大意:孟子的學生彭更問孟子說:「夫子周遊列國,後面跟着的車子有幾十輛,隨從的學生有好幾百人,每到一個諸侯那裏,就住在他的賓館裏,接受他的飲食,不是太過分了嗎?」
孟子說:「假如不合道理,就是一小竹籃的飯也不能接受別人的。如果合於道理,那怕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算過分;你認為太過分嗎?」
彭更說:「不過分的。但是士人沒有功勞,白吃別人的飯,却不可以啊。」
孟子說:「你如果不和別人交換產品,分工合作,拿自己多餘的去補充別人的不足,那麼種田的農夫就空有多餘的米穀,織布的婦女就空有多餘的布匹。你若和人家交換,那麼雖是木匠和車工,都可以從你這裏得到飯吃。假使這裏有一個人,在家裏孝順父母,到外面能尊敬長上,保守住古代聖王的道理,等着傳受給後起的學者,看樣子,郤不能在你這兒得到飯吃了。你為甚麼要看重那木工和車工,卻看輕那修行仁義的人呢?」
彭更說:「木工和車工製這器具,他們的心願是為了度吃飯;君子修行仁義,他們的心願難道也是為了求飯吃嗎?」
孟子說:「你為甚麼拿們的心願立說呢?只要他們對你有功勞,可以給他飯吃就綬他吃了;並且你是為了別人的心願給他飯吃呢?還是為了別人的功勞給他飯吃呢?」
彭更說:「是為別人的心願才給他飯吃的。」
孟子說:「假如這裏有一個人,毀壞你屋上的瓦片,劃破你車篷的頂蓋,他的心願是為了求飯吃,那你也給他飯吃嗎?」
彭更說:「不給。」
孟子說:『既然如此,那麼你並不是為了他的心願給他飯吃,原是為了他的功勞給他飯吃啊。』

說明:彭更是孟子學生,看到孟子周遊列國時,隨從弟子很多,而各諸侯都送給住宿,懷疑老師無功受祿,有失名譽。

不知當時戰國時期,諸侯國有許多,各國求賢若渴,只要有名之士,能到自己國來,必備豐富的費用,雖不能有所利於國家,也不會為他國所用。又如孔子周遊列國也是有學生跟隨;

印度釋迦牟尼也有千人跟隨;大迦葉要集結經論,在舍衛城闍崛山之山洞,有千人之多,由國王供食。

但看現在的國家,雖說是民主自由,若有他國人才要來,還是推三阻四,考核再調查,怕搶本國人之工作權,如此自閉,終落於人後。

而政府與社團的大小負責人,拿人民納稅錢與善心人之捐款,辦理出國遊覽,假名考察。這些都不符合孟子的受人供養的條件。以佛教來說,今生吃人半斤,來世還是要還人八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