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章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閒曰:「命之矣。」
註:
墨者夷之:墨者,治墨翟之道。夷之,文中稱夷子,人名,
已無可考。
徐辟:孟子弟子。
夷子不來:趙注:「是日夷子聞孟子病,故不來。」
直 :糾正人之曲曰直。
不見:見,音現,沒出現。
以薄為其道:朱注:「莊子曰:墨子生不歌,死無暇,桐棺三寸而無椁。是墨之治喪,以薄為道也。」
易天下:謂移易天下之風俗也。
若保赤子:朱注:「周書康誥篇文。此儒者之言也;夷子引之,蓋欲援而人於墨,以拒孟子之非己。」
施由親始:趙注:「但施愛之事,先從己親屬如耳。」
彼有取爾也:蔣伯潛曰:「彼指若保赤子之言。所謂若保赤子者,蓋別有取意也。」
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蔣伯潛曰:「匍匐,手足着地扒行也。赤子無知,在地匍匐,將入於井,猶愚民無知而陷於罪。皆非其罪。故古之人保民若赤子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本,根也。趙注:「天生萬物,各由一本而出,今夷子以他人之親與己親等,是為二本,故欲同其愛也。」按此斥墨兼愛無父之意也。
上世:謂上古之世。
蚋 :蚊類。色黑,頭小,觸角短,胸背隆起為球形,翅闊,螫吸人畜之血液。
姑嘬:朱注:「姑,語助聲,或曰螻蛄也。」趙注:「嘬,攢共食之也。」焦疏:「趙氏讀嘬為聚,故以攢共解之。」
顙 :額也。                    沘 :汗出貌。
睨而不視:朱注:「睨,邪視也。視,正視也。不能不視,而又不忍正視,哀痛迫切,不能為心之甚也。」
蓋 :語助詞。
歸反蘽梩:歸取蘽梩而返也。蘽,土籠也;所以舁土。梩,同梠,鍬也;所以掘地揠土。
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朱注:「此掩其親者若所當然,則未子仁人所以掩其督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為貴矣。」
憮然:朱注:「茫然自失之貌。」
為間:猶有間,有頃之間也。
命 :朱注:「猶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
大意:有一個信仰墨子學說的人,名叫夷之,由孟子學生徐辟的介紹,求見孟子。孟子對徐辟說:「我本來很願意和他相見,但我今天還在生病,等病好了,我將前去拜見,你請夷子不必來了。」
過了幾天,夷子又託徐辟,要見孟子。
孟子說:「我今天倒是可以見他了,若不糾正他的錯誤思想,我們儒家的道理就不能昌明;我姑且直接地糾正他一番。我聽說夷子是信仰墨子學說的人,那墨子辦理喪事,拿菲薄節儉作原則。夷子想拿這個原則去改變天下的風俗,難道認為不這樣薄葬就不高貴嗎?但夷子葬他的父母很豐厚,那他何不拿輕賤的方法去事奉父母。」
徐辟把這話告訴夷子。
夷子詭辯說:「照儒家的說法,古代聖王保護人民,像保護自己的嬰兒一樣,所以書經上有『像保護嬰兒』的話。這怎麼講呢?我認為就是說愛護世人,沒有差別等級;只是實行起來,先從自已父母開始罷了。」
徐辟又把這話告訴孟子。
孟子說:「那夷子當真以為一個人愛他哥哥的兒子,有如愛他鄰居的嬰兒嗎?那書經上話是別有用意的啊。一個無知的嬰兒在地上爬行,快要跌進井裏去,並不是嬰兒的罪過;那無知的愚民,快要陷入法網,情形正好相同,怎麼不預先像保護嬰兒似的扶持教導他們?並且上天生養萬物,使它們自從一個根本上產生,父母是子女唯一的根本。可是夷子認為愛護世人,沒有差別等級,把別人的父母看作自己的父母;這就是因為他心中實在無父無母,以致有兩個根本的緣故。在上古時代,曾經有一個不安葬自己父母的人,他的父母一死,就抬了屍身去拋棄在山澗裏。過了幾天,他又經過那裏,只見狐和野猫在吃屍身上的肉,蒼蠅、蚊蚋、螻蛄也聚集在屍身上爭食;於是他頭額上有汗水流出來,斜眼看着,不忍正視。這出汗,並不是為別人出的,實在是心中的愧疚表達在臉上啊。於是他回家去拿了搬泥的土籠和挖地的木鍬來,把屍身掩埋了。這掩埋如果是應該的,那麼後世的孝子仁人厚葬他們父母,也一定有他的道理了。」
徐辟又把這些話告訴夷子,夷子心裏像是失掉了什麼,沉默一會兒,才恍然大悟地說:「孟子已經指教我了!」

說明:墨家主張兼愛,本為古中國與儒、道為三教之一,但與儒家相似太多,後被印度傳入釋教取代,而入於九流中。故自漢後三教為儒、道、釋。
夷子不明眾生平等,而不明修身治國是漸進式,大學中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以比喻教其自然大道。要他明白,修學重其真義,如『若保赤子』。正如佛陀所說四依法: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故學佛要把持正見,不因人、不依語、不依不了義、不依識。如此才能了解真正佛經的真實義,而去行經了悟。
有一修行者請問師父,如何能成佛?
師父說:「認真念經、抄寫經文,將來必能成佛。」
修行者努力十幾年,與未修行一樣。
後另外請教別師父,說:「師父,我念了、抄寫了十幾年的經,會成佛嗎?」
師父答:「不能了脫生死。」
另一位修行者覺得奇怪,一位說將來必能成佛;一位說不能了脫生死。再問:「那是何者是對,何者不對?」
師父說:「兩者皆對。」
修行者說:「怎麼會這樣呢?」

師父說:「你讀誦經時心無他念,故無意業;你在抄寫經文,身不做惡,故無身業;你即誦經又抄經,不造惡口,故無口業。往生不墮三惡道,將來在三善道還可再修,一世乃至百萬世,終將必成佛。而你雖誦經抄經而未行經,故不能了脫生死。佛在大法句經云:『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能解義味,勤修得益。』所以說兩者皆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