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之3

「吾聞用夏蠻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末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註:
  用夏蠻夷:謂以中國禮義之教,變化蠻夷之人。
產 :生也。       先 :過也。
豪傑:才德出眾之稱。
遂倍之:遂就背叛他。倍,與「背」通。
三年之外:朱注:「三年,古者為師心喪三年,若喪父而無服也。」
治任:整理行裝。任,音ㄖㄣˊ,擔也。此處指行裝。
失聲:哭至聲帶障礙而嗄竭。趙注:「悲不能成聲也。」
子貢反築室於場:謂子貢返回在壇場所築之室也。反,同返。場,塜上壇場也。閻氏四書釋地續:「反云者,子貢送諸分子各歸去,己獨還次於墓所。」
彊 :勉強也。
曾子:名參,未子輿,與父點同為孔子弟子。事親至孝,以其學傳子思,後世尊為宗聖。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濯,澣也。
秋陽,趙注:「周之秋、夏五六月,盛陽也。」焦疏:「陽,讀為『曰雨曰暘』之暘,謂日中時也。周正建子,改時改日,周之秋,乃夏之夏,周之七八月,乃夏之五六月;又當日中,最易乾物。」暴,俗作曝,音ㄆㄨˋ。皜,音ㄏㄠˋ,潔白貌。尚,加也。朱注:「江漢水多,言濯之潔也。秋日燥烈,言暴之乾也。言夫子道德者,光輝潔白,非有菩所鹿彷彿也。」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趙注:「今此許行,乃南楚蠻夷,其舌之惡如鴃鳥耳。鴃,音ㄐㄩㄝˊ,博勞也。詩(豳風七月)云:『七月鳴鴃。』應陰而殺物者也。許子託於大古,非先聖王堯、舜之道,不務仁義,而欲使君臣並耕,傷害道德,惡如鴃舌。」
豳谷:深谷,喻低下。
喬木:高木,喻高上。
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詩魯頌閟宮之句也。謂周公輔佐王室,對文化落後之戎狄,於是膺擊之;對禮義缺乏之荊舒,於是懲治之也。朱注:「膺,擊也。荊,楚本號。舒,國名,近楚者也。懲,艾也。」經傳釋詞:「是,猶於是也。」孔疏:「於是以此懲創之。」
子是之學:之,猶其也。言子以其南蠻許行之學為是也。
賈 :與價通。
五尺之童:論語:「六尺之孤」劉寶楠正義云:「以古六寸為尺計之,今當三尺六寸」以此推之,五尺之童今高三尺,謂幼小無知之童子也。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趙注:「夫萬物好醜異價,精粗貫功,其不齊同,乃物之情性也。」情、性,自然之理。
  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趙注:「蓰,五倍也。什,十倍也。至於千萬相倍,其價豈可同哉。子欲以大小相比而同之,則敷天下有爭亂之道。」
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趙注:「巨,粗屨也;小細屨也。如使同價而賣之,人豈肯作其細者哉?」

大意:我只聽說用中國的禮義文明去同化蠻夷的,沒有聽說拋棄中國的禮義文明,反被蠻夷所同化。
你的老師陳良,本是生長在南方的楚國,因為悅服周公、孔子的儒道,到北方來研究中國的學術北方的學者沒有一個能趕得上他,他不為地方習俗所限制,力求上進,真可算是一倨才德出眾的人。你們兄弟兩人,用師禮事奉他已經幾十年,怎麼現在老師一死,卻就背叛了他呢?
從前孔子死後,過了三年以外,分子們守心喪的孝期已滿,收拾行李將要回去,進來拜別子貢,大定相對着痛哭,悲不成聲,這才分別回去,只有子貢還不忍離去,送別後又復回到他在墓旁靈場上所築的小屋裏,獨自又守了三年,然後才回去。又過了些時候,子夏、子張、子游三個人,因為有若的相貌和孔子很相像,想拿過去事奉孔子的禮去事奉他,要求曾子同意。
曾子說:『這是不可以的,夫子的道德好比用長江、漢水的長流洗濯過,經伏天的太陽曝曬過,那種潔白光輝,再沒有甚麼能加乎其上的了。』
現在這許行,是個南方的野蠻人,說話像伯勞鳥一樣亂叫,他那種君臣並耕的說法,不是先聖王堯舜的正道,你卻背叛你的老師而去學他,這和曾子只知尊崇孔子,不肯事奉有若的情形便大不相同了。
我只聽說鳥兒飛出幽暗山谷,遷到高明的喬木上去的,卻沒有聽說鳥兒離開高明的喬木,反飛進幽暗的山谷中去的。詩經魯閟宮篇上說:『那文化落後的戎狄,是應該膺擊的,禮義缺乏的荊舒,是應該懲治的。』假使周公尚存的話,正要膺懲他們之不暇,而你反要從這人去學,拋棄了禮義文明,而信怪異的邪說,也算是不善於應變的人了。」
陳相分辯說:「如果依從許子的道理治國,那麼市價就能劃一不貳,國中沒有詐偽,雖然三尺的無知小孩到市場去買東西,決不會有人欺騙他。因為許子認為天下的貨物,由於品質分了等級,價目有了高低,便引起許多爭端。所以主張只計量不計質,採取同量便同質的辦法,彼此互相交易。不論布疋或綢緞,只要丈尺長短相同,那價目就一樣;麻或縷,絲或線,只要斤兩輕重相同,那價目就一樣;五穀也不問是那一種,只要斗石多寡相同,那頜目也是一樣;至於所穿的鞋子,也只要尺寸大小相同,那價目也是一樣。」
孟子駁斥說:「要知道貨物品質的精粗美惡不齊等,不是貨物品質本來的情形。所以買賣的價目,自然有高低的差別,有的相去一倍五倍有的相去十倍或百倍,更有的要相去千萬倍的;現在你光拿它們的長短輕重多穿寡大小做比例,混同起來,劃一項目,這簡直是擾亂天下呵!試問粗笨的鞋子和細巧的鞋子價目一樣,那麼還有誰肯去做細巧的鞋子呢?依許子的辨法去行,你以為國中沒有詐偽,我卻以為正是率領著天下人去作詐偽的行為,怎麼能夠治理國家呢?」

說明:中國至孔子前,文化均為炎黃、堯、舜等聖王之言行、政策為準則,稱中華文化。至孔子、老子之後,才有儒家、道家之分,而以儒家學說最為普及,孔子亦稱堯、舜、周公為正統。

傳說中,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老子與元始天尊創立「闡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統領人間,稱「人道教」,如此為「三教」。
而九流: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民間還有「奴、乞、娼、賊」等等,為「不入流」。

孔子之後,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
縱橫家雜家農家九流。後人又有十家,是九流
以外加上小說家
九流分爲: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
工、商。
中九流: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
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
               及巫婆)、盜、竊、娼。

到孟子時已有九流,各學者自由發揮,遊說國君,使
百姓能得良好生活,公平待遇。故許行為農家主張,
人人平等,有如現代台灣的勞動組織,抗議資方不平
等,若如此可像許行離開,另尋喜歡的地方。
孟子主張各階層不同,各負不同責任與工作,有統治
者與被統治者,各守法令而工作。現如今之世界各國

政府組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