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之2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註:
天下猶未平:朱注:「洪荒之世,生民之害多矣,聖人迭興,漸次除治,至此尚未盡平也。」
橫流: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
氾濫:漫溢也。
繁殖:生殖繁多也。趙注:「水盛,故草木暢茂;草木盛,故禽獸繁息眾多也。」
五穀不登:朱注:「五穀,稻、黍、稷、麥、菽也。(菽,豆類。)登,成熟也。」
敷治:焦疏:「即分治。堯一人獨憂,不能一人獨治,故使舜分治之。」朱注:「敷,布也。」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謂舜使伯益主持火政,伯益燃熾山林藪澤所生之草木而焚燒之也。趙注:「掌,主也。主火之官,猶古火正也。烈熾也。」
禹疏九河:謂大禹疏導黃河下游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 津等九條河道也。大禹時,黃河從孟津東流到達兗州界,又各東北行,並陸續分枝,成九條,再將入渤海處,復合而為一,是為逆河。疏九河,即就九河之舊跡而疏導之,使湲溢之水歸入河道而向東北流去。
淪濟漯而注諸海:謂濬通濟水與漯水,使其均注入大海也。淪,趙岐訓為治,即濬通、疏通。濟與江、河、淮,古稱四瀆。漯,音ㄊㄚˋ,水名,在山東。
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謂同時開拓汝水,漢水之河身,排除淮水、泗水之淤積,使其均注入長江也。朱注:「決,排,皆去其壅塞也。汝、漢、淮、泗,亦皆水名。」
后稷:勸農之官,猶今之農委會主委。虞舜時使棄掌之,因亦稱棄為后稷,周之始祖。
稼穡:農事之總稱。種植為稼,收穫為穡。
樹藝:種植。
人之有道也:猶言「人之為道也」。經傳釋詞:「為、有,一聲之轉。」
聖人有憂之:猶言「聖人又憂之」。有與「又」同。承上文憂洪水而言。
契為司徒:契,音ㄒㄧㄝˋ,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為司徒,敬敷五教,封於商,賜姓子氏,為商之始祖。司徒,官名,掌禮教導民。猶今教育部長。
放勳:趙注:「堯號也。」閻若璩釋地又續:「古帝王有名有號,如堯、舜、禹為其名也;放勳、重華、文命,乃其號也。」
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朱注:「德,猶惠也。堯言勞者勞(ㄌㄠˋ)之。來者來(ㄌㄞˋ)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輔以立之,翼以行之,使其得其性矣。又從而提撕警覺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蓋命契之辭也。」
皋陶:音ㄍㄠ ㄧㄠˊ,舜命作士,掌司法,明五刑,弼五教。
百畝之不易:謂百畝之田不能耕治也。易,治也。即種好之意。
蕩蕩:廣大貌。
巍巍:高大貌。
有天下而不與焉:謂舜惟以治天下為事,並不關心自己之高位也。朱注:「不與,猶言不相關也;言其不以位為樂也。」

大意:「當堯的昤候,天下生民的災害,還沒有完全平治,大水亂流,漫溢到天下各處,草木非常茂盛,禽獸也非常眾多,五穀卻不能成熟,而且禽獸還要逼迫人,印着獸蹄鳥爪的道路,縱橫在中國土地上。堯見到人民不得宴全,獨自放在心裏憂愁,感覺天下的大患不是一個人可以收拾得了,於是舉用舜來幫助他分治,舜便派伯益主持火政,伯益就把山林和藪澤裏的草木燃熾起火來燒了,禽獸失掉依靠,才逃掉躲避了。又派大禹疏導黃河下游九條河道,又濬通南面的濟水和漯水,使它們都灌注到海裏去;同時開拓汝水和漢水的河身,排除淮水和四水的淤積,使它們都灌注到大江裏,然後中國地方,才可耕雇五穀,人民才能得著食物。當這時候,大禹八年勤勞在外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像這樣忙碌,雖想和人民一起耕種,又怎麼可能呢?」
「等到水患已平,舜又派棄任后稷的官,掌管農政,教導人民耕耘收穫的方法,去種植五穀,五穀成熟了,人民才有了養育。堯、舜又想到做人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只是吃飽了飯,穿暖了衣,安逸的居處,沒有教育,那麼就跟禽7獸的行為相近了。堯、舜又發愁了,於是使契任司徒的官,掌理禮教,教導人民做人的大道,使他們曉得父子要有親愛,君臣要有禮義,夫婦要有分別,長幼要有次序,朋友要有信用。堯曾說過治理人民的方針:『凡人民中勞苦的要慰勉他們,來歸的要撫恤他們,用心偏邪的要匡正他們,行為不好的要改正他們,還有懦弱不能自立的要輔助他們,惰怠不能上進的要鼓舞他們。總要使他們自己得復本來的善性,又必須時時去提醒警覺,並格外加恩惠給他們。』古時候聖人為人民憂愁到如此地步,水土方平,便想如何來養民;衣食纔足,便想如何來教民;終日汲汲皇皇,那還有閒工夫去耕種呢?」
「堯把不能得到舜放在自己心上憂愁;舜把不能得到禹、皋陶放在自己心上憂愁,那些把一百畝不能耕種得好放在自己心上憂愁的,只是農夫罷了!拿財物去分給人家叫做惠,拿善言去教代人家叫做忠,只有能替天下找一個賢能的人才叫做仁。所以說拿天下讓給別人容易,要替天下找一個賢能的人才卻困難哩!孔子曾說:『堯做君的德量是偉大極了!世上最崇高的事物,沒有再超過天了。唯獨堯的德量,卻能夠和天相比!他的德量是多麼的廣遠啊!百姓竟說不出適當的話來形容他!真正能盡人君之道的,只是舜啊!功德是那樣的崇高,雖然有天下,竟像沒有天下一樣,整年為百姓憂愁,並不關心帝位的尊榮,而忘懷一己的享受。』堯、舜的治理天下,孔子這樣的贊美堯、舜,難道沒有他們用心的地方麼?他們只是從平治天下的大處着想,不把心思用在耕種小事罷了。」

說明:一國領袖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心時時關懷百姓,找出賢能的人分工合作,像台灣是個海島國,沒有天然資源,百姓最需要的就是水、電,而台灣常有颱風暴雨或乾旱,所以水土保護一定要加強,百姓才能農耕;發電充足,工業、運輸、家用才能順暢,如此一來,農經發展,國家收入多,百姓有工作,那一定是生活安逸。
一般團體的領導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能為團體供獻,並明白該團體成立的目的,如孔子所說,教其成員能布施培養福德,而達三千功,如堯一樣;更要讓百姓能修身養性,找回本來善良的自性,就是王陽明所謂的良知良能,如此才能達八百果,功果齊全而成完人,如舜一樣。

由此可見,儒家、道家及佛家,思想宗旨都是一樣,教育其門人要建立善良之心,為利大眾之心,外行布施治貪吝;內修自心並傳教他人,能自立立人,自度度人,以達平等心,則為證果菩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