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阿含經-758

 

又次,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果持齋之時,曾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的真人,盡形壽都離開非梵行(都不淫),都斷除非梵行,而修行梵行,都是至誠而心淨,行無臭穢,是離欲而斷淫,他們對於非梵行,已淨除其心。我在於此日此夜,離開非梵行,斷除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誠而心淨,行無臭穢,離欲而斷淫,我對於非梵行,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和阿羅訶為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又次,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持齋之時,應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的真人,乃盡形壽離開妄言,斷除妄言,都說真諦之言,樂於真諦,住於真諦,都被人所崇信,不會欺誑世間,他們對於妄言,都已淨除其心。我也應該盡形壽離開妄言,斷除妄言,說真諦之言,樂於真諦,住於真諦,被人所崇信,不欺惑世間,我對於妄言,應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和阿羅訶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又次,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持齋之時,應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的真人,乃盡形壽離開飲酒之放逸,斷除飲酒的放逸,他們對於飲酒放逸,已淨除其心。我也應該盡形壽離開飲酒的放逸,我對於飲酒的放逸,已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和阿羅訶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又次,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持齋之時,應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的真人,都盡形壽離開高廣的大床,都斷除高廣的大床,樂於低下的坐臥,或者在床,或者敷草,他們對於高廣的大床,已淨除其心。我在於此日此夜,應離開高廣的大床,斷除高廣的大床,樂於低下的坐臥,或床,或敷草,我對於高廣的大床,已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和阿羅訶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又次,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持齋之時,應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的真人,都盡形壽離開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以及前往觀聽。都斷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以及前往觀聽,他們對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以及前往觀聽之事,都已淨除其心。我在於此日此夜,也離開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以及前往觀聽,我已斷除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以及前往觀聽,我對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以及前往觀聽,都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和阿羅訶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又次,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持齋之時,應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的真人,乃盡形壽離開非時之食,斷離非時之食,每日一食,而不夜食(過午不食),樂於應時而食,他們對於非時之食,已淨除其心。我在於此日此夜,離開非時之食,斷除非時之食,只吃一食,不夜食(過午不食),樂於應時而食,我對於非時而食,已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和阿羅訶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他住於此聖八支齋後,對於更上,當又修習五法。那五法呢?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果持齋之時,應憶念如來。那位世尊,為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他作如是的憶念如來後,如果有惡伺(惡念)的話,他便會得以消滅,所有的穢汙,惡不善之法,他也會得以消滅。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緣於如來之故,心靜而得喜,如有惡伺,他便會得以消滅,所有的穢汙,惡不善之法,他也會得以消滅。

譬如有人,其頭有垢膩,然而由於用膏澤、暖湯、人力、洗沐之故,他便會得以清淨。像如是的,多聞的聖弟子,如果持齋之時,就應憶念如來,那位世尊為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他作如是的憶念如來後,如有惡伺,他便會得以消滅,所有的穢汙,惡不善之法,他也會得以消滅。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緣於如來之故,其心靜而得喜,如有惡伺,他便會得以消滅,所有的穢汙惡不善之法,他也會得以消滅,這叫做多聞的聖弟子之持梵齋,梵共會,由於梵之故,其心靜而得喜,如有惡伺的話,他便會得以消滅,所有的穢汙惡不善之法,他也會得以消滅。

2024--04-17 肌力教學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阿含經-757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五

 

晡利多品第十七

(有十經)(第五後誦)

持齋晡利多 羅摩五下分 心穢箭毛二 鞞摩那修學

法樂比丘尼 拘絺羅在後

(持齋經、晡利多經、羅摩經、五下分結經、心穢經、箭毛經有二經、鞞摩那修〔學〕經、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排在最後)。

二、持齋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毘舍佉說放牛兒齋、尼犍齋、聖八支齋等三種齋法,而以聖八支齋為最勝解脫之道。並說應當更修五念:(1)念佛,如沐首,(2)念法,如沐身,(3)念僧,如浣衣,(4)念戒,如磨鏡,(5)念天,如煉金。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那時,鹿子母毘舍佉(曾建鹿子母講堂,以獻佛。為佈施第一的清信女),在於平旦時,沐浴其身,然後穿白淨衣,被子婦等眷屬們圍繞,而率他們往詣於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一邊。世尊問她說:「居士婦(女居士)!妳現在沐浴過嗎?」回答說:「世尊!我現在持齋(持八齋戒,一日一夜,保持其清淨)!善逝!我現在持齋。」

世尊問她說:「居士婦!妳現在持甚麼齋呢?所謂齋,乃有三種的。那三種呢?第一就是放牛兒齋,第二為尼犍齋,第三為聖八支齋。居士婦!甚麼叫做放牛兒齋呢?如放牛的兒郎,在於朝晨放牛於澤中(近於水草之處),在於晡時(申時,夕時),收其牛,而還回村中,他還回村中時,曾作如是之念:我今天在這裡放牛,明天就應當在於那個地方(另一處)放牛;我今天在這裡飲牛(飼牛),明天應當要在那裡飲牛(飼牛);我的牛今天在這裡宿止,明天應當要在於那個地方宿止。居士婦!像如是的,如有人持齋時,而作如是的思惟:我今天食如此之食,明天應當要如彼之食;我今天飲如此之飲,明天就應當飲如彼之飲的。我今天含消(食)如此的含消(食物),明天當應含消如彼的含消。其人在於此,晝與夜,都樂著於欲之罪過,這叫做放牛兒齋。如果像如是的持放牛兒齋的話,就不能獲得大利,不能得大果,並沒有大功德,不得廣布的。

居士掃!甚麼叫做尼犍齋呢?如有人出家,而學尼犍(裸形外道)的話,他就會勸人而說:「你在於東方,經過百由延(由旬,驛,幾哩路)之外,有眾生的話,就由於擁護於他之故,棄舍刀杖;像如是的,對於南方、西方、北方,經過百由廷之外,有眾生的話,就擁護彼之故,棄舍刀杖。」這叫做他之勸進別人的法。或者有想,而擁護眾生,或者無想,而不擁護眾生。你應當在於月之十五日,說從解脫(別解脫,戒律)之時,要脫衣而裸形,向東而住立,而作如是之說:『我無父母,非父母而有。我無妻子,非妻子而有。我無奴婢,非奴婢之主人。』居士婦!他欲勸進於真諦之語,卻反而勸進於虛妄之言。因為那個人每日都看見其父母,便作如是之念:這是我的父母。父母每日都見其兒子,也作如是之念:這是我的兒子。他看見其妻子,而作此念:這是我的妻子。妻子看見他,也作此念:這是我的尊長。他看見奴婢,又作此念:這是我的奴婢。奴婢看見他,也作此念:這是我的大家(主人)。他用此,而欲不與而用,非是而與用(他用此方法,想不與,而欲用。與此方法,並不是實用),這叫做尼犍之齋。假若如是的持尼犍之齋的話,就不能獲大利,不能得大果,並沒有大功德,不得廣布的。

居士婦!甚麼叫做聖八支齋呢?多聞的聖弟子如果持齋之時,就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阿羅漢)的真人,都是盡形壽離開殺生,斷除殺生,棄舍刀杖,有慚有愧,而有慈悲之心,去饒益一切,乃至於蜫蟲,他們對於殺生,乃淨除其心。我也應該盡形壽離開殺生,斷除殺生,棄舍刀杖,有慚而有愧,而有慈悲之心,去饒益一切,乃至於蜫蟲。我現在對於殺生,也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對於阿羅訶來說,也是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又次,居士婦!多聞的聖弟子,如持齋之時,都作如是的思惟:阿羅訶的真人,都盡形壽離開不與取,斷除不與取,人家與他,然後他才肯取,都樂於人與而取,也常好佈施,心樂於放舍,歡喜而無悋惜,佈施後不望其報,不由於盜心而隱覆自己的心,能夠自己克制自己,他對於不與而取(盜偷)一事,已淨除其心。我也應該盡形壽離開不與取,斷除不與取,人家給與之後,才肯取,樂於與而取。也應常好佈施,心樂於放舍,歡喜而無悋惜,佈施後不希望其回報,也不以盜心而覆藏其心,能夠自己克制自己,我對於不與取,已淨除其心,我以此支,和阿羅訶等同無異,因此之故,叫做齋。

2024年4月15日 星期一

阿含經-756

 

他長大後,其眼根看見色境,就樂著於好色,而憎惡於惡色,並不立身,不念少心,不知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所生之惡不善之法,並不滅盡無餘,不把它敗壞無餘。像如是的,對於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至於其意根知道法境,而樂著於好(適意)之法,憎惡於惡法(不適意之法,不是善惡之惡),不立身,不念於少心,不知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所生的惡不善之法,都不滅盡無餘,不把它敗壞無餘。他像如是的隨著憎、不憎所受之覺,或者為樂,或者為苦,或者為不苦不樂,他樂於其覺(感受),求著而受於其覺(感受)。他樂於其覺受,求著而受於其覺受後,如果為樂覺(樂受)的話,就會去接受它,而為之受,緣於此受而有了有(轉生之根,眾生之根),緣於有,而有了生,緣於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可得而生,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陰會產生。比丘!這不是具足被愛所繫而相續,有如那位嗏帝比丘雞和哆子(本為漁夫之子)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是具足被愛所繫而相續,有如嗏帝比丘雜和哆子(本為漁夫之子的嗏帝比丘)的。」

佛陀又說:「如有時如來出世,為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其眼根看見色境時,對於好色(美色),而不會樂著,對於惡色,而不起憎惡,能立身,念無量之心,而心解脫、慧解脫,知如真,所生的惡不善之法,都滅盡無餘,都把它敗壞無餘。像如是的,其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時,並不著於好法(適意之法),也不厭惡惡法(不適意之法),能立身,而念無量心,而心解脫、慧解脫,知如真。所生的惡不善之法,都滅盡無餘,都敗壞無餘。他像如是的滅除憎與不憎所受之覺,或者是樂,或者是苦,或者為不苦不樂,他都不樂執於其覺(受),不求不著,不受於覺。他不樂於其覺,不求、不著、不受其覺後,如果為樂覺(樂受)的話,他便會消滅,樂消滅,則受會消滅,受消滅,則有會消滅,有滅,則生自會消滅,生滅,則老死會消滅,那些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都可得而消滅,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陰就會消滅。比丘!這不是具足愛盡,而解脫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為具足愛盡,而解脫的了。」

佛陀說此法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乃作三反的震動,動而盡動,戰而盡戰,震而盡震,因此之故,此經叫做愛盡解脫。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完

20240405 原始點教學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阿含經-755

 

世尊又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你們是否對於過去,曾作如是之念:我過去之時為有,我過去之時為無,為甚麼過去時為有?由於甚麼原因過去之時為有呢?」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你們是否對於未來,曾作如是之念:我的未來,當然會為有,我的未來,當會為沒有。為甚麼未來會為有?由於甚麼因由,未來為有呢?」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對於內有疑惑?這為云何?這是何等?此眾生到底是從甚麼地方而來的?以後會趣於甚麼地方?甚麼因緣而已為有?何因當會為有呢?」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故意殺父與母,殺害佛的弟子阿羅訶(阿羅漢),破壞聖眾(破和合僧),惡意的向佛,而出如來之血嗎?(以上為五逆罪,也是五無間地獄之果)」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故意犯戒,而舍戒,而罷道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捨棄此道,而去更求外道,去求福田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作為沙門、梵志,而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可以知道的,就知道,可以見的,就得見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以吉祥(祭典、祝禱等)為清淨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為諸沙門、梵志,與吉祥(祭典)相應之諸見之雜苦、雜毒,雜煩熱,這些為真實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身生疹患,致生非常的痛苦,乃至命之欲斷(生病致於生命將死之劇苦),因此,而捨棄此道(放棄學佛、求佛),更求於外道。是否聽其沙門、梵志持一句咒,或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向,而持此咒,就能令我脫離病苦,叫做求苦習、苦得、苦盡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你們是否受八有嗎?(七次往返於人天,不受八次之有,故八有為八次受生)」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見。而你們是否作如是之說:『我們恭敬沙門、敬重沙門,沙門瞿曇,是我們的尊師』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果你們自知、白見、自覺,而得最正覺的話,你們是否能隨所問答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我正調御你們,對於畢究竟,而沒有煩,沒有熱,永恆的不變易之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因此之故,我向來之所說。我都為你們說法,都是畢究竟而不煩熱,永恆的不變易之法,為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

又次,由於三事之合會,而入於母胎,父母聚集於一處,母滿精而堪耐,香陰已至。此三事合會,而入於母胎,母胎或持至於九個月,或十個月,便會生。生後,乃以血而長養,血就是在聖法當中所謂的母乳是。他在於後來之時,諸根轉而漸漸的大起來,諸根轉大而成就,就食粗飯,也以酥油塗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