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阿含經-575

 

瞿曇!猶如在諸根之香當中,乃以沉香為最第一的。為甚麼呢?瞿曇!因為那沉香,乃在於諸根之香當中,為最上之故。瞿曇!猶如諸娑羅樹香(取樹心所作之香,和娑羅樹似同音,而不是娑羅樹)當中,乃以赤栴檀為第一。為甚麼呢?瞿曇!因為赤栴檀乃在於諸娑羅樹香當中,為最上之故。

瞿曇!猶如諸水華當中,乃以青蓮華為第一,為甚麼呢?瞿曇!因為青蓮華在於諸水華當中,為最上之故。瞿曇!猶如諸陸華當中,乃以修摩那花(善意花)為第一。為甚麼呢?瞿曇!因為修摩那花乃在於諸陸上之花當中,為最上之故。

瞿曇!猶如在世間中的諸有論士當中,乃以沙門瞿曇為最第一。為甚麼呢?因為沙門瞿曇論士,乃能降伏一切外道異學之故。世尊!我現在要自歸依於佛與法,以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身都自歸依三寶,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算數目犍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

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五完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一四五、瞿默目犍連經第四(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阿難答瞿默目犍連,以及大臣雨勢之所問。阿難說佛陀寂滅後,

並沒有人能與佛相等。其次乃說有法可依,以及有行持戒、多聞、作善知識、樂住

遠離、樂宴坐、知足、正念、精進、修慈、漏盡等十法者可敬。又訶責貪欲、瞋恚、

睡眠、疑惑等四伺,並贊四禪四向。雨勢大臣離開後,又答復瞿默目犍連所問的

三種解脫,並無有勝如(佛的解脫、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剛般涅槃後不久

之時,尊者阿難,曾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竹林精舍)。

那時,摩竭陀國的大臣雨勢,乃很用心的在政治王舍城,為了防備跋耆國之

故。於是,摩竭陀國的大臣雨勢,乃派遣瞿默目犍連(婆羅門)-田作之人

(兼自耕農),往至於竹林迦蘭哆園(迦蘭陀長者所捐獻的竹林精舍)。

那時,阿難尊者過夜而至於翌日的平旦之時,著衣持鉢,為了乞食之故,

進入於王舍城。於是,阿難尊者曾作如是之念:暫且放置到王舍城去乞食

之事,我寧可先往詣瞿默目犍連,這位田作人之處。於是,尊者阿難,就

往詣瞿默目犍連這位田作人之處。

梵志瞿默目犍連(這位自耕農乃是一位梵志)遙見尊者阿難之來到,就從其

座位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阿難,而白言說:「善來!阿難!您已

很久沒來這裡了,請坐在此座。」尊者阿難就坐在那個座位。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阿含經-574

 

又有人來,他也欲拜見那位國王,欲至於王舍城,那人問你而說:『我乃欲拜見國王,欲至於王舍域。算數目犍連!您知道王舍城在甚麼地方,也熟悉那邊的路徑,您是否可以提示我嗎?』你就告訴那人說:『從此向東而行,至於某村,從某村去,當會至於某邑,如是的輾轉,而至於王舍城。在王舍城外,有好的園林,其地平正,有樓觀浴池,有若干的華樹,有狹長的流河。又有清泉,可以盡知盡見。』那個人聽你之語,受你的教示後,就從此向東而行,而至於那個某某村,從某村出去,而得至於某邑,像如是的輾轉而至於王舍城。那王舍城外有好的園林,其地平正,有樓觀浴池,有若干的華樹,有狹長的流河,又有清泉,都盡見盡知。

目犍連!此中,到底是甚麼因,甚麼緣,同樣的有王舍城,有王舍城之道,你現在為其導師(提示到王宮的指導人員),而那第一人雖然受你的教示,然而在後不久,就捨棄平正之道,而從惡道還來。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園林,其地之平正,樓觀浴池,若干的華樹,狹長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統統不見,也統統不知呢?那位第二人,隨受你的教示,從平正的道路輾轉而得至於王舍城。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園林,其地之平正,樓觀浴池,若干的華樹,狹長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統統能看見,能知道呢?」

算數目犍連回答說:「瞿曇!我都無事(賦閑)而知道有那個王舍城,有那個王舍城之道,我現在為導師,而提示他們如何到達那個地方去見到某某情景之事。然而那位第一人卻不隨我的教示,而捨棄平正之道,而從惡道還來。自然的,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園林,其地之平正,樓觀浴池,若干的華樹,狹長的流河,以及清泉,他就統統看不見,也不知道的。那位第二人,乃隨順我的教示,而從平正之道輾轉而得至於王舍域,則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的華樹,狹長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統統能夠看見,能夠盡知而已。」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目犍連!我也無事。也知道有那涅槃,知道有涅槃之道,我為導師,為了那些比丘,如是的訓誨,如是教訶,然而有的得證究竟涅槃,有的卻不能得證。目犍連!唯各自隨比丘之所行,那個時候,世尊我便會記他之行,所謂究竟漏盡而已。」

算數目犍連白佛說:「瞿曇!我已知道了,瞿曇!.我已瞭解了。瞿曇!有如在良地裡有娑羅林,在那裡有守護娑羅林的人。這位守護人,是一位明健而不懈的人。他對於娑羅的樹根,都按時而用鋤去掘整,都平高而填下,都按時施糞肥,使其沃養,都常於溉灌,這些都不失其時。如果其旁邊有穢惡草之雜生時,都盡拔而棄之。假如有橫曲而不調直的話,就把它盡 (剔)而整治它。如果有極好而中直的樹的話,便擁而養護,就隨時以鋤而掘,而以糞令沃,灌溉令潤,都不失其時,像如是的那個良地的娑羅樹林,乃輾轉而茂,而盛好。

瞿曇!如果有人,乃為諛諂、欺誑,極為不庶幾(不希望),為無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心狂,諸根都掉亂,持戒又寬緩,而不廣修沙門之道。瞿曇!像如是的人,則不能和他共事。為甚麼呢?瞿曇!因為像如是之人的話,乃穢汙梵行之故。瞿曇!如果又有人,他乃不諛諂,也不欺誑,庶幾(有期待)而有信,精進而不懈,有念、有定,也有智慧,為恭敬禁戒,乃廣修沙門之道。瞿曇!像如是的人,乃能與之共事。為甚麼呢?瞿曇!因為像如是的人,乃為清淨梵行之故。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阿含經-573

 

目犍連!如果比丘已守護諸根,常念於閉塞,念欲那個明達,守護其念心而得到成就,而恒起正知。如眼根看見色境時,然而不受其相,也不味著於色,所謂恐會忿諍之故,而守護眼根。心中不會因此而生起貪伺、憂戚等惡不善之法。為了趣向於防護不善之法之故,而能守護眼根。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同樣的道理。如意根知法境,然而不受其相,也不味著於法境,所謂恐會忿諍之故,而能守護意根,心中也不會因此而生貪伺、憂戚等惡不善之法,為了趣向於防護不善之法之生起之故,已守護意根的話,如來就會再教訓他而說:『比丘!你來!應該要正知平時的出入,應善於觀察而分別那些屈、伸,低、仰,儀容、庠序(應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起一動,所謂一舉手,一投足等,都應有次序而端嚴),應善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與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統統都要正知它(都應知時,知儀,而正念)。』

目犍連!如果比丘正知平時的出入,善於觀察而分別那些屈伸低仰,儀容洋號序,善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與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都能正知的話,如來就再教訓他:『比丘!善來!應該要獨住於遠離之處,應在於無事處,或者至於樹下空寂安靜之處、山岩石室、露地穰積(禾莖之堆積處),或者至於林中,或者住在於塚間之處。你如果已經在於無事處,或者至於樹下空寂安靜之處後,就敷尼師檀(坐具),而結跏趺之坐,而正身正願,應反念而不向於外,應斷除貪伺(貪念),心應沒有諍。看見他人的財物,以及諸生活之具時,不可起貪伺,不可欲令我得,你對於貪伺,應該要淨除其心。像如是的,對於瞋恚、睡眠、掉悔,也同樣的道理。

應該要斷疑,度惑,對於諸善法,要沒有猶豫,你對於疑惑,應淨除其心。你應斷除此五蓋(指貪、瞋、睡、掉悔、疑),應斷慧羸(應斷會使智慧羸者),應離欲,離惡不善之法(初禪的功行),乃至得到第四禪而成就游止於其中。』目犍連!如果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禪而成就游止於其中的話,目犍連!則如來乃為諸年輕的比丘,多有所利益,所謂訓誨教訶之力是。目犍連!如果有比丘的長老、上尊、舊學(耆舊)的梵行的人的話,如來會再教訓他,所謂:修學至於究竟後,而至於一切漏盡!」

算數目犍連就再問而說:「沙門瞿曇!對於一切的弟子,施之以這些訓誨,這些教訶後,是否統統會得究竟智,都必定會得涅槃嗎?」世尊回答說:「目犍連!不一向得(不一定統統會得證),有的會得證,有的不會得證的。」

算數目犍連又再問而說:「瞿曇!在此裡面,到底是由於甚麼因,甚麼緣,有涅槃,有涅槃之道,而沙門瞿曇現在乃為導師,而有的比丘受如是的訓誨,如是的教訶,而能得究竟涅槃,或者又是不能得證呢?」(同樣的涅槃,同樣的教主,同樣的受其教導,卻有人能證,有人不能證?)

世尊告訴他說:「目犍連!我還問你,你就隨你所知的來解答我。目犍連!你的意見如何呢?你知道王舍城的地方,能諳(熟悉)那邊的道路嗎?」算數目犍連回答說:「唯然!我乃知道王舍城的地方,也熟悉那邊的道路。」

世尊問他說:「目犍連!如果有人來,乃欲拜見那位國王,而欲至於王舍城。那個人問你而說:『我欲拜見國王,而欲到王舍城。算數目犍連!知道王舍城的地方,熟悉於那個地方的道徑,可以示語於我嗎?』(可以提示到達王宮的途徑與否?)你就告訴他而說:『從這裡向東而去,至於某村,從某村而去,當會至於某邑,如是輾轉而至於王舍城。那王舍城外有好的園林,其地乃為平正,有樓觀浴池,有若干的華樹,有狹長的流河,又有清泉,可以盡見盡知。』那人聽聞你所說的話,受你的教示後,就從此而向東而行,然而須臾不久,便捨棄正道,而從惡道還回,那些王舍城外的好的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的華樹,狹長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統統不能看見,也統統不知。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阿含經-572

 

一四四、算數目犍連經第三(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算數目犍連梵志,以鹿子母堂,以及算數為喻,請教佛陀

      有關於佛法中的次第,佛陀乃為之分別解說。又問由於甚麼因緣,有的

得究竟,有的不究竟者,佛陀乃為之說問路之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

住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那時,有一位名叫算數的梵志,姓目犍連,在於中午後彷佯(徘徊),而

往詣於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曇!

我欲有所問,如能聽許的話,乃敢陳述。」世尊告訴他說:「目犍連!

任你所問,不可自為疑難。」(不要客氣)。

算數目犍連就便問佛而說:「瞿曇!此棟鹿子母堂(鹿子母所捐建的

精舍),乃漸漸的依次第而作(依建築法,一段一段的工作,有次序的),

轉後成訖(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來,終至於建築完成)。瞿曇!此鹿子母堂

的橙梯(梯子),初始時升於一隥,然後升上二、升上三、升上四隥

(由一梯,梯的登上去)。

瞿曇!像如是的,此鹿子母堂,乃漸漸的依次第而上。瞿曇!此調御大象

的人,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把牠調御成就的,所謂由於用鉤故。瞿曇!

此調御馬匹的人,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把牠調御成就的,所謂由於用 

之故。瞿曇!此剎帝利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至於成就的,所謂由於執捉

弓箭之故。瞿曇!這些諸梵志們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至於成就的,所謂

由於學習經書之故。瞿曇!我們都學習算數,以算數而存命(為生活的

工作),也是漸漸的,依於次第而至於成就。

如果有弟子,不管是男,或者是女,最初都教他一一之數,依次而教他

二數,由二而教他三之數,由三乃至於十,乃至於百、千、萬,都依次第

而數上去的。 

瞿曇!像如是的,我們這些學算數的人,都以算數而依存其生命,都是以

漸漸的,依次第而成就完畢。沙門瞿曇!您的此法與律當中,是怎樣的

漸漸的,依於次第而成就完畢的呢?」

世尊告訴他說:「目犍連!如果所謂有正說,就是說漸漸的,依次第而作,

乃至成就完畢的。在我的正法與律當中,這種論說,乃為正說的。為甚麼

呢?目犍連!我乃在於此法與律當中,漸漸的,依次第而作(而修行),

乃至於成就完畢的。目犍連!如果有年少的比丘,最初來學道,而始入於

法與律的話,如來我,就會首先教他而說:『比丘!你來!要護你的身,

如生命的使其清淨,要護你的口與意,如生命的使其清淨。』目犍連!

如果比丘其身如護命的使其清淨,其口與意,如護命的使其清淨之後,

如來就又再教訓他而說:『比丘!你來!應觀察內身如身,至於觀察覺

(受),觀察心,觀察法都如法(所謂身受心法之四念處,也就是觀身

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目犍連!如果比丘已觀察

內身如身,至於觀察覺(受)、觀察心、觀察法,都如法的話,如來就會

再教訓他而說:『比丘!汝來!應觀察內身如身,不可思念與欲相應之念,

至於觀察覺(受),觀察心,觀察法,都如受、心、法,都不可思念與

非法相應之念。』

目犍連!如果比丘尼觀察內身如身,不思念與欲相應之念,至於觀察覺

(受),觀察心,觀察法,都如受、心、法,都不思念與非法相應之念的

話,如來就會再教訓他:『比丘!你來!應守護諸根,應常念閉塞,念欲

明達,守護其念心,而得到成就,而恒起正知。如果眼根看見色境,但是

乃不受其相,也不味著於色相。所謂會忿諍之故,應該要守護眼根,而心

中不可生起貪伺、憂戚等惡不善之法。為了趣向於防護眼根不生諸惡法之

故,應該要守護眼根。像如是的,對於耳、鼻、舌、身也同樣的道理。

如果意根知道法境時,然而不受於其相,也不味著於法境,所謂會忿諍之

故,而守護意根,而心中不生起貪伺、憂戚等惡不善之法,而趣向於那防

護不善之法之故,應該要守護意根。」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阿含經-571

 

傷歌避摩納回答說:「瞿曇!如果有一位沙門、梵志,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對於如意足,其心乃得自在,乃至及於其身能至於梵天者,瞿曇!此乃自作,而自有,而自受其果報的。瞿曇!在於諸示現當中,這種示現為示現大法。瞿曇!如果有沙門、梵志,以他人之相,去占卜其人之意。乃至占其人之心,占其人之心所有法的話,瞿曇!這也是自作而自有,而自受其果報。瞿曇!在於諸示現當中,這種示現,也是示現大法。

瞿曇!如有一沙門、梵志,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這樣的得道證果而解脫生死苦惱後,為他人講說。他為他人講說而度人,而像如是的輾轉而度無量百千之人的話,瞿曇!在於此三種示現當中,這種示現乃為最上、最妙、最勝的。」

世尊又問傷歌邏而說:「你對於此三種示現,到底稱歎那一種示現呢?」

傷歌邏摩納回答說:「瞿曇!對於三種示現來說,我乃稱說沙門瞿曇您。為甚麼呢?因為沙門瞿曇您,乃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而心得自在,乃及能以身而至於梵天。沙門瞿曇您,也能以他人之相,而占卜其人之意,乃至占人之心,占人之心所有法。沙門瞿曇您也能示現修如是道,修如是道跡,而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沙門瞿曇成正覺後,為他人說,他人也一再的為他人講說,像如是的輾轉而至於無量的百千之數。瞿曇!因此之故,對於此三種示現當中,我乃稱歎沙門瞿曇您!」

於是,世尊告訴他說:「摩納!你善能通達於此論。為甚麼呢?因為我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對於如意足,乃心得自在,乃及於身,能至於梵天。摩納!我以他人之相,而能占其人之意,乃至占人之心,占人之心所有法。摩納!我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道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諸漏已盡,而得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我得道後,為他人講說,他人也一再的為他人講說,像如是的輾轉而至於無量的百千之數。摩納!因此之故,你乃善於通達此論,你應當如是的善受善持。為甚麼呢?因為此所說之義,應當就是如是。」

於是,傷歌邏摩納白佛說:「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瞭解了。世尊!我現在要自歸依於佛與法,以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身自歸依,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傷歌邏摩納、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阿含經-570

 


傷歌邏摩納回答說:「瞿曇!如我所瞭解的沙門瞿曇您所說之義,則那些沙門瞿曇的弟子,隨其族姓而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學道的話,乃為行無量的福跡,並不是行一福跡而已,這是由於學道之故的。」

世尊又告訴傷歌選說:「有三種的示現,所謂如意足示現(神變神通)、占念示現(記心神通)、教訓示現(教誡神通)。摩納!甚麼叫做如意足示現呢?一位沙門梵志,他具有了大如意足,而有了大威德,有了大福佑,有了大威神。對於如意足,其心已得自在,能行無量如意足的功德。所謂能分一物而為眾多之物,合眾多之物,而為一物,一則住於一,而有知有見,不礙石壁(石壁不能阻礙他的通過),猶如行在空中那樣的自在,沒地如水(攢入地中,有如浮沉在水中)那樣,而履水則如行在於地上(在水中可行走,不會沉沒於水中,好像在陸上行走那樣),結跏趺坐,而可上升於虛空,有如禽鳥之飛翔於空中那樣。現在看得到的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可用手捫摸,其身也能至於梵天。摩納!這就是叫做如意足示現。

摩納!甚麼叫做占念示現呢?有一沙門梵志,以他人之相,而占其人之意,認定為有此意,有如是之意的話,就實在有此意;也能作無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為真諦,而並不是虛設的(能指點出非常多的事,都能如實而不會有異,都能占對)。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意的話,則但以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而去占其人之意,如果認為有了此意、有了如是之意的話,就實在會有如是之意,能作無量的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為真諦,而並不是虛設的。

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去占其人之意的話,則但以其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說(伺察者尋思者所發的伺尋之聲),而聽其聲後,去占他之意,認定為有這種意念,有如是的意念的話,實在為有如是的意念。也能作無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真諦,而並不是虛設。假如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其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說,而聞其聲後,去占其人之意的話,則但以看見他人之入於無覺無觀定(無伺無尋之定,無粗與細的思量之禪定),看見後,就能作如是之念:像如是的賢者,乃達到不念不思,能如其意之所願啊!那位賢者從此禪定寤醒後,也能知道其時所作之念為如是之念。則那位入定的人從其禪定寤覺後,必定就是作如是如是之念。那位沙門梵志也能占卜他人的過去,也能占卜他人的未來,也能占卜他人的現在。他人之久來所作的,久來所說的等等事情(能指點出過去、未來、現在的因果等事)。也能占卜他人之在於安靜處,而定能安住於靜處。也能占卜他人之心,和心所有之法(心王、心所等法)。摩納!這叫做占念示現。

摩納!甚麼叫做教訓示現呢?有一位沙門梵志,自己去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去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至於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得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而脫離生死)。這時,就為他人講說:『我自己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你們也一同來,也來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諸漏會已盡,會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也因此而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也同樣的至於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也就一再的為他人說,為他人說後,乃如是的輾轉而至於無量百千之數。摩納!這叫做教訓示現。此三種示現,到底是那一種示現為最上、最妙、最勝呢?」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阿含經-569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為你們講說六慰勞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其義。」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六種呢?(1)以慈身之業,向於諸梵行,就是慰勞之法,是愛法、樂法,而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為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像如是的,(2)修慈口之業,(3)修慈意之業,也是同樣。(4)如果有法利的話,就如法而得利,自己所飯食的,則至在於鉢中(限於鉢器之量)。像如是的,將利分出而佈施給諸修梵行的人的話,就是慰勞之法,是愛法、樂法,是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為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5)如果有戒(所修持的戒),乃為不缺、不穿、無穢、無黑,如地不隨他(自由自主者),被聖者所稱譽,而具善於受持,像如是的戒,也分出而佈施給與修持梵行者的話,就是慰勞之法,是愛法、樂法,是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為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6)如果有看見此為聖者的出要,是明瞭深達,而能正盡一切苦。像如是的,其見能分出,而佈施於諸修梵行的人的話,就是慰勞之法,愛法、樂法,是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葉。我剛才所說的六種慰勞之法,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一四三、傷歌邏經第二(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向傷歌邏(年輕的婆羅門)解說如意足示現、占念示現、教訓示現等三種示現。就中尤以教訓示現為最上、最妙、最勝。傷歌邏乃歸依三寶而為優婆塞。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侯,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名叫傷歌邏摩納,在於中午後,彷佯(徘徊),而往詣於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曇!我欲有所問,如能聽允,乃敢陳白出來。」(如許我問,我才敢問)。世尊告訴他說:「摩納(年輕的)!如有甚麼疑問的話,就任你之意,講出來好了。」

傷歌運摩納就請問而說:「瞿曇!一位梵志,乃如法而去行乞財物,或者自己作齋(祭祀),或者教人作齋(令人祭祀)。瞿曇!如果自己作齋,或者教人作齋的話,則其一切,乃行無量的福跡。因為作齋,也就是所舉行的齋祭大會,乃為多人的福德之故。而沙門瞿曇的弟子,乃隨其姓族而剃除鬚髮,而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之累的出家學道,然後就自己去調御,自己去息止,自己去滅寂為止。像如是的,沙門瞿曇的弟子,乃隨族姓而行一福跡(行自己一身的福道),而不行無量的福跡(不能為多數人行福道),因為是學道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