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阿含經441

 

6.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當比丘的,應由於離而生的喜樂(初禪,離生喜樂地),來漬其身,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在於此身中,由於離而生的喜樂,無處不周遍,有如工浴之人,用器具盛一些澡豆,與水和,而成為摶,水漬而潤澤,普遍的充滿,無一處不周那樣。像如是的,一位比丘,由於離而生的喜樂,而漬身潤澤,普遍而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7.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由於禪定而生的喜樂(二禪,定生喜樂地)。來漬其身,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在於此身中,由定而生的喜樂,無處不周遍,有如山泉,清淨而不濁,充滿流溢,四方之水之流來,也無緣得入其中,因為那泉底,水會自湧出,而流溢於外面,漬山而潤澤,普遍充滿,沒有一處不周圓的。像如是的,一位比丘,由禪定而生的喜樂,漬身而潤澤,普遍而充滿於此身中,由禪定所生的喜樂,沒有一個地方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應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而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8.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由於無喜(離開喜)而生之樂(離喜妙樂地,第三禪),來漬其身,而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於此身中。無喜而生之樂,乃沒有一處不周遍的。有如青蓮華,或紅、赤、白蓮華,在水裡而生,在水中而長,在於水底裡,其根、莖與葉,悉皆被水所漬而潤澤,普遍充滿,沒有一個地方不周遍。像如是的,一位比丘,由於無喜(離喜)而生的樂,來漬其身,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於此身中,無喜(離喜)而為樂,無處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而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9.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在於此身中,以清淨心,而成就意解,而遍滿。而游止於其中(舍念清淨地,第四禪)。而在於此身中,以清淨心而沒有一處不周遍。有如一個人,被七肘長的衣,或者八肘長的衣,從頭至於足,在於其身體中,沒有一處不覆的。像如是的,比丘,在於此身中,都以清淨心,沒有一處不周遍。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0.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應念光明之想,應善受而善持,善憶其所念。如前念那樣,後念也同樣,如後念那樣,前念也一樣,如晝時那樣,夜間也一樣,如夜間那樣,白晝也同樣,如下面那樣,上面也一樣,如上面那樣,下面也同樣。像如是的不顛倒,心裡沒有纏,而修光明之心,其心終究不會被黑闇之所覆。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1.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應善受其觀相,應善憶其所念。有如一個人,坐在那裡,而觀察倒臥的人;臥在那裡,而觀察坐下的人那樣。像如是的,比丘應善受其觀相,善憶其所念。像如是的,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2023-2-6 原始點教學

 




















阿含經-440

 

 九十八、念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三世諸佛都皆斷五蓋,而住於四念處,而修習七覺支,而得無上的正盡覺,並廣明四念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拘樓瘦,住在於名叫劍磨瑟曇的枸樓國的一都邑。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一種道,能淨化眾生,能度憂畏,能滅苦惱,能斷啼哭,而得正法。所謂四念處是。如果有過去的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指成佛的人)的話,都是悉斷五蓋(貪、瞋、調戲、睡眠、疑),都斷心穢、慧羸,立心而正住於四念處,而修習七覺支,而得以覺悟無上正盡之覺的(成佛道)。如果有未來的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的話,也是悉斷五蓋,滅除心穢、慧羸,立心而正住於四念處,而修習七覺支,而得以覺悟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為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也是斷除五蓋,滅除心穢、慧羸,立心而正住於四念處,修習七覺支,而得以覺悟,無上正盡之覺的。

為甚麼叫做四念處呢?所謂(1)觀身如身念處。(2)觀覺(受)如覺(受)念處。(3)觀心如心念處。(4)觀法如法念處是。

(1)甚麼叫做觀身如身念處?1.當比丘的,如行時,就知其為行,住時,則知其為住,坐時則知其為坐,臥時,則知其為臥,眠時,則知其為眠,寤時,則知其為寤,眠寤時,則知其為眠寤。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2.又次,比丘,觀察其身,如身。當比丘的,應正知其出入,要善觀,要分別,所謂屈、伸,低、仰,有儀容,有庠序(有次序),要善著僧伽梨(大衣、袈裟),以及諸衣鉢,對於行住坐臥,眠寤語默,都應正確知道。像如是的,一位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其身,而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3.又次,一位比丘,觀察其身,如身。當比丘的,如果生惡不善之念時,就以善法念,去治斷,去滅止它。有如木工師、木工的弟子,他們拿墨繩,用來絣於木材的上面,就以利斧,去斫治,使其能正直。像如是的,一位比丘,如果生惡不善之念時,就以善法念,去治斷滅止。像如是的,比丘應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而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4.又次,一位比丘,應觀身如身。當比丘的,應齒與齒相著(合口嚴肅),舌頭逼在於上齶,以心而治心,而治斷,而滅止。有如二位力士之捉執一羸弱之人,處處可以旋捉(捉起迴旋,自由捉弄),可以自在的打鍛那樣。像如是的,一位比丘,應齒與齒相著,舌頭逼在於上齶,以心去治心,而治斷,而滅止。像如是的,比丘乃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5.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當一位比丘的,當念入息(吸)時,則知念入息,念出息(呼)時,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則知為入息長,出息長,即知為出息長,入息短,即知為入息短,出息短,即知為出息短,學習一切之身息入,學習一切之身息出,學止身而行息入(學習一方面停止身行,一方面我將入息-吸氣),學止口而行息出(學習一方面停止口行,一方面將出息-呼氣)。像如是的,比丘乃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阿含經-439

 

佛陀說:「阿難!所謂第六識住,乃為無色的眾生,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處,成就於此識處,而遊止其中,所謂無量識處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識住,知道識住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話,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樂於那識住,計著而欲住於那識住嗎?」回答說:「弗也。」

佛陀說:「所謂第七識住,乃為無色的眾生,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處,成就於此無所有處,而游止於其中,所謂無所有處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識住,知道那識住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話,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會樂於那識住,計著而欲住於那識住嗎?」回答說:「弗也。」

阿難!所謂第一處,就是有色的眾生(色界天),乃無想無覺,所謂無想天是。如果有比丘,知道其處,知道其處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話,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會樂於其處,計著而欲住於其處嗎?」回答說:「弗也。」

佛陀說:「所謂第二處,就是無色界的,已度一切無所有處,而為非想非蕪想處,是成就此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游止於其中,所謂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如果有比丘,知道其處,知道其處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話,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會樂於其處,而計著而欲住於其處嗎?」回答說:「弗也。」

佛陀說:「阿難!如果有比丘,對於那七識住,以及二處,知如真(如實而知),心不染著那些境地,而得解脫的話,這就叫做比丘阿羅訶(阿羅漢),名為慧解脫。

其次,阿難!有八種解脫。那八種呢?(1)色觀色,就叫做第一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也就是於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使貪不起)。又次,(2)內無色想,外觀色,就叫做第二解說(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於內身無色想之貪,雖已除了,而想使其更堅牢,而觀外之不淨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貪。)又次,(3)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就叫做第三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使貪不起,名叫淨解脫,將此淨解脫於身口證得,具足圓滿,而住於定。)又次,(4)度一切色想,滅除有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處,是成就無量空處,而游止於其中,就叫做第四解脫(空無邊處解脫)。

又次,(5)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處,是成就無量識處,而游止於其中(識無邊處解脫)。又次,(6)又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處,是成就無所有處,而游止於其中,這叫做第六解脫(無所有處解脫)。又次,(7)已度一切無所有處,為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成就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游止於其中,就叫做第七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以上四解脫,因各各能棄捨下地之貪,故名解脫)。又次,(8)已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為知滅解脫,成就身作證,而遊止其中,以及慧覯諸漏盡知,就叫做第八解脫(威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滅盡定,為厭受想等之心,永住於無心,故名解脫)。

阿難!如果有比丘,對於那七識住,以及二處,能知如真(如實而知),心不染著,而得解脫,以及對於此八解脫,順與逆,都成就身作證,而游止於其中,又以慧而觀,而諸漏已盡的話,這就叫做比丘阿羅訶(阿羅漢),名叫俱解脫。」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阿含經-438

 

阿難!甚麼為之有二處呢?有色的眾生(色界天),為無想無覺,所謂無想天(色界第四禪的第四天),這叫做第一處。又次,阿難!有無色的眾生(無色界天),為渡一切無所有處,偽非有想非無想處(無色界的第四天),成就於此非想非無想處,而游止於其中,所謂非有想非無想處天,這叫做第二處。

阿難!所謂第一識住,乃為有色相的眾生,有若干的身、若干的想,所謂人,以及欲界天是。如果有比丘,已知道那識住,知道識住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如實而知道其出要)的話,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會樂於那識住,計著而欲住於那識住嗎?(會執著出生於其地方嗎?)」回答說:「弗也。」

佛陀說:「阿難!所謂第二識住,為有色的眾生,有若干之身,而為一想,所謂初生於梵天,而不夭壽。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識住,知道識住之集,知道識住之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話,阿難!這類的比丘,是否樂於那識住,計著而要住於那識住嗎?」回答說:「弗也。」

佛陀說:「阿難!所謂第三識住,乃為有色的眾生,一身而有若干之想,所謂晃昱天(光音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識住,知道那識住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話,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會樂於那識住,計著而欲住於那識住嗎?」回答說:「弗也。」

佛陀說:「阿難!所謂第四識住,乃為有色的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識住,知道那識住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的話,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會樂住於那識住,計著而欲住於那識住嗎?」回答說:「弗也。」

佛陀說:「阿難!所謂第五識住,是為無色的眾生,而度一切色想,滅除有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是無量空處(空無邊處),成就於此空處,而遊止其中,所謂無量空處天。如果有比丘,知道那識住,知道那識住之集,知道其滅,知道其味,知道其患,知道其出要如真,阿難!這類比丘,是否樂於那識住,計著而欲住於那識住嗎?」回答說:「弗也。」

2023年2月1日肌力講座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阿含經-437

 

阿難!或者又有一種人,以非無量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的話,則他現在乃非無量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其身壞命終之時,也不如是之說,也不如是之見。其有神我如果離開無量色時,也不如是如是而思,也不作如是之念。阿難!像如是的,有一種人,認為非無量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像如是的有一種人,以非無色是神我,而不見執著而執著。

阿難!或者又有一種人,以非少無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的話,則他現在乃非少無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也不如是之說,也不如是而見。其有神我如果離開少無色時,也不如是如是之思,也不如是如是之念。阿難!像如是的,有一種人,以非少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像如是的,有一種人,以非少色是神我,而不見執著而執著。

阿難!或者又有一種人,以非無量的無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的話,則他現在乃非無量無色是神我,而施設而施設,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也不如是之說,也不如是之見。其有神我如果離開無量的無色時,也不如是如是之思,也不作如是之念。阿難!像如是的有一種人,認為非無量的無色是神我,施設而施設,像如是的有一種人,以非無量的無色是神我,而不見其執著而執著。阿難!這叫做有一種人,以無神我,施設而施設(以無神我為其論而論)。

又次,阿難!有七識住,以及二處。甚麼叫做七識住呢?有色相的眾生,有若干身,有若干之想,所謂人。以及六欲界天是,這叫做第一識住。又次,阿難!有色的眾生,有若干之身,而為一想,所謂梵天初生(初生於梵天),而不夭壽是,這叫做第二識住。又次,阿難!有色的眾生,有一身,而為若干之想,所謂晃昱天(光音天)是,這叫做第三識住。又次,阿難!有色的眾生,有一身,而一想,所謂遍淨天是。這叫做第四識住。又次,阿難!有無色的眾生,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處(空無邊處),成就於此空處,而遊止其中,所謂無量空處天,這叫做第五識住。又次,阿難!有無色的眾生,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處(識無邊處),成就於此識處,而遊止其中,所謂無量識處天,這叫做第六識住。又次,阿難!有無色的眾生,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處(無色界第三天),成就於此無所有處,而遊止其中,所謂無所有處天,這叫做第七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