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4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又能分別知道一切眾生的香氣。好像象的香氣、馬的香氣、牛的香氣、羊的香氣。男人的香氣、女人的香氣、童男的香氣、童女的香氣。以及草的香氣、木的香氣、叢林的香氣。不論是近還是遠,所有的一切香氣,完全都能嗅到,分別是什麼香氣,不會錯誤。

 

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雖然住在人間,可是也能嗅到諸天的香氣。波利質多羅樹香,譯為天樹王。在忉利天喜見城外,諸天眾在此樹下休息,因為香氣撲鼻,有清涼肺腑之功效。拘鞞陀羅樹香,譯為大遊戲樹。諸天眾在此樹下遊戲作樂。又有曼陀羅華香,譯為小白華。又有摩訶曼陀羅華香,摩訶譯為大,即是大白華。又有曼殊沙華香,譯為小紅華。又有摩訶曼殊沙華香,譯為大紅華。又有牛頭栴檀香,又有沉水栴檀香、種種的末香、種種雜華香。這些種種的天香,和合在一起,所放出香氣。這位法師,無不嗅之,一嗅就知道是什麼香氣。

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

受持妙法蓮華經這位法師,又能嗅到諸天人的身香氣味。諸天的天眾,因為持戒非常認真,絲毫不犯,所以身放香氣。我們出家修道人,一定要嚴守戒律,身體自然放香,否則就放出臭味。香代表善,臭代表惡。欲知人是否守戒,嗅其身味,一嗅便知。若行善多就香,若行惡多就臭,絲毫不會錯誤的。凡有體臭的人,趕緊守戒,多行功德,慢慢體臭會變成體香,絕對不是嚇人。過去,有位比丘尼,讀誦妙法蓮華經有若干年的歷史,後來她的口放出香氣。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總而言之,前生是修道者,今生身體不會有狐臭的味道。

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他管轄三十三天,所謂諸天。在勝殿享受五欲之娛樂和嬉戲時的香氣,或者在妙法堂為忉利諸天說法時的香氣,或者在一切華園遊戲時的香氣,或者其餘諸天一切男女的身香。這位法師,都能遙聞這種香氣,而能分別是什麼香氣。

欲界的眾生,皆有淫欲心。就是六欲天,也不例外。所謂「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相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不過比人間的淫欲心減輕而已。等到色界天時,沒有食淫二欲,所以色界雖有體形,而無男女之分別,但仍有物質之欲念,所以還有樓閣宮殿。到了無色界,不但沒有食淫二欲,就是形體也沒有,只有心識而已。由此可證,修道人一定要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諸天未斷欲念,故仍然有生死。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3

與同學討論,華經、楞嚴經、嚴經是三大經王,一生成佛。嚴經分四十、六十、八十,且是目錄非本文。楞嚴經已講過。華經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華經。後面上比較詳細。

 

文: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將前邊的道理再說一次。釋迦牟尼佛又喚一聲常精進菩薩!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他們受持妙法蓮華經,不論是讀、是誦、是解說、是書寫,皆能成就八百鼻功德。用這種清淨的鼻根,可以嗅到三千大千世界內外,乃至上下各方一切的香氣。

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九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有須曼那華香,譯為悅意華。此華又香又美,形色非常美麗,令人心悅意足,故為此名。又有闍提華香,譯為全錢華,華是黃色,形如錢狀,故為此名。又有末利華香,譯為鬘華。此華可編製華鬘,掛在身上,以為莊嚴。現在還流行花圈,獻給客人,表示歡迎;獻給死人,表示哀悼。又有薝蔔華香,譯為金色華,花小而香,順風遠揚,其香不散。又有波羅羅華香,譯為重生華。因為這種華,開過一次,能再開一次,故為此名。赤蓮華香,就是波頭摩華。青蓮華杳,就是優缽羅華。白蓮華香,就是芬陀利華。有華樹的香氣,有果樹的香氣。又有牛頭栴檀的香氣,產於印度牛頭山,故為此名。香氣如麝香,在四十里以內,可以嗅到香氣。其性清涼,可冶病,做藥材。又有沉水栴檀的香氣,因為木質堅而重,如同金屬類,放在水中,即刻沉下,故為此名。又有多摩羅跋香,譯為藿香,可以做藥材。又有多伽羅香,譯為根香,它的根異常清香,久聚不散。以及千萬種的合香。或者為末,或者為丸,或者塗香,受持妙法蓮華經這位法師,就在此間住,完全能分別是什麼的香氣。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2


經文: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嘆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餓鬼饑渴逼,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徧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譯文:
再次,常精進菩薩,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這部《法華經》不論是閱讀還是背誦,不論是解說還是抄寫,那麼,他就可由此獲得一千二百種耳功德。憑這種清淨的耳根,他就可以聽到三千大千世界下至無間地獄、上至有頂天的一切語言音聲,如象聲、馬聲、牛聲、車輛聲、啼哭聲、哀嘆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說話聲、男人聲、女人聲、童男聲、童女聲、如法聲、非法聲、痛苦聲、歡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悅聲、悲哀聲、天神聲、龍神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間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總而言之,雖然他沒有獲得天耳,但僅以父母所生的平常而清淨的耳根,對於三千大世界中無論發生於內還是發生於外的一切聲音,他都能聽到。如果分別各種各樣的聲音,但卻不會破壞耳根。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申以上義理,便又以偈頌格式複述道:
父母所生之耳,清淨而無濁穢,以此平常之耳,能聽到三千大世界的一切聲音。
如象、馬、車、牛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竹簫、銅笛聲,能聞但不執著的清淨妙歌聲,聞後皆能分辨知曉的無數種人聲。
諸天神的聲音,微妙的歌聲、男人女人聲,童男童女聲。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烏鳥、共命鳥等鳥鳴聲。
地獄中受苦眾生的種種慘烈哀叫聲,集聚在大海邊的阿修羅相互談話時所發出的巨大音聲。
這位講說《法華經》的人,安住於此地,卻能遙聞以上各種聲音,而其耳根,並不會為這些聲音破壞。
在十方內的一切世界中,所有飛禽走獸互相爭鳴呼叫,這位說法人都能聽到。
大梵天、光音天、遍淨天直到有頂天,其中所有的天神言談之聲,這位法師在此都能聽到。
一切比丘、比丘尼無論是在讀誦經典,還是為別人講說,這位法師此都能聽到。
又有所有的菩薩不論是在讀誦經典,還是為別人講說,或者在撰寫、匯集解釋經義的作品,所有這此聲音,位法師也都能聽到。
作為大聖尊的諸位如來,為了教化眾生,在大眾中演說微妙的佛法,受持這部《法華經》的法師,就能完完全全地聽到。
總而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之內,下至無間地獄、上至有頂天,其中的所有聲音,無論是發生於內,還是發生於外,這位法師都能聽到,而且還不會損壞耳根。
由於他的耳根特別聰利,所以,對聽到的聲音都能分辨明了。受持這部《法華經》的法師,雖然尚未獲得天耳,但他只用父母所生的肉耳,就能獲得如此巨大的耳功德。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1


經文: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對常精進菩薩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這部《法華經》不論是朗讀,還是背誦,不論是講解,還是抄寫,那麼,此人將會有到八百種眼功德,一千二百種耳功德,八百種鼻功德,一千二百種舌功德,八百種身功德,一千二百種意功德。以這些功德來莊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六根清淨無染。這位善男子、善女人,以父母所生的清淨肉眼,就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的所有山林與河海。向下可以看到最下層的無間地獄,向上可以看到三界最高一層的有頂天,也能看見其中的一切眾生,對於這些眾生的業行及報應轉生的去處等,也悉見悉知。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宣此義,便又以偈頌格式複述道:
如果有人在大眾之中以無所懼之心講說這部《法華經》,你且聽聽我說此人的功德。
此人能得八百種殊勝的眼功德,由此莊嚴其眼,所以其眼非常清淨。
雖然只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但已能全部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的一切,如彌樓山、須彌山、鐵圍山,還有其他各種山林、大海、江河等,下至無間地獄,上至有頂天,其中的一切眾生都能看見。
雖然此人尚未獲得天眼,但卻具備了如此的神力。

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6



經文: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量。
譯文:
如果有人勸導一個人,要把他領去聽聞《法華經》,對他說此經深奧微妙,千萬劫中難以遇到。那人便接受教誨,跟他一同去聆聽,哪怕只聽很短一會兒,這人有福德果報,我現在就分別說一說。
此人以後,世世沒有口腔疾病,牙齒不松疏,不黑不黃,嘴唇不肥厚,不縮不缺,沒有令人厭惡的相狀。舌頭不乾燥,不發黑,不短小;鼻子又高又直,額頭又寬又平,面目無不端莊俊美,人見人愛。口中無臭氣,常放優缽花的香味。
如果有人想聽《法華經》,專門到僧院中去,在須臾之間聽聞,從而歡喜信受,現在說講講此人的福報。
此人來世轉生天界或人間,能獲得非常美妙的大象、駿馬、車乘或珍寶製成的帝王輦輿,還可乘坐自由往來的天神宮殿。
如果能在講經說法的地方勸人坐下來一同聆聽,由於這種福德的緣故,來世得以往生到帝釋、梵王和國王的寶座上。
何況能一心聆聽,講解經中義趣,根據經中所說修行,這種福德大得不可限了!
   :
    1.此段與觀世音菩薩云:與欲勾之,引入法門。相同道理。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5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發白而面皺,齒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申以上義理,便又以偈頌格式說道:
如果有人在法會聽到這部經典,甚至只是一句,從而隨順其義,欣喜地向他人講說。
如此輾轉傳授,到第五十個人,這最後的第五十個人的福德,現在我為你們分別說明。
譬如有一個施主,為無量眾生提供布施,滿八十年,隨眾生所願供給一切。
後來,發現這些眾生呈現出衰老之相,頭髮斑白,滿面皺紋,牙齒松疏,形容枯竭,心想:他們離死不遠了,我現在應當教化他們,使他們證得道果。
於是,就以方便法門為這些眾生演說獲證涅槃的真實之法,告訴眾生:世間的一切都是不牢固的,就像水上的泡沫,轉瞬即逝;又像大地上的陽焰,似有似無。
你們都應當趕緊生厭離之心,切莫再貪戀如夢空幻的紅塵了。這些眾生聽到這種說法以後,最終都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具備了六種神通、三種通達無礙的智明和舍卻對三界貪戀的八種定力。
上述第五十位聽聞《法華經》的人,哪怕他只聽了一句,只要能隨順經義,歡喜信奉,那麼,他的功德比這位八十年中供養眾生並說法教化眾生獲得羅漢果所得的福德還要更大,甚至大得不可譬喻。
如此輾轉得聞《法華經》者的福德尚且無邊無量,何況於法會中最初聽聞後隨順經義而歡喜信奉者,其福德就更大了。
註:
 1.80歲施主是佛自喻。
 2.修行重心在莫貪如夢空幻的紅塵。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4



經文: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
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匚中加虎]音ㄊㄧ,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譯文:
阿逸多,如果有人對其他人說:有一部經名為《法華經》,我們一同去聽講吧。
其他人便接受其指教,甚至只在須臾間聽聞此經,那麼,此人的功德可使他來世與總持佛法的菩薩同生一處,獲得六根聰利的智慧,在百千萬世之中,始終不得瘖啞之症,口中不會吐出臭氣,永遠不患舌病和口病,牙齒不垢,不黑、不黃、不疏,也不缺落,不參差,不彎曲;唇不下垂,也不縮蹙,不粗澀,不生瘡,不缺、不壞,不歪斜,不厚大,不發黑,總之,就是沒有令人討厭的地方;鼻子正直,不塌陷,不彎曲;臉色不黑,臉形不狹長,不凹陷,沒有任何讓人不喜歡的外相。
總之,他會長得唇、舌、牙齒結實好看,鼻子高直,面貌圓潤豐滿,眉高而長,額寬而平,具備了一切美好的相貌。不光相貌堂堂,而且世世轉生,都能看見佛陀,聆聽佛法,信仰並接受佛的教誨。
阿逸多,你且看看,勸一人前往聽法,功德尚且如此,何況自己能一心一意地聽講、讀誦,在大眾中為大家分別解說,並根據經文所說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