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智崇居士解佛國品中經文


經云: 隨如說行,則能迴向;
這樣實踐後,就會有成果;有了成果之後,拿出來與大家
分享,就是「迴向」。菩薩是非常實際的,那種唸唸有詞地迴
向一下,對菩薩來講是不實在的,他的迴向就是真的與大家分
享成果。
什麼是迴向?迴向偈這麼唸一唸,就是迴向嗎?不是!
迴向就是分享成果。因為你有如說行了嘛!若做得成功,就有
成果了。有了成果以後,就可以把成果分享給大家,這就是迴
向。如果一個公司依照貢獻主義來實踐,賺到錢後,大家都分
到錢了,這就是迴向;如果你沒有成果,沒有賺到錢,你又怎
麼迴向?只唸唸有詞,我迴向給你,迴向什麼東西啊!。

經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
分享必須依據眾生的實際需求來做,所以要講求「方
便」。譬如這個眾生是吃素的,那個眾生是吃葷的,你分享的
時候就要分開,吃素的就給他素的食物,吃葷的就給他葷的,
否則就不是方便了。所以分享成果時,一定要看對方,要用什
麼東西,什麼方式,他才能夠接受、他才會喜歡,那樣對他才
會有好處。會這樣考慮、這樣調整,那就是「方便」;如果不
會這樣隨機應變,那就是僵化,人家就會討厭你,罵你霸道!
送人家東西,還被人家罵霸道,何苦來哉?

經云: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因為你是應眾生個別的需要而調整的,這就是因材施教。
能因材施教而不僵化,才能真正「成就眾生」,幫助眾生成
長。因為只有他受用了,他才有可能成就。如果不懂方便的
話,是成就不了眾生的,雖然你的東西是好的、是對的,但是
沒有效果。
經云: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隨著你能夠成就眾生,你就會有清淨的佛土。看起來好像
到這裡就大功告成了嘛!為什麼佛土淨後面還要一大串呢?因為這裡的佛土淨只是初步的、小範圍的「佛土淨」。
以上「如說行、迴向、方便、成就眾生、佛土淨」這一段
是菩薩在小範圍內建立了初步的淨土。
接下來「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這一段是
小範圍淨土做好後,再把它擴大至整個世界,使整個世界成為
淨土,就像齊家以後要治國、平天下一樣。

經云: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隨著菩薩已成一家之言,得治國、平天下之法,他在一個
小範圍裡面已經做成功了,有擴大、實踐到整個世界的能力,
這就是「說法淨」。

經云: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菩薩把整套治國平天下之法及一家之言推廣出去以後,使
大家明白了大道理,大家的疑惑也都消除了,因此眾生都有了
智慧,就是「智慧淨」。

經云: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隨著整個世界智慧清淨之後,這個世界眾生的煩惱、困惑
也就清除了,眾生的心就清淨了,這就是「心淨」。

經云: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整個世界眾生的心都清淨之後,大家會做對的事、好的
事,因此這個世界一切的功德就開始清淨,這就是「一切功德
淨」。於是這個世界的淨土就建立成功了。
釋迦摩尼佛在《維摩詰經》的這一段,已經把建立淨土的
流程列出來了。
我們從「直心」這裡再講一遍,大家注意:「直心」、
「發行」、「深心」、「意調伏」,這四個都是菩薩個人內
心的事;到了「如說行」、「迴向」、「方便」、「成就眾
生」,菩薩已經向外去實踐了,是從個人進入了人群,但還是
小範圍的;接下去「佛土淨」然後「說法淨」,再來「智慧
淨」、「則其心淨」,指的就是這個世界啊!「心淨」指的是
世界眾生的心淨,「智慧淨」也是指這個世界的眾生有智慧
了,「說法淨」是指這個世界的言論清淨啊!「一切功德淨」
指的都是這個世界的功德清淨!這才是面對大範圍整個世界的
實踐。所以是有層次的,由內向外,有點像儒家「誠意、正
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
所以你可以看出來這裡面的程序是:從個人走到人群,然
後再走到成就這整個世界。如果我們把「意調伏」就當作「一
念不生」,這是小乘的看法,不是大乘的看法。好,到這裡我
們才能夠理解菩薩大乘是怎麼回事,不然的話,就都弄錯了。
從這裡,你會發現一些很好的政治領袖,像唐太宗、齊桓公、
管仲這樣的人,其實都是菩薩。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件事
情: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跟中國王道的思想,還有道家、法
家、儒家、墨家等等的治國理想、治國願望,其實是可以相融
合的。
民初,中國有些學者,像梁漱溟、梁啟超等人,他們開始
對佛法很有興趣,之後又沒興趣,後來又有興趣,中間的轉折
都是因為大小乘這個問題沒有看清楚。事實上,真正的大乘佛
法根本就沒有這個問題;民初學者所瞭解的佛法,名義上說是
大乘,其實只是小乘。


附:
(什麼是迴向?迴向偈這麼唸一唸,就是迴向嗎?不是!)這句告訴我們,修行在行,並有成果,迴向才有能力。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崇居士智講維摩經第一品第三次答問


經云: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
須彌山、雪山、目真陀山、摩訶目真陀山、香山、黑
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
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

:他們見了這麼多「色」,從修行的角度來看,他們心中是
不是沒有做到心中無色?是不是攝心內証還沒做成功?

:做到心中無色,心空了之後,才能顯現這麼多色相出來。
也就是說,心不空,想要現也現不出這麼多異象。先要觀
空,觀空後才能觀想出東西來。空得越徹底、越廣大,就
能包含越多。看起來這好像是相反的事情,事實上他們是
相通的。

當然,小乘經典裡沒有講這種事,但是大乘經典在記載釋
迦牟尼佛的時候,就寫了一大堆這種事。我印象最深刻的
就是《涅槃經》,南傳的《涅槃經》,與大乘的《大般涅
槃經》,講的雖是同一件事,但南傳的《涅槃經》就是從
人的角度來看的,完全沒有這些神奇古怪的事情。

就我個人來說,我喜歡小乘的經典。因為大乘的《大般涅
槃經》,我讀不下去,因為沒有從人的角度來看,就覺得
離我好遠好遠。但是當我讀南傳的《涅槃經》時,我可以
清楚的感受到釋迦牟尼佛當時的生活狀態,而這種感受是
可以和我現在的生活經驗相通的。
尤其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有時接受供養,譬如他到某一
人家裡去吃飯;第二天另有人邀請供養,於是他又到另外
一家去接受供養⋯⋯所到之處,每一家祂都說一些法,教
一些事情。這就像當年我跟著華藏祖師的感覺一樣,當
人家供養師父時,我們這些弟子就跟來跟去,師父一路傳
傳法,說說法,是很人性化、很平常的過程。而這味道,
與南傳的《涅槃經》描述的味道一模一樣,所以南傳《涅
槃經》裡的味道,我一下就感覺到了,這時我才知道,原
來釋迦牟尼佛就跟我師父一模一樣。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對我來講是不遙遠的,不像是在變魔
術的人,而是一個很真實的人,就好像是我師父一樣。這
種感覺只有在讀小乘經典時才有,而大乘經典把從人性化
的角度來感受的東西抹殺掉了,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是
有原因的,這與每個不同時代的人所需要的佛法不同有
關。我推想,大乘佛法時期的印度是比較舖張的,什麼事
情都要把它說得富麗堂皇,並且有天眼這一類的人多了,
因此就要從天眼這個角度來表現,正好那個時候的人又喜
歡這個方式,於是這時期的經典也就呈現了這個狀況。總
之,它會如此出現,一定是當時人們喜歡的結果。

佛法就是因為歷史悠遠,經過了不同時期、也流傳在不同
地區;而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民性(人的特性)
又都不斷地在變遷,因此所流行的佛法,風貌自是不同。
經過這麼久的時間、這麼廣的地區,所累積下來的經典當
然就非常多,那我們該怎麼辦?是不是每部經典都要接
受,都要了解?沒這個必要,只要了解我們需要的、喜歡
的部份就夠了。再說,經典這麼多,我們根本不可能全部
都了解。即使是同一部經典,看不懂的、不喜歡的部分,
我就跳過去不管了;而重要的、我喜歡的、有體會的部
分,我就會多下工夫去了解。

講到神通之類,其實我也有過經驗,當時還直接問我的師
父,但發現他不理我,他正在講話,但忽然入定沒反應
了,我的感覺是他不想講,所以我就不好意思再問了,這
樣的情形發生了好幾次。就像有人問佛陀:世界是有邊、
沒邊這一類的問題時,佛陀都是沈默不言的。我這才領教
到佛陀不講話的狀態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從師父身上所學
到的是小乘經典裡所描繪的佛陀。而我自己的神變經驗,
差不多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以後就沒有了。我大部份的經
驗還是平凡的生活經驗,而與我相處,或者與我談佛法的
人,也都是平凡的人,所以講人性化、平常化的東西,我
想比較實際。

還有一個原因,我之所以不喜歡講這些神變,是因為我懂
佛法不是從這些神變而懂的,不是依靠這些東西,這些東
西對我只是輔助性的參考,我真正學佛是在非常平凡的、
生活化的狀態,也就是在平常人的狀態下懂的,不是靠那
些稀奇古怪的神變懂的。所以如果這時候強調這些東西的
話,大家會誤以為不懂佛經,是因為沒有神通之故;若有
神通經驗,就不會被這些講神神怪怪的事唬住了。但是真
正懂佛法不是靠神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以這一類
的事情請教我師父時,他沉默不語的原因了。這也正顯示
了,如果你要懂佛法,是不需要懂這些神通的。


:我在大學時就開始接觸佛學社,每次去佛學社聽課,他們
就喜歡講空,而我聽了就覺得不是很舒服,回來我就很喜
歡看《維摩詰經》。當然那時候還懂得很淺,就看到「非
於空」啊!可能那時候比較執著有,但是我總是看了就會
覺得舒服。那時,剛學佛法,就覺得佛法不一定都講空
啊!這本經所講的,正滿足了我那時的一種心理狀態。

:所以這裡指出現代人所犯的錯誤,而近代佛教好多地方也
都偏了。這裡告訴我們佛國是什麼?佛國就是眾生啊!要
建一個佛國,不能建在空中。雖然佛法一直在講空、講
無、講空性,可是佛國可不能建在空性上,那是建不起來
的。那麼要建在哪裡呢?要建在眾生上,要建在幫助眾生
成就這一點上,才能成功。如果這點沒有調整過來,就會
產生一大堆問題。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智崇居士講維摩經第一品第二次答問


經云: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老師,這是否有點矛盾?

:表面上看來似乎是矛盾的,但這裡的所謂「相好」,並不
是指世間那種穿戴滿身的金銀珠寶或是擦著很厚的胭脂香粉的「相」好,而是指健康的身體所散發出來的那種氣質的「相好」。

:所以相好嚴身,主要是強調氣質方面的?

:是的,相好嚴身,就是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自然就散發
出高貴莊嚴的外相;而不是穿金載銀、擦香水等等塑造出
來的;即使是穿金戴銀,也會展現出高貴的氣質,而不會
有庸俗的感覺。不像有很多人,穿金載銀只是透露出他的
庸俗而已。

:請問老師,若能將細微的習氣都清除了,是証到什麼境界
了?

:那是很高的境界了。但習氣仍有程度的差別,可以是較粗
的,也可以是很細微的。這裡所指的習氣,是指大部份較
粗的習氣都清除了。

:是否有什麼指標可以知道,已到達斷了較粗習氣?阿羅漢
斷了嗎?

:阿羅漢尚未達到這個標準。你看一個人,若是很有個性就
是尚有習氣,也就是愈有個性、愈是堅持看法、愈有偏
好,就表示愈有習氣。

:習氣是否就是一種會讓你不自覺產生某種反應的行為模
式。

:是的,就是一種習慣、一種慣性。習氣會讓人無論怎麼
做,就會把事情做成他習氣導向的模式,不是他自覺的,
而是一種不自覺的傾向!不管他怎麼做,就是會做成那種
狀況;即使告訴他應如何做,或甚至是他自己想改變,但
到最後,他還是會做成他習氣會做成的那個樣子。
自己的習氣通常自己不會知道,因為它不自覺的就出來
了,而且還自以為是,這就是習氣、習性!能夠知道自己
的習氣,也才能了解自己的「寡人有疾」、自己的細微毛
病,已經是很不簡單了。也只有能察覺到自己的習氣,才
能夠改,不然是不可能改的。
要看清自己的習氣,就要能先悟自己的本來面目,因為習
氣是從第八識、無明那裡演出來的東西,所以要等悟了本
來面目之後,才能看清自己的習氣。而悟了本來面目,也
才只是破了無明的一個小洞而已,但他可以依那個破無明
殼小洞的經驗,來省察、來找自己其他的無明的部份。怎
麼找?就是從習氣這裡找起!如果從來就沒有破過無明殼的經驗,那就是還沒有開始省察過自己的習氣。

:現代一般心理學,也在強調訓練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的能
力,這和老師所說的,要回到本來面目後再去覺察習性,
兩者目的看來是一樣的,但過程似乎有所不同?

:其他的修行方法,也可以訓練把自己的習慣改好一點,改
掉一些,但都還到不了破無明這個程度,那是要破到最根
本的地方,才能拿掉習性的根源的!而那些其他的修行、
教導方法,如一般心理學,有用嗎?還是有用的,因為有
些人雖悟了本來面目,但只破了一點點無明,其他部份功
夫沒有下,習氣還是一蹋糊塗,還是要修的。所以一般心
理學的教導還是很需要的,並不是說悟了本來面目後就可
以不要改習氣了。這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