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業

『如果努力的付出,只是為了要獲得某些回報,這算是一種交易的心態,因為,這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冀求果報是一種黏滯的期望,因為期望總是讓我們脫離現在而妄想著未來。』
佛陀曾說:「業」不只是行為,更是在行為背後的意向。
意向,不只是針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也包含了我們的思想和言說。
所以使用「業」這個名詞,在某方面來說並不恰當,因為「業」給我們的印象,只停留在行為及果報而已,同樣的行為,『有意與無意』有很大的差別,假若我們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或許我們根本沒有看到螞蟻,由於這是無意造成的,所以不構成殺業,因為在踩死螞蟻這事件的背後,並沒有任何的意向,但是,如果我們知道庭院中有一個蟻窩,而有意要將這窩螞蟻除掉,所以就使用各種毒藥盡可能地將螞蟻殺光光,這樣就構成了殺業,因為在行為背後是有特定意向的。
「行為」與「意向」的差別,都顯現在佛法上,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的行為必須要有思想作為前導,所以,我們的思想是必須要小心看顧的一環,除非能夠認清自己的思惟過程,否則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是成不了善業的,這乃是不知如何用心的緣故。
當我們知道了念頭之所在,就有能力去轉變念頭,若是能夠將念頭轉向正道,就是轉向了善業之道。
有人會想說:為了將來要往生善道,現在就要多作善業。
如果努力的付出,只是為了要獲得某些回報,這算是一種交易的心態,因為,這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冀求果報是一種黏滯的期望,因為期望總是讓我們脫離現在而妄想著未來。
未來是下一世,再下一世,更再下一世,究竟是哪一世呢?
還是接下來的五分鐘呢?這非了脫生死之道。

如果染上了「自我」的色彩,內心想著假若現在做了這件事,
下輩子我一定有好報,這是一種投機的心理,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也不可能成就真正的善業,唯有以智慧引領著我們走向正道,善業才有成就的可。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另類爸爸



今年爸爸節是來個大颱風,警示現在的爸爸沒有教育好他們的兒子,而讓孩子學會抗爭、吸毒、殺人,又支持他們。
颱風天沒有協助防颱,而集集在ktv狂歡。

想到光復時代出生的現在的爸爸,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最可憐的人,他們吃地瓜簽配豆腐乳,他一邊教育兒子,要勤儉節約,偷偷給一點零用錢,怕你在同學面前自卑;他責怪你們做錯了事鞭打你們,其實內心卻且哀痛不已,不忍心你們的犯錯無知,就怕台灣俗語說:「小時偷摘瓠,長大偷牽牛。」

他從不誇獎你有多棒,內心卻早已為你驕傲到內傷,要你們學習不卑不亢、收歛本性;他死也不肯讓你太早戀愛,從踏他的奉父之命、媒妁之言的的舊臼,心裏卻希望未來的你有一個比他還幸福的家。

而在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這類爸爸,你出生怕黑、怕寂寞、愛哭,他可以整晚沒睡照顧你,白天又要工作而不覺累。

中產以下的爸爸,你稍長大二、三歲,當時沒有玩具,甘心在家給你們當馬騎,有空帶你到處去郊遊。
長大上學,你10點已睡了,他還為你改考卷、看作業到12點,早上還要叫你起床,放假陪你們外地遊覽。

有誰願意為你在外奔波,為你的開支,他可以一天站著8小時工作,得了胃病不敢院,得了肝病不敢就醫,就怕沒收入而影響你的學業,而你只學會伸手牌。
在外一天,他就耽心一天,你若有風吹草動,他就第一到位處理。

出社會了,成家立業了,經歷最多風雨的是爸爸,卻得到最少稱頌;而且小時候,聽說爸爸多壞,就信以為真,記在心裏,懷疑爸爸的品德操守,現在拿來數落爸爸;沒有給優渥金錢給你們揮霍,無法和別人的富爸爸比較,就批判無能力理財。

你們可以算算,你們已半百了,可拿兩張白紙,記這生為爸爸作些有幫助的事?還是煩爸爸的事?再比一比。
而現在你們己當爸爸,不知反哺,而還想啃老骨,天天祈禱老父母早往生,可分剩餘財產。更甚者,罵、打、殺。

所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可憐、難被理解的便是光復前出生的爸爸。
但這些做爸爸的人,也不要改變初心,這些都是因果循環,這一生挺過去,還了因果就好了。無事就在網站,聽聽蔡伶姬論因果。你就會知道怎麼是人生。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網路分享:印光大師開示之一

居士請示大師:「佛家常講因果報應,可是我看世間好人不長壽,壞人享千年,為何報應來得那麼遲呢?佛即然萬德萬能,何不讓報應快一點,讓大家眼見為實,真正相信因果報應為真。」
大師淡淡一笑,說:佛教講的因果報應,豈能和世間法的賞罰混為一談,因善惡因果都是自己起心動念感召,由於世間人不懂真理,佛只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而已,而世人誤會以為佛來制定法則、來掌管報應了。你呀!實在聰明過頭了。

居士又說:「師父呀!因果報應為什麼不能立竿見影,很多為非作歹不見有惡報,更加肆無忌憚。請師父開示。」
大師說:果報的來臨有現世報;有來生受報;有多生多劫才受報,你想速報就成了邪見。況且經上所陳述地獄酷刑,在現世中也顯現而你們不知而已,可到醫院看看,各種治療都是地獄的酷刑的顯現。來生報就看今生的生活,多生報可看安士高全集。
反過來說,修行能作賢入聖,也是要多生多劫之後,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是鼓勵之言,真要能成佛也是多生多劫后。
不要以為一旦悟了佛性,就已實證佛果位,那還遠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覺得佛是冷酷不慈悲。
你看看世間有幾個能脫生死,成佛更不必提了。
以圓教來說,初信位的菩薩是斷見惑,七信位才斷思惑,八九十信位才能破塵砂伏無明,十信位後破一分無明只達法身菩薩,尚須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達無明淨盡、真究惑盡才能圓滿。
不要自不量力,研究了性、相、禪、密等各宗,而無一門專精,最多是一位通家,想了生脫死恐怕還得等到猴年馬月了。

居士又請問:「弟子吃素念佛多年,總相信佛經上所言皆是真實不虛。學佛發心修行者,有十方三世諸佛護佑,天龍八部、大力神王,時時相隨擁護,至於過去造作種種惡業,能漸漸蝕滅,縱然是怨家對頭也無法加害於他。
今得消息,有一位虔誠信佛張老夫人,吃素二十餘年,也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地慈悲,樂善好施,不料有一天中午替師兄送素菜,竟然在路上被車撞死,是何因由,請師父開示。」
大師說: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所造作之業重重疊疊,無量無邊。華嚴經云:「假使造作的業是有形狀體積,十方虛空也容不下。」

一位修行者能真誠無偽,才能轉業,凡夫肉眼只能看見今生之禍福,乃至過去未來的果報卻無法了解。
張老夫人多年精進修行,樂善好施,一朝慘死,也許由這苦報消滅過去累世所造惡業,不墮三惡道而轉生三善道,我們沒有神通,不敢胡亂說她的去處。

行善招來惡報,決不是現世所作善事的結果,修行者要真信聖佛之言,決不因此而產生疑惑。
譬如一生行善,臨終惡死,因此消滅過去惡業,來生得善報;宋代阿育王寺,有一位僧人發心修繕舍利殿,心想沂親王(史學為沂靖惠王)有錢有勢,就去向他化募,對方卻捐一點點敷衍了事。
回寺後悲憤難忍,來到舍利殿前揮刀斷其拿錢之手,失血而死;在同時沂親王家出生了王子(史學記:名貴和,西元1221年,寧王認作皇子,賜名竤,封祈國公),却哭鬧不停,乳母終日抱他四處走動,有一天走到一宮殿掛有舍利殿圖像前止哭,一離開又哭,王爺令把圖像放在他面前,終能如常生活。

王爺好奇,派人四處打聽,知道了阿育王寺僧人之事,就毅然出錢修繕舍利殿,完成僧人遺願。
王子到二十歲時,宋寧宗駕崩而無嗣(此與史學有異,宋寧宗有九子),由沂親王之子登基(史學是由太子趙昀登基為皇,稱宋理宗。而封趙竑為齊王。)

附:
1.人之生死有其因果,非凡人在現世間所見,善終惡死並不影響現世的行為善惡。
2.非證聖果之人不可隨媒體報導而評論,兔造口業。
3.若有意外而死,家人也不要太獅子大開口。
4.大師之述也要查證,以免以訛傳訛。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陳碧華(台中市):面對失智父母/不要和她講道理

久未謀面的朋友告訴我,困擾她多年的高齡失智母親,從一網路分享一個躁鬱老人變成快樂老人了。
過去,朋友為了照顧母親而辭去工作,無論她多麼的努力,母親反常的行為還是搞得全家雞飛狗跳。

很難想像以前談到母親就眉頭深鎖的她,如今竟神采飛揚的訴說母親的行為。
原來她發現和失智母親不能講理,只能把她當孩子般寵著順著,她把母親每天的生活排得滿滿的,母親再也不會製造問題了。
她先是讓母親每天早上去社區老人大學上課,即使上學只是幌子,但母親接觸到外界的刺激,心情很愉悅;假日她則開車帶著母親四處逛,雖然只在住家附近,但母親就像小學生去郊遊般興奮;母親愛唱歌,她就讓外籍看護帶著母親去公園唱歌;母親不肯洗澡,她讓外籍看護和母親一起玩泡沫沖水遊戲;母親愛炫耀自己有錢,她就在母親身上放很多玩具鈔票;母親疑神疑鬼地,會去藥房胡亂買藥吃,她就偷偷塞給藥房老闆像藥丸子的糖果。
她還鼓勵母親畫圖,因為母親相信自己那些像畢卡索般的傑作,有一天可以賣大錢。
看著朋友閃亮的眼神敘述著她母親的轉變,我心中不禁湧起了虧欠感。
去年我九十二歲的父親過世,父親晚年變得無法與家人相處,雖然他沒有失智,也沒有其他重大的疾病,但他與過去我們心目中尊敬的父親判若兩人。
我們不了解他的轉變,看著他的脫序行為,不斷與他爭執,甚至想糾正他。如今想來才知道父親外表雖然正常,但他已經退化到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思想,而我們又以高標準不斷和他講理,殊不知可憐的老父早就身不由己,面對我們的道理,只有更大的反彈。
時光無法倒流,對父親的虧欠永遠是我心頭的痛。過去我們不知道如何照顧老人,但從朋友身上,我學到寶貴功課,我會將對父親的虧欠,加倍償還在年邁的母親身上。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臉書分享:有愛就夠了 作者:劉墉


有什麼比真正伸出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年輕,一起老去,更真!

有一位老人,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古董。老伴早死,留下三個孩子,長大都出了國。孩子不在身邊,所幸還有個學生,跟出跟進的伺候。

許多人都說:「看這年輕人,放著自己的正事不幹,成天陪著老頭子,好像很孝順的樣子。誰不知道,他是為了老頭子的錢。」

老人的孩子們,也常從國外打電話,叮囑老父要小心被騙。
「我當然知道!」老人總是這麼說:「我又不是傻子!」

老人死了,律師宣讀遺囑時,三個兒子都趕回來,那學生也到了。遺囑宣讀之後,三個孩子都變了臉。因為老人居然糊塗到把多半的收藏都給那個學生。

「我知道他可能貪圖我的收藏。」老人的遺囑寫著:「但是在我蒼涼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就算我的兒子愛我,說在嘴裡、掛在心上、卻不伸出手來,那真愛也成了假愛。相反地,就算我這位學生對我的情都是假的,假的幫我十幾年,連句怨言都沒有,也就應該算是真的!」


所以,如果你真要付出愛的話,請伸手去做,別只空口說。因為,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人們可能會忘記你所說的,忘記你所做的,但他們不會忘記你所給他們的感覺。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誠信


哈裡斯是美國紐約市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高級職員。

20108月的一天中午,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廳吃飯,中途朋友想出去抽支煙,於是兩人一起走出餐廳,站在外邊的大街上。

一名流浪漢走向她,囁嚅地對她自我介紹:「我叫瓦倫丁,今年32歲,失業三年了,只靠乞討度日。我想說的是,不知您是否願意幫助我,比如給我一點零錢,讓我買點生活必需品。」瓦倫丁說完後,用期盼的眼神望著哈裡斯。

看著眼前這名年輕的黑人流浪漢,哈裡斯動了惻隱之心,她微笑著對瓦倫丁說:「沒問題,我十分願意幫助你。」就伸進口袋去掏錢,遺憾的是,她身上沒有帶現金,只帶著一張信用卡,這讓她有點尷尬,她拿著信用卡,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

瓦倫丁看出了她的難為情,小聲說:「如果您相信我,能將這張信用卡借我用嗎?」心地善良的哈裡斯想也不想便同意了,隨手將信用卡遞給瓦倫丁。

拿到信用卡後,瓦倫丁並沒有馬上離開,又小聲徵求哈裡斯:「我除了買些生活必需品外,還能用它再買支水嗎?」
哈裡斯未加思索地說:「完全可以,如果你還需要什麼,都可以用卡上的錢去買。」

瓦倫丁拿著那張信用卡離開之後,哈裡斯和朋友重新回到了餐廳。但當坐下來後不久,哈裡斯開始懷疑和後悔,她懊喪地對朋友說:「我的信用卡不僅沒有設置密碼,裡面還有十萬美金,那個人一定拿著信用卡跑掉,這下我要倒大霉了。」

朋友也埋怨她說:「你那麼隨隨便便相信一個陌生人。你呀,就是又善良又天真呀!」哈裡斯再也沒心思吃飯了,在朋友付完賬後,兩人默默走出了餐廳。

令他們意外的是,剛走出餐廳大門,就發現流浪漢瓦倫丁已經等候在外面,他雙手將信用卡遞給哈裡斯,恭敬地將自己消費的數額一一報上:「我一共用卡消費了25美元,買了一些洗漱用品和兩樽水,請您核查一下。」

面對這位誠實守信的流浪漢,哈裡斯和朋友在詫異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動,她不由自主抓住瓦倫丁,連連地說:「謝謝您,謝謝您!」

瓦倫丁一臉疑惑,她幫助了我,我應該感謝她才是,她為什麼卻要感謝我呢?隨後,哈裡斯和朋友去了紐約郵報,將她剛剛發生的事告訴了報社。

紐約郵報也被瓦倫丁的誠實感動了,當即予以報道,頓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報社不斷接到讀者的來信來電,都表示願意幫助瓦倫丁。

德州一名商人看了報道後,便於第二天給瓦倫丁匯去了6000美元,因他的誠實而激賞。更讓瓦倫丁驚喜的是,幾天後,他又接到威斯康辛州航空公司的電話,表示願意招聘他擔任公司的空中服務員,並通知他盡快簽訂工作協議。

沉浸在巨大喜悅中的瓦倫丁感慨萬千地說:「從小母親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即使身無分文流落街頭,也不能夠把誠信丟掉。我之所以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幫助,是因為我始終相信,誠實的人,總必會有好報!」

In God we trust 這行字寫在任何一張美元背後200年了。被信任是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不論你是什麼身分,即便是乞丐。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耳朵

通往內心深處的路是耳朵。
妻子:我跟你講什麼,你總是這耳朵進,那耳朵出,講跟不講都一樣。
丈夫:我跟妳講什麼,妳總是兩隻耳朵進,一張嘴巴出,講比不講更糟。
在這個日益講究溝通的年代,人們似乎變得愈來愈難以溝通。
你可以隨便去問一個人際關係不好,或是夫妻失合的人,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他們有想過真正的原因,通常都會得到同一個答案,就是我們根本無法溝通。
這是真的,這世界上所有的衝突、誤解大都是因為溝通不良所造成。
你說了一些話,但對方卻將它想成另一些話;或者對方說了一些事,而你卻將它當成是另外一件事。
你們只關心著自己想說的話,或只聽進去自己想聽的話,這也難怪雙方的溝會愈挖愈深,愈挖愈不通。
溝通的目的是瞭解而非改變。
伏爾泰曾說:「通往內心深處的路是耳朵。」
早在兩千年前,希臘哲人戴奧真尼斯也說過:「上天給我們兩個耳朵、一個嘴巴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的確,一雙願意聆聽的耳朵,遠比一張愛說話的嘴巴更受歡迎。
我們都知道說話沒被對方傾聽是多麼令人挫折沮喪的事,但我們又有多少人曾真正靜下來聽聽別人的心聲?
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埋怨父母只會說教;先生指責太太意見太多;太太責怪先生不聽別人的意見;就連一些同事、同學、朋友,我們也因太忙或太懶,而忘了去傾聽他們的心事。
要知道,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對方,而不是改變對方。
多數的人有種謬誤,以為溝通就是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希望對方能改變,改變成你喜歡的樣子,這顯然扣錯了釦子,往住很多的衝突和誤會也由此而生。
記住,重要的不是講什麼,而是聽什麼。
真正成功的溝通就是:無我的傾聽,靜靜的聆聽對方的想法及憤怒和失望,而不加任何否定或批判,這就對了!
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聖者,佛陀要衪們說出自己覺悟的方法,二十五位聖者說完後,佛陀請文殊師利法王子,「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菩薩偈文:「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選定觀音菩薩觀耳門圓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