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業

『如果努力的付出,只是為了要獲得某些回報,這算是一種交易的心態,因為,這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冀求果報是一種黏滯的期望,因為期望總是讓我們脫離現在而妄想著未來。』
佛陀曾說:「業」不只是行為,更是在行為背後的意向。
意向,不只是針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也包含了我們的思想和言說。
所以使用「業」這個名詞,在某方面來說並不恰當,因為「業」給我們的印象,只停留在行為及果報而已,同樣的行為,『有意與無意』有很大的差別,假若我們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或許我們根本沒有看到螞蟻,由於這是無意造成的,所以不構成殺業,因為在踩死螞蟻這事件的背後,並沒有任何的意向,但是,如果我們知道庭院中有一個蟻窩,而有意要將這窩螞蟻除掉,所以就使用各種毒藥盡可能地將螞蟻殺光光,這樣就構成了殺業,因為在行為背後是有特定意向的。
「行為」與「意向」的差別,都顯現在佛法上,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的行為必須要有思想作為前導,所以,我們的思想是必須要小心看顧的一環,除非能夠認清自己的思惟過程,否則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是成不了善業的,這乃是不知如何用心的緣故。
當我們知道了念頭之所在,就有能力去轉變念頭,若是能夠將念頭轉向正道,就是轉向了善業之道。
有人會想說:為了將來要往生善道,現在就要多作善業。
如果努力的付出,只是為了要獲得某些回報,這算是一種交易的心態,因為,這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冀求果報是一種黏滯的期望,因為期望總是讓我們脫離現在而妄想著未來。
未來是下一世,再下一世,更再下一世,究竟是哪一世呢?
還是接下來的五分鐘呢?這非了脫生死之道。

如果染上了「自我」的色彩,內心想著假若現在做了這件事,
下輩子我一定有好報,這是一種投機的心理,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也不可能成就真正的善業,唯有以智慧引領著我們走向正道,善業才有成就的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