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另類大孝

有一個老太太,兒子幼時出家,現在她很老了,連討飯都走不動路。她獲悉兒子當了廟裡的方丈,好像這個廟還很有錢。她就心想,這麼多人居住,也不缺我一口吃的,回去找兒子吧,法師都是慈悲的。 老太太這就去找兒子。廟的確很大,廟門開著,卻有知事師父把門。正想進去,這個師父就問:「老施主您從哪來?做什麼事啊?」老太太說:「找我兒子,他在裡面當方丈。」並叫他兒子的乳名。這把門的小師父也不知方丈過去的小名叫什麼,和氣的對老太太說:「您稍等,我去請示一下方丈。」小師父給方丈一頂禮,把經過一說,方丈一聽趕緊出去迎進來。 老太太一進來,就叫他的乳名說:「兒子,你現在很好了,可你的母親現在沒飯吃了,我實在是沒辦法了,討飯連路也走不了。我來這裡沒別的要求,你每天能給我口飯吃,有個睡覺的地方就行了。」 方丈一聽就說了:「我是你兒子,你是我母親,這是實實在在的。你知道,現在我住的這個地方是廟,是寺院,是十方大眾修行的道場。我現在吃的飯不是我自己的,我也不種地,也不做買賣,這個飯是大眾的供養。這供養我能吃,為什麼我能吃?我每天念經念佛,給一切眾生消災,祈福,為弘揚佛法來普度眾生,做這些工作才可以吃眾生的這碗飯。你說你在這裡吃住,又不會念佛,又不會弘揚佛法,又不會念經給人家消災。我可不敢留你,這可是錯因果的事。」 老太太一聽,這兒子太絕情了,太不像話了,這廟這麼大住了幾百號人,哪天的剩飯我也吃不了,怎麼說這話,莫名其妙。生氣地說:「不管怎麼樣,我生你一場,也撫養到你好幾歲,在以前討飯的時候,你走不動路我背著你抱著你,好飯盡你吃。你現在行了,當了方丈了,我現在討飯不行了,跟你要一口飯吃你都不願意。」老太太罵了一陣,生了一陣氣。 方丈如如不動,還是如此:「母親啊,你不知道,兒子是不孝,怕你造業。實在沒辦法,你這一生窮,是你前生沒有修福,所以你討了一生的飯。這個因果關系是絲毫不差的,希望母親能諒解。」 母親一看兒子一直是這樣說,她對這裡的因果關系不是十分明了。世界上的老百姓,只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她不懂得這細節上的道理,哪裡有兒子不給母親吃飯的。 後來母親又跟兒子慢慢商量說:「那你說怎麼辦,我走不動路,總不能讓我凍死、餓死、累死吧!你總得給我想個辦法呀。」她這麼一說,兒子就開話了:「辦法不是沒有,但就有那麼一線小路,我怕你不同意,如果你同意了,就能辦成,不同意就不行!」 母親說:「你說吧,只要能給我口飯吃,叫我怎麼辦,能辦得到我就辦。」兒子說:「決定能辦到,就看你辦不辦,你每天堅持念「阿彌陀佛」。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行了。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我給你一粒米,你一天只念了這一句,行了,你就吃這一粒米。你念一萬句給你一萬粒,你說同意不?」他媽媽一聽叫念佛,這行,念一句給一粒,念一天說不定就夠吃,就答應了。 方丈就派了一個小和尚在那發米,監督她,念一句給一粒。剛開始很不習慣,因為她沒有這個信心,累得不得了,得米不多,沒過幾天,瘦得皮包骨頭。 幾天一過,風聲就傳遍了寺院。師父、居士議論紛紛:「方丈一丁點人情味也沒有,怎能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太絕情了!」 佛教是最慈悲的,這個事情要是讓信眾知道了,不知道影響有多壞,整個寺院的名聲就毀掉了,也斷了別人信佛的因緣,唉,這可如何是好! 監督老太太念佛的小和尚也覺得方丈不像話,一點善心,慈悲心也沒有。心想,這我不能不管,我得照顧老太太。偷偷抓了一把米,放在了老太太的碗裡。 這邊剛剛放下去,那邊方丈就派了侍者來問這個小和尚:「你剛才做了什麼?」師父叫你去。 到方丈室,小和尚辯道:「師父我什麼也沒做。」 「你有沒有抓一把米放在老太太的碗裡?」 他一看瞞不住了,就老實交待:「是,我看老太太太可憐了,就抓了一把米偷偷放到碗裡,希望大和尚慈悲。」 「好,我是不慈悲,但你現在就離開這個寺院。」 小和尚被遷單了。 把小和尚一遷單,全寺的人就都公開地罵方丈。方丈也知道,但他是悟道的人啊!他不做辯論,只是又派了一個小和尚去監督他的母親。 每天就這麼念,時間長了,也順了,這一念就是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對監督她的小和尚說:「小師父,你去叫方丈來,我有話要和他說。」這時她也不叫兒子小名了。 小師父一看老太太今天精神飽滿,和往常不一樣,跑到方丈那一頂禮:「師父,老太太有話要和您說。」方丈一聽,就過去了。 老太太恭恭敬敬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頭:「感謝方丈度了我,感謝法師慈悲,徹底地度了我,我今天是跟你辭行了,阿彌陀佛已經通知我,今天就走,去西方!」 方丈滿面笑容地說:「我知道了。」 這麼一說一答,小和尚還在床邊發愣。 老太太就把腿一盤,掌一合,念了兩聲阿彌陀佛,就往生了。 老太太這樣一走,全寺的人就傳開了,好多人都跑到方丈那裡來求懺悔:「我們這幾年一直在罵您,說您不是個好方丈,甚至不是個人。這一下我們才真正的了解到, 我們的方丈是大慈悲,不是一般的小慈悲,是真正的慈悲!」 方丈微微一笑:「難怪呀,只要你們以後能如法的修行就好了,我怎麼能會計較你們呢!只要你們能認真地修行,在這一生定能解脫!」 這個公案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是告誡我們學佛人,要以真正的慈悲心來弘揚佛法,來對待佛法,依照佛法去修行。而且,即使是方丈的親娘,也要無情,如此能讓一個老太太, 只要她認真地念佛,都能在這一生解脫,我們又怎會做不到呢? 學佛人行孝道最高的境界,就是讓父母也了脫生死。而不私自爛用十方信眾一分善款,免除因果纏繞不斷。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是故,諸候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不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隱,柳下惠不恭;隱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註: 塗炭:喻污穢之物也。塗,泥也。炭,黑炭。 思 :語助詞,無義。 鄉人:鄉里之常人也。 望望然:朱注:「去而不顧之貌。」 浼 :污染也。 不屑就:屑,潔也。朱注:「言不以就之為潔,而切切於是也。」 柳下惠:魯大夫,名展禽,居柳下,而諡惠也。 進而隱賢:趙注:「一進而不隱己之賢才。」 必以其道:朱注:「不枉道也。」 遺佚:謂被國君所遺棄也。遺,遺棄。佚,放失。 厄 :困也。 憫 :憂也。 袒裼:露臂也。 裸裎:露身也。 自由然:自得之貌。 偕 :俱也,並處也。 不自失:不失己之正也。 援而止之而止:援,牽持之也。朱注:「言欲去而可留也。」 隘 :狹窄也。 不恭:簡慢也。 大意: 孟子說:「伯夷這個人,不是他可事奉的賢君就不去事奉,不是他喜歡的朋友就絕不結交;不肯站在壞人的朝廷上做官,也不肯和壞人說話;在他看來,站在壞人的朝廷,或者和壞人說話, 就好像穿戴了上朝的禮服禮帽,坐在骯髒的爛泥黑炭上一樣。把這憎惡壞人的心理推演開來,就是偶然同一平常人站在一起,如果那人的帽子沒戴端正,他也要頭也不回地離開, 像是將要被沾污了似的。所以諸侯們雖把言辭說得委婉動聽,來請他做官,他也不肯接受;不接受的原因,是不願意屈節去做他們的官。柳下惠這個人, 不把事奉污穢的國君當做羞恥,也不把充任小官當做下賤。既做了官,就毫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凡事一定用他的直道去處理。被君王所棄,並不怨恨;遭受困窮,也不憂愁。 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露臂赤身地站在我旁邊,你就能沾污我嗎?』所以他悠然自得地和別人在一起,卻不失掉自己的操守。他要辭退的時候,如果有人挽留他, 他就留下;挽留他,他就留下的原因,是不願意拋去直道而離去。」 孟子評論他兩人說:「伯夷的器量太狹窄,柳下惠的為人太簡慢;狹窄和簡慢都不合中正的大道,君子是不去做的。」 說明:古代人出生就會學儒家思想,雖村夫鄉婦沒有念書,也明白忠孝節義之做人大道理,行為也是合乎忠孝節義,故小孩出生之後,腦內早已注入忠孝節義。 如孟母之對孟子、岳母之對岳飛、包嫂之對包拯,皆是身教重於言教。 不像現代人,早把忠孝節義拋於九霄雲外,滿腦酒色財氣,有形無形之殺盜淫掠,一點也不動於心,已到泯滅良知良能。要講中道是何物,除真修道人能聽得進去外,一般人是無法接受。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個人之福份

自己的福德因緣好,父母生你的時候身體好、經濟環境好、身心也好,樣樣都好,所以對你好。 若自己的福德因緣不夠,出生的時候,父母的經濟環境不好、身體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生下自己,關係也就不會太好。 所以,不要怪父母不公平,這是自己投胎時帶來的福德因緣,除了自己,誰都怪不得啊。 譬如三國時代,孫堅和劉備同時平定黃巾之亂,孫堅被派為大將軍,劉備派為縣令。但孫堅34歲被亂箭射死,劉備且稱帝而病死。 證嚴法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他的孩子。」 一位年輕人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 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萬物吸引力法則」的說法,就是「心想事成。」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子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 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佛家講「願力」、「念力」,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 朋友、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然的祝福,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 從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示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註: 告之以有過則喜:朱注:「喜聞其過而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 善言:猶昌言,亦即美言。書大禹謨:「禹拜昌言。」 大舜有大焉:有,又也。朱注:「言舜之所為,又有大於禹與子路者。」 善與人同:朱注:「公天下之善而不為私也。己未善,則無所繫吝,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強,而取之於己。」 舍己從人:焦疏:「舍己,即子路之改過;從人,即禹之昌言。聖賢之學,不過舍己從人而已。」 樂取於人以為善:焦疏:「執一者守乎己而不能舍己,故欲天下人皆從乎己;通天下之志者,惟善之從,故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耕稼陶漁:朱注:「舜之側微,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 無非取於人者:謂皆取人之善而從之。 與人為善:與,許也,助也。朱注:「取彼之善,而為之於我,則彼益勤於為善矣,是我助其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勤於為善,君子之善,孰大於此?」 大意: 孟子曰:「子路這個人,有人告訴他有過失,就非常喜歡;夏禹聽到人家一句正直的善言,就感激得下拜。大舜又比他們兩人偉大:認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把人家的善, 看成自己的善,犧牲自己的成見,服從大眾的公意,喜歡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從他微賤時,在歷山耕田,河濱燒窯,雷澤打魚起,一直到 做帝王,由前至後,他一生的善,沒有不是從別人那裏採取來的。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這就是幫助別人為善。所以君子的美德,沒有比幫助別人 為善更偉大的了。」 說明: 孟子舉三人來說明聖賢的區分,第一位子路是孔子的侍衛,孔子說有了子路後,危險就遠離。而子路是有錯必改,言行合一,至死不變,後被封稱「衛聖」。 第二位大禹是位有毅力決心為善之帝王,治水九年三過其家門而不入,因由他而產生家天下,後世對其聞善則拜,也被打折了。 第三位大舜是由大孝而自立行善於野,對眾人之言行處處觀察,後為執政大臣,能善適才適用的人才,如孟子所謂「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國大治而堯禪讓為帝。 由此我們知道,做人不要自私為己,一心要為百姓謀福利,要為大眾非少數,自身坦坦蕩蕩,清淨無染,將來不成聖為賢,亦留口碑於萬代。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臉書分享:增福最快的方法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大部分都自嘲自己福報少,積極的人就求神拜佛,捐錢行善,而得小福報。不知增福最快最大的方法,就是回家孝敬父母去。 故你要是發現自己沒有福報了,你趕緊買點好吃好穿的給父母送去,對父母溫和體念,你就會發現,你的福報立即升起。 大家若是倒過來,讓父母哪怕為自己倒一小杯水,也是極損福報的。 大家喜歡穿質地好的衣服,也要注意自己想穿100塊錢的衣服,就要讓父母穿101塊錢的衣服。積福人,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這是把本該父母的福,花在自己和孩子上,可想而知。 如果非要支使父母為自己做家務,請務必畢恭畢敬感恩,知道自己受不起,百般孝順,否則福報每天削,削得比聽般若法會增長福報還快。 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個小皇帝,習慣性的招呼父母給自己倒水,父母給自己端飯菜,父母給自己拿東西,自此長大之後,就無形削減自己原有的福分。 有個故事:以國王的福報,讓尊者走六步,果報是六個月失去王位。 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 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懺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 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懺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事情都應驗了。 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這裡只是尊者而已,假若連佛都受不起的供養,而父母也能接受,為何如此呢?因父母就是家中應世兩尊佛。 以下摘自善導大師所著『觀經四貼疏』大概白話譯文如下: 我們的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間最大的福田。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年遇到饑餓災荒,許多人都餓死了,到處都是白骨,比丘們都很難乞到食物。當時世尊等待比丘們都出去乞食後,獨自一人到城中去乞食,但是從早上一直到中午, 挨家挨戶乞食,都沒有乞到食物,世尊只有空缽而返,第二天再去,仍然沒有乞到食物,第三天同樣去乞食也沒有得到。 這天忽然有一位比丘,在路上見到世尊,看到世尊的面色異常,好像很饑餓的樣子。 就對世尊說:「世尊,今天乞到食物了嗎?」 世尊對比丘說:「我三天以來,乞食沒有乞到一匙,我今天饑 餓虛弱,沒有力氣和你說話。」 比丘聽佛這麽說,悲傷流淚不能控制,即自己想到:世尊是無上福田,一切眾生覆護之處,幹脆我把自己的三衣賣掉,用賣掉的錢再買取一缽飯,侍奉給世尊,現在正是我應該這樣做的時候。 比丘如此想完,就去賣掉了自己出家人的三衣,買了一缽飯,趕緊給世尊拿去,世尊早已經知道了這一情況。 對比丘說:「比丘啊,現在恰逢災荒,人們都餓死了,你在什麽地方得到這一缽白白的大米飯的?」比丘就一五一十的給佛說了整個情況。 世尊又說:「比丘啊,出家人的三衣,即是三世諸佛的幢相啊,這衣服的因緣,極尊、極重、極恩啊,你今天用這三衣換得一缽飯給我,我完全領受了你的好心,但是我消受不起這缽飯啊。」 比丘又對佛說:「世尊啊,您是三界的福田,聖中之極,都說不能消受,那除了佛之外,誰還能消受呢?」 世尊說:「比丘啊,你有父母嗎?」 比丘答說:「有。」 世尊就說:「你拿這缽飯供養你的父母去吧!」 比丘說:「世尊您都不能夠消受,我的父母有豈能消受呢?」 世尊說道:「你的父母能消受,為什麽呢?父母生育了你的身體,對你有非常大而重的恩,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消受。」 世尊又問:「比丘,你的父母信佛嗎?」 比丘答言:「我的父母對佛都不信。」 世尊說:「你的父母他們今天會對佛有信心的,見到你供養他們飯,會大生歡喜,因為這樣而大發信心,然後你就教授他們三皈依,就可以吃這缽飯了。」 這位比丘就按照佛的教誨而去。以此義故,大須孝養父母。 又佛母摩耶生佛,經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後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到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稱為『佛說地藏本願經』,為報十月懷胎之恩。 佛尚自收恩於孝養父母,何況凡夫而怎可不孝養‧收恩於父母。 。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它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註: 矢人:造箭之人。 函人:造甲之人。函,音ㄕㄢˇ,甲也。 巫 :朱注:「巫者為人祈祀,利人之生。」 匠 :朱注:「匠者作為棺槨,利人之死。」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朱注:「里有仁厚之俗者,猶以為美,人擇所以自處,而不於仁,安得為智乎。」 天之尊爵:上天與人之尊貴爵位也。朱注:「仁義禮智,皆天所與之良貴;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統四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故曰尊爵。」 安它:可安居之住它也。朱注:「仁在人則為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曰安它。」 禦 :止也。 人役:為人役使之人。 由:與猶通。 大意: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不如造盔甲的人仁厚嗎?造箭的只怕箭不利,不能傷人;造盔甲的人,只怕盔甲不堅,以致使穿載的人受傷。給人降神醫病的巫師,和製造棺材的工匠,也是這個樣子。 所以在選擇技術職業的時候,不能不慎重。孔子說:『居住在風俗仁厚的鄉里,是一件美事;選擇住所不選在風俗仁厚的地方,怎能算是明智呢?』講到仁,是上天給人類最尊貴的 爵位,是人類最平安的住宅;假如沒有人阻止你做仁人,你卻自己不肯去做,就是不智了。一個人既不仁不智,又無禮無義,就只好做人家的僕役了。既做了僕役,卻認為做僕役的 事是可恥的,就好像造弓的人認為造弓是可恥的,造箭的人認為箭是可恥的一樣,怎麼可以呢?如果真認為可這是可恥的,就不如培養仁道。培養仁道的人好像練習射箭一樣; 射箭的人必須先擺正了自己的身子,然後發箭;箭發出去沒有命中,也不怨恨成續勝過自己的人,只是自己反回來尋求失敗的原因罷了。」 說明:孟子告訴我們,選擇職業最好選仁慈的,譬如選居住的地方,要選對四周圍的居民有仁厚、知禮好義、明辨是非,才是好鄉里。佛教告訴我們,人是因業而生,你所選擇的職業大 部是隨前世之業而定,職業無貴賤,但要具有仁心就好。 在修道上來講,世上的最重要的職業,人人平等,好好的呼吸;而作為生活滋養身體的職業,是我們的副業,由業力而定。 若是現認為所做的職業不好,就應該改變自己內心為善,檢討不好的原因,而思考能改變的方法,不要怨天尤人。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不能忘記的倆人

有一個人,在你還是嬰兒的時候,抱著你,不管多麼疲憊,還在輕吟著讓你入睡,讓你不再哭泣的呢音。 有一個人,在你睡夢裡時而尿床的時候,擔心怕你受涼,不顧自己的睡眠,每夜甦醒數次,只為去摸一摸你身下的被褥,看看那裡是否潮濕。 有一個人,在你成長之中,在你讀書之時,忍著睏意起床,只為去做一頓早飯,讓你不餓。 有一個人,在知道你喜歡吃魚後,每次都是自己吃了魚頭魚尾,你笑著問她,為什麼不吃魚身,她笑著回答,她喜歡吃魚頭魚尾,可你卻當了真。 有一個人,在你的成長中為你縫補衣衫,那一針針中,有幾點嫣紅,你很難看到。 有一個人,哪怕你真正的長大成人,她也會帶著那幾十年如舊的目光,默默的望著你,默默的開心,默默的微笑,直至最後,默默的閉上自己疲憊的雙眼。 這個人,叫做母親。 還有一個人,在你還是嬰兒的時候,雙手舉著你的身體,高高的舉起,取代了他眼中的太陽,成為了他的一切。 這一個人,在你還沒有學會走路,還在摔倒的時候,扶著你的雙手,在那開心的笑聲中,扶你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這一個人,在你一次次的歡聲中,拉著你的手,帶著你走過山山水水帶著你去看天看地。在你抬頭仰望的背影中,你會覺得他是山他是天。 這一個人,在你說出原來媽媽喜歡吃魚頭,並且很認真的把魚頭魚尾都留給母親時,他在旁邊,望著妻子,露出歉意與柔和。 這一個人,在你長大之後,每每想起,都是嚴厲與凝望,讓你越加的厭煩只是隨著你漸漸成長,你會在那嚴厲的目光下,隱藏著一份你當年看不到的愛。 這一個人,他蒼老的躺在床上慢慢閉合的雙眼內,透出害怕,透出無助,你的懷抱,你的柔聲,卻是讓他如同孩子一樣如同你幼年他舉起你的身體,開心的笑聲,讓他不再害怕無助,而是溫暖中, 倒在你的懷裡。 這個人,叫做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