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示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註: 告之以有過則喜:朱注:「喜聞其過而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 善言:猶昌言,亦即美言。書大禹謨:「禹拜昌言。」 大舜有大焉:有,又也。朱注:「言舜之所為,又有大於禹與子路者。」 善與人同:朱注:「公天下之善而不為私也。己未善,則無所繫吝,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強,而取之於己。」 舍己從人:焦疏:「舍己,即子路之改過;從人,即禹之昌言。聖賢之學,不過舍己從人而已。」 樂取於人以為善:焦疏:「執一者守乎己而不能舍己,故欲天下人皆從乎己;通天下之志者,惟善之從,故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耕稼陶漁:朱注:「舜之側微,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 無非取於人者:謂皆取人之善而從之。 與人為善:與,許也,助也。朱注:「取彼之善,而為之於我,則彼益勤於為善矣,是我助其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勤於為善,君子之善,孰大於此?」 大意: 孟子曰:「子路這個人,有人告訴他有過失,就非常喜歡;夏禹聽到人家一句正直的善言,就感激得下拜。大舜又比他們兩人偉大:認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把人家的善, 看成自己的善,犧牲自己的成見,服從大眾的公意,喜歡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從他微賤時,在歷山耕田,河濱燒窯,雷澤打魚起,一直到 做帝王,由前至後,他一生的善,沒有不是從別人那裏採取來的。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這就是幫助別人為善。所以君子的美德,沒有比幫助別人 為善更偉大的了。」 說明: 孟子舉三人來說明聖賢的區分,第一位子路是孔子的侍衛,孔子說有了子路後,危險就遠離。而子路是有錯必改,言行合一,至死不變,後被封稱「衛聖」。 第二位大禹是位有毅力決心為善之帝王,治水九年三過其家門而不入,因由他而產生家天下,後世對其聞善則拜,也被打折了。 第三位大舜是由大孝而自立行善於野,對眾人之言行處處觀察,後為執政大臣,能善適才適用的人才,如孟子所謂「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國大治而堯禪讓為帝。 由此我們知道,做人不要自私為己,一心要為百姓謀福利,要為大眾非少數,自身坦坦蕩蕩,清淨無染,將來不成聖為賢,亦留口碑於萬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