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是故,諸候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不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隱,柳下惠不恭;隱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註: 塗炭:喻污穢之物也。塗,泥也。炭,黑炭。 思 :語助詞,無義。 鄉人:鄉里之常人也。 望望然:朱注:「去而不顧之貌。」 浼 :污染也。 不屑就:屑,潔也。朱注:「言不以就之為潔,而切切於是也。」 柳下惠:魯大夫,名展禽,居柳下,而諡惠也。 進而隱賢:趙注:「一進而不隱己之賢才。」 必以其道:朱注:「不枉道也。」 遺佚:謂被國君所遺棄也。遺,遺棄。佚,放失。 厄 :困也。 憫 :憂也。 袒裼:露臂也。 裸裎:露身也。 自由然:自得之貌。 偕 :俱也,並處也。 不自失:不失己之正也。 援而止之而止:援,牽持之也。朱注:「言欲去而可留也。」 隘 :狹窄也。 不恭:簡慢也。 大意: 孟子說:「伯夷這個人,不是他可事奉的賢君就不去事奉,不是他喜歡的朋友就絕不結交;不肯站在壞人的朝廷上做官,也不肯和壞人說話;在他看來,站在壞人的朝廷,或者和壞人說話, 就好像穿戴了上朝的禮服禮帽,坐在骯髒的爛泥黑炭上一樣。把這憎惡壞人的心理推演開來,就是偶然同一平常人站在一起,如果那人的帽子沒戴端正,他也要頭也不回地離開, 像是將要被沾污了似的。所以諸侯們雖把言辭說得委婉動聽,來請他做官,他也不肯接受;不接受的原因,是不願意屈節去做他們的官。柳下惠這個人, 不把事奉污穢的國君當做羞恥,也不把充任小官當做下賤。既做了官,就毫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凡事一定用他的直道去處理。被君王所棄,並不怨恨;遭受困窮,也不憂愁。 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露臂赤身地站在我旁邊,你就能沾污我嗎?』所以他悠然自得地和別人在一起,卻不失掉自己的操守。他要辭退的時候,如果有人挽留他, 他就留下;挽留他,他就留下的原因,是不願意拋去直道而離去。」 孟子評論他兩人說:「伯夷的器量太狹窄,柳下惠的為人太簡慢;狹窄和簡慢都不合中正的大道,君子是不去做的。」 說明:古代人出生就會學儒家思想,雖村夫鄉婦沒有念書,也明白忠孝節義之做人大道理,行為也是合乎忠孝節義,故小孩出生之後,腦內早已注入忠孝節義。 如孟母之對孟子、岳母之對岳飛、包嫂之對包拯,皆是身教重於言教。 不像現代人,早把忠孝節義拋於九霄雲外,滿腦酒色財氣,有形無形之殺盜淫掠,一點也不動於心,已到泯滅良知良能。要講中道是何物,除真修道人能聽得進去外,一般人是無法接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