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基金會會員111年下半年捐贈徵信

 

 

 

一一一年會員下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黃昇源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高美紗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黃應全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泓嘉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舒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鈺婷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妙玲

 2500

 2500

 500

4 500

 500

 500

陳行健

 2000

 2000

 

4000

 2000

 

陳塋瑋

 2000

 2000

 

4000

 2000

 

陳泓宇

 2000

 2000

 

4000

 2000

 

陳德安

 2000

 2000

 

4000

 2000

 

 

 

 

 

 

 

 

蔡宏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林美秀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蔡政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徐美燕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依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紫纓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定華

 1200

  200

  200

  200

  200

  200

蔡政憲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蔡政哲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天上聖母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道祖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觀音菩薩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蔡懿樺

1000

 

 

 

 

 

蔡佩妤

 1000

 

 

 

 

 

 

 

 

 

 

 

 

廖森喜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吳麗好

 1000

 1000

 1000

 1000

201,000

201,000

廖凱聖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廖凱儀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盧怡如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廖鴻仁

 

 

 

 

 

100,000

 

 

 

 

   一一一年會員下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2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黃大耀

 

 600

500

 

 600

 

陳怜嬙

 

 600

200

 

 600

 

黃資雅

 

 200

200

 

 200

 

黃絡軒

 

 200

200

 

 200

 

黃楉晴

 

 200

200

 

 200

 

觀音菩薩

 

 500

300

 

 500

 

關聖帝君

 

 500

 500

 

 500

 

司命真君

 

 500

 500

 

 500

 

 

 

 

 

 

 

 

黃玉蘭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柯佳玲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柯良和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敏容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柯圭真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幸娟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怡慧

5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虹儀

5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宗學

5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游素屏

500

500

500

5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300

300

300

300

 

 

 

 

 

 

 

 

 

陳盈君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李忠明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張瑞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李昇芳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李俊徹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李俊秀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一一一年會員下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3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

范開雲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王說霞

500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周永山

 

 

 

 

1000

1000

凃淑玲

 

 

 

 

1000

1000

游蕙如

 

 

 

1000

 

 

陳乾字

 

 

 

500

 

 

陳卉敏

 

 

 

500

 

 

江永合

 

6000

 

 

 

 

蔡佩芬

 

1000

 

1000

 

1000

扶青社

 

 

 

 

1000

 

 梁儷珍

 

 

 

 

 

2000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112年1月4日肌力教學

 










阿含經-419

 

九十、知法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周那比丘告訴諸比丘,有關於知法與不知法者等事,同時用富人稱貧,貧人稱富之喻來譬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拘舍彌(憍賞彌,阿盤提國之首都),住在於瞿師羅園(美音,瞿師羅長者奉獻的精舍)。

那時,尊者周那(淳陀,大周那,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出家為比丘者)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並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增伺而住(安住於貪欲,也就是貪欲制服此賢者)。像如是的(指被貪欲所制),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說沒有惡欲,沒有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都知道那位賢者乃不知諸法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並不如實而知道無貪之法)。

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乃心生增伺而住(心裡都是貪欲)之故。像如是的(指知道心生貪欲),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知道其心曾生如是的惡法)。也知道並不是無惡欲、無惡見。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乃心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常起惡欲、惡見)。

諸位賢者!猶如有人,並不是富有,而自稱說他為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他有國封,又沒有畜牧,卻說他有畜牧。如果欲用的時候,則並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同時也沒有畜牧、米穀等物可飲食,也沒有奴婢可使用。諸位親朋友戚,往詣那個人所住的地方,而作如是之說:『你實在不富有,而自稱說為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有國封,又沒有畜牧,而說有畜牧。然而當要需用之時,則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沒有畜牧、米穀可為飲食之用,更沒有奴婢可使用。』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而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其心卻生惡增伺而住。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惡法,也是同樣(指心常生這些惡法)。也說沒有惡欲、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生惡欲、惡見而住。

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並不知道法所可知之法,知道他不是無增伺。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向於增伺(貪欲)之滅盡,並不向於無餘涅槃(不想滅盡貪欲,不向於解脫之道)。像如是的,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一樣(也知道那個人無心滅除這些惡法)。也知道其對於無惡欲,無惡見之法(並沒有用功滅除)。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向於惡見法之滅盡,也不向於無餘涅槃。

諸位賢者!或者有比丘,並不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而沒有增伺。』(謙稱自己不知道法,還有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不生惡增伺而住(安住於無貪)。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惡法,也是同樣(已沒有這些惡法之心,卻不自說)。也不說他已無惡欲、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不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實在知道諸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不生惡增伺而住之故(心無貪欲)。像如是的,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同樣(心無這些惡法)。也沒有惡欲、惡見。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

諸位賢者!猶如有人,乃為大富,然而卻謙虛而自己說他並不富有。也有國封,卻謙說沒有國封,又有畜牧,卻謙說沒有畜牧。如欲需用之時,卻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有畜牧、米穀可飲食,也有奴婢可使用。諸親朋友往詣其所住的地方,作如是之說:『你實在是大富有的人,卻自說不富有,也有國封,卻說無國封,又有畜牧,卻說無畜牧。然而欲需用時,則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有畜牧、米穀可飲食,也有奴婢可以使用。』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阿含經-418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八十九、比丘請經第三(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大目犍連告訴諸比丘:當比丘的,應當請諸尊教我、訶我,莫難於我。並說成就戾語法,和成就善語法者之過失、功德,同時以照鏡為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和大比丘眾俱在,都在受夏坐(結夏安居)。

那時,尊者大目犍連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或者有比丘。請諸比丘而說:『諸位尊者!請對我說,請教示我,請訶責我,不可為難於我!』(不使他落於不可救的人)。為甚麼呢?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成就於戾語(粗暴之語,難以訓服之語),成就於戾語法。由於戾語法之故,使諸梵行者不願和他說話,也不教他,也不訶責他,而難彼人(使那個人為難)。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戾語法呢?甚麼叫做如有人成就戾語法的話,諸梵行者就不語他,不教他,不訶責他而難彼人呢?諸位賢者!或有一人,為惡欲、念欲(起惡的欲,而念念不忘其惡的欲)。

諸位賢者!如有人惡欲、念欲的話,就叫做戾語法。像如是的染行染(污染而常行污染),不語而結住,欺誑而諛諂,慳貪而嫉妒,無慚而無愧、瞋弊而惡意,瞋恚而語言,訶責比丘之訶(反罵),訶責比丘之輕慢,訶責比丘之髮露,更互相避而說外事(被責時,把話移往別事-外事),不語而瞋恚、憎嫉熾盛,惡朋友、惡伴侶(惡知識俱、與惡伴俱),無恩、不知恩,也同樣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無恩、不知恩的話,就為之戾語法(包括如上之法,略舉無恩與不知恩)。諸位賢者!這叫做諸戾語之法,如果有成就戾語法的話,則,諸梵行者不會語他(不肯和他講話),不教他,不訶責他,而為難那個人。諸位賢者!當比丘的,應當要自思量。

諸位賢者!如果有人惡欲、念欲的話,我就不會愛念他。如果我惡欲、念欲的話,他也不會愛念我。當比丘的,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應該不行惡欲、不念欲,如這樣的話,就當學如是之法!像如是的,那些染而行染、不語而結住,欺誑而諛諂,慳貪而嫉妒,無慚而無愧,瞋弊而惡意,瞋恚而語言,訶責比丘之訶責,訶責比丘之輕慢,訶責比丘之髮露,更互相避而說外事,不語而瞋恚,憎嫉熾盛,惡朋友,惡伴侶,無恩、不知思,也是同樣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無恩、不知恩的話,我就不愛念他。如果我無恩、不知恩的話,他也同樣的不愛念我。當比丘的,應作如是之觀察。應不行無恩、不行不知恩的,當學如是之法。

諸位賢者!如有比丘不請諸比丘而說:『諸位尊者!請語我、教我、訶我,莫難於我!』為甚麼呢?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善語(善於語的人,善於教誨的人),成就於善語法(具備善於語之法-教誨之法),由於成就善語法之故,諸梵行者,就會善於語他(善於與他談論),會善於教他,善於訶責他(做錯時,有人肯糾正他),不會為難那個人(不使為難,而無所成就)。諸位賢者!甚麼叫做善語法,而如有人成就善語法的話,諸位梵行者就會善語他,善教他,善訶他,不為難那個人呢?

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並不惡欲,也不念欲。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不惡欲、不念欲的話,就是為之善語法。像如是的,那些不染行染,不不語結住,不欺誑諛諂,不慳貪嫉妒,不無慚無愧,不瞋弊惡意,不瞋恚語言,不訶比丘訶,不訶比丘輕慢,不訶比丘髮露,不更互相避而說外事,不不語瞋恚,不憎嫉熾盛,不惡朋友、不惡伴侶,不無恩,不不知恩等,也是同樣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不無恩,不不知恩的話,這就叫做善語法。諸位賢者!這叫做諸善語法,如有人成就善語法的話,諸梵行者就會善於語他,善於教他,善於訶責他,不會為難那個人。諸位賢者!當比丘的,應當自思量。

諸位賢者!如有人不惡欲,不念欲的話,我就會愛念那個人。如果我不惡欲,不念欲的話,他也會愛念我。比丘應如是之觀,應不行惡欲,不念於欲,如這樣的,當學如是!像如是的,那些不於染行染,不於不語結住,不於欺誑諛諂,不於慳貪嫉妒,不無慚無愧,不瞋弊惡意,不瞋恚語言,不反訶責比丘之訶責,不訶比丘輕慢,不訶比丘髮露,不更互相避而說外事,不於不語瞋恚,不憎嫉熾盛,不惡朋友,不惡伴侶,不無恩,不於不知恩,也是如是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有人不無恩,不於不知恩的話,我就會愛念那個人。如我不無恩,不於不知恩的話,他也會愛念我。比丘應如是之觀,應不無恩,不於不知恩,這樣的話,就應當去學如是!

諸位賢者!如果比丘作如是之觀察的話,必定會多所饒益:我為惡欲,而念欲嗎?為不惡欲而不念欲嗎?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會知道我是惡欲而念欲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無惡欲,不念欲的話,就便會歡悅我之自清淨,而求學尊法,因此之故,而會歡悅。諸位賢者!猶如有目的人,用鏡來自照自己之面,就會見到其面清淨,及不清淨之相。諸位賢者!如果有目的人,看見其面有垢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洗掉。諸位賢者!如有目的人,看見其面無垢的話,就便會歡悅自己之面的清淨,因此之故,而會歡悅。

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行惡念,而念欲的人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不行惡欲,不念欲的人的話,就便會歡悅我自己之清淨,而求學尊法,因此之故,而歡悅。像如是的,我乃為染而行染嗎?為不染而不行染嗎?為不語結住嗎?為不不語結住嗎?為欺誑諛諂嗎?為不欺誑諛諂嗎?為慳貪嫉妬嗎?為不慳貪嫉妬嗎?為無慚無愧嗎?為不無慚無愧嗎?為瞋弊惡意嗎?為不瞋弊惡意嗎?為瞋恚語言嗎?為不瞋恚語言嗎?為反訶比丘之訶嗎?為不反訶比丘之訶嗎?為訶比丘輕慢嗎?為不訶比丘輕慢嗎?為訶比丘髮露嗎?為不訶比丘髮露嗎?為更互相避嗎?為不更互相避嗎?為說外事嗎?為不說外事嗎?為不語瞋恚,不憎嫉熾盛嗎?為不不語瞋恚,憎嫉熾盛嗎?為惡朋友,惡伴侶嗎?為不惡朋友,不惡伴侶嗎?為無恩、不知恩嗎?為不無恩、不不知恩嗎?

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會知道我為無恩、不知恩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不無恩、不不知恩的話,就便會歡悅我之自清淨,而求學尊法,因此之故,而歡悅。諸位賢者!猶如有目之人,用鏡來自照自己,就會看見其面為淨,及不清淨。諸位賢者!如有目的人,看見其面有垢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洗掉。諸位賢者!如有目的人,看見其面沒有垢的話,就便會歡悅我的面之清淨,因此之故,會歡悅。

諸位賢者!像如是的,如比丘觀察時,就會知道我乃為無恩,不知恩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果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不無恩,不是不知恩的話,就便會歡悅我自己之清淨,乃求學尊法而來的,因此之故,而會歡悅。由於歡悅之故,便會得歡喜,由於歡喜之故,便得止身,由於止身之故,便得覺樂,由於覺樂之故,便得厭離,由於厭離之故,便得無欲,由於無欲之故,便得解脫,由於解脫之故,便得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大目犍連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尊者大目犍連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阿含經-417

 

又有比丘,作如是之說:「尊者舍梨子!如果中、下的弟子,求願無上的涅槃,則諸梵行者,看到其行後,便得歡喜。像如是的,那些比丘們,所說的此義,不可尊者舍梨子意(不契合舍梨子之心)。」

尊者舍梨子乃告訴那些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且聽我為你們說。諸位賢者!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上弟子乃不樂住於遠離處的話,則上弟子,就會有三事可毀(被訶責)。那三事呢?1.尊師樂住於遠離處,上弟子乃不學於捨離之法,上弟子則以此可毀。2.尊師如果說可斷之法,而上弟子卻不斷其法,上弟子就以此可毀。3.所可受證,而上弟子卻舍其方便,上弟子就以此可毀。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而上弟子卻不樂住於遠離處的話,則上弟子就會有此三事可毀。諸位賢者!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不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中、下的弟子,便有三事可毀。那三事呢?

1.尊師樂住於遠離,中、下的弟子不學捨離之法,則中、下的弟子,以此可毀。2.尊師如說可斷之法,中、下的弟子,卻不斷其法,中、下的弟子,乃以此可毀。3.所可受證,而中、下的弟子卻舍其方便,中、下的弟子,以此可毀。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而中、下的弟子卻不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中、下的弟子,乃有此三事可毀。

諸位賢者!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上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上弟子,乃有三事可稱讚。那三事呢?1.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上弟子也學捨離之法,上弟子則以此可稱讚。2.尊師如說可斷之法,上弟子便斷其法,上弟子則以此可稱讚。3.所可受證,而上弟子乃精進勤學,不捨方便,上弟子乃以此可稱讚。諸位賢者!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上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上弟子乃有此三事可稱讚。

諸位賢者!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中、下的弟子,乃有此三事可稱讚。那三事呢?1.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也學捨離,中、下的弟子,則以此可稱。2.尊師如說斷法,中、下的弟子,便斷彼法,中、下的弟子,則以此可稱。3.所可受證,而中、下的弟子乃精進勤學,不捨方便,中、下的弟子,則以此可稱。諸位賢者!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中、下的弟子,就有此三事可稱。」

尊者舍梨子又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有中道,能得心住,能得定、得樂,順於法,而次於法(有次第可循的真理),能得通得覺,亦能得涅槃。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有中道,能得心住,能得定、得樂,為順於法,而次於法,能得通、得覺,也能得涅槃呢?諸位賢者!念欲為惡,厭惡(討厭)念欲,也是惡。他斷念欲,也斷除那厭惡(討厭)念欲。像如是的,那些恚、怨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諍,也同然的斷除。諸位賢者!貪也是可惡的,而著也是可惡的,他斷除貪,也斷除著。

諸位賢者!這叫做中道能得心住,能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也得涅槃。諸位賢者!又有中道能得心住,能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也得涅槃。諸位賢者!甚麼叫做又有中道能得心住,能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也得涅槃呢?所謂八支聖道,也就是正見,乃至正定,為之八。諸位賢者!這叫做又有中道能得心住,能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也能得涅槃。」

於是,世尊所患的背痛,乃即除滅而得安樂,就從臥寤起,而結跏趺之坐,讚歎尊者舍梨子說:「善哉!善哉!舍梨子!能為諸比丘說法而如法而說。舍梨子!你應當再為諸比丘說法,如法而說。舍梨子!你應當數數(常常)為諾比丘說法,說如法之法。」

那時,世尊並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應當都同樣的受法,受如法之法,應該誦習而執持。為甚麼呢?因為此法乃如法,乃有法有義,為梵行之本,能得通得覺,也能得涅槃之故。諸位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學道的人,則此法乃是如法之法,因此,應當善於受持。」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完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阿含經-416

 

那位比丘不取此食之後,雖然在一日一夜當中,苦而不安隱,但是那位比丘因為不取此食之故,得可佛意(很適合於佛意)。為甚麼呢?因為那位比丘由於不取此食之故,得少欲,得知足,得易養,得易滿,得知時,得節制,得精進,得晏坐,得淨行,得遠離,得一心,得精勤,也得涅槃。因此,那位比丘,由於不取此食之故,得可佛意。這叫做諸弟子為行求法,而依佛行,並不是為求飲食。」

於是,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然而上弟子(長老比丘)卻不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那些法與律,便不能饒益多人,多人都不能得樂,這並不是為了愍傷世間,也不是為天為人而求義,以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中臘的比丘和年輕的比丘),不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那些法與律,便不饒益多人,多人都不得樂,並不是為了愍傷世間,也不是為天為人而求義,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的。

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上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那些法與律,必定會饒益多人,多人都能得樂,可說是為愍傷世間,也是為天為人,而求義,以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那些法與律,便會饒益多人,多人都會得樂,是為愍傷世間,也是為天為人而求義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

這時,尊者舍梨子,也在於大眾當中。那時,世尊告訴他說:「舍梨子!你替我為諸比丘說法,如法而說。我患背痛,現在欲小休息。」尊者舍梨子即受佛的教言,而說:「唯然!世尊!」於是,世尊乃將優多羅僧(上衣)四疊,以敷床上,也卷僧伽梨(大衣)作為枕頭,右協而臥,足與足相累,作光明之想,而正念正智,常念欲起。

這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當知!世尊剛才乃略為說法。他說: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而上弟子卻不樂住於遠離之處,則那些法與律,乃不能饒益多人,多人都不得樂,並不是為了愍傷世間,也不是為天為人而求義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都不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那些法與律,並不饒益多人,多人都不得樂,不是為愍傷世間,也不是為天為人而求義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

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其上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那些法與律,便會饒益多人,多人都會得樂,乃為愍傷世間,也為天為人而求義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如果有法與律的尊師,樂住於遠離之處,中、下的弟子,也樂住於遠離之處的話,則那些法與律,便會饒益多人,多人都會得樂,乃為愍傷世間,也是為天為人而求義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然而世尊所說的此法,乃極為咯說,你們到底怎樣瞭解其義呢(知道在提示甚麼嗎?)怎樣廣為分別呢?」(詳細的意義是甚麼呢?)

這時,在大眾當中,或有比丘,曾作如是之說:「尊者舍梨子!如果諸長老上尊自說:『我已得究竟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則,諸位梵行者聽聞那位比丘自說:『我得究竟智』等事後,便會得歡喜。」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阿含經-415

 

八十八、求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應當行求法.不可行求飲食。並說上中下弟子之隨師不隨師之功與過。舍梨子乃廣說三可毀,和三可說之法,也說可得涅槃的中道。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拘娑羅國(喬薩羅,首都為舍衛城),和大比丘眾都俱往詣於五娑羅村(五娑羅樹,村名)之北的尸攝惒林中。及諸名德,上尊的長老,和諸大弟子等,所謂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麗越(離婆多,坐禪入定,心不錯亂第一)、尊者阿難,像如是的比類的其餘的名德、上尊的長老,和大弟子們,也在於五娑羅村,都近於佛陀所住的葉屋之旁而住下來。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應當要行求法,不可以行求飲食(應求佛法而努力,不可以為求飲食而投入比丘的行列)。為甚麼呢?因為我乃慈愍弟子之故,都欲使他們實行求法,不行求飲食。如果你們只行求飲食,而不行求法的話,則你們既自作惡,我也沒有名稱(不能名符其實)。如果你們行求法,而不行求飲食的話,則你們既自好,我也是同樣的有名稱。

甚麼叫做諸弟子之為求飲食之故,而依佛而行,而不是求法呢?如我已食飽後,食事已辦完,而猶有殘食。嗣後有二位比丘到這裡來,他們都饑渴而力羸。我曾對他們說:『我已食飽了,食事已辦完了,猶有殘食。你們如果欲食的話,便取去食好了,假若你們不取去食的話,我便會取而把它瀉著於淨地,或者瀉著在於無蟲的水中。』(棄在於無青草的地上,或沉於無生物之水裡)。在那二位比丘中,第一位比丘便作如是之念:世尊已食完,食事都已辦,而猶有殘食。如果我不取而食的話,世尊必定會取而瀉棄在於淨地,或者會瀉棄在於無蟲的水中。我現在寧可取來吃食。就這樣的,便去取來吃食。

那位比丘取此食後,雖然在一日一夜當中,快樂而得安隱。然而那位比丘因為取此食之故,不可佛意(不瞭解佛所啟示的用意)。為甚麼呢?因為那位比丘由於取此食之故,不能得到少欲,不知厭足,不得易養,不得易滿,不得知時,不知節限,不得精進,不得宴坐,不得淨行,不得遠離,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也不得涅槃。因此,那位比丘,由於取此食之故,不可佛意(不適合於佛教之意)。這叫做諸弟子為行求飲食之故,而依佛行,而不是為了求法。

甚麼叫做諸弟子之行求法,而不是行求飲食呢?如那二位比丘,其第二位比丘便作如是之念:世尊已食完,食事都已辦了,而猶有殘食。如果我不取而食的話,世尊必定會取而把它瀉棄在於淨地,或者會瀉棄在於無蟲的水中。又世尊曾經說過食中之下極者,就是所謂殘餘之食。我現在寧可不取此食為妙。作此念後,即便不取那殘餘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