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阿含經-419

 

九十、知法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周那比丘告訴諸比丘,有關於知法與不知法者等事,同時用富人稱貧,貧人稱富之喻來譬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拘舍彌(憍賞彌,阿盤提國之首都),住在於瞿師羅園(美音,瞿師羅長者奉獻的精舍)。

那時,尊者周那(淳陀,大周那,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出家為比丘者)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並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增伺而住(安住於貪欲,也就是貪欲制服此賢者)。像如是的(指被貪欲所制),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說沒有惡欲,沒有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都知道那位賢者乃不知諸法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並不如實而知道無貪之法)。

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乃心生增伺而住(心裡都是貪欲)之故。像如是的(指知道心生貪欲),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知道其心曾生如是的惡法)。也知道並不是無惡欲、無惡見。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乃心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常起惡欲、惡見)。

諸位賢者!猶如有人,並不是富有,而自稱說他為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他有國封,又沒有畜牧,卻說他有畜牧。如果欲用的時候,則並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同時也沒有畜牧、米穀等物可飲食,也沒有奴婢可使用。諸位親朋友戚,往詣那個人所住的地方,而作如是之說:『你實在不富有,而自稱說為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有國封,又沒有畜牧,而說有畜牧。然而當要需用之時,則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沒有畜牧、米穀可為飲食之用,更沒有奴婢可使用。』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而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其心卻生惡增伺而住。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惡法,也是同樣(指心常生這些惡法)。也說沒有惡欲、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生惡欲、惡見而住。

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並不知道法所可知之法,知道他不是無增伺。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向於增伺(貪欲)之滅盡,並不向於無餘涅槃(不想滅盡貪欲,不向於解脫之道)。像如是的,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一樣(也知道那個人無心滅除這些惡法)。也知道其對於無惡欲,無惡見之法(並沒有用功滅除)。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向於惡見法之滅盡,也不向於無餘涅槃。

諸位賢者!或者有比丘,並不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而沒有增伺。』(謙稱自己不知道法,還有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不生惡增伺而住(安住於無貪)。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惡法,也是同樣(已沒有這些惡法之心,卻不自說)。也不說他已無惡欲、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不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實在知道諸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不生惡增伺而住之故(心無貪欲)。像如是的,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同樣(心無這些惡法)。也沒有惡欲、惡見。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

諸位賢者!猶如有人,乃為大富,然而卻謙虛而自己說他並不富有。也有國封,卻謙說沒有國封,又有畜牧,卻謙說沒有畜牧。如欲需用之時,卻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有畜牧、米穀可飲食,也有奴婢可使用。諸親朋友往詣其所住的地方,作如是之說:『你實在是大富有的人,卻自說不富有,也有國封,卻說無國封,又有畜牧,卻說無畜牧。然而欲需用時,則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有畜牧、米穀可飲食,也有奴婢可以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