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阿含經-808

 

(8)又次,比丘!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為白的,為白色的,白的觀見為有白之光,猶如太白金星之白色,白而觀見而為白的光,猶如成就的波羅捺衣,經過熟持磨碾,而為光色悅澤,而為白,為白色,觀見為白而有白光。像如是的,比丘!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為白,為白色,觀見為白而有白光,為無量的無量,能淨人之意,能潤人之意,能令人樂而不憎惡,然後將其色除滅,除滅後,已實知,除滅後,已實見,作如是之想,這叫做第八種的除處。

眾生都像如是的樂於這八種之除處(八勝處),而做到意解的。可是這乃為有變易而會遷異之法,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觀察後,就會討厭他,嫌厭後,尚且不欲於這種第一好之境,更何況又是下賤之法,怎麼會去欲求呢?

又次,有十種的一切處(十遍處。取六大,及四顯色,一一都觀察而遍滿於一切處之觀想法)。那十種呢?有比丘,將無量地處(地大),修而為一,而思惟上下諸方,為不二。將無量水處(水大)、無量火處(火大)、無量風處(風大)、無量青處(青色)、無量黃處(黃色)、無量赤處(赤色)、無量白處(白色)、無量空處(空大),修而為一,無量識處(識大)為第十,也修而為一,都思惟上下諸方,為不二。眾生如是的樂於一切處,而意解的,然而這些境界仍然為有變易,有遷異的。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觀察,則為厭嫌他,厭嫌他後,尚且不會欲望此第一的境界,更何況又是那些下賤的境界呢?這叫做第一清淨之說,而施設為最第一,所謂我無(沒有我,無我)、我不有(無我所,沒有我所有的),以及為了其證悟之故,而施設於道。這叫做第一之外依見處、最依見處,所謂度過一切的色之想,乃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就叫做在於現法當中的第一求趣而至於涅槃,在於現法當中,最為施設涅槃。所謂對於六更樂處(六觸處)之生、滅、味、離,都能以智慧而實見其如真(看透其實際),以及為其證之故,而施設於道。

又次,有四種斷。那四種呢?(1)有所樂遲,(2)有斷樂速,(3)有斷苦遲,(4)有斷苦速。在於其中,如果有(1)斷除樂欲之遲的話,就因為是斷樂之遲之故,說為是下賤的。就中,如有斷除樂欲的人,如有人習於此法的話,就從開始起,並不會有厭足。如果又有人習於飲酒的話,就從初始後,並不會厭足。如又有人,修習睡眠的話,就一開始,就不會厭足的。這叫做比丘!如果有人,習於此三法的話,就從初始起,都沒有厭足,也是再也不能至於滅盡之處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恒常的捨離此三法,不可以親近他。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之學。」

(第二斷樂速,第三斷苦遲,第四斷苦速,都補記於經後)

那時,諸比丘,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 愛敬無厭足

(供養,也就是培養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施、慈、慧,此三法均為生無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三痛,也就是由於貪瞋癡之業,而造成地獄、餓鬼、畜生之三痛苦之道,都因三覆而顯露無遺〔三覆為正月、五月、九月之各一日,四天王之善神覆奏人中的善惡於天王,而校格是非之義〕。眾生都喜樂於相法〔表於外,而想像於心之法,所謂事物的相狀〕,都愛敬於此相法之三不覺〔欲覺、恚覺、害覺,都會侵害人們之知覺,故為不善之覺,如不了五塵過患,對於順情之境,種種貪求,而生貪欲惡覺或對於違情之境,起種種的忿怒而生瞋恚惡覺。或常被覺觀怨賊之所侵害,而起愚癡的害覺〕,都不會有厭足的一天。)

(此偈和本文的關連,有點牽強,或者為他經之偈,混入於此的?)

又:下面還有經文的記載,其內容為:本文的末尾,說明四斷之中,只示第一之斷樂遲而已,故為補缺其他之三斷,而有下文的記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