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阿含經-77

中阿含經卷第五

 

舍梨子相應品第三

(有十一經)(初一日誦)

 

等心得戒智師子 水喻瞿尼陀然梵

教病拘絺象跡喻 分別四諦最在後

(等心經、得戒經、智經、師子吼經、水喻經、瞿尼師經、陀然梵志經,教化病經、拘絺羅經、象跡喻經,分別四諦經,乃在於最後之一經。)

  

二十一、等心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舍利子為諸比丘分別內結人和外結人,等心天則以此告佛,佛在大眾中讀稱他。

  

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如是之法: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祇園精舍)。

那時,尊者舍梨子(舍利弗),和比丘眾,在於夜間,聚集在於講堂,依內結(內相應),與外結(外相應),而為諸比丘們分別解釋其意義而說:「諸位賢者們!世間實有二種人。


那二種呢?(1)有內結人,為阿那含(不還果,已不須再到欲界受生的三果阿羅漢),已經不會還來此世間(欲界)受生的聖者。(2)有外結人,並不是阿那含,還要來此世間受生。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內結之人,為阿那含,已不會還來此世間受生呢?


如有一人,認真的修習禁戒,無穿無缺(沒有缺點),無穢無濁(清淨無雜),極多無難(已沒有災難的人),是聖者所稱譽的,可說是善於修行,善於具足的了。這種人由於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持戒不破、不裂、無斑點、無污點,清淨而被聖者所稱歎,説明三昧)之故,又學厭欲、無欲、斷欲。由於學習厭離貪欲、無貪欲、斷除貪欲之故,得安息(寂靜),得心解脫。


得證後,在於此快樂當中,愛惜不離。然而在於現法當中,還未得究竟智之故,其身壞命終後,會越過摶食天(有段食之天,指欲界天),而生於餘意生天當中(意所造之天,有大小的支節,諸根完具。指色界天)。既生其天后,便作此念:我本做人時,曾經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由於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之故,又學習厭欲、無欲、斷欲。因為學習厭欲、無欲、斷欲之故,得以安息(寂靜),而得心解脫。


得此解脫後,就在於此快樂當中,愛惜不離,在於現法當中雖然還未得究竟智,但是因此功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能越過摶食天(欲界天),而生在於餘意天(色界天),而在於此天中。


諸位賢者們!又有一種人,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為聖者所稱譽,而善修善具。他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為聖者所稱譽,善修善具之故。又學習色有斷(斷除色有。色有為生於色界而有的根本之業),貪斷業(斷除貪之業),以及學習欲捨離(捨離欲貪)。由於學習色有斷、貪斷業,以及學習欲捨離之故,而得息(寂靜),而心解脫。


得此後,在於其快樂當中,都非常的愛惜其報,而不曾離開。雖然在於現法當中,還不得究竟智,但是其身壞命終之後,則超過摶食天(欲界天),而往生於餘意生天(色界天)的世界。


既生在那個地方後,便作如是之念:我本為人之時,曾經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為聖者所稱譽,而善修善具。由於修習禁戒之故,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為聖者所稱譽,而善修善具之故,又學習色有斷、貪斷業,和學習欲捨離。由於學習色有斷、貪斷業,和學習欲捨離之故,而得息(寂靜),而得心解脫。


得此果證後,都在其快樂當中,而愛惜,而不離開。雖然在於現法當中,還未得證究竟智,但是身壞命終之後,能超過摶摶天(欲界天),會轉生於餘意生天(色界天),而在於該天中的世界。諸位賢者們!這叫做內結之人阿那含,不會還來此世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