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莊子第25章則陽-11

(ㄕㄠˇ)()(ㄩㄝ)(ㄈㄤ)()(ㄋㄟˋ),六(ㄏㄜˊ)()(ㄌㄧˇ)(ㄨㄢˋ)(ㄨˋ)()(ㄙㄨㄛˇ)(ㄕㄥ)(ㄜˋ)(ㄑㄧˇ)

(ㄉㄚˋ)(ㄍㄨㄥ)調(ㄉㄧㄠˋ)(ㄩㄝ)(ㄧㄣ)(ㄧㄤˊ)(ㄒㄧㄤ)(ㄓㄠˋ)(ㄒㄧㄤˋ)(ㄍㄞˋ)(ㄒㄧㄤ)(ㄓˋ),四(ㄕˊ)(ㄒㄧㄤ)(ㄉㄞˋ)(ㄒㄧㄤ)(ㄕㄥ)(ㄒㄧㄤ)(ㄕㄚ)(ㄩˋ)(ㄜˋ)(ㄑㄩˋ)(ㄐㄧㄡˋ)(ㄩˊ)(ㄕˋ)(ㄑㄧㄠˊ)(ㄑㄧˇ)()(ㄒㄩㄥˊ)(ㄆㄧㄢˋ)(ㄏㄜˊ)(ㄩˊ)(ㄕˋ)(ㄩㄥ)(ㄧㄡˇ)()(ㄨㄟˊ)(ㄒㄧㄤ)(ㄧˋ)(ㄏㄨㄛˋ)(ㄈㄨˊ)(ㄒㄧㄤˋ)(ㄕㄥ)(ㄏㄨㄢˇ)(ㄐㄧˊ)(ㄒㄧㄤ)(ㄇㄛˊ)(ㄐㄩˋ)(ㄙㄢˋ)(ㄧˇ)(ㄔㄥˊ)(ㄘˇ)(ㄇㄧㄥˊ)(ㄕˊ)()(ㄎㄜˇ)(ㄐㄧˋ)(ㄐㄧㄥ)()(ㄎㄜˇ)(ㄓˋ)(ㄧㄝˇ)(ㄙㄨㄟˊ)(ㄒㄩˋ)()(ㄒㄧㄤ)(ㄌㄧˇ)(ㄑㄧㄠˊ)(ㄩㄣˋ)()(ㄒㄧㄤ)使(ㄕˇ)(ㄑㄩㄥˊ)(ㄗㄜˊ)(ㄈㄢˇ)(ㄓㄨㄥ)(ㄗㄜˊ)(ㄕˇ)(ㄘˇ)(ㄨˋ)()(ㄙㄨㄛˇ)(ㄧㄡˇ)(ㄧㄢˊ)()(ㄙㄨㄛˇ)(ㄐㄧㄣˋ)()()(ㄙㄨㄛˇ)(ㄓˋ)(ㄐㄧˊ)(ㄨˋ)(ㄦˊ)(ㄧˇ)(ㄉㄨˇ)(ㄉㄠˋ)()(ㄖㄣˊ)(ㄅㄨˋ)(ㄙㄨㄟˊ)(ㄑㄧˊ)(ㄙㄨㄛˇ)(ㄈㄟˋ)(ㄅㄨˋ)(ㄩㄢˊ)(ㄑㄧˊ)(ㄙㄨㄛˇ)(ㄑㄧˇ)(ㄘˇ)(ㄧˋ)()(ㄙㄨㄛˇ)(ㄓˇ)

(ㄕㄠˇ)()(ㄩㄝ)
(ㄐㄧˋ)(ㄓㄣ)()(ㄇㄛˋ)(ㄨㄟˊ)(ㄐㄧㄝ)(ㄗˇ)()(ㄏㄨㄛˋ)使(ㄕˇ)(ㄦˋ)(ㄐㄧㄚ)()(ㄧˋ)(ㄕㄨˊ)(ㄓㄥˋ)(ㄩˊ)(ㄑㄧˊ)(ㄑㄧㄥˊ)(ㄕㄨˊ)(ㄆㄧㄢ)(ㄩˊ)(ㄑㄧˊ)(ㄌㄧˇ)

(ㄉㄚˋ)(ㄍㄨㄥ)調(ㄉㄧㄠˋ)(ㄩㄝ)(ㄐㄧ)(ㄇㄧㄥˊ)(ㄍㄡˇ)(ㄈㄟˋ)(ㄕˋ)(ㄖㄣˊ)()(ㄙㄨㄛˇ)()(ㄙㄨㄟ)(ㄧㄡˇ)(ㄉㄚˋ)()(ㄅㄨˋ)(ㄋㄥˊ)(ㄧˇ)(ㄧㄢˊ)(ㄉㄨˊ)(ㄑㄧˊ)(ㄙㄨㄛˇ)(ㄗˋ)(ㄏㄨㄚˋ)(ㄧㄡˋ)(ㄅㄨˋ)(ㄋㄥˊ)(ㄧˇ)(ㄧˋ)(ㄑㄧˊ)(ㄙㄨㄛˇ)(ㄐㄧㄤ)(ㄨㄟˊ)()(ㄦˊ)(ㄒㄧ)()(ㄐㄧㄥ)(ㄓˋ)(ㄩˊ)(ㄨˊ)(ㄌㄨㄣˊ)(ㄉㄚˋ)(ㄓˋ)(ㄩˊ)(ㄅㄨˋ)(ㄎㄜˇ)(ㄨㄟˊ)(ㄏㄨㄛˋ)()使(ㄕˇ)(ㄇㄛˋ)()(ㄨㄟˊ)(ㄨㄟˋ)(ㄇㄧㄢˇ)(ㄩˊ)(ㄨˋ)(ㄦˊ)(ㄓㄨㄥ)(ㄧˇ)(ㄨㄟˊ)(ㄍㄨㄛˋ)(ㄏㄨㄛˋ)使(ㄕˇ)(ㄗㄜˊ)(ㄕˊ)(ㄇㄛˋ)(ㄨㄟˊ)(ㄗㄜˊ)(ㄒㄩ)(ㄧㄡˇ)(ㄇㄧㄥˊ)(ㄧㄡˇ)(ㄕˊ)(ㄕˋ)(ㄨˋ)()(ㄐㄩ)(ㄨˊ)(ㄇㄧㄥˊ)(ㄨˊ)(ㄕˊ)(ㄗㄞˋ)(ㄨˋ)()(ㄒㄩ)(ㄎㄜˇ)(ㄧㄢˊ)(ㄎㄜˇ)(ㄧˋ)(ㄧㄢˊ)(ㄦˊ)(ㄩˋ)(ㄕㄨ)(ㄨㄟˋ)(ㄕㄥ)(ㄅㄨˋ)(ㄎㄜˇ)(ㄐㄧˋ)(ㄧˇ)(ㄙˇ)(ㄅㄨˋ)(ㄎㄜˇ)(ㄗㄨˇ)(ㄙˇ)(ㄕㄥ)(ㄈㄟ)(ㄩㄢˇ)(ㄧㄝˇ)(ㄌㄧˇ)(ㄅㄨˋ)(ㄎㄜˇ)(ㄉㄨˇ)(ㄏㄨㄛˋ)()使(ㄕˇ)(ㄇㄛˋ)()(ㄨㄟˊ)(ㄧˊ)()(ㄙㄨㄛˇ)(ㄐㄧㄚˋ)(ㄨˊ)(ㄍㄨㄢ)()(ㄅㄣˇ)(ㄑㄧˊ)(ㄨㄤˇ)(ㄨˊ)(ㄑㄩㄥˊ)(ㄨˊ)(ㄑㄧㄡˊ)()(ㄇㄛˋ)(ㄑㄧˊ)(ㄌㄞˊ)(ㄨˊ)(ㄓˇ)(ㄨˊ)(ㄑㄩㄥˊ)(ㄨˊ)(ㄓˇ)(ㄧㄢˊ)()(ㄨˊ)(ㄧㄝˇ)(ㄩˇ)(ㄨˋ)(ㄊㄨㄥˊ)(ㄌㄧˇ)(ㄏㄨㄛˋ)使(ㄕˇ)(ㄇㄛˋ)(ㄨㄟˊ)(ㄧㄢˊ)()(ㄅㄣˇ)(ㄧㄝˇ)(ㄩˇ)(ㄨˋ)(ㄓㄨㄥ)(ㄕˇ)(ㄉㄠˋ)(ㄅㄨˋ)(ㄎㄜˇ)(ㄧㄡˇ)(ㄧㄡˇ)(ㄅㄨˋ)(ㄎㄜˇ)(ㄨˊ)(ㄉㄠˋ)()(ㄨㄟˋ)(ㄇㄧㄥˊ)(ㄙㄨㄛˇ)(ㄐㄧㄚˋ)(ㄦˊ)(ㄒㄧㄥˊ)(ㄏㄨㄛˋ)使(ㄕˇ)(ㄇㄛˋ)(ㄨㄟˊ)(ㄗㄞˋ)(ㄨˋ)()(ㄑㄩ)(ㄈㄨ)(ㄏㄨˊ)(ㄨㄟˊ)(ㄩˊ)(ㄉㄚˋ)(ㄈㄤ)(ㄧㄢˊ)(ㄦˊ)(ㄗㄨˊ)(ㄗㄜˊ)(ㄓㄨㄥ)(ㄖˋ)(ㄧㄢˊ)(ㄦˊ)(ㄐㄧㄣˋ)(ㄉㄠˋ)(ㄧㄢˊ)(ㄦˊ)(ㄅㄨˋ)(ㄗㄨˊ)(ㄗㄜˊ)(ㄓㄨㄥ)(ㄖˋ)(ㄧㄢˊ)(ㄦˊ)(ㄐㄧㄣˋ)(ㄨˋ)(ㄉㄠˋ)(ㄨˋ)()(ㄐㄧˊ)(ㄧㄢˊ)(ㄇㄛˋ)(ㄅㄨˋ)(ㄗㄨˊ)(ㄧˇ)(ㄗㄞˋ)(ㄈㄟ)(ㄧㄢˊ)(ㄈㄟ)(ㄇㄛˋ)(ㄧˋ)(ㄧㄡˇ)(ㄙㄨㄛˇ)(ㄐㄧˊ)
:
1.相照:相應的意思。      2.相蓋:相害。蓋通害也。
3.欲惡去就:乃欲、惡、去、就四種意向。
4.橋起:矯起。           5.片合:半合。雌雄各半相合。
6.庸有:常有。           7.:通誌,記也。
8.橋運:矯起而運行。     9.季真:假設之人。
 10.接子: 假設之人。      11.:解說。
 12.:分。              
 13.精至於無倫:精,微小。倫,比。謂道微小至於無比。
 14.:禁。               15.:亦作阻。
 16.言之本:指「莫為」或「」或使之說為本。
 17.一曲:一隅。一偏。      18.大方:大道。
 19.:及也。              20.:猶意想。

:

 少知問四境之内,宇宙之間,萬物的產生從哪里開始?

大公調說:「陰陽互相輝映、互相傷害又互相調治,四季互相更替、互相產生又互相衰減。欲念、憎惡、離棄、靠攏,于是像橋樑一樣相互連接相互興起,雌性、雄性的分開、交合,于是相互為常相互具有。安全與危難相互變易,災禍與幸福相互生存,壽延與夭折相互交接,生還與死亡因此而形成。這些現象的名稱與實際都能理出端緒,精細微妙之處都能記載下來。

隨物變化的次序相互更替總是遵循着一定的軌迹,又像橋樑連接彼此兩方那樣地運動而又彼此相互制約,到了盡頭就會折回,有了終結就有開始;這都是萬物所共有的規律。
言語所能致意的,智巧所能達到的,只限于人們所熟悉的少數事物罷了。體察大道的人,不追逐事物的消亡,不探究事物的源起,這就是言語評說所限止的境界。」

少知又問:季真的『莫為』觀點,接子的『或使』主張,兩家的議論,誰最合乎事物的真情,誰又偏離了客觀的規律?」

大公調說:「雞鳴狗叫,這是人人都能了解的現象;可是,即使是具有超人的才智,也不能用言語來稱述其自我變化的原因,同樣也不能臆斷它們將會怎麼樣。用這樣的道理來加以推論和分析,精妙達到了無以倫比,浩大達到了不可圍量,事物的產生有所支持,還是事物的產生全出于虚無,兩種看法各持一端均不能免于為物所拘滯,因而最終只能是過而不當。
『或使』的主張過于執滯,『莫為』的觀點過于虚空。有名有實,這就構成物的具體形象。無名無實,事物的存在也就顯得十分虚無。可以言談也可以測度,可是越是言談距離事物的真情也就越疏遠。没有產生的不能禁止其產生,已經死亡的不能阻擋其死亡。死與生并不相距很遠,其中的規律却是不易察見。事物的產生有所支使,還是事物的產生全都出于,兩者都是因為疑惑而借此生出的偏執之見。我觀察事物的原本,事物的過去没有窮盡;我尋找事物的,事物的將來不可限止。没有窮盡又没有限止,言語的表達不能做到,這就跟事物具有同一的規律;而『或使』、『莫為』的主張,用言談各持一端,又跟事物一樣有了外在的終始。道不可以用『有』來表達,『有』也不可以用無來描述。

大道之所以稱為『道』,只不過是借用了『道』的名稱。『或使』和『莫為』的主張,各自偏執于事物的一隅,怎麼能稱述于大道呢?言語圓滿周全,那麼整天說話也能符合于道;言語不能圓滿周全,那麼整天說話也都滯碍于物。道是闡釋萬物的最高原理,言語和緘默都不足以稱述;既不說話也不緘默,評議有極限而大道却是没有極限的。」


流沙河之譯

少知又問天地四方,這六面體的空間內,每一物種是怎樣起源的?

大公調答:空間分出陰陽二氣,形成對立,有時候互相抗拒,有時候互相料理。時間引出一年四季,依次頂替,前一季生後一季,後一季殺前一季。這樣的環境裡,最初出現有機分子,其名曰幾。順從的幾被環境愛惜,逆反的幾被一半憎棄,乃有微生物勃勃然乍起。後來雌雄分立,通過性交,兩性生殖遂成慣例。物種演變過程,安全孕育危險,危險孕育安全;禍害轉成福利,福利轉成禍害;低速調到高速,高速調到低速。一切活物禀賦陰陽二氣,陰陽聚合便是生,陰陽散離便是死。
我所說的這些事實,有案可稽,從形式到內容,乃至細節,都是能認識的。繼承總是在創始的後面,乍起總是在回落的前面,碰壁就會向後轉,終點同時是起點,此乃事物變化的規律,客觀存在的必然。我們能談論清楚的,我們能認識透徹的,僅局限於物質世界而已。悟道的人不回溯萬物的起源,也不預測世界的未日。事涉玄境,超出言诠與思考的極限,誰也說不明白,所以不說為宜。

少知又問齊國國都,稷門下面,有個自由論壇,我去聽過辨論。談到事物的變化,接子認為有原有因,季真認為無缘無故。這兩家的看法,考之以實情,驗之以真理,誰正?誰偏?

大公調答:「雞鳴狗吠,眾所週知,並非無缘無故。但是,專業人士也說不明白某雞某犬某一次鳴吠的原因,更測不準下一次將怎樣鳴吠,有原有因又從何談起呢。變化著的事物,小到質子,瞧不見內部結構,大到宇宙,望不見外部週廓。研而究之,便會發現,所謂有原有因,所謂無缘無故,這兩傢的看法都未能跳出物質世界的局限,都不妥當。有原有因,執著於有,太實了。無緣無故,迷失於無,太虛了。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內容,物質才能夠存在。無形式,無內容,那是道,在物質結構的虛空處。物質,可以言詮,可以思考。
道,愈言詮愈思考背離愈遠了。懷胎在腹,要生的擋不住。停尸在床,已死的挽不回。生死現象擺在我們眼前,夠近了吧,還是看不透其中的奥秘。所謂有原有因,所謂無緣無故,不過是我們心頭拿不穩,懸擬的假設而已。我們面對事物的變化過程,來路迢迢望不見頭,去路遙遙望不見尾。既然沒頭沒尾,說了也是白說,因為說來說去不過是物理學。有原有因,無缘無故,作為立論的根據,始終局限於物質世界。

道非物質,哪能實而有之。物質實有,哪能虛而無之。本來是無名的模糊概念,取名為道,借了道路這個物象,便於眾人接受罷了。認為事物變化有原有因,認為事物變化無缘無故,這兩家都困在物質圈內,哪夠得上悟大道呢。悟道的人整天談物,談的仍然是玄學。不悟道的人整天談道,談的仍然是物理學。道在物的終端,亦即物質結構的虛空處,談也罷,不談也罷,都沒法表達出來,因為道是模糊概念。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抛棄談與不談的方法論,面對玄境,悟得此處是理論的終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