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咒語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咒語的事情。

也許大家對咒語不是很熟悉,也許覺得咒語聽上去好像非常的神秘,似乎離你很遙遠,但是當你聽了這節課,所有神秘的面紗都將被揭開。

在開始解釋咒語以前,我們先要講一些基礎性的東西。

為什麼所有的宗教,無論是天主教、印度教、佛教、道教,裏面都有咒語?

這些咒語是從哪兒來的,它們是做什麼用的?

其實所有的咒語,都來自同一個源頭,來自那個永恆的“OM”點。()


這就是為什麼密宗的咒語起始音都是“OM”。

因為這個“OM”象徵著你內在的空性,象徵著你的第七個脈輪的打開。

當你的第七個脈輪打開,你的意識融入了大空,融入了空性,它自然地就有一個原初的音,這個宇宙母音就是“OM”的聲音。

如果你嘗試著離開地球,進入宇宙深處,你有可能聽到行星運行的聲音,星雲運行的聲音,正好就是隆隆的“OM”聲。


OM”的聲音就是宇宙最初的母音。

所有其他的聲音都始自於這“OM”聲,都創生於這個“OM”。

當瞭解這一點以後,你就開始知道其實所有的咒語都來自大空。來自你意識最深處的空性。


這個空性,你可以把它稱作永恆、無限、涅槃,或無量光,都可以。

印度的薩古魯,他在印度的神山上,第一次進入一個開悟的體驗時,非常神奇地經驗到身體的邊界消失了。

他無法分辨身體皮膚的邊界到底是哪,他覺得自己成為一個無限的大。

與此同時,他忽然發現整個周遭的世界,雲霧、遠山,都變成了一個聲音的振動。


本來他對世界最直接的感觀來自視覺,看到那些山和雲海,

但這個片刻,突然之間,最主要的感觀挪位了,挪到了聽覺,整個世界突然變成了徹底的振動。



他發現那些山並不是山,而僅僅是振動的組合,乃至於整個世界所有的物質現象都變成了非物質,都變成了一種聲音的振動。



他在這個片刻,突然理解了一點:其實你眼前的整個物理宇宙,全部都是能量振動的組合而已。而這個振動,它源自於你意識的最深處,它跟你意識的最高點相應。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只有當你的意識像薩古魯那樣上升到一個高點的片刻,你忽然才會意識到整個物理宇宙原來也是振動。

薩古魯並不是因為首先聽到物理宇宙是振動的才達到意識的高點,而是相反,他首先達到了一個意識的高點,然後就自發地看到整個物理宇宙都是振動。



他的內在的高度,使他產生了對外在世界的覺醒。

而這時一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薩古魯發現整個宇宙都是振動的組合的時候,突然間他聽到一個咒語的迴響,他非常驚訝—那個咒語似乎來自整個存在,反復地唱誦著。

更令他驚訝的是,他發現那個聲音真正的起點是在他身體的裏面,而他身體裏面這個咒語的迴盪跟外界咒語的迴盪是完全同頻的。那個聲音非但在他裏面,而且也在整個存在裏面。

他後來把這個咒語記錄下來,傳給弟子。

這個咒語的名字叫《那達婆羅門》。

所以當你達到宇宙的母音,達到宇宙意識的高點,那個咒語會自發地產生出來。

我剛才講的是現實中真實發生的故事,這故事如果不是薩古魯身上的,你可能會僅僅以為是神話。

因為在佛經的某些片斷,你會看到完全一樣的描述方式。

《觀世音大悲陀羅尼經》 裏曾經提到,在久遠以前,《《大悲咒》》是怎麼產生的,那個過程幾乎跟薩古魯的完全一樣。

她說從她的心裏面出現了一個聲音,而且那個聲音連續不斷地展現出來,那聲音就是後來的《大悲陀羅尼經》。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選擇是一種有智慧的放棄


有位中年人覺得自己的日子過是非常沉重,生活壓力太大,想要尋求解脫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禪師求教。

禪師給了他一個簍子,要他背在肩上,指著前方一條坎坷的道路說:「每當你向前走一步,就彎下腰來撿一顆石子放到簍子裡,然後看看會有什麼感受。」
中年人照著禪師的指示去做了。等他背上簍子裝滿石頭後,
禪師問:「你一路走來有什麼感受?」
中年人回答說:「感到越走越沉重。」

禪師於是說:「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時,都背負著一個空簍子。我們每往前走一步,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因此才會有越來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問:「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負重呢?」
禪師反問他:「你是否願意將名聲、財富、虛榮、權力等拿出來捨棄呢?」
那人答不出來。

禪師又說:「每個人的簍子裡所裝的,都是自己從這個世上尋來的東西,但是你拾得太多,如果不能放棄一些,你的生命將承受不起,現在知道應丟下什麼和留下什麼了嗎?」
中年人反問禪師:「這一路上,您又丟下了什麼?留下了什麼呢?」

禪師大笑道:「丟下身外之物,留下心靈之物。」
人在世上,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外界的誘惑,一旦有了功名,就會對功名放不下;
有了金錢,就會對金錢放不下;
有了愛情,就會對愛情放不下;
有了事業,就會對事業放不下……
當得到的東西太多了,超過生命的承載力,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留下什麼?捨棄什麼?這時候選擇將變得尤為重要。稍有不慎,幸福就會從身邊溜走。

功名利祿就好像是背簍裡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反倒是心靈之物裝得越多,越有智慧,看待事物也簡單而幸福。

就像故事裡的禪師一樣,身無一物,卻智慧滿懷。
可見,在繽紛的社會中,學會選擇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正確的選擇,可以使心靈獲得解脫,讓自己活得灑脫;
正確的選擇,可以讓生命清凈而從容,幸福如細水長流;
正確的選擇,能讓生活簡單而愉悅,承載起滿滿的幸福。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好書分享:抱朴子一書續


內篇:暢玄卷第一

六段:白話文

抱朴子說:至於拿著價值連城的隨侯之珠去彈射鳥雀,用替秦王舐痔的行為去獲得車馬的賞賜;攀上枯枝去探取鳥巢,到波濤險惡的激流中去捕魚;早上還是稱孤道寡的君王,晚上就身亡,屍體為鳥獸所食,殘缺不全;當棟樑摧折、鼎器傾覆、社稷危急、面臨滅頂之災時卻回天無術;世俗之人所奔波追逐,希望達其目標;但在通達之士眼,中卻是值得寒心而傷悲的啊!

所以至人主張棄置美妙的音樂,收藏起有文采藻飾的佩巾;像鴻鵠一樣遠翔於崑崙仙山之上,而不必銜蘆草以防被繪矢射中;泳蠶藏起自己的鱗角,不求有用於世,不必營造深曲的洞穴以防備禍患;下一等的猫頭鷹畏懼鵷雛奪其嘴中腐鼠的擔憂,上一等的不會有盛極而衰的悔恨;世人都不識他的蹤影,真是遙遠啊而又渺茫。(此卷結束)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再富,也要窮孩子


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

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膠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之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

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

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裏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裏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挂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三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裏,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四胞胎?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四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四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四次塞給四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不同意義的象徵。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裏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模型:「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裏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闆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裏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裏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好書分享:抱朴子一書續


內篇:暢玄卷第一

五段:白話文

道德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抱朴子說:寬闊廣大,浩蕩無際,與大道並列同其自然;浩浩茫茫,與造化暗然相合;好似愚暗,而又明朗;好似渾濁,而又清澈;好似遲緩,而又迅疾;好似虧缺,而又充滿。



尸祝不會放棄祭祀的職位,越過盛酒食的樽俎去代替烹飪的廚師;高明的匠人不會放棄繩墨的職事,去幫助傷手的木工。

得道之人也不會為了一隻臭老鼠般的微不足道的利祿,而像世俗庸夫那樣為之憂傷、為之歡樂。



藐視世俗的讚譽,對於人云亦云的詆毀坦然置之,毫不在意;不以外物淹沒其至高無上的品格,也不為了一點利害而玷污其純潔身體。

所以人間的榮華富貴,都不足對他形成誘惑,其他微不足道的東西又怎能使他高興並為之動心呢?刀劍加身,湯鑊烹煮,尚且不足以對他構成威脅,口頭誹謗之辭怎樣能使他憂傷不止呢?從來不將煩雜的世事繫在心上,所以也從來不被物慾擾亂心神。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好書分享:抱朴子一書續


內篇:暢玄卷第一
四段:白話文
論語微子第十八第八章,孔子與學生討論逸民,要能志不屈,身不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抱朴子說:其次,要真正明白知足的道理,知足的人能夠優游隱遁於山林,自由自在地頤養天年,不為世用;他們像鸞鳳收斂起翅膀,與細小的甲蟲為伍,他們身居茅舍之內,培養自己浩然的正氣。
他們寧肯穿著繿縷、破敝的衣服,也不願換上龍紋繡飾、文采鮮明的服裝;寧肯拄著拐杖徒步行走,也不願乘坐高車駟馬,往來奔馳。
將寶玉收藏在高山巖洞中,可以免受他山之石攻錯;將靈龜沈入於深淵,可以免除龜甲受鑽孔火燒的災禍;或動或息,適可而止,隨遇而安,無不滿足。
拋棄顯赫的權勢,避開導致翻車的險路;高吟長嘯於青翠的山岩之間,世間萬事萬物都如同塵埃一般微不足道;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下開顏歡笑,把富貴人家的朱漆門看得同柴門蓬戶。
手握農具躬耕田畝,覺得將帥的麾節與僕夫的馬鞭沒有兩樣;吃著豆子,飲著泉水,覺得太牢(帝王祭品)的味道與野菜沒有兩樣。

逍遙於無為的境界,心情泰然,充滿了歡樂;處身於不爭之地,視貴賤如一,自然欣喜而適意;立身醇素,不尚虛華,保持著天然的本性;沒有慾望,沒有憂愁,真摯自然,與樸同體;遵循平正之道,體會清淡之味。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學習祝福停止咒詛

有一對醫生夫婦,他們有個兒子,這兒子帶給他們許多煩惱。不只如此,這兒子離家出走、斷絕音訊三、四年了。
醫生有一天門診時遇上一位患者是諮商師,於是把他心中的苦楚告訴對方。這名諮商師看著他說:「你已經咒詛兒子多久了?」
這位醫生很訝異,他說:「你說我在咒詛兒子,這是什麼意思?」
諮商師回答說:「所謂咒詛的意思就是,說另一個種種人的不是。剛才你所說的,都在告訴我有關你兒子的不是。你這樣咒詛兒子多久了呢?」
這位醫生低著頭,說:「是的:他一出生我就咒詛他到現在,對他,我從來都不曾說一句好話。」
諮商師說:「結果是無效的,對吧?」
「是的。」
於是諮商師說:「我要挑戰你和你妻子,在接下來的兩個月,當你們想到這兒子時,要祝福他,而不是想到他的不好。當你們說起兒子時,我要你們記得他好的一面,說他的好話。」
 醫生回家後,把這事告訴太太,他們同意這諮商師的意見,也願意這麼做。當他們談起兒子時,他們嘗試記得兒子的優點,們每天都持續這麼做。
大約過了一個月,有一天醫生正在家裡休假,電話響了。
「是的」,電話的另一端竟是出走三、四年的兒子。
兒子說:「爸爸,我真的不確定為何我會打電話給你,我只想告訴你這幾天,我一直想到你和媽媽,還有我們的家人,所以我只想打電話給你,看看你們好不好。」
這位父親說:「兒子啊!我真的很歡喜能接到你的電話。」他們在電話中聊了幾分鐘,然後父親問:「我不知道你心裡怎麼想:但週六要不要一起吃晚餐?」兒子欣然答應。
週末晚餐時間,這對父子見面了。這位兒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留著一頭又亂又長的頭髮。
 過去,父親肯定會嚴厲苛責兒子,然而這次,父親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兒子,在心裡祝福他。他問兒子問題後,他就聽兒子的回答。兒子說到一些對的地方,他也給予肯定。
晚餐快結束時,兒子望著父親說:「爸爸!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不過我很享受和你在一起的這段時間。」
父親回應說:「兒子,我也很享受和你在一起啊。」
兒子說:「嗯!爸爸,我想今晚在家裡過夜好嗎?就今晚而已,我想看看媽媽和家人,還有我那張舊舊的床。」
父親說:「當然可以啊!我們很高興你能和我們在一起。」
那一整天,父親心裡驚覺當他停止咒詛兒子,而以祝福代之時,情況就有了極大的改變。
那天晚上,當兒子躺在他自己的床上時,父親來到兒子房間,坐下來對兒子說:「孩子: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對你很不好,你願意原諒我嗎?」
兒子說:「爸爸,我當然原諒你啊!」然後他就抱著父親,他們的關係從此開始和好。然而這和好的關係真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從這對父母開始為兒子祝福的時候開始的。
 我們種的是什麼就收成什麼。如果我們撒下咒詛的種子,我們就收咒詛,若我們撒下祝福的種子,我們的收成就是祝福。
我們的生命經歷,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我們的一思一念,都在創造我們的將來。
最有力量的是「當下」,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
每一個人都因為自我憎恨和批判,產生出很多痛苦。
很多人都認定自己和他人「不夠好」,要知道這只是一個念頭,念頭是可以改變的。生命非常簡單,我們所貢獻出去的,轉眼間就會把它們都收回來。
思想創造一切

我們認為事情會變好,就會更好;認為壞,它就會更壞。所有我們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由自己所造成。我們所思所想的「因」,就是在創造將來的「果」。別忽略我們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那些我們所思所想,所說所做的,都在創造我們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