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阿含經-5

 四、水喻經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常臥在於水中,乃至住於岸上等七種人,譬喻為世間的行惡不善之法,
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種不同的人。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於舍衛國,而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將為你們闡述七種不同層次的水中、水邊之人等譬喻。
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裡面的真義。」這時,諸比丘們,乃納受佛陀的教敕,
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甚麼叫做七種不同層次之人呢?
(1)或者有一種人,常臥在於水中。
(2)或者有一種人,浮出水上,而又沒入水中。
(3)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而安住。
(4)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
(5)或者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觀察後已渡。
(6)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則至於彼岸。
(7)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而至於彼岸,
至彼岸後,則謂住於岸(立於陸地上之人)。
像如是的,我當會再為你們說七種住於水中、水邊之喻之義。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
聽後要思念其義!」
這時,諸比丘們,納受佛陀的教敕,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那七種人呢?所謂
(1)或者有人常臥在於水中。
(2)或又有人浮出後又沒入。
(3)或又有人浮出後而安住。
(4)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
(5)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
(6)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已渡,渡後而至於彼岸。
(7)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而至於彼岸,至彼岸後謂之彼岸的梵志。

此七種不同層次的水喻之人,我已略說如上之說,如上之施設。你們知道為甚麼義?
別為如何?是甚麼因緣嗎?」
這時,諸比丘們仰白世尊說:「世尊為法之本,世尊為法之主,一切法均由世尊而出。
但願世尊詳說!我們聽後,則能得以廣知其義!」
佛陀就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它,當會為你們分別解釋其義。」
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都正在傾聽!
佛陀說:「(1)甚麼叫做有人常臥呢?所謂或者有一種人,為不善之法所覆蓋,被污染所染汙,
而受惡法的果報,而造成生死的根本。這叫做有人常臥。猶如有人,沒溺於水中,而睡臥在於水
中,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此。這叫做初(第一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諦裡,確實有如這種人。
(2)甚麼叫做人出後,還會沒入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
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在修習善法。然而他卻在嗣後之時,失去了信仰之心,道心不堅固,而失去了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這些功行也就因之而不堅固。這叫做或有人出後還沒。猶如有人溺水後,既浮出,還而又沒入於水中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二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諦裡,確實有如這種人。
(3)甚麼叫做有人出後,而住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
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修習善法。他在嗣後之時,也堅固其信心,不使其失去,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堅固而不遺失。這叫做有人出後,而安住。猶如有人溺入於水中,後由水中出而安住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三種水喻之人,在世間裡確實有這種人。(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