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阿含經--98

 (12)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而共論息解脫(寂靜解脫),而離開色界定,以及無色界之定。為甚麼呢?諸位賢者們!因為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或者會有人來問起息解脫,問起離開色界,至於無色界之定。諸位賢者們!如果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而不知回答息解脫,回答離開色界定,至於無色界定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不知回答息解脫,回答離開色界之定,至於無色界之定。」如到了大眾當中,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而共論息解脫,共論離色界之定,乃至無色界之定。

(13)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而共論漏盡智通。為甚麼呢?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行於無事時,或者會有人來問漏盡智通之法。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不知回答漏盡智通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行於無事時,卻不知回答漏盡智通。』如到了眾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的。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的話,就應學習而共論漏盡智通。」


這時,尊者大目犍連,也在於大眾當中,尊者大目犍連白舍梨子說:「尊者舍梨子!你所說的,唯為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如是之法,而不是說人間的比丘吧?」(此法適於無事,也就是住在於森林之行者,而在於人間,也就是在村裡往來居住的比丘,就不一定要學習嗎?)

尊者舍梨子回答說:「尊者大目犍連!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尚且應學如是之法,何況又是人間比丘呢?」(當然更應學習如是之法)。

像如是的,二位尊者,更相稱說後,都讚歎善哉!聽聞所說之法後,從座起而去。


敬重無調笑 不畜生論傲 護根食知足 精進正念智

知時亦善坐 論律阿毘曇 及說息解脫 漏盡通亦然

(1)應敬重而隨順,(2)無調笑,以及不躁擾,(3)不談論卑劣如畜生之論,(4)不憍傲而少言說,(5)護持諸根,(6)食知止足,而不貪,(7)精進而不懈怠,(8)學正念及正智,(9)知時而乞食,(10)善擇坐位,(11)共論律、阿毘曇,以及(12)共論息解脫〔寂靜解脫〕,離色至無色定,(13)共論漏盡通也是同樣的道理。)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阿含經-97

 (8)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要學習正念,以及正智。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並不多於正念,也無正智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時,多無正念,以及沒有正智』。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就應當要學習正念,以及正智。

(9)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時,以及善時。如不過於早進入村內去行乞食,也不過於太晚而出去。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太早入於村邑去行乞食,又晚出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甚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太早入村邑去行乞食,而又很晚出來。』如到了大眾當中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應當學習知時,以及善時。


(10)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坐,以及善擇坐位。不要逼走長老的坐位(十夏以上的比丘,不可以侵犯其座位),不要訶責小比丘(不逐出小比丘)。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果逼走長老之坐,或訶責小比丘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而逼走長老之坐,或者會訶責小比丘。』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比丘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坐,以及取於善坐。

(11)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之時,應當要學習共同談論律儀,以及阿毘曇(指哲學的之法)。為甚麼呢?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或者有人會來問律,問阿毘曇等事。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果不知回答律,以及阿毘曇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時,卻不知回答律,以及阿毘曇。』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共論律戒與阿毘曇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阿含經-96

 (3)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應當要學習不是畜生之論(不耽於如畜生類的談話)。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卻多耽於畜生論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甚麼叫做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談畜生論。』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不談有關於畜生之論。

(4)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不憍傲,以及少言說。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而多行憍傲,多言說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為之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行憍傲,以及多言說。』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不憍傲,以及少言說。


(5)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防護諸根。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但是卻多不防護諸根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叫做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不防護諸根。』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學習防護諸根。


(6)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食知止足(對於飲食物應攝持而知足)。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貪餘多之食,而不知足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叫做行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會貪餘多之食,而不知止足。』如到了大眾當中,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之時,應當要學習食知止足(節制飲食,只為肉體不衰。不為貪求飲食)。


(7)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精進,而不懈怠。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卻多不精進而懈怠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於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無事,卻多不精進,反而是懈怠。』如到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精進,而不懈怠。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阿含經-95

 中阿含經卷第六

 

二十六、瞿尼師經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瞿尼師比丘在無事室調笑憍慢,心如獼猴。尊者舍利弗告訴諸比丘:無事(住森林,閒靜處)的比丘,應學(1)敬重而隨順觀。(2)不調笑及不躁擾。(3)不談卑劣的言論。回不憍傲而少言說。(5)護持諸根。(6)食知止足而不貪。(7)精進而不懈怠。(8)學正念及正智。(9)知時而行乞食。(10)善擇坐位。(11)共論律阿毘曇。(12)共論寂靜解脫,離色至無色定。(13)共論漏盡智通。不但學住森林寂靜行的比丘應如是而學,就是人間聚落的行者更應像如是的學習。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迦蘭陀譯為栗鼠飼養所)。


那時,瞿尼師比丘,也遊行於王舍城,而在於無事室裡調笑、憍傲、躁擾,致於喜而忘掉自己的身份,其心有如獼猴之不定。瞿尼師比丘為了少緣之故,到了王舍城。這時,尊者舍梨子,和諸比丘們俱在,大家吃中食後,由於小事故,都集在於講堂。瞿尼師比丘在王舍城所應作的都作完後,也往詣講堂。


尊者舍梨子遙見瞿尼師來後,由於瞿尼師所引起的事緣,而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住於閑林中,和遊行於人間的比丘不同),行於無事(修行寂靜法)時,應當要學習敬重於修習梵行之人,而觀察於隨順。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行於無事,而多不敬重於修習梵行的人,不觀察於隨順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雖為無事的比丘,怎麼不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所謂欲行於無事,然而卻多不敬重,不觀察於隨順!』如到了大眾當中,也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就應當學習敬重修習梵行的人,應觀察而隨順。


(2)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學習不調笑,不躁擾。諸位賢者們!如果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多行調笑,而躁擾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反而會多行調笑,以及多行躁擾。』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所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不調笑,能令不躁擾。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阿含經-94

 (4)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除滅它呢?諸位賢者們!猶如有人,遠涉長途,在中途時罹患疾病,極困委頓,而獨自一人,並沒有伴侶的人。回顧後村,則已轉遠,而前村卻還未到來。這時如有人來,住在於他的旁邊,看見此過路的行人,遠涉長途,在中途罹患疾病,極困委頓,獨自一人,並沒有伴侶,後村已經轉遠,而前村卻還未到來。他如得有侍者的話,就會從回野(遼遠的原野)中,帶他到村邑中去給與妙湯藥,以及補養的美食,也有好的瞻視者(看病、照顧等人)。像如是的話,此人的疾病,必定會得以差愈。

所謂那個人,對於這位病人,極為有哀愍慈念之心。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便作此念:這位賢者(習慣的稱人耳),其身不淨行,口與意也不淨行,但是不可使此賢者因為身不淨行,以及口與意都不淨行,就因此而身壞命終之後,趣至於惡處,轉生於地獄之中。

如果這位賢者能得善知識的話,就能捨身之不淨行,能修身之淨行,能舍口與意之不淨行,而修口與意之淨行。像如是的,這位賢者,由於身的淨行,與口及意的淨行,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至於善處,乃會轉生於天上。所謂那位賢者,為了這位賢者,極為有了哀愍慈念之心。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若欲生恚惱的話,就應用這種方法去除滅其瞋念。

諸位賢者!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是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把它除滅呢?諸位賢者!猶如林外不遠之處,有好的池水。其水清而又美。其淵源為平滿,有青翠的草被在岸邊,四周都為開華的樹木。


如有人到此處來,被極熱而煩悶,又饑渴而頓覺缺乏,又被風熱所逼,就到了水池之邊,脫掉衣服而放在岸上,便進入池中。在池內恣意的快浴,而除棄了極熱的煩悶,以及由於饑渴而頓乏的事。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為淨行,而恒常的當念他的身之淨行,他的口與意之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假若生恚惱的話,就應如是的除去他的瞋念。諸位賢者們!我剛才所說的,就是五種除滅煩惱的方法,因此之故,在此闡說。」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諸位比丘們聽後,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完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阿含經-93

 (1)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為淨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如何除去呢?諸位賢者們!猶如阿練若比丘(都住於森林內,而不住於精舍內的頭陀行者),乃持糞掃衣(人家廢棄於糞塵中的布片,把它拾來縫成為衣的法衣)那樣,他看見糞堆中被人所遺棄的弊衣,或者有大便之汙,或者有小便、涕、唾,以及被其餘的不淨之物所染汙,看過此情形後,就伸左手去執持它,用右手去把它舒張(展開)。如果有不被大便、小便、涕、唾,以及其他不淨之物所汙的部份,或不會穿孔的部份,使把它裂取之(汙損不堪為衣的,就廢棄,可作材料的就取用)。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而口卻為淨行,那麼,你就不可以念他的身為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口之淨行就可以。如果有智慧的人,假如生恚的話,就應如是的去除棄其恚惱(用這種方法去制止其瞋念)。

(2)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口為不淨行,身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除棄其恚惱(制止瞋念)呢?諸位賢者們!猶如在林外不遠之處,有很深的水池,被槁草所覆。如有人到這裡來,此人正因極熱而煩悶。也因饑渴而頓覺乏力,同時被風熱所逼。就到池邊,將衣服脫棄而放在於岸邊,便進入池中,以兩手撥開槁草,就放情恣意的在池中快浴,而念去其熱,其煩悶,其饑渴,其頓乏。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口為不淨行,而身為淨行,則不可以念他的口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身之淨行就好。如有智慧的人看見其情形時(口不淨行),假如會生恚惱時,就應該像如是的去除棄其瞋念!


(3)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身為不淨行,口也為不淨行,而心則有些清淨。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時,當如何把它除掉呢?諸位賢者們!猶如在四衢道裡,有牛跡之水。如有人到這裡來。此人正因極熱而煩悶,也因饑渴而頓覺乏力。同時被風熱所逼,看到有牛跡之水(牛趾踏過而成凹處,而積雨水),就作此念:在這四衢道裡,有牛跡的少水,我如果用手用葉去取水時,就會把水擾得渾濁,不得除去我的熱極煩悶、饑渴頓乏之苦。我寧可跪在地上,手與膝拍在地面,用嘴去飲水。他就因此。而得以除去其熱極煩悶、饑渴頓乏。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也是不淨行,而心卻有少些的清淨,則不可以念他的身之不淨行,以及他的口之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心有少些的淨行就可以。諸位賢者們!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他的此情形,而生恚惱(瞋念)的話。就應該要這樣的去除滅它。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阿含經-92

 二十五、水喻經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舍利子告訴諸比丘,有關於五除惱法。所謂對於他人的身口意之淨與不淨.慧者見之,皆莫生煩惱。就以糞掃衣、草覆之深水池、牛跡水、曠野病人,及好池水之五,以譬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如是之事: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我現在將為你們闡說五種除去煩惱之法(制止瞋念的五種方法),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之(好好的思念其真理)。」諸比丘們就受其教言,而願聽其開示。


尊者舍梨子說:「那五種呢?諸位賢者們!(1)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而口卻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到如此的情形時,假如會生恚惱的話,也應當除去(不可以看到這種人就起瞋)。


(2)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口乃為不淨行,而身為清淨之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如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當除去。


(3)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也不淨行,然而其心有些清淨,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當除去。


(4)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也應當把它除去。


(5)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到此情形時,假如也生恚惱的話,也應當把它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