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阿含經-718

 

世尊告訴他說:「跋陀和利!像如是的,你實在是如愚如癡,如不了義,如不善行的了。為甚麼呢?我為諸比丘眾施設一坐食之戒,諸比丘眾都遵奉學戒,以及世尊的境界、諸微妙之法,唯有你說不堪任,就從座起而去。為甚麼呢?因為你不學具戒,以及世尊的境界、諸微妙之法之故。跋陀和利!如你有過失,見後自悔,從今以後要護持其戒,不再更作如此的過失的話,則跋陀和利!像如是的,就能在於聖法與律當中,有益而不損的。如你有過失,見已自悔,從今以後要護持,不再更作的話,則跋陀和利!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比丘,不學具戒的人,他住於無事處,在於山林樹下,或者居在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而沒有人民之處,在那裡隨順而燕坐。他住於遠離之處,在那裡精勤修行,而得增上之心,在於現在樂居。他住在遠離處,精勤修行,安隱快樂之後,卻誣謗世尊之戒,以及誣謗天、諸有智者、梵行者,也誣謗自己之戒。他誣謗世尊之戒,以及誣謗天、諸智者、梵行者,也誣謗自己之戒後,便不會生歡悅。不生歡悅後,便不會生喜。不生喜後,便不會止身。不止身後,便不會覺樂。不覺樂後,其心便不會有定。跋陀和利!賢聖的弟子,其心如不定的話,便不能見如實、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見真理)

跋陀和利!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有比丘學具戒的話,他住於無事處,在於山林樹下,或者居住於高岩寂無音聲,遠離而無惡,而沒有人民之處,在那裡隨順燕坐。他住於遠離處,修行精勤,得增上心,在於現法樂居。他住在於遠離處,修行精勤,安隱快樂後,不誣謗世尊之戒,不誣謗天,以及諸智者、梵行者,也不誣謗自己之戒。他不誣謗世尊之戒,不誣謗天,及諸智者、梵行者,也不誣謗自己之戒後,便會生歡悅,生歡悅後,便會生喜,生喜後,便會止身,止身後,便會覺得安樂,覺得安樂後,其心便會定。

跋陀和利!賢聖的弟子,其心已定後,便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見真理)。見如實、知如真之後便會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於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於那個時候,得第一增上之心,就在於現法當中,得安樂居,為容易而不難得,安樂而住,而無怖畏,為安隱快樂,令升涅槃(能由此而慢慢的升上而至於涅槃)。其次為其覺與觀已息,已內靜而一心,無覺、無觀(沒有粗尋細伺),由於禪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於那時得第二增上心,就在於現法當中得安樂而居,為容易而不難得,樂住而無怖畏,而安隱快樂,令其升上涅槃。其次就是他離於喜欲,舍而無求。而游止於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所說的,聖者所舍的,聖者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於那時得第三增上心,就在於現法當中得安樂居,為容易而不難得,而樂住而無怖畏,安隱快樂,令升於涅槃。其次,他之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為不苦不樂,而舍、而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於那時得第四增上心,就在於現法當中得安樂居,為容易而不難得,樂住而無怖畏,安隱快樂,令升於涅槃。

他像如是的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心,學憶宿命智通,而作證(證宿命智明)。他有行有相貌,憶念本來無量之往昔所經歷的。所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的成敗劫以前之眾生,那一位名叫某某,某某的往昔的更曆。如說:我曾生在那裡,而為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的飲食、如是的受苦樂、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壽訖等,所謂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死在這裡,出生於那裡,在那裡死,而在於這裡出生等),而為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的受苦樂、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壽訖(命終)等事。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於那時得此第一明達。由於本來沒有放逸,樂住於遠離,修行精勤,所謂無智消滅,而智慧生,黑闇破壞而光明成,無明消滅而光明產生,就叫做憶宿命智,作證而明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