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阿含經-405

 

2.又次,阿難!世尊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就要如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而廣為讀誦。

3.如果不能廣讀其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的話,就要隨著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去為他人廣說。

4.如果不能為他人廣說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的話,就要隨著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以心思惟分別。

5.假若心不思惟分別那些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的話,就要善於受持諸三昧相。阿難!如果比丘、比丘尼,善於受持諸三昧相的話,便能知法而解義。他們就由於知法而解義之故,便能得到歡悅。由於歡悅之故,便能得歡喜,由於歡喜之故,便能得止身。由於止身之故,便能得覺樂。由於覺樂之故,便能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們由於心定之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見),由於見如實、知如真之故,便得厭離,由於厭離之故,便得無欲,由於無欲之故,便得解脫,由於解脫之故,便得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諦)。阿難!這叫做五種解脫處。

因此之故,比丘、比丘尼,如未解脫的話,就能得心解脫,未盡諸漏的人,就能得盡諸漏無餘,未得無上涅槃的人,就能得無上涅槃。阿難!這五解脫處,你應當為諸年輕的比丘們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為諸年輕的比丘說教這五解脫處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4)阿難!我本(從前)為你說過五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阿難!此五根之法,你應當為諸年少的比丘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為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五根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5)阿難!我本(從前)為你說過五力,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阿難!此五力,你應當為諸年少的比丘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為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五力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6)阿難!我本(從前)為你說過五出要界(指五種善觀,如欲、恚、害、色、己身,就能出離之法)。那五種呢?

1.阿難!多聞的聖弟子,乃極為重於善觀愛欲(愛樂)。他們由於極為重於善觀愛欲之故,其心便不會向於欲,不樂於欲,不近於欲,不信解於欲。如果欲心將生起的話,就即時把它融消、燋縮,轉還而不得舒張,捨離而不住於欲,穢惡欲,厭患於欲。阿難!猶如雞毛及其筋,將它持放在於火裡,即時就會融消燋縮那樣,轉還而不得舒張起來。

阿難!多聞的聖弟子也是如是的極為重於善觀愛欲。他們由於極為重於善觀愛欲之故,其心便不會向於欲,不樂於欲,不近於欲,不信解於欲。如果欲心將生起的話,就即時融消燋縮,轉還而不得舒張。捨離而不住於欲,穢惡而厭患於欲。都觀想無欲,心向於無欲,樂於無欲,近於無欲,信解於無欲。心乃無礙,心乃無濁,心乃得樂,而能致於樂。遠離一切欲,以及由於欲而生的諸漏、煩熱、憂戚。解彼(欲)而脫彼(欲),又解脫彼,彼乃不再受此覺,因為覺,乃由於欲而生之故。像如是就叫做欲之出要。阿難!這叫做第一種出要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