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業就是一種行動,生命體中有一種動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作用力,也叫本能傾向或意識等等,這種固有的習性推動每一種意識,包括推動心理和生理,這一動起來即成行為, 這種起心動念或習性,在佛教中稱它為業。 我們身、口、意的所有造作,依性質來說,共計有善、惡、無記三大類,在佛法中稱之為業因,依這業因一定要受苦與樂不同的果報;也就是種什麼因,必定得什麼果。 因此,凡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就叫做宿業;而現在所造作的業,它是我們轉世的原動力。 從無始以來,我們被這些的因、果繫縛住了;如果起心動念是善心善行,則成為福德,當生善處,當受善報。如果起心動念是惡心惡行,則形成惡果,必生惡處,必受惡報。 因此,在六道中輪迴,頭出頭沒,永無了期。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所為何來?就是要清淨我們的業。 萬般帶不走: 人身體漸老如同一件衣物經過多年的使用而變得老舊,最後破爛不堪一般,生命也是分分秒秒、日復一日地枯竭殆盡。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阻止這個無可避免的過程 。在死亡的時刻,諸如土地和錢財等虛幻的財物,完全無用武之地。我們終究免不了孤獨地死去,把所有事物留在身後,我們抽離於生命中所熟悉的事物;除了死亡, 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伴隨,在死亡的時刻,「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例如:房子、兒子、妻子、車子、錢子全帶不走,只有貪、嗔、癡、執著、我慢等習性和記憶種子帶著走。 一、前言: 做不了主的「我」,成了情緒的奴隸。人有煩惱的障礙,是因為「業」的力量,使其不由自主、莫名的隨「業」產生感性或理性的情識變化(如掙扎或妥協)發動喜、怒、哀、樂等現象, 形成各種不同的自我意識作用。做主人的我和「業」的糾纏,難捨中又如何化解、轉化?修行和業力又是如何扭轉、脫變呢? 二、什麼是「業」? 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有煩惱! 二祖慧可雪中跪地,請達摩祖師為其安心,因他心不安。尋求解脫方式,了生脫死、出離輪迴,一定要清淨業;清淨業要從「心」下手,必須知業、解業、淨業。 身、口、意又名「三業」,其行為表現於外是肢體及語言的動作,而身口行為的內在力量來自意,意的善惡表現於身口,顯現善惡,故三業有內外之分。 業行、作業、行為、造作、力用等即是身口一行為完成的結果。 三、煩惱有好的? 看正面或負面,看積極性或消極性;如中樂透,煩惱不知如何處理,擔心被搶;男女第一次約會,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煩惱,是好的、開心的煩惱、甜蜜的煩惱; 就煩惱而言,它的體用是一樣的,唯相境各異。一般而言,好的煩惱不是障礙,但修行人會發現,好、壞煩惱會障礙我們,不能進入菩堤道。 四、業的類別: 有些人自認業障很重,「障礙你的是善業或惡業?」眾生本具佛性,只為無始來累積的污染,無明所覆蓋,故無法見性;業,成為障礙是因惑業,迷惑而受苦又隨業再造業。 凡夫眾生在業惑苦中,不斷循環、累積業。 五、人所造作的業類別有三: (一)善業:好的造作行為是善業。 (二)惡業:不好的造作行為是惡業。 (三)無記業:善惡之外,難辨善惡的,其果報於己而言是非苦非樂。比如適度體罰,在於罰者之用心,不問過程,只看結果。 六、業的感報現象: 我們來自三界六道循環來去受苦、樂、不苦不樂的果報,在業海中載浮載沉,所作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因此作業不亡,感報還自受,欲想不報,唯有不造作。 細分五類如下: (一)定業:對一般人,造何因得何果。 (二)不定業:於中間的過程可轉變,如修行、學佛人。 (三)共業:幾個人共同做,共同受。 (四)不共業:共同做,過程有輕重差別,如綁架案主謀及跟隨人,受報不同。 (五)共不共業:共同在一前提下做一樣的事,受的果報不同。如搭飛機,墜機後有亡故、輕重傷不等或如地震、天災果報不同。 七、緣起、過程及結果: 緣起,即出發點,含過去的(種子因),現在的(現生的造作)。佛法與世間法不同,緣起可能相同,過程、結果一定不同之故,如培養自己具備「轉」,「化」的能力。 如過去世殺人犯法,一般人今生定賠上一命。此為定業。學佛修行人依修養轉化、功德迴向,即轉變結果。 八、十業: 十善業是修行的下手點,善業是道的未知因,行十善業當把握其精神所在。 業的造作又分成: 身所作業三種:殺、盜、婬 口所作業四種:兩舌、惡口、妄語、綺語 意所作業三種:貪、瞋、痴 十善業即是於這十惡業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身口的行為來自意的驅動:「起心動念是否與生死有關,是否與道相應」。 九、業道之間: 人,為何會有這些身口意的造作行為?以唯識法相的「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阿賴耶識中含藏無數的種子「因」,(過去所造之業進入阿賴耶識成為種子)遇「緣」引發而有「行為」的動作, (現在的造作此為已存在的種子引生現在的行為)而後完成結「果」,(行為結果完成又進入阿賴耶識新薰的種子)。其中涉及複雜的因果關係及因緣法則。 從因到果的過程有無數的「緣」:攀緣、隨緣、落緣等等。所謂的親因疏緣;因是主體的本有;緣是疏因的演化,是助力,是誘因,惡緣引發惡因,善緣引發善因。 多親近善知識,更能引發我們菩提種子,而這因到果的完成即稱為「業」,亦有可稱為「道」。將不善轉為善,善的轉為道。 人都會有造作行為,或輕或重,有事先有事後才察覺有緩有急,如何做到「不」? 人,沒有不做錯的,做錯了不要認為理所當然,自圓其說,別人糾正更要感恩,不要一味辯解,下次少錯一點,慢慢達到「不」錯了,這才是修行。 業是造作,同樣的,道也可以薰習而成。業與道的取捨、接納在於修行人一念之間。不要只在相上打轉,遇人事緣境,不直接用「業」的反應,那即是成長,在進步、提昇。 十、修行與業力: 法鼓山聖嚴法師常說:「出生為人就是來還債的。」「也可說是來學習的。(另一說詞是修行)」因為上一世沒有學好,這一世才會繼續再來修為;所以,只要活著,必會遭逢生、老、病、死的問題。 即使今天很幸福,明天或有不幸等著這些在你人生中不可預料的變化;都是這個靈魂過去幾世的所作所為(業)所造作,因緣際會、因因果果所使然。修行是為解脫、自在、了脫生死, 是為化解累世因果業力的業債,不再製造更多的業因業果。人,一生一世所作所為,所思所悟,皆在業海中浮沉或不自知,一味追求名利權勢財富永不滿足,貪婪、畏苦求樂,顯現人性之醜惡, 當臨終之際,反悔已莫及。 有一則故事,「富翁的四個妻子」來做結語: 從前有一個富翁,他有四個妻子,最疼愛的是四老婆,朝夕相處,非常恩愛。三老婆也很喜歡,在擁有她的時候很快樂,但失去她時,也會有點憂愁。而對二老婆,只有在貧困時, 才會想到她,而在富有時,卻常忘了她。至於元配大老婆,富翁幾乎忘了她的存在,而她卻默默地為整個家付出奉獻一家大小。 有一天,富翁生了一場重病,臨終之際,他想到最疼愛的四老婆,很不捨地對她說:「我們朝夕相處,十分恩愛,現在我的壽命將結束,你願不願意陪我去死?」 他這麼一問,四老婆嚇得花容失色,回答說:「我這麼年輕又貌美,怎麼能跟你去?你還是去找三老婆吧!你一向不是很喜歡她嗎?」 富翁無奈,只好找三老婆,三老婆一聽到這句話,也嚇的發抖,說:「雖然你對我很好,但我還年輕,你死了後,我還可以改嫁,你還是去找二老婆吧!」 富翁再把二老婆請過來,問她相同問題,二老婆就說:「不行啊!家裡尚有很多事情要我處理,不能跟你去,不過看在夫妻情誼,在你出殯時,我至少會送你一程。」 看來,這第二個太太好像還有一點情分。 最後就剩下元配了,事實上富翁早將她遺忘多年,現在,要離開世間,竟也想起了她,就問她相同的問題, 而她卻爽快回說:「夫唱婦隨,當然我也要跟你走,這是我的本分。」她這麼一說,倒讓富翁慚愧萬分,心想:我對她最不好,沒想到他竟然對我這麼忠貞。 兩個人就抱頭痛哭,最後,一起死去了。 這個故事是佛陀所講的,四個太太比喻我們人所擁有四種不同的東西,四老婆比喻人的「身體」,人每天與它朝夕相處,照顧周全,給它吃香喝辣的,給它漂亮衣著打扮, 然而一旦往生時,它卻不能跟著走。三老婆比喻「財富」,當我們擁有財富時,會很快樂,失去它時,會傷心悵然,但錢財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旦往生後, 錢財自然是落在別人身上,所以三老婆會說要再改嫁,就是這個意思。二老婆比喻我們的「親戚朋友」,在我們貧困的時候,還會想到他們,但是一旦有錢有勢時,卻常忘了他們, 不過好歹大家也是親戚朋友,所以還會在最後一刻送我們一程。而元配大老婆指的就是我們的「心」,但我們常不知真心在哪裏?每天都在追逐五欲六塵、聲色犬馬、權位名利種種享受, 所以,心早已被遺忘,但輪迴時,它會跟你走,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心即是阿賴耶識) 以上故事比喻,主要在提醒我們「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我們所擁有的身體、財富、各位親戚朋友,其實都是假合,唯有因果業力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當重視一切所作所為, 用心看世界,用心聆聽,用心體悟,用智慧覺知,老老實實地修行,將靈魂修成靈性,靈性修成自性,遍虛空法界,那麼,業果消失,沒有來生。 呂仙祖詩: 合十一言玄又玄 佛心本性則名仙 世人能悟其中妙 白日飛昇達理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