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章之1

滕文公問為國。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
         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
         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 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
         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
         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為虐, 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
         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
         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
        亦以新子之國。」 
      註: 問為國:問治國之道也。滕文公即位後,以禮聘孟子,故孟子至滕,而文公遂問之。
              詩 :國風七月之篇。                     于 :朱注「往取也。」
             索綯:皆繩之別名。此作動詞用,絞成繩索之意。
             乘屋:升登屋頂以修葺之也。
             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趙注:「古之賢君,身行恭儉,禮下大臣;賦取於民,不過什
                        一之制也。」
             陽虎:即陽貨,魯季氏家臣。朱注:「天理人欲,不容並立,虎之言此,恐為仁之害富
                       也。孟子引之,恐為富之害於仁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
             五十而貢:越注:「民耕田五十畝,貢上五畝。」
             殷人:趙注:「夏禹之世,號夏后氏。后,君也;禹受禪於君,故夏稱后。殷、周順民
                       心而征伐,故言人也。」
             七十而助:趙注:「耕七十畝者,以七畝助公家。」
             周人百畝而徹:徹,取也。趙注:「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雖異名而多少同,故
                       曰皆什一也。」
            藉 :趙注:「藉者,借也。猶人相借力助之也。」
            龍子:古賢人。                                      校 :比較也。
           粒米狼戾:粒米,粟米之粒也。狼戾,猶狼藉。言粒米多而散亂,如狼藉之棄捐於地
                     也。
           糞其田:趙注:「糞治其田。」是以治釋糞也。朱注:「糞,壅也。」謂壅苗之根,
                        即施肥之意。
           盈 :滿也。足額也。                               盻盻然:恨視貌。
           勤動:勤苦勞動也。
           稱貸:朱注:「稱,舉也。貸,借也。取物於人,而出息以償之也。」
           詩 :小雅大田之篇。
           庠序學校:朱注:「庠以養老為戡,校以教民為義,序以習射為義,皆鄉學也。學,國
                   學也。」
          人倫:朱注:「倫,序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
                   之大倫也。」
           詩 :大雅文王之篇。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朱注:「言周雖后稷以來,舊為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則自
                    文王始也。」 

大意: 滕文公向孟子問治理國家的道理。
           孟子說:「人民耕種的事,是不可耽誤的,詩經上說:『白天你去把茅草割回來,夜晚
               你就把它絞成繩子;趕緊爬上田間的草寮把它修繕,又要開始播種百穀了。』
               因為普通人民的習性, 必須有永久保有的產業,才會有經常向善的心志;沒有永久
              保有的產業的,就不會有經常向善的心志;如果沒有經常向善的心志,種種放蕩無
              禮、邪僻不正的壞事,就沒有不做的了; 等到犯了罪,這才跟着處罰他們,就等於
              是預設法網,網羅人民了。」
              那裏有仁君在位,陷民入罪的事情都可以做呢?所以古來的賢君,一定是恭敬節儉,
              用禮法接待臣下;各人民徵稅,有一定的節制。從前陽貨曾說:「假使要發財,就不
              能行仁政了; 假使要行仁,就不能發財了。」
             夏朝的制度,每個成年男子給他五十畝田耕種,讓他按照五畝田某幾年的平均產量,
             每年貢上田租,這稅法叫做貢。殷朝的制度,每個成年男子給他七十畝田, 其中七畝
             是公田,要他幫公家耕種,這稅法叫做助;周朝的制度,每個成年男子給他一百畝田
             徵取十畝田的生產做賦稅,這個稅法叩徹;名稱雖然不同,其實都是十分之一的稅率
             啊。 徹,是徵取的意思。助,是借用民力耕種公田的意思。
             古時的賢人龍子說:『徵收田稅的辦法,沒有比助法更好的,沒有比貢法更壞的了。』
             那貢的辦法,是比較幾年中的收成,作為徵稅的定額:在豐熟的年歲,粟米拋棄得狼
             藉滿地, 即使多收點稅也不算暴虐,卻偏偏照定額收得很少;可是碰着災荒的年歲,
             縱使在田裏施肥,全部收成還不夠完稅,却又一定要按照定額十足徵收。做人民的父
             母,使人民怨恨地瞪着他, 勢將終年勤苦勞動,還不夠拿收穫奉養他們父母,又得舉
             債湊足規定的數額去完稅,使家裏的老少活活餓死,被搬去填在田溝山澗裏;那麼,他
             做人民父母的資格,在那裏呢?
            講到把俸祿永遠給予功臣子孫的世襲制度,滕國本已實行了。
             詩經上說:『希望雨先下在我的公田中,然後再落到我私田裏。』
             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的辦法。 從這詩經上看來,周朝雖行徹法,同時也兼行助法了。
             人民既有永久保有的產業,就要再設立庠序學校去教化他們。施教的場所叫做庠,
             因為那是奉養退休的卿大夫和士, 請他們擔任老師的地方;叫做校,因為那是教導
            人民的地方;叫做序,因為那也是習射講武的地方。各朝都有地方辦的學府,夏朝叫
             做校,殷朝叫做序,周朝叫做庠。 至於國立的學府叫做學,迢名稱却三代共同使用
             的。這些都是用來闡明做人大道的啊。

 說明: 滕國在當時是小國,猶如現在台灣立於世界各國中亦為小國,孟子也認為主政者能施行
            仁政,亦可躍為強國,最主要讓人民能有固定收入維生,並有固定稅率,如此百姓能
            樂。 再施以教育,讓百姓能明白自然大道。 現在世界上小國也很多,他們年均所得都
            超過四、五萬美元,而台灣因兩黨政爭而內耗,一年比一年更利害,成為亞洲12國
            經濟倒數第二名。各有識之士,不知檢討, 更加擴及未成熟經驗的學生也拉下水,常常
            以自由之名而抗爭。
            古聖曰:「亂邦不居。」致有錢人外移,外國人不敢來投資,稅收不足再加稅,如此何
            能使台灣成寶島,有一天可能成煉獄也不一定。
            基督舊約描述耶和華授摩西十大戒律,並說:「不守戒律,就沒有自由。」
           故使奴隸的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而有現在的強大的以色列國家。 清康熙皇帝在位60年,
           永不加賦,百姓能百工興旺,而有康熙太平盛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