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第二篇梁惠王章句下 第十章

第二篇梁惠王章句下 第十章 齊人伐燕,勝之。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註: 齊人伐燕:燕,戰國七雄之一,今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燕王因舉國屬子之(相國),子之三年,燕國大亂。 儲子(孟軻)謂齊宣王曰:「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王噲死,齊大勝焉。 取 :取為己有也。 萬乘:非諸侯之號,時燕齊皆皆侵地廣,憯號稱王。 五旬:五十日。 天殃:謂天與災禍。 武王取與文王不取:武王伐紂而殷民悅,是以取之;文王時,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在,怕 殷民不悅,而不取。 簞食壺漿:民眾以筐盛飯,以壺裝湯,犒迎王師。 運 :轉也。朱注:「齊若更暴,燕民將轉求他國。」 大意: 燕王噲把王位讓給宰相子之,三年國內大亂,(西元前三一四年),齊宣王派章子統率五都的兵馬,攻伐燕國得勝。 齊宣王問孟子說:「有人勸我不要佔取,有人勸我佔取它。我想憑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伐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 只消五十天就征服了它,單靠人力不能達到這樣的地步,當是天意注定。如果不佔取,違背天意,一定會有天禍。 我打算佔取它,你以為怎麼樣?」 孟子回答說:「佔取它,若是燕國百姓喜悅,那就去佔取它;古時候的人有行過這樣事的,像周武王伐紂就是。佔取它,若是百姓不喜悅, 那就不要佔取它;古時候的人有行過這樣事的,像周文王不肯伐紂就是。憑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伐同樣擁有萬輛兵車 的國家,百姓們拿著籮盛的飯食,壺漿的酒湯,來迎接王的軍隊,豈有別的意思嗎? 不過想要避開那水淹火燒般的虐政罷了。如果齊國對他們更殘暴,那便像水淹得格外深,火燒得格外熱,燕國的百姓 也只有轉向別國求救了。」 說明:為主管之人,對處理一切之事,不要以自己利益著想,應以全體之國家百姓、社團的公益設想,更要深入的研究得失,才能行動。 譬如國家給人民發消費劵,這就是一種錯誤,是寅吃卯糧,最後還是百姓負擔其國債;而有寺廟、社團,辦理自強活動,敦親睦鄰, 是拿十方之錢做利益少數人之事,非廟宇之教化人民開智慧之事,亦非信徒到廟之宗旨。研入探討,因果不滅定律,負責人與接受人, 將來還是會在無形中要還清此債。故一個領導人等完成任務後,看人民的意願,該留就留,不該留就要離開,不要戀棧,如南非曼德拉總統當一屆 就不再競選。 所以孟子對齊宣王說明取與不取之道,是在百姓快樂與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