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22


 經文: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
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譯文:
經過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都應一心誠念,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講,所以也就想供養觀世音菩薩,乃對佛說道:「世尊!我現在就應當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這樣大的功德,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所以我雖然已經成菩薩了,但是我還要在觀世音菩薩面前來栽培我的福報,我應供養觀世音菩薩。」

說完這話之後,無盡意菩薩即刻就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瓔珞寶珠解下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也不加絲毫思索。瓔珞是一種最有價值的珍寶,這種珍珠內裡是空的,可以放東西,古人常用它做為裝飾品,串成一串珠。這串珠價值連城,它值多少錢呢?價值有百千兩金,現在就送給觀世音菩薩了。

無盡意又作如是言說:「仁者!請接納此法施珍寶瓔珞。」仁者,即指仁慈有德的人,菩薩對菩薩彼此間的稱呼就用「仁者」。

這珍寶瓔珞本來是屬於財施的,為什麼在經文上,無盡意菩薩說是法施呢?布施裡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當時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時,在他的心裡並沒有認為這瓔珞珠是一種最值錢的東西,他就是願意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誠心誠意地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他也不想它是值多少錢。

可是為什麼經文上又說:「價值百千兩金」呢?這句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加上去的。當時無盡意菩薩並沒有說值多少錢。他就是以他的真心來供養觀世音菩薩,彼此間並沒有這種「財」的觀念,所以屬於法施。雖是財施,但也變成法施了。這是大家以心印心,並不拿它當作值錢的東西。所以他要求觀世音菩薩接受他這種法的供養,這種寶珠和瓔珞。

 經文: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
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譯文:
無盡意菩薩以珍寶瓔珞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在此法華會上來聽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就表示客氣,不接受這個供養。

並且他也沒有貪心,可不像凡失這樣想:「啊!這個珍寶瓔珞太名貴了,有人送給我,恐怕接受遲了,人家不再供養,那怎麼辦呢?」就因為他沒有這種心理,所以不怕人家不供養。在他的心裡根本沒有一個能施,一個所施;也沒有一個能受,一個所受。你供養我和不供養我,看成很平常的。當然在默默中,無盡意菩薩是有功德的。可是觀世音菩薩本身就不肯接受這供養,於是無盡意菩薩就著急了!

他可不像一般不是真正想供養的人:「你不要,我也就不供養了。」

所以無盡意菩薩又再懇求觀世音菩薩說:「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意思是說:「仁者!大慈悲的菩薩呀!您應該可憐可憐我呀!憐愍我無盡意和這四眾的眾生。我供養您這串珍寶瓔珞不是為了我自己求福,而是為這四眾弟子,與法界所有眾生,來供養仁者您的。我是代表眾生來供養您,所以請您憐愍我等,接受這串瓔珞吧!」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等」,就是所有一切的眾生。


經文: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慇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譯文:
無盡意善薩,一定要供養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決意不接受這種供養,說:「啊!您這麼好的東西,我不敢接受的。我沒有什麼道德,您還是自己保留著好了!」無盡意菩薩一聽觀世音菩薩這樣講,更著急,甚至於叩頭頂禮,來向觀世音菩薩哀求。這樣子,一個不受供養,一個一定要供養,兩方面都各自堅持。

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做和事佬,來調解這個問題了。佛乃看一看觀世音菩薩,笑一笑,對他說:「你啊!應當憐愍這位無盡意菩薩,和這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弟子,不單只是這四眾弟子,而且還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你應該可憐這一切眾生,接受此供養吧!他是出於一種很真心誠懇的法布施,你不要再拒絕他這種好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