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阿含經-497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乃說此頌而說:

樂在無欲 心存遠離 喜於無諍 受盡欣悅

(安樂乃在於無欲,內心存於遠離,喜悅於無諍,受已盡後,而欣悅。) 

亦樂受盡 心不移動 得知如真 從是心解

(也樂於受之滅盡,而心不會被任何所移易轉動,得證知見如真

〔如實而知見真理〕,從此就是心的解脫。)

 得心解已 比丘息根 作已不觀 無所求作

(得心解脫後,則此比丘就會息止諸根。為作已不觀察,已無所求作。)

猶如石山 風不能動 色聲香味 身觸亦然

 (有如大石山,遇暴風也不能動搖,色聲香味等境,與身根之觸覺也是

         同樣之事。)

愛不愛法 不能動心

(不管是愛,或者不愛等諸法,都不能移動其心。)

 

尊者沙門二十億在於佛前,說出其得證究竟智之事後,就從其座站起,

     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後離去。

那時,世尊,在尊者沙門二十億離開後不久,乃告訴諸比丘們說:「諸族姓子們!你們應該像如是的來到我的面前講說你們證得究竟智之事,有如沙門二十億來到我的面前講說其得證究竟智那樣,並不自譽,也不慢他人,都說義,而在於現法當中,得隨其諸處。不可使那些如愚癡而被增上慢所纏的人來在於我的面前講說其得證究竟智那樣,他們乃不得義,唯有大煩勞而已。沙門二十億來在於我的面前,說其得證的究竟智,並不自譽,也不慢他,說的都是正義,在於現法當中,都能隨其諸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四、八難經第八(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人們行梵行時,有八難(所謂地獄、

      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聾啞、邪見--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八處雖

有苦樂不同的果報,然而都不能見佛,不聞正法,故稱為難),有八非時。也說一不難,與一是時。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人們行梵行之時,會有八難,也會有八非時(不宜之時)。那八種呢?

(1)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應供)、等正覺(正偏知)、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以上為佛陀的十尊稱),為之眾佑(世尊),出現在世間說法,所說之法就是所謂:趣向於止息(寂靜),趣向於滅訖(般涅槃,寂滅),趣向於覺道(正覺之道),為善逝(佛陀)所演說之法(所教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已轉生在於地獄當中(聽不到佛法,以下同),這叫做人行梵行時的第一難,也是第一非時。

(2)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出現於世間說法,所謂:趣向於止息之法,趣向於滅訖(寂滅)之法,趣向於正覺之道,為善逝(佛陀)所演說啟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卻已轉生在於畜生道當中

(3)轉生在於餓鬼道當中

(4)轉生在於長壽天當中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阿含經-496

 

於是,尊者二十億,乃往詣佛所,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如果有比丘證得無所著,其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舍,有結已解,自得善義,而正智正解脫的話,他就在於那時,會樂於此六處(六種理),所謂: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或者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這位賢者,乃依於信之故,而樂於無欲的。這不一定是對的,不應作如是之觀,但是欲盡、恚盡、癡盡,才是樂於無欲。

世尊!如果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這位賢者,乃由於貪利稱譽,而求供養之故,乃樂於遠離的,這也不一定是對的,不應該作如是之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才是樂於遠離。世尊!或者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這位賢者乃依於戒之故,乃樂於無諍的,這也不一定是對的,不應該作如是之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才為是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如果有比丘。已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舍,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的話,他就能在於那個時候樂於此六處。

世尊!如果有比丘,其學雖未得意,然而都求願無上的安隱涅槃的話,他就會在於那個時候成就學根,以及學戒的。他在於後來之時,其諸漏都已盡,而得無漏,得心解脫、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的話,他就在於那時成就無學根,以及無學戒。世尊!猶如幼小的童子那樣,他在於那個時候,乃成就小根,以及小戒。然而他在於後來之時,具足學根的話,他就會在於那個時候成就學根,以及學戒。

像如是的,世尊!如果有比丘,其學雖未得意,然而求願無上的安隱涅槃的話,他就會在於那個時候成就學根,以及學戒。他在於後來之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已得心解脫、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的話,他就在於那個時候成就無學根,以及無學戒。他如果有其眼根所知的色境,與對眼者(與眼相對觸,諸色境來到眼根的視野中)的話,也不會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於內而安住,善於制御而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假如有耳根所知的聲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觸境,乃至意根所知的法境,與對意者(法境與意根相對,包括聲等諸境與耳等諸根相對),也不會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其心在於內而安住,善於制御而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

世尊!猶如離開村裡不遠之處,有大石山那樣。此岩乃不破、不缺、不脆,堅住而不空,而合於一的。假若東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不能使其動,不能使其轉移,也不是東方之風,而能移至於南方的。如果南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南方之風,能移至於西方的。如果西方有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也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西方之風能移它,而至於北方的。如果北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搖,也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北方之風能移它而至於諸方的。

像如是的,他如果有其眼根之所知之色境,與對眼根(色境與眼相對觸,也就是色境來到眼根的視野中)的話,都不能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其心在於內而安住,善能制御守持,而能觀察興衰之法。如果有耳根所知的聲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觸境,意根所知的法境,與對意根(與意根相對觸,包括聲境等與耳根等相對觸等事)的話,也不能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於內安住,而善能制御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阿含經-495_

 

那時,尊者沙門二十億(中印度伊爛拏鉢伐多國長者之子,善彈琴,具足四威儀之大精進比丘),也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闇林(寒林,墓地)中。在前夜(下午五點至九點)與後夜(上午一點至五點),都用功學習而不睡眠,都精勤於正住,都修習道品。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雖這樣的精進,然而還不能得道,在安靜處獨住,宴坐而思惟時,曾作如是的心念:如在世尊的弟子當中,有精勤的學習正法與律的話,我就是其中的第一人。然而我的諸漏心卻不得解脫。我的父母之家庭中,乃為極大富樂,有很多的錢財,我現在寧可舍戒,而罷道行,而去實行佈施,而修諸福業與否嗎?

 

那時,世尊曾用他心智,而察知尊者沙門二十億之心所念之事,便對一位比丘說:「你到他之處,去叫沙門二十億來。」於是,那一位比丘回答說:「唯然!」就從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透佛三匝後離去,而到了沙門二十億尊者之處,向他而說:「世尊叫你去。」

 

尊者沙門二十億聽該比丘之語後,就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世尊告訴他說:「汝實在在安靜處獨住,在宴坐思惟時,心作如是之念而說:在世尊的弟子當中,有精勤的學習正法與律的話,我就是其中的第一人,然而我的諸漏心卻不得解脫。我的父母之家,乃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現在寧可舍戒而罷道行,去實行佈施,修諸福業與否嗎?」那個時候尊者沙門二十億,乃羞恥慚愧,則沒有無怖畏(起恐惶),而作此念:世尊知道我的心的所念。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說:「實爾!」(是的,實在念過此事。)

世尊就告訴他說:「沙門!我現在問你,你就隨你所念的解答出來。你的意見如何呢?你在家時,善調彈琴,琴乃隨順歌音,歌乃隨順琴音嗎?」尊者沙門二十億白佛說:「如是!世尊!」

世尊又問:「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彈琴之時,其弦過急的話,是否有和雅之音,使人可愛樂嗎?」沙門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又問:「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彈琴之時,其弦過於緩的話,會有和雅之音,使人可愛樂嗎?」沙門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又問:「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彈琴時,調其弦,使其不急不緩,而適得其中的話,是否會有和雅的聲音,使人可愛樂嗎?」沙門回答說:「如是!世尊!」世尊乃告訴他說:「像如是的,沙門!如果極大的精進的話,就會使心掉亂,假如不極於精進的話,就便使心懈怠,因此之故,你應該要分別此時宜,觀察此法相,不可有放逸之念。」

那時,尊者二十億,聽佛所說,乃善受善持,就從其座起,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後離去。他受這次佛陀啟示的彈琴之教喻後,就在於遠離處獨住,心不放逸,修行精勤。他在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後,就如族姓子所為之: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可牽累的出家學道者,唯修梵行已訖,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沙門二十億,證知法後,至於得證阿羅訶(阿羅漢果)。那個時候,尊者沙門二十億,得證阿羅訶後,曾作如是之念:今正是時,我現在寧可往詣世尊之處,去說我已得究竟智與否?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阿含經-494

 

大目犍連!猶如居士有良好的稻田,或者有麥田。然而曾生草而名叫穢麥那樣。其根都相似,其莖與節,和葉及花,均和麥相似。到了後來,生實之後,居士看見,便作如是之念:這是麥之污辱,這是麥之憎刺。他知道其真象後,便拔除,而擲棄於田外。為甚麼呢?因為不使污穢其餘的真正好麥之故。像如是的,大目犍連!或者有愚癡的人,正知出入,也善觀分別,其屈伸低仰,都具有威儀容貌而有秩序。也善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鉢。其行住坐臥,眠寤語默,都正確知道,好像一位真正修持梵行的人。此人到了諸位真正修持梵行之人之處,也們或者都不知其真象。大目犍連!如果諸修梵行的人知道其底細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此人是沙門之汙,是沙門之辱,是沙門之憎,是沙門之剌。知道後,便當共同把他擯棄。為甚麼呢?因為不可使他污染諸修梵行之人之故。

大目犍連!猶如居士,在秋季時揚穀那樣,在穀聚之中,如果有成實的穀實的話,其一揚,便會停止下來。假如沒有成實,以及粃糠的話,便會隨風而被吹去。居士看見後,就持掃箒,掃治,而使其乾淨。為甚麼呢?因為不可使汙物雜在於其餘的乾淨之好稻之故。像如是的,大目犍連!或者有愚癡的人,正知出入,也善觀分別,其屈伸低仰,都有儀容庠序。也善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鉢。

其行住坐臥,眠寐語默,都能正確的知道,好像真正的梵行者,而到了諸真修梵行者之處,他們或者都不知其底細。大目犍連!如果諸修梵行之人知道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這是沙門之汙,是沙門之辱,是沙門之憎,是沙門之刺。大眾察知後,便當會共同把他擯棄。為甚麼呢?因為不使他污染諸修梵行之人之故。

大目犍連!猶如居士,為了過泉水之故(引泉水),就欲去作通水之槽。他手持斧頭而入林中,而扣打諸樹。如果樹為堅實的話,其聲音便會小,假如空心的話,其聲音就會大。居士測知後,便斫而治節,擬作通水之槽。像如是的,大目犍連!或者有愚癡的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其屈伸低仰,都有儀容而有庠序。也善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寐語默,都正確知道,好像真正的修習梵行的人。此人到了諸真正的梵行者之處,他們或者都不知其底細。大目犍連!如果諸修習梵行的人知道其詳情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這是沙門之汙,是沙門之辱,是沙門之憎,是沙門之刺。大眾察知後,便會共同把他擯棄。為甚麼呢?因為不使他污染諸梵行者之故。」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阿含經-493

 

一二二、瞻波經第六(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遊化在瞻波時,於十五日欲說從解脫,然而因不淨者在裡,故乃默然而坐,而至於初夜、中夜、天明。目犍連乃入定,以他心通去看出不淨的比丘,而將他擯棄於會外。佛陀於是乃以喻說非沙門行的人當擯棄他,並以頌而說清淨共清淨,常當共和合等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瞻波(中印度恒河的河畔之國,國都之名亦同),住在於恒伽池(蓮池)的旁邊。

那時,世尊在於月的十五日,欲講說從解脫(別解脫,戒律)時,首先在於比丘眾之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後,就便進入於禪定,而用他的他心智去觀察大眾的內心。觀察大眾之心後,一直到了初夜(下午五點至九點)完了時,還在那裡默然而坐。於是,有一位比丘,就從座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仰白佛陀說:「世尊!初夜已過去了,佛陀及諸比丘眾,集坐以來,已很久了,唯願世尊,垂說從解脫吧!」

那時,世尊乃默然,並不回答他。於是,世尊又至於中夜(下午九點至翌日零晨一點),還是默然而坐在那裡。那一位比丘就再從其座位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而白佛說:「世尊!初夜已經過去了,中夜也將於完了,佛陀及諸比丘們,都集坐以來,已很久了,唯願世尊垂說從解脫吧!」

世尊亦一再的默然,並不作答。於是,世尊又至於後夜(深夜一點至五點),仍然默然的坐在那裡。那一位比丘就再三從座而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仰白佛陀說:「世尊!初夜既過去了,中夜又完了,後夜將垂盡,將向於欲明(天將破曉),光明相之出現已不久了。佛陀及比丘眾,集坐在這裡已極為久時了,唯願世尊垂憐,講說從解脫吧!」

那時,世尊乃告訴那位比丘而說:「在於大眾當中,有一位比丘,已為不清淨的人了。」那個時候,尊者大目犍連也在於大眾當中,於是,尊者大目犍連便作如是之念:世尊到底是在指那一位比丘,而說此大眾當中有一位比丘已經不清淨呢?我寧可進入如其像定(禪定),用此如其像定(入定而發出的)他心之智,去觀察大眾之心為是。

尊者大目犍連就進入如其像定,而用此如其像定而發出的他心之智,去觀察大眾之心。尊者大日犍連便知世尊所指的比丘,而說此大眾當中有一位比丘已經為不清淨之事。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就從其禪定出定,而到了該比丘之前,牽其手臂,帶他出來,將門一開,把他擯棄在門外,然後對他而說:「愚癡的人到遠處去吧!不可住在這裡!不可再得和比丘眾聚會,從今已去,已不是比丘了。」說完,就閉門下鑰,還諸於佛所,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仰白而說:「世尊所指的比丘,說此大眾當中,有一位比丘已經為不清淨的人,那個人我已把他逐出了。世尊!初夜已過去了,中夜又完訖,後夜將垂盡,將向欲明(天將破曉)了,光明之相之出現,已不久之事了,佛陀以及比丘眾在這裡集坐已久了,唯願世尊講說從解脫吧!」

世尊告訴他說:「大日犍連!那位愚癡的人,當會得大罪過,因觸嬈(撓亂)世尊及比丘眾之故。大目犍連!假如使如來在於不清淨之眾,而說從解脫的話,那個人就便會頭破七分,因此之故,大目犍連!你們從今以後,應說從解脫,如來已不再說從解脫了。為甚麼呢?因為像如是的,大目犍連!或者有愚癡的人,他也正知出入,而能善觀分別。其屈伸低仰(舉止動作),都有儀容庠序(看起來一副端莊有序之相)。也善穿僧伽梨(大衣),及諸衣鉢(所謂三衣及鉢,為僧尼常用之物)。

其行住坐臥,眠寐語默(日常生活的一切行動),都正確知道,好像一位真正修梵行的人。此人到了諸位真正修持梵行人之處,大眾或者不知其底細。大目犍連!如果諸修梵行之人知道其真象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這人是沙門之汙,是沙門之辱,是沙門之憎,是沙門之刺。大眾知道後,便共同將此人擯棄。為甚麼呢?因為不可使他污染諸修梵行之人之故。

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阿含經-492

 

世尊告訴他說:「舍梨子!在此五百位比丘當中,有九十位比丘得三明達,有九十位比丘得俱解脫,其餘的比丘都得慧解脫。舍梨子!在此比丘眾裡,並沒有枝,沒有葉,也沒有節戾,都是清淨真實,得真正的住立的比丘。」

那時,尊者傍耆舍(能造偈頌歎如來德第一的比丘)也在於大眾當中。於是,尊者傍耆舍,即從其座位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而白佛說:「唯然!世尊!請世尊加我的威力,唯願善逝加我的威力,使我能在於佛陀,以及諸比丘眾之前,能以如義相應。而作讚頌吧!」

世尊告訴他說:「傍耆舍!隨你的所欲而頌吧!」

於是,尊者傍者舍,乃在於佛前,以及比丘眾之前,用如義相應之句,而讚頌說:

今十五請日 集坐五百眾 斷除諸結縛 無礙有盡仙

(今天是每月的十五日,是請日〔請請日,自恣目。七月十五

結夏安居圓滿日。此日使眾人自舉其所犯的過失,而對他比丘懺悔,

懺悔清淨後,則自生喜悅〕,集坐的五百比丘眾,都已斷除諸結縛,

是無礙,是有已盡的仙人。) 

清淨光明照 解脫一切有 生老病死盡 漏滅所作辦

(諸位都能光明普照,而解脫一切之有〔有情、眾生〕,生老病死都已盡,

諸漏都已消滅,所作都已辦完。)

掉悔及疑結 慢有漏已盡 拔斷愛結刺 上醫無復有

(掉悔,以及疑結,和慢、有漏,均已迨盡,已經拔除愛結之刺,

上醫之事〔有疾痛就應看醫生,無疾病就無需再求醫〕,

已不會再有的了。)

勇猛如師子 一切恐畏除 已度於生死 諸漏已滅訖

(其勇猛乃如獅子那樣,一切的恐畏都已除滅。已經度脫生死,

諸漏都已滅訖了。)

猶如轉輪王 群臣所圍繞 悉領一切地 乃至於大海

(猶如轉輪王,被群臣所圍繞,悉領一切土地,乃至於大海都同樣是其

      所有。)

如是勇猛伏 無上商人主 弟子樂恭敬 三達離死怖

(像如是的勇猛而降伏一切,為無上的商人之主人,弟子們都樂於恭敬,

都已證悟三達〔三明〕,而離開生死的怖畏。)

一切是佛子 永除枝葉節 轉無上法輪 稽首第一尊

(一切的大眾均為是真佛子,永遠除棄枝葉與支節,能轉無上的法輪。

我這裡要稽首第一尊的了。)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