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註:
鈞 :同也,與「均」同。
從 :隨也。
大體:趙注:「心思禮義。」朱注:「心也。」
小體:趙注:「縱恣情慾。」朱注:「耳乳之類也。」
大者:指心。
小者:指耳目。(佛教要求修行人,有解門與行門,重點「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前者為小者;後者為大者。)
大意:公都子問孟子說:「同是人,有的是大人,有的是小人,這是甚麼原因呢?」
孟子說:「依照心志去做,就是大人;依照感官去做,就是小人。」
公都子說:「同是人,有的能依照心志去做,有的卻依照感官去做,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說:「像耳朵眼睛這種器官是不會思考的,往牡被外在的事物所蒙蔽;所以耳目本身也不過是一年事物,拿耳目這年事物,和外在的事物相接觸,就祇有受外物的引誘了。
心這個器官是會思考的,能夠思考,就能懂得那些道理;不能思考,就不能懂得那道理。耳目和心都是天給我們的,只要先立定大體的心,那小體的耳目器官就不能奪取心的主意了。這樣就可以成為大人了。」
說明:古代孟子這種說法,對一般人還是不容易懂。現代有佛學傳到中國來,一般讀書人都有儒釋道的觀念,故以佛教義來說,容易明白。

人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而產生六識,無法避免其誘惑,故此則為小人,在金剛經上說有四相者為眾生,隨業力流轉;若有修行的人,能以識轉智,不受六識影響,以修行力管制六根產生作用,使心能如如不動,而無四相者,而所作所行皆合中道,期以成聖成賢,故此為大人,能了脫生死。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人生三


一、
正如一隻狐狸發現一雞窩,卻因為太胖穿不進柵欄。於是餓了三天,終於進入。可飽餐後又出不去了,只好重新餓了三天才出去。最終它哀歎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過了個嘴癮,基本上是白忙一場。

人生何嚐不是如此,赤裸裸來,空空的走,無人能帶走一生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用青春賺的錢,難以買回青春;用生命賺的錢,難以買回生命;用幸福換來的錢,難以換回幸福;用時間掙來的錢,難以掙回時間;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錢,全世界的錢也買不回自己的一生。
所以該工作時且工作,該休息時且休息,愉快工作,享受生活,珍惜所擁有的,愛你所愛的,開心過好每一天。

房子再奢豪、再貴,你睡的只是一張床。
車子再好,只是代步,超速還是要吃罰單。
包包再貴,也只比塑料袋多一個炫富的功能。
別人的老婆再美,總有一天會變成老太太。
別人的老公再有錢,不如一個平凡老公愛你一輩子。
不要為了追求難以得到的,而忘了自己已擁有的幸福。

二、
在好萊塢,有影星們意欲爭奪的奧斯卡金像獎,但搶在奧斯卡獎頒獎前一天公布的「金酸莓獎」,選出的卻是最爛女主角,也可說是眾星們最想遠離的獎項。

2002
年,荷莉貝瑞打敗眾女星,得到奧斯卡金像獎影后,不久後,她卻因為在電影「貓女」中,被認為「只會賣弄身材,毫無演技」,成為「金酸莓獎」的最爛女主角入圍人選之一。

舉辦了二十多年的「金酸莓獎」,每年都由評審們選出他們認為演技最爛的男女主角,卻很少有人願意出席領獎,因此大家都認為,荷莉貝瑞八成也不會出席。

沒想到,荷莉貝瑞不但盛裝出席,當主持人宣布她的名字的時候,還假裝一副不可思議地驚訝,雙手抱頭,然後興奮地說:「天啊!真想不到是我得獎!」隨後,帶著她所得到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盃上台,她的舉動讓現場的來賓與媒體幾乎都笑翻了。

接過金酸莓獎之後,大家都很想知道她會說哪些話,只見荷莉貝瑞說:「各位評審委員們,辛苦了。既然我得到了這個獎,我也要跟我的經紀人分享。」

當她的經紀人上台之後,荷莉貝瑞告訴經紀人:「下次接片子的時候,記得幫我挑一部好一點的片子,不要選這麼爛的劇本。」全場又是哄堂大笑。

接著,荷莉換上了正經的表情說:「從小,我的媽媽就告訴我,想贏,要先認輸,輸了就輸了,一個不敢接受失敗的人,也沒有權利接受成功的機會。」

荷莉的一番話,激勵了在場的來賓,也廣受媒體的喝采,隔天,幾乎各大報的頭版都是她的版面,荷莉因此搶盡鋒頭。
不管你是非志願離職、被公司遣散、失業、被倒錢,或是創業失敗,傷心難過是一定的,但是就接受吧。

有句話說「哪怕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也還是要種蘋果樹」;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光抱怨並不會讓事情更好,但接受事實之後,往往可以找出另一道出口──荷莉貝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三、
有位大學生問:「我為什麼要學佛?」
法師回答:
「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裏,總在棺材裏!」
要不要學佛?隨便你!

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打拚學業、事業,結婚生子,分別誰對我好、誰對不起我;斤斤計較、暗中較勁、機關算盡,費盡多少心思、心血?終究不免被老、病、死的苦果所吞噬。無常一來,億萬的家財也帶不去;再恩愛的眷屬也只能割捨;再好的名聲、地位都歸於空。

這「棺材」就是指三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生都是在這「棺材」中,生、老、病、死,嚐盡種種的苦楚,一直輪迴不休,這就是人生。

那難道我們就消極、悲觀的,「坐以待斃」的等死嗎?
雖然生命是有限的,總有走到盡頭的一天,但是我們可以用這有限的生命,真誠的面對它,來瞭解生命的真相、宇宙萬物生成的真理,便能啟發無限的生命。用智慧,為我們的人生,做出正確的抉擇!有利眾生,這才是學佛的目的、意義。
四、
鴻海工程師問郭董:為什麼爆肝的是我,首富卻是你?
敢這樣問的真是有膽量。
不過郭董也不是省油的燈,簡單幾句話就把重點說出來了。
郭董說:我們之間有三個差別
第一:
三十年前我創建鴻海的時候是賭上全部家當,不成功便成仁。
而你只是寄出幾十份履歷表後來鴻海上班,且隨時可以走人,我們跟你的差別在:創業與就業。
第二:
我選擇從連接器切入市場,到最後跟APPLE合作,是因為我眼光判斷正確。
而你在哪個部門上班,是因為學歷和考試被分配的,我們之間的差別在:選擇與被選擇。
第三:
24小時都在思考如何創造利潤,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數萬個家庭生計與數十萬股民的權益。
而你只要想什麼時候下班跟照顧好你的家庭,我們之間的差別在:責任的輕重。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註:
體有貴賤,有小大:朱注:「賤而小者,口腹也;貴而大者,心志也。」
場師:管理場圃之師。
舍 :同「捨」。
梧檟:梧,梧桐也。檟,即榎,材理緻密,古以為棺槨。二者皆材木之美者。
樲棘:樲,酸棗;棘,即荊棘也。二者皆非美材。
狼疾:朱注:「狼善顧,疾則不能,故以為失肩背之喻。」
飲食之人:專養口腹者也。
大意:孟子說:「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身體,都應該全部愛惜的;既然應該全部都愛惜,就要全部都要保養。沒有一尺一寸的皮膚不應該愛惜,就沒有一尺一寸的皮膚不應該保養。所以要審察一個人保養的好壞,無須用其他的方法,只要在其身上求取就行了。
身體的各部,有貴賤,也有大小的分別,我們不要只顧小的口腹之惠,而妨害了大的心志;也不要只注意輕賤的,而妨害了貴重的。只注意養小的口腹的,那是小人;養大的心志的,便是大人。
好比現在有個管園圃的師傳,捨棄了梧桐、檟樹這種有用的大木,而去培養酸棗、荊棘那種無用的雜樹,這就是不高明的師傳了。
又好比保養一個手指而失去肩背,自己還不知道,這種人就像有疾的狼一樣,顧小不顧大了。專注飲食的人,人人都看輕他,因為他祇曉得養小的口腹,而失去了大的心志。
設若專注意口腹之惠的人,又能不失那心志的修養,那麼口腹的飲食,豈祇是為了一尺一寸的皮膚呢?」
說明:孟子主張善愛自己身體,若只顧一尺一寸的美麗去整容,而對身內五臟六腑有疾不去照料,那像栽培無用的荊棘,而放棄了有用的梧桐樹一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傷也,現代的人因財、因情、因瞋而打駕傷身及失身,真是不孝。
現代有人植牙使牙齒美麗,而不知將來會由牙床會引發許多問題。更有人也會善養身體,吃好穿好,保養好,而沒有心志培養大志(成聖成賢),這樣就得小失大了。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人生二

簡旭南,是國旭企業的董事長,長的是五短身材、一副鄉下出身的模樣。今天,他竟然出現在心理醫生的面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他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活了大半輩子,越來越發覺自己一無是處!」像他這種有錢有勢的大老闆,手下有多少人是靠他吃飯,而他竟然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真是不可思議。
醫生說:「舉個例子吧。」
他說:「我覺得我老婆就比不上別人的老婆。」
簡旭南的老婆,是所謂的糟糠之妻。當年家境貧困、學歷只有小學畢業,能夠娶老婆就屬萬幸;而現在,他常在商場的聚會上,看到別人的老婆,一個個都是名媛淑女,所以他從來不帶老婆出門,寧可每天沉醉於聲色場所,他才能感覺到高高在上。
「每回去參加商界的聚會,看到與他同輩的企業經營者,一個個都有很高的學歷,有的還會說頂呱呱的外語,而我自己,既沒學歷也不愛唸書,多人家談的頭頭是道的事情,我聽起來都像是鴨子聽雷,有時候我也會去模仿別人,可是就覺得自己不管怎麼穿、怎麼說,在別人看來我都是草包一個。」看樣子,簡旭南是個自卑型的病人。
醫生默默的聽完他的陳述之後,思考了一下,終於開口。「你像個草包,所以沒有人尊重你吧?」
他露出傻笑:「其實,在公司裡大家都很尊重我,我說的一句話就是命令,就算是在公司外,也是有很多人蠻在乎我的。」
醫生又說:「你學歷不高,所以賺不到錢,對不對?」
「你真會開玩笑,賺錢跟學歷有什麼關係?在我公司裡,用的全都是學歷比我高的人,是他們聽我的,不是我聽他們的。」
醫生又說:「那麼,你老婆不如人,所以你家的小孩子也教得亂七八糟?」
他神色一凜:「我的孩子都是一流的!多虧、多虧我老婆的教導,雖然她書讀不多,對孩子的教育倒是沒有馬虎,不像那些父母都在賺錢的小孩,天天在外面鬼混。」
醫生嚴肅的說:「簡先生,這就對了!心理學有一句名言『觀點比事實更重要。』一個人如果抱著正面的觀點,會覺得很多事情值得慶幸,像我剛剛問你的三個問題,你自己說,那豈不是太令人羨慕了!學歷高當你部屬,你的長相又勝拿破崙,別人妻子再美,年紀大了也成老太婆。你想想看,你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別人怎麼會比的上你呢?」
醫生繼續說著:「不要去模仿別人,因為模仿的東西永遠是次級品,越是模仿,就越會因為不能成為一級品而懊惱,從此就會墮入惡性循環中啊!」
幾次的會談下來,簡旭南的心理就越想越清楚,他開始接觸佛法。和尚常說到「人要勤於擦拭自己心上的灰塵。佛說:『眾生平等』不要有比較心。」
對簡旭南而言,心上的灰塵就是負面、沒有信心的想法。現在已將負面變成正面,並加以擴大產生悲憫心了。
引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人要有知足,悲憐之心。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註:
仁人心、義人路:朱注:「仁者,心之德,名之曰『人心』,則可以見其為此身酬酢萬變之主,而不可須臾失矣。
義者,行事之宜,謂之『人路』,則可見其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之舍也。」
放 :失也。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朱注:「程子曰: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而上達也。」
大意:孟子說:「仁,就是人的本心;義,就是人的大路。捨棄應該走的大道而不去走,喪失了原有愛心而不知去找回來,這種人真是可憐啊!
人若有雞犬放失了,就知道趕緊地去把牠們找回來,現在竟有喪失了原有的愛心,卻不知道找回來,這真是怪事了!
要曉得研究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只為了把那喪失原有的愛心找回來罷了。」
說明:孟子的主張人性本善,乃先天之說;後天講人之愛心,就是「仁」為人之本心,不能失去,而以「義」路為行為之大道。
佛家主張人心清淨無染,無善無惡,故放空心性,以成佛道,乃出世法,先天之道。
十二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註:
無名指:手之第四指也。
信 :同「伸」。
不知類:朱注:「言不知其輕重之等也。」
大意:孟子說:「現在有人,手上無名指,彎曲了不能伸直,這不是什麼病痛,也不礙事;但是如果有人能夠醫直他,就是在秦楚,也不會嫌路遠而去醫治,為的是手指不像別人那樣正常。手指不像別人那樣正常,就知道厭惡;而內心不像人那麼完好,卻不知道厭惡;這叫做不知輕重啊!」
說明:這就是現代人的心性,外表不如別人美,發大錢去整容,而內心常存貪瞋痴而不知改,若遇有緣人請他()行善布施,他就說自己生吃都不夠了,那有剩餘的來曬乾;或說我又不做壞事何必行善。
                   
                    但聽到那地方有靈通人很利害、很準,那裏的廟很靈,再遠也會跑去請問;如竹山之土地公廟借六百元,人山人海的去借,每年都有人去還願答謝,但賺錢者少數,不賺錢者多數,那些少數賺錢者本身就帶有財,不借也可以賺錢;若本身沒有帶財,再如何借也不會賺錢。
               
                    台灣就是貪婪之島,多數人連無形害人之事都敢做,而信仰宗教人也多,心存不善而信神佛,將來一定會得惡果,但為財利什麼都不怕。這就是孟子說的不知輕重。
十三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註:
拱把:朱注:「拱,兩手所圍也;把,一手所握也。」
桐梓:皆木名。
大意:孟子說:「兩手可以合抱,一手可以把握的桐樹和梓樹,人們如果想要使它生長,都知道怎麼樣去培養它;至於自己的身子,卻不知道怎麼樣培養,難道愛自己的身子反而不如愛桐樹和梓樹嗎?可以說是太不用心去想了?」
說明:現代的人,對財物、情感都非常執著,已違背大道之理了。有人為了財而傷身;有人為了情而殺身,而不明白「人身難得」今已得,要好好愛惜肉身(假我),培養本性(真我),好好修行了脫六道輪迴,更進一步達到成佛。

臉書分享:原來我這麼富有
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這一天,走過來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問:「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
「窮?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不解。
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1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隻手,給你10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使你雙眼都瞎掉,給你100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給你10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億,你幹不幹?」
「不幹。」
老人笑吟吟地問道:「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
1000萬的財富,為什麼還哀怨自己貧窮呢?」
青年愕然無言,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養身健康就是富有,養性成佛就是究竟。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人生

 在人生旅途中,許多美好的事情往往與自己交錯而過﹐錯過機會,未能獲得。有時錯過一點點,就會錯過太多,或許會錯過一輩子;有時可以輕易擁有,卻又讓它悄然溜走,留下終身遺憾。錯過,如同時光流逝一般,永遠無法找回。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往往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能再回,將成為永遠的遺憾。細細想來,生活中錯過的實在太多,離別情緣,分散骨肉;丟失名祿,逝去命脈,真是幾多愁思,幾多無奈。黃帝訓知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我們不彷轉個彎,或換個角度去重新審視一下,其空間和色彩就不一樣了,那錯過後留下的遺憾可能是動情感人的,也是難以忘懷的。其實,錯過也不一定都是壞事。常言道:「有過錯過,人生才會完整,歷經遺憾,人生才會成熟」,錯過也是一種深層的激勵,一種潛在的完美。
因此,由錯過到遺憾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面對,懂得珍惜與欣賞,去化作追求,成為光芒。人生舞台,都要演繹,世間萬物,一分為二。擁有之心,人皆有之,很少有人能做到與世無爭,淡出凡塵,長年歸隱,不相往來。
如果一個人錯過了職位與升遷,錯過了物質與金錢,不光會悲痛和後悔,甚至會埋怨。然而,機遇應該是平等的,錯過是自己的事情;站得高一點看,如果沒有你的錯過,別人就可能得不到擁有。雖說「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種精神,但其人其事就在我們身邊。
生活中擁有的喜悅應該享受,失去的樂趣更要品味。「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反躬自省也是我們的行為準則。所以,錯過雖然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美麗和幸福。有了錯過,你才會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有了錯過,你才會更加重視人生的價值;有了錯過,你才會更加懂得失去的痛苦;有了錯過,你才會更加努力去創造未來。
生命雖是滄海一栗,卻承載著太多的是非得失,甘心是這樣,不情願也是這樣,無論痛苦與幸福,都要默默地在向前走。人的一生,會有許多艱難困苦,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錯過應該是令人難忘的。
雖說有時候一些不經意的錯過在你腦海中會悄然離去,但因為你有錯過,才認識了人,知道了事。同時,錯過乃人之常態,其真正意義在於警示我們以後不要再錯過。錯過了就有所失,我們要去習慣它;錯過了也有所得,我們要去品味它。
人生轉盤,身邊美好的東西總是太多,不可能「萬無一失」,全部都能把握得到,已經屬於自己的就沒有錯過;不屬於自己的就不能佔有。人的一生總有無數次的錯過,也有無數次的的擁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失去與得到永遠在交替和輪換。
再者,物有所分,人有所別,你為錯過芳草而遺憾,他為得到瓜果而抱怨,渴望不同,需求就有了差異。人生是精彩和苦澀的,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錯過和擁有就像流逝的光束一樣,經常在我們面前發生。「如果你因為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你也失去群星了」。

因此,人生,別為錯過而歎息,應為擁有而滿足!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十章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註:
熊掌:熊蹄。本草綱目:「熊冬月蟄時不食,餓則舐其掌,故其美在掌。」
亦 :雖然。
有甚於生:趙注:「謂義也。」
苟得:苟且得生。
有甚於死:趙注:「謂無義也。」
辟:同避。
由是則生:是,猶此也。指得生避患之行為。
賢者能勿喪耳:喪,亡失也。朱注:「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但眾人汨於利欲而忘之,惟賢者能存之而不喪耳。」
簞 :圓形盛飯竹器也。
豆羹:豆,木器,盛羹者。羹,菜湯也。
嘑爾:趙注:「嘑爾,猶呼爾,咄啐之貌也。」
行道之人:路中凡人也。
蹴爾:趙注:「蹴,蹋也。以足踐蹋與之。」
乞人:乞丐之人。
不屑:屑,潔也。不以為潔,蓋鄙薄之也。故凡輕視而不加意者曰不屑。
萬鐘於我何加:言俸祿雖厚於我身何所增益哉。鐘,古量器,受六斛四斗。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言所知識之窮乏者,感我施與之恩德而親悅我歟!焦疏:「識,知也。得,相親悅也,得與德通。」
不可以已:朱注:「鄉為身死猶不肯受嘑蹴之食,今乃為此三者而受無理之萬鐘,是豈不可以止乎?」
本心:朱注:「謂羞惡之心。」
大意:孟子說:「魚是我所愛好的,熊掌也是我所愛好的,如果這兩樣不能同時得到時,那我只有捨去了魚而去爭取熊掌。
同樣,生命是我所愛好的,但我所愛好的還有
超過生命的,所以不肯苟且得生。
反過來說,死亡雖然是我所憎惡的,但我所憎
惡還有超過死亡的,所以不肯苟且避患。
假使人所愛好的沒有超過生命的,那末凡是可
以保全生命的卑鄙手段,為甚麼不肯用呢?
假使人所憎惡沒有超過死亡,那末凡是可以避免患難的齷齪事情,為甚麼不肯幹呢?
照這樣做,就可以保全生命,卻儘有不肯用;
照這樣做,就可以避免患難,卻儘有不肯幹。
所以說,人所愛好有超過生命的,人所憎惡有超過死亡的,這不獨是有道德的賢人才有這種好義的羞惡之心,實在是人人都有的。不過一般人往往沈迷在利欲當中而忘記了它,只是有道德的賢人能夠保守著不喪失它罷了。」
「比方有一竹籮的飯,一木碗的湯,餓久了的人得到它便能活命,得不甄它就要餓死。但如果用不好的口氣呼喊著給人,即使是飢餓的過路人也不願意接受;如果更惡劣的用腳踐踏著給人,就連乞丐也不願理睬了。
由此可見『人所愛好的有超過生命,所憎惡的有超過死亡』的良心,顯然是人所固有的啊!
可是一旦遇到萬鐘厚祿的誘惑,有些人往往就不再去辨別是否合乎義禮而隨便接受了。試想,萬鐘厚祿,對於我有甚麼裨益呢?為甚麼這樣輕易的接受呢?
是不是為了可以得到房屋的華美,妻妾的供養,以及相識的窮苦人感激我救濟的恩德嗎?果真如此,那麼,對於非禮無義的給與,以前寧願餓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僅為了房屋的華艾而接受了;以前寧願餓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僅為了妻妾的供養而接受了;以前寧願餓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僅為了相識的窮苦人感激我救濟的恩德而接受了。這難道也是不可以停止的嗎?這叫做自己失掉了本來有的良心。」
說明:孟子的看法,與佛家講的一樣,人人本俱有自性,可以內求佛,不用向外求佛。若遇到善惡、內良心外厚祿、生與義等相交決擇之時,要希智慧選攆而分出賢凡之別。引用顏回之一簞食一瓢飲、不食嗟來食為例來定良心與生死。
禮記 .不食嗟來食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
ㄇㄟˋ輯屨ㄐㄩˋ,貿貿然來,黔敖左奉ㄆㄥˇ食,
右執飲曰:「嗟!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
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
終不食而死。
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也可食。」

嗟:招呼聲    袂:衣袖      輯屨:麻鞋
唯:因為      謝:認錯,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