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是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罪母。」 註: 不忍人之心:趙注:「不忍害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朱注:「言眾人雖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則寡,故不能察識而推之政事之間;惟聖人全體此心,隨感無應,故其所行,無非不忍人之政也。」 運於掌上:轉動於手掌之上,極言其易也。 乍 :暫也,猝也。 孺子:始能行,尚未有知之小兒也。 怵惕:驚駭恐懼也。 惻隱:憐憫傷痛也。 內交:猶結交也。內,本作納。 要譽:謂求名譽。 要,音ㄧㄠ,要求。 鄉黨:古者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合文喻鄰里。 非惡其聲:謂非惡有不仁之聲名也。 羞惡:朱注:「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 辭讓:朱注:「辭,解使去己也;讓,推以與人也。」 是非:朱注:「是,知其善而以為是也。非,知其惡而以為非也。」 四端:朱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端,緒也。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於外也。」 四體:四肢也。 自賊:猶言自棄。 擴:推廣。 然:燃也。 達:通也。 四海:猶言天下也。古謂中國四境,皆有海環之;環境之海,謂之四海。孟子返能充四端,則能行仁政,保有天下;剛無禮無義,與禽獸等,不足事父母矣。 大意: 孟子說:「凡人都有不忍害人的心。古時候的聖王,由於有不忍害人的仁心,於是就有不忍害人的仁政了。拿不忍害人的仁心,去施行不忍害人的仁政,那麼平治天下, 就好像在手掌運轉彈珠一樣的容易了。」 「我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害人的心緣故,譬如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無知的小孩,快要掉到井裏去,無論心腸怎麼硬,都有驚駭恐懼傷痛的心情表現出來,這種心情完全出於自然, 並不是想藉此結交那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博得好名聲在鄉里朋友之間;更不是嫌惡有不仁的惡名,才這樣。」 「從這觀點看來,可見沒有憐憫傷痛的心,就算不得人;沒有羞惡憎惡的心,也算不得人;沒有謙辭推讓的心,也算不得人;沒有是善非惡的心,也算不得人。 這憐憫傷痛的心,便是『仁』的發端;這羞恥憎惡的心,便是『義』的發端;這謙辭推讓的心,便是『禮』的發端;這是善非惡的心,便是『智』的發端 凡人心中有仁義禮智的四端,就像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行走自如,都是生來具有的。假使具備了這四端,自己卻說不能為善,那便是甘心被外物蒙蔽,自己賊害了本性的人了。 若是說他的國君不能為善,那便是賊害他的國君的人了。」 「凡人自已心裏有這四端的,知道盡力推廣而充大它本來的分量,那就好像火在開始燃燒,泉在開始湧出,逐漸旺盛起來,可以產生無比的威力。所以果能充大這四端的, 就足夠保有天下;如果不能充大這四端的,便連父母也事奉不了。」 說明:人之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與生具有,但受到世塵所蔽,有厚薄之別,故自古至今,聖賢仙佛,教導眾生勤於擦拭,使此四端明亮起來,盡力推廣而充大它本來的分量, 那就好像火在開始燃燒,泉在開始湧出,逐漸旺盛起來,可以產生無比的威力。就能改變世人的去惡從善,以達天下富裕太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