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素書8

 

·        正道章第二

原典:德足以懷遠,

譯文:德足以懷遠,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國。

    聖德明君,賢能良相;禮賢愛士,屈己舍人。

    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

(德:能體現自然之道整體作用的謂之「德」。德行充實於內心 的人,道的作用及人的精神似電波一樣,流露發射於宇宙之中, 他的神氣力量在無形中吸引著萬物,故使人內懷喜悅之心,近者 歸,遠者服。正如老子所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莊子·德充符》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衛國有一個德行純全而面容醜陋的人,名叫哀駘它,男子和他相處,不想離開,女子見了他,寧願給他當偏妾,不肯給別人作正妻。他一無權勢地位,二無錢財,三無超人才能,然而人們都願依附他、親近他。這正是本書中所說的「德足以懷遠」。又如《尚書·大禹謨》中記載說,舜讓位於禹時,有苗國不願順從,舜讓禹以兵力征討,有一個名叫益的大臣勸說:「唯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於是舜班師回朝,增修其德,七旬之後,苗國自來朝貢。
)

原典:信足以一異,

譯文:信足以一異,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

(*:信:信賴。
*
:一:綜合,統一。
*
:異:不同。
天地之間,品物萬類,各因所稟,各據特性,巧拙賢愚,強弱剛柔,飛潛動植,胎卵濕化,金木水火,男女雄雌,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異類同載於統一的大化之中。因物物稟賦不同,所以趨去背向有異,愛惡取捨有殊,以致「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然則用何方法使這些千般異類達到綜合統一呢?以奸詐虛偽來籠絡,是為苟得,待識破之後,仍會分離。以詭怪奇計來詐騙,是為苟安,物必以此還報於我。既此,用奸詐詭計綜合異類,不可濟事。故必以誠實(信),可使群體統一,互為生息,相安協調。何以知其然也?金木水火四類物體,它們的性質與現象,不但截然不同,而且,各據特性而相剋。唯獨寬廣、忠厚、誠實、穩固的土(大地)能使四類綜合而統一。木非土不長,金無土不生,火離土不燃,水背土氾濫。因此,人應取法土的誠實穩固之德,對事物應以寬宏、忠厚對待之。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方可取信於民,統一異類。
)

 

原典:義足以得眾,

譯文: 義足以得眾,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

( 處事接物,應無一事而不順其理,無一物而不得其宜。愈是如此,必愈足以服眾。)

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素書7

 

原典: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譯文:如果時勢不宜,不能出仕,就應守道隱居,靜觀

其變,等待時機。

    (時機未到,就隱居守道更加進修,觀其時勢,

等待時機。)

(賢人君子,懷器於身,若時不至,機不到,只能隱沒自身,只求保全生命而已。故《莊子·人世間》中說:「孔子適楚,楚狂人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 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他是說,孔子到楚國去,楚國狂人接輿到孔子的門上說:鳳啊,鳳啊,你的德行怎麼這樣衰敗。未來的世道不可等待,已往的世道不可追回。)

原典: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

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

沒身而已。  

譯文:如果時機到來,能夠趁勢而行,那就能位極人臣; 如果抓住機遇,能夠趁勢而動,那就 能建立蓋

 

 世之功。如果遭逢不到這樣的機會,那只有守其

道而終身了。     

(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

立業位極人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

(天下有道的時候,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的時候,聖人僅僅保全生命就行了。尤其在當今的世道,應求避免遭受刑罰。是以其道足高,而名垂後世

原典: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譯文:因此,賢人君子掌握的道足夠高深,而且適逄

其時,就能功名顯赫,并流傳后世。

    (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範)

(以此行於萬物,功績偉大,道德足高,隨之不但名顯當時,而且功垂後世,子孫祭祀不輟。)

 

 

 

2024-09-0 2 原始點 志工練習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素書6

 

原典: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譯文:一個人想要確立做人的根本,那道,,

     ,.禮這五種品質都不可或缺的。    

(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從整體本質上講,只求內在的道與德就可代替外在的仁義禮之表現形式。
從作用表現上講,道德仁義禮五者均須具備而不可缺一。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是萬民之首,故以王代人。人的本質及表現形式亦合於道。故《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既此,人應內心忠誠,體於道,懷於德,應之以仁,處之以禮。
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有形有象的事物,在自然之道的運化中,自有生殺之機。故盛衰循環,成敗交遞,治亂往復,其中有道、有數、有理。天理昭昭,不爽毫髮。體之以道德,行之以仁義,踐之以禮者,是盛之機、成之象、治之兆。離道德、背仁義、逆禮儀者,是衰之征、敗之因、亂之始。故明曉事理的賢人君子必依道德仁義禮五者的得失,作為明辨盛衰、通曉成敗、審察治亂的準則。若此五者失,則避而去之,五者備,則趨而就之。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

 

原典: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

     數,審禾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譯文:德才兼備的賢人君子,能洞察事物興衰的

     規律,通曉成敗的定數,看清天下安定與

      紛亂的變化趨勢,明白自己該去該留的

      時機 。                  

    (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

     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

     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

     得隱退仕進的原則。)

        (賢人君子審時度世,不苟安,不妄為,懷器隱

     居,以待時機,猶如農夫耕作,伺節氣,不失時,逢

    時令,不失機。如此不但能盡其輔國安民的人臣職

    責,而且能成就絕代偉大之功績。故《周易·下傳》

   中說:「公用射隼於高墉,獲之後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

   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喻君子有利器藏之

   於身,等待有利的時機方才行動,出獵必定有獲。)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素書5

 

原典: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譯文:所謂仁,是指對事物和人有親切的感情和關懷,有慈悲惻隱之心腸,讓萬物都能遂其所願,有所生化。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
:慈惠:博愛,思惠。
*
:惻隱:真誠,悲痛,同情,憐憫。
的體性是虛無自然,清靜無為,其作用為德,德的表現形 式,是不分賢愚、利害、尊卑、貴賤,應化無方,周遍無遺。相似日月無所不照,如同雨露無所不潤,體現於人則為「仁」。「仁」的表現是慈愛憂惠、真誠自然、恭儉謙讓,應對事物則為寬宏忠恕、憐憫體恤、憂傷慈悲、遂物順理,無一物不獲其生,無一事不獲其成。

 

 

原典: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譯文:所謂義,就是人們內心所默認的合宜行事準

   則,人們以此來賞善罰恐,也以此來建功立業。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
:宜:適宜。
天地萬物均在自然相合的適宜之中生生化化。現以朝政論之:君主心正意誠,臣子忠貞清廉,均應以此為宜。若此,國綱必振,萬民必理,百業興旺,四海必服。再以家道論之:父母應以慈愛撫育,子孫應以孝敬贍養,兄應以悌,弟應以敬,夫應以倡,婦應以隨。如此,則六親必合而家道齊。凡事皆然,理順則事宜,理不順則事逆,事逆則亂,亂則不安,不安則廢。
順事物之理者為善,表彰而賞;逆事物之理者為惡,決斷而罰。故朝政有法,家庭有規,行軍有律,工匠自有規矩。欲使物物各得其宜,各順其理,建立功績,成就事業,必依「義」以處之。

 

 

 原典: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譯文:所謂禮,就是人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起早睡

      晚,勤奮實踐,才得以形成的人與人之間,

      區別長幼尊卑的一種倫理綱常。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

         稱。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範,兢兢業業,

         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

         兄弟等人倫關系所排列的順序行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
:夙:早,朝。
宇宙生成之後,就自然出現天尊地卑的高下之序,然則天地之間的萬物生成群體之後,亦會自然出現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自然之序。這些秩序是自然的、非人為的。故莊子曰:「宗廟尚親,朝庭

   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論語》亦說:「非禮匆言,非禮匆動,非禮匆視,非禮匆聽。」由此可證,「禮」是人倫的自然之序,無論清晨的起床,夜晚的寢寐,均須履踐遵循而不可失其常。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2024-09-01 pm2:00--3.30 導讀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