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阿含經-500

 

一二五、貧窮經第九(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有欲而貧窮的就是大苦,因為貧窮而致於舉貸,而被索取高利所惱,財主屢往求索、收縛就為之最大之苦。人如沒有信,沒有戒,聞、施、慧的話,則縱然富有財寶,也因沒有力勢法財,故也為之貧窮,在聖法當中,稱為不善貧窮。假如造身口意三惡業的話,就如貧窮而舉債那樣。必墮於三塗之苦。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世間裡,有欲的人,而其本身卻貧窮無財物,這種人是否為有很大的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是的)!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之人,因為貧窮而舉貸他家的財物(向人借用財物),在世當中,都舉貸他家的財物,這種人是否為大苦嗎?」諸比丘們白佛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財物,而不能按約定的時間還給人,而白日長息(一天一天的增加利息的數目),此世間中的長息,是否為大苦惱嗎?」諸比丘們白佛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的人,欠人的長息不按時還給人家,財主就來責索(呵責索取利息),在世間中,被財主責索,為大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假如有欲的人,被財主責索,而不能得以償還,財主就屢次到他之家,去求索(追求索取利息),在世間中,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被財主屢次的到其家去追求索取長息),這種人是否為大苦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的人,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他仍然故我,而不能還給人家的財物,便會被財主之所收縛,在世間中,被財主所收縛,這種人是否為大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說:「這就是世間中的有欲之人,而貧窮,就是一大苦惱,世間中的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財物,是一大苦惱,世間中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而付長息,是一大苦惱,世間中有欲之人,被財主責索,是大苦惱,世間中有欲的人,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是大苦惱,世間中有欲的人,被財主收縛,就是一大苦惱。

像如是的,如果有人在於此聖法之中,對於善法,並沒有信(不信就會不作),沒有禁戒(不持戒),沒有博聞(不多聞就不會有智慧),沒有佈施(不肯佈施),沒有智慧去瞭解善法(不知作善有善的果報)的話,則這種人雖然有好多的金、銀、琉璃、水精、摩尼(如意珠)、自珂、螺璧、珊瑚、琥珀、瑪瑙、瑇瑁(龜類動物,甲煮熱則甚柔,可制飾物)、硨磲(海中大貝,可制飾物)、碧玉、赤石、琁珠等寶物,然而他仍舊為貧窮,並沒有力勢(無功德法力),這就是在我的聖法中,可說就是不善的貧窮的人。

這種人由於有了身的惡行,口、意的惡行,就是在我的聖法中,所謂不善的舉貸。他欲覆藏其身的惡行,並不自己髮露出來,不欲道說(不願說出其罪而懺悔),不欲使人訶責他(怕人罵他),不順求哀懺罪。欲覆藏其口、意的惡行,而不自髮露(不坦白告訴人家),不欲道說,不欲使人訶責他,不順求哀懺罪,這就是在我的聖法中,所說的不善的長息。他或者行是在於村邑,以及在於村邑之外時,諸修梵行的人,看見之後,便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此人如是而作,如是之行,如是之惡,如是的不淨,可說是村邑之刺!』那個人便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我並不如是而作,不作如是之惡,不如是的不淨,也不是村邑中之剌。』這就是在我的聖法當中,說為是不善的責索。

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阿含經-499

 

於是,世尊曾說此偈頌而說:

若得人身者 說最微妙法 若有不得果 必不遇其時

(如能得生為人身的話,就為之說最微妙之法;假若有不得果的話,

必定就是不遇到其時〔不適時〕。)

 

多說梵行難 人在於後世 若得遇其時 是世中甚難

(多說行梵行為難事,就是人在於後世之時〔指不遇佛降生之時〕;

假如能得遇其時,是世間中甚為為難之事。)

 

欲得復人身 及聞微妙法 當以精勤學 人自哀愍故

(如果想要得能回復人身,以及欲聞微妙之法的話,就應當要以精勤去學習,

  因為這樣,則人自會哀愍之故。)

 

談說聞善法 莫令失其時 若失此時者 必憂墮地獄

(談說而聽聞善法,乃不可以使其失了其時〔適時而談,而聞善法〕,如果失去了此時宜的話〔不談聞而失去精勤於善法的話〕,必定會憂惱而會墮入於地獄。)

若不遇其時 不聞說善法 如商人失財 受生死無量

(假如不遇其時,不能聽說善法的話,就如商人之失去了財物那樣,

  這種人定會受無量的生死。)

 

若有得人身 聞說正善法 連奉世尊教 必遭遇其時

(如果有人得到人身,也能聞說正真的善法,而能邁奉世尊的教誡的話,

  必定就是遭遇其時。)

 

若遭遇此時 堪任正梵行 成就無上眼 日親之所說

(假如遭遇此時,就能堪任於正梵行,而能成就無上的法眼,

這是日親〔日種,指世尊〕之所講說的。)

 

彼為常自護 進行離諸使 斷滅一切結 降魔魔眷屬

(他乃能常自保護,乃精進而行持,而離開諸使〔煩惱〕,

斷滅了一切的結縛,降伏魔王與魔的眷遲。)

 

彼度於世間 謂得盡諸漏

(他乃度脫於世間,就叫做得盡諸漏。)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阿含經-498

 

(5)轉生在於邊國夷狄之中(邊遠地區,野蠻之處),這裡乃沒有正信,沒有恩義,沒有反復(不知反省)的地方。也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正信的大眾,這叫做行梵行的第五難,也是第五非時。

(6)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為佛,為之眾佑,出現於此世間而說法,所謂:趣向於止息,趣向於滅訖(寂滅),趣向於正覺之道,為善逝(佛陀)所演說啟示的法。然而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雖然生於中國,可是卻為聾症,發聲時,乃如羊之鳴叫,都常用以手代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這叫做人行梵行之時的第六難、第六非時。

(7)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為佛,為之眾佑,出現在於世間說法,所謂:趣向於止息,趣向於滅訖,趣向於正覺之道,為善逝(佛陀)所演說啟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雖然生在於中國,而且不聾、不瘂,不如羊之鳴叫,不必用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可是卻為邪見,以及顛倒之見,都像如是之見,如是之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沒有善惡之業,沒有善惡的業報,沒有此世與他世,沒有父沒有母,世間並沒有甚麼真人往生至於善處、善去,善向之事,也沒有此世與他世之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這叫做人行梵行的第七難、第七非時。

 

(8)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為佛,為之眾佑,不出現於世間,也不說法,所謂:趣向於止息,趣向於滅訖,趣向於正覺之道,為善逝(佛陀)所演說啟示之法。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雖然生在於中國,並不聾不瘂,不如羊的鳴叫,不必用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了正見、不顛倒之見,而能作如是之見,如是之說:『有佈施、有齋戒,也有咒說:有善惡之業,有善惡的果報;有此世與他世;有父有母;世間確實有真人往生而至於善處,而善去、善向,此世他世都能自知自覺,都能自作證成就而游止於其中。』這叫做行梵行的第八難、第八非時(佛前佛後)。

人行梵行之時,有一不難、有一是時(適當之時),甚麼叫做行梵行時,有一不難、有一是時呢?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為佛,為之眾佑,出現在於世間說法,所謂:趣向於止息之法,趣向於滅訖(寂滅)之法,趣向於正覺之道,為善逝所演說之法,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乃出生在於中國(中土,有文明,有正信之處),並不聾、不瘂,不如羊之鳴叫,不必用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了正見、不顛倒之見,像如是之見,如是而說:『有佈施、有齋戒,也有咒說;有了善惡之業,也有了善惡的果報;有此世間與他世間;有父有母;世間有真人往生至於善處,而善去、善向,此世他世都能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游止於其中。』這叫做人行梵行時,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2023-04-28 原始點教學

 














阿含經-497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乃說此頌而說:

樂在無欲 心存遠離 喜於無諍 受盡欣悅

(安樂乃在於無欲,內心存於遠離,喜悅於無諍,受已盡後,而欣悅。) 

亦樂受盡 心不移動 得知如真 從是心解

(也樂於受之滅盡,而心不會被任何所移易轉動,得證知見如真

〔如實而知見真理〕,從此就是心的解脫。)

 得心解已 比丘息根 作已不觀 無所求作

(得心解脫後,則此比丘就會息止諸根。為作已不觀察,已無所求作。)

猶如石山 風不能動 色聲香味 身觸亦然

 (有如大石山,遇暴風也不能動搖,色聲香味等境,與身根之觸覺也是

         同樣之事。)

愛不愛法 不能動心

(不管是愛,或者不愛等諸法,都不能移動其心。)

 

尊者沙門二十億在於佛前,說出其得證究竟智之事後,就從其座站起,

     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後離去。

那時,世尊,在尊者沙門二十億離開後不久,乃告訴諸比丘們說:「諸族姓子們!你們應該像如是的來到我的面前講說你們證得究竟智之事,有如沙門二十億來到我的面前講說其得證究竟智那樣,並不自譽,也不慢他人,都說義,而在於現法當中,得隨其諸處。不可使那些如愚癡而被增上慢所纏的人來在於我的面前講說其得證究竟智那樣,他們乃不得義,唯有大煩勞而已。沙門二十億來在於我的面前,說其得證的究竟智,並不自譽,也不慢他,說的都是正義,在於現法當中,都能隨其諸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四、八難經第八(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人們行梵行時,有八難(所謂地獄、

      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聾啞、邪見--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八處雖

有苦樂不同的果報,然而都不能見佛,不聞正法,故稱為難),有八非時。也說一不難,與一是時。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人們行梵行之時,會有八難,也會有八非時(不宜之時)。那八種呢?

(1)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應供)、等正覺(正偏知)、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以上為佛陀的十尊稱),為之眾佑(世尊),出現在世間說法,所說之法就是所謂:趣向於止息(寂靜),趣向於滅訖(般涅槃,寂滅),趣向於覺道(正覺之道),為善逝(佛陀)所演說之法(所教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已轉生在於地獄當中(聽不到佛法,以下同),這叫做人行梵行時的第一難,也是第一非時。

(2)又次,假若有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出現於世間說法,所謂:趣向於止息之法,趣向於滅訖(寂滅)之法,趣向於正覺之道,為善逝(佛陀)所演說啟示之法,然而那些人,在於那個時候,卻已轉生在於畜生道當中

(3)轉生在於餓鬼道當中

(4)轉生在於長壽天當中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阿含經-496

 

於是,尊者二十億,乃往詣佛所,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如果有比丘證得無所著,其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舍,有結已解,自得善義,而正智正解脫的話,他就在於那時,會樂於此六處(六種理),所謂: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或者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這位賢者,乃依於信之故,而樂於無欲的。這不一定是對的,不應作如是之觀,但是欲盡、恚盡、癡盡,才是樂於無欲。

世尊!如果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這位賢者,乃由於貪利稱譽,而求供養之故,乃樂於遠離的,這也不一定是對的,不應該作如是之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才是樂於遠離。世尊!或者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這位賢者乃依於戒之故,乃樂於無諍的,這也不一定是對的,不應該作如是之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才為是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如果有比丘。已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舍,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的話,他就能在於那個時候樂於此六處。

世尊!如果有比丘,其學雖未得意,然而都求願無上的安隱涅槃的話,他就會在於那個時候成就學根,以及學戒的。他在於後來之時,其諸漏都已盡,而得無漏,得心解脫、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的話,他就在於那時成就無學根,以及無學戒。世尊!猶如幼小的童子那樣,他在於那個時候,乃成就小根,以及小戒。然而他在於後來之時,具足學根的話,他就會在於那個時候成就學根,以及學戒。

像如是的,世尊!如果有比丘,其學雖未得意,然而求願無上的安隱涅槃的話,他就會在於那個時候成就學根,以及學戒。他在於後來之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已得心解脫、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的話,他就在於那個時候成就無學根,以及無學戒。他如果有其眼根所知的色境,與對眼者(與眼相對觸,諸色境來到眼根的視野中)的話,也不會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於內而安住,善於制御而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假如有耳根所知的聲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觸境,乃至意根所知的法境,與對意者(法境與意根相對,包括聲等諸境與耳等諸根相對),也不會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其心在於內而安住,善於制御而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

世尊!猶如離開村裡不遠之處,有大石山那樣。此岩乃不破、不缺、不脆,堅住而不空,而合於一的。假若東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不能使其動,不能使其轉移,也不是東方之風,而能移至於南方的。如果南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南方之風,能移至於西方的。如果西方有風雨之到來,也不能使其搖,也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西方之風能移它,而至於北方的。如果北方有大風雨之到來,也不能搖,也不能使其動轉移易,也不是北方之風能移它而至於諸方的。

像如是的,他如果有其眼根之所知之色境,與對眼根(色境與眼相對觸,也就是色境來到眼根的視野中)的話,都不能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其心在於內而安住,善能制御守持,而能觀察興衰之法。如果有耳根所知的聲境,鼻根所知的香境,舌根所知的味境,身根所知的觸境,意根所知的法境,與對意根(與意根相對觸,包括聲境等與耳根等相對觸等事)的話,也不能使其失去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於內安住,而善能制御守持,而觀察興衰之法。」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阿含經-495_

 

那時,尊者沙門二十億(中印度伊爛拏鉢伐多國長者之子,善彈琴,具足四威儀之大精進比丘),也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闇林(寒林,墓地)中。在前夜(下午五點至九點)與後夜(上午一點至五點),都用功學習而不睡眠,都精勤於正住,都修習道品。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雖這樣的精進,然而還不能得道,在安靜處獨住,宴坐而思惟時,曾作如是的心念:如在世尊的弟子當中,有精勤的學習正法與律的話,我就是其中的第一人。然而我的諸漏心卻不得解脫。我的父母之家庭中,乃為極大富樂,有很多的錢財,我現在寧可舍戒,而罷道行,而去實行佈施,而修諸福業與否嗎?

 

那時,世尊曾用他心智,而察知尊者沙門二十億之心所念之事,便對一位比丘說:「你到他之處,去叫沙門二十億來。」於是,那一位比丘回答說:「唯然!」就從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透佛三匝後離去,而到了沙門二十億尊者之處,向他而說:「世尊叫你去。」

 

尊者沙門二十億聽該比丘之語後,就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世尊告訴他說:「汝實在在安靜處獨住,在宴坐思惟時,心作如是之念而說:在世尊的弟子當中,有精勤的學習正法與律的話,我就是其中的第一人,然而我的諸漏心卻不得解脫。我的父母之家,乃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現在寧可舍戒而罷道行,去實行佈施,修諸福業與否嗎?」那個時候尊者沙門二十億,乃羞恥慚愧,則沒有無怖畏(起恐惶),而作此念:世尊知道我的心的所念。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說:「實爾!」(是的,實在念過此事。)

世尊就告訴他說:「沙門!我現在問你,你就隨你所念的解答出來。你的意見如何呢?你在家時,善調彈琴,琴乃隨順歌音,歌乃隨順琴音嗎?」尊者沙門二十億白佛說:「如是!世尊!」

世尊又問:「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彈琴之時,其弦過急的話,是否有和雅之音,使人可愛樂嗎?」沙門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又問:「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彈琴之時,其弦過於緩的話,會有和雅之音,使人可愛樂嗎?」沙門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又問:「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彈琴時,調其弦,使其不急不緩,而適得其中的話,是否會有和雅的聲音,使人可愛樂嗎?」沙門回答說:「如是!世尊!」世尊乃告訴他說:「像如是的,沙門!如果極大的精進的話,就會使心掉亂,假如不極於精進的話,就便使心懈怠,因此之故,你應該要分別此時宜,觀察此法相,不可有放逸之念。」

那時,尊者二十億,聽佛所說,乃善受善持,就從其座起,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後離去。他受這次佛陀啟示的彈琴之教喻後,就在於遠離處獨住,心不放逸,修行精勤。他在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後,就如族姓子所為之: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可牽累的出家學道者,唯修梵行已訖,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沙門二十億,證知法後,至於得證阿羅訶(阿羅漢果)。那個時候,尊者沙門二十億,得證阿羅訶後,曾作如是之念:今正是時,我現在寧可往詣世尊之處,去說我已得究竟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