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人就這麼一生

我們在親人的歡笑聲中誕生,又在親人的悲傷中離去。而這一切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與死,但我們應慶幸自己擁有了這一生;多數人到了年邁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健康長壽比榮華富貴更重要。

人就這麼一生,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個幸福的家,每天都是個快樂的人。但在生活中,不是一切都盡人意,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煩惱。人活一輩子,會遭遇多少無可奈何的事,邂逅多少恩恩怨怨的人。可是想到人不就這麼一輩子嗎,有什麼好看不開的?人世間的煩惱憂愁,恩恩怨怨幾十年後不都煙消雲散了,還有什麼不能化解,不能消氣的呢。

人就這麼一生,我們應快樂地度過這輩子。只要我們不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對理想的追求,只要您虔誠地去努力,樂觀地去對待,事業上有好的機遇,就快速反應,抓住機遇,果斷決策,應有超人的智慧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因為人生短暫,時光如梭,讓我們人生的每個季節都光輝燦爛。

人就這麼一生,我們不能白來這一遭。所以讓我們從快樂開始!做你想做的,愛你想愛的。做錯了,不必後悔,不要埋怨,但要懺悔,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跌倒了,爬起來重新來過。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犯前過,相信下次會走得更穩。

人就這麼一生,人就到這世上匆匆忙忙地來一次,我們每個人的確應該有個奮鬥的目標。如果該奮鬥的我們去奮鬥了,該拼搏的我們去拼搏了,但還不能如願以償。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夢想是我們一時無法實現的,有多少目標是我們難以達到的。我們在仰視這些我們無法實現的的夢想,眺望這些我們無法達到的目標之時,是否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我們的失利。「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對於一件事,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了,我們就應該覺得很充實,很滿足,而無論其結果如何。

人就這麼一生,要想活得輕鬆,活得灑脫,你就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唯有這樣,你才會活出一個富有個性的全新自我!

人就這麼一生,不要去過份地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若我們苦苦追求過卻還是一無所獲,我們不妨這樣想:「既然上帝不偏愛於我,不讓我鶴立雞群,不讓我出類拔萃,我又何必硬要去強求呢?」決不做違背自己良心之事。
別人聲名顯赫,而自己卻平平庸庸。我們不妨這樣安慰自己:「該是你的,躲也躲不過;不是你的,求也求不來。我又何必要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地去佔有那些原本不屬於我的東西呢?」

金錢、權力、名譽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善待自己,就算擁有了全世界,隨著死去也會煙消雲散。若我們要是這樣想,我們就不會再為自己平添那些無謂的煩惱了。

我們都曾經以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我是不會放手一個人的。」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放手的。
古歐洲「所羅門王」要死之前,告訴負祭祀人員,棺槨開兩洞,把他雙手伸出棺槨外,遊行於城,讓百姓瞻仰。生不帶來,死無帶走。

時日漸遠,當你回望,你會發現,你曾經以為不可以放手的東西,只是生命瞬間的一塊跳板。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采。
失戀、失意,甚至失婚,以至我們在愛情裡所受的苦,都不過是一塊跳板,然而令你成長。
人在跳板上,最辛苦的不是跳下來那一刻,而是跳下來之前,心裡的掙扎、猶豫、無助和患得患失,根本無法向別人傾訴,我們以為跳不過去了,閉上眼睛,鼓起勇氣,卻跳過了。

人就這麼一生,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幹嗎硬要逼著自己不開心呢?是啊,人就這麼一輩子,做錯事不可以重來的一輩子;碎了的心難再癒合的一輩子;過了今天就不會再有另一個今天的一輩子;一分一秒都不會再回頭的一輩子,我們為什麼不好好珍惜眼前,為什麼還要拼命地自怨自艾,痛苦追悔呢?今天取了不義之財,別人不知,但天知、地知、你良心知,往後想懺悔也都來不及了,所以要好好珍惜今天,能奉獻就隨心奉獻吧。

人就這麼一生,我們可以淡然面對,也可以積極的把握,當你看不開、當你春風得意、當你憤憤不平、當你深陷痛苦中請想想它,不管怎麼樣,你總是幸運的擁有了這一輩子。

若想能夠更上一層,你就要學哲學家、宗教家,修煉自己,使自己能行戒定慧,那將是真正觀音菩薩了。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九章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註:
無或乎王:朱注:「或,與惑同,疑怪也。王,指齊宣王。」
易生之物:易生之草木五穀也。
一暴十寒:趙注:「一日暴溫之,十日陰寒以殺之。」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
何哉:朱注:「我見王之時少,猶一日之暴也,我退則諂諛雜進之日多,是十日寒之也。雖有萌蘗之生,我亦安能如何哉?」萌,芽也。
奕 :圍棋。
數 :技藝。
專心致志:焦疏:「專一其心,細密其志也。」
奕秋:趙注:「有人名秋,通一國皆謂之善奕,曰奕秋。」
鴻鵠: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凡鴻鵠連文者,即鵠也。」鵠,今名天鵝,似雁而大。
援 :引也。
檄 :朱注:「以繩繫矢而射也。」
為是其智弗若:經傳釋詞:「言『謂是其智弗若』也。為,與『謂』同義。趙注:『為是,謂其智不如也。』分『為』與『謂』為二,失之。」
非然也:謂非其志不若,以不專心致志也。
大意:孟子說:「對齊宣王的不聰明,不要感到奇怪啊!即使有了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給它只曬了一天的陽光,卻陰了十天的寒氣,也就沒有能夠生長的。我去見齊王的機會也很少了,他能聽到仁義的話不多,就如『只曬一天的陽光』一樣。我離開後,那些讒諂阿諛的人,都來搖惑齊王的心,那便像『受凍十天的寒氣』一樣。我就是能使他有點為善的萌芽,又有甚麼用呢?」
「現在且拿下圍棋的技藝來說,那不過是小技藝,但其中縱橫變化,著法大有高低,如果不專一心思,集中意志去研究,便不能得到它的妙處。
那奕秋,是全國最會着棋的人,假如請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一心思,集中意志,只聽奕秋的指導;只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卻一心認為會有鴻鵠要飛來,打算引起弓,用繩子拴上箭,把牠射下來。雖然和前一位共同學習,總不如他學得好了。說是他天賦的智慧不如人嗎?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而是他不專一心思,不集中意志的緣故。』」

說明:孟子勸齊王專一心志。也是一般修學者、修行者要學習。況佛教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開智慧,再博覽群書,為人演說。
漢書。藝文志【尹文子】一篇
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不左右,左右旨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妁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如現化修行人,僅愛虛名而無實。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惜福.

雖然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
福報得之不易,要懂得知福、惜福、種福、培福,並且為別人祝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
德國是個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說到賓士,BMW,西門子等沒有人不知道。
世界上用於核子反應爐中,最好的核心泵,就是在德國的一個小鎮上產生的。在這樣一個發達國家,我想:人們的生活一定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吧。在去德國考察前,我們在描繪著、揣摩著這個國度。
到達港口城市漢堡之時,我們習慣先去餐館,已在駐地的同事免不了要為我們接風洗塵。
走進餐館,我們一行穿過桌多人少的中餐館大廳,心裡犯疑惑:這樣冷清清的場面,飯店能開下去嗎?
更可笑的是,一對用餐情侶的桌子上,只擺有一個碟子,裡面只放著兩種菜,兩罐啤酒,如此簡單,是否影響他們的甜蜜聚會?如果是男士買單,是否太小氣,他不怕女友跑掉?
另外一桌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閒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的幫她們分配好,然後就被她們吃光光了。

我們不再過多的注意她們,而是盼著自己的大餐快點上來。駐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飢餓的樣子,就多點了些菜,大家也不推讓,大有「宰」駐地同事的意思。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們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滿,看來,今天我們是這裡的大富豪了。狼吞虎嚥之後,想到後面還有活動,就不再戀酒菜,這一餐很快就結束了。結果還有1/3沒有吃掉,剩在桌面上。這就是台灣越來越窮的隱性因素。
結完賬,個個剔著牙,歪歪扭扭地出了餐館大門。出門沒走幾步,餐館裡有人在叫我們。不知是怎麼回事:是否誰的東西忘記拿了?
我們都好奇,回頭去看看。原來是那幾個白人老太太,在和飯店老闆嘰哩呱啦說著什麼,好像是針對我們的。
看到我們都圍來了,老太太改說英文,我們就都能聽懂了,她在說我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我們覺得好笑,這老太太多管閒事!
「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妳老太太什麼事?」同事阿桂當時站出來,想和老太太練練口語。聽到阿桂這樣一說,老太太更生氣了,為首的老太太立刻掏出手機,撥打著什麼電話。這就是不認錯的大爺心態。

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這下我們都不吭氣了,阿桂的臉不知道扭到哪裡去了,也不敢再練口語了。
駐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馬克,並一再說:「對不起!」這位工作人員收下馬克,鄭重地對我們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
我們臉都紅了。但我們在心裡卻都認同這句話。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丟臉丟到外國去。
一個富有的國家裡,人們還有這種意識。我們得好好反思;我們是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眾多,平時請客吃飯,剩下的總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擔心被客人看成小氣鬼,就點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會怪我不大方吧。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了,並且還要樹立「大社會」的意識,再也不能「窮大方」了。看看台灣現在的情形,不用怪任何人,先想想自己是如何?

那天,駐地的同事把罰單複印後,給每人一張做紀念,我們都願意接受並決心保存著。阿桂說,回去後,他會再複印一些送給別人,自己的一張就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以便時常提醒自己。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八章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        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註:
牛山:齊之東南山也。今山東臨淄縣南十里。
以 :因也。
郊 :邑外也。此作動詞,解「鄰近」。
大國:指齊都,今之臨淄縣。
斧斤:斧頭、斫刀。說文:「王注:『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鋤鑊(ㄐㄩㄝˊ)相似。』」
是其日夜之所息:是,猶「夫」也。息,生長也。
萌蘗:萌,芽也。蘗,芽之旁出者也。
牛羊又從而牧之:為「又從而牧牛羊焉」之變式。
濯濯:光潔貌。
放其良心:放,放失也。良心,朱注:「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旦旦:猶日日也。
平旦之氣:天平明破曉時清明之氣。朱注:「謂未與物接之時,清明之氣也。」
幾希:趙注:「幾,豈也。豈希,言不遠也。」
旦晝:趙注:「晝日也。」
有梏亡之矣:有,讀去聲,與「又」通。梏,說文:「梏,手械也,牿,牛馬牢也。梏,亂也。」
夜氣:即平旦之氣。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趙注:「得其養,若雨露於草木,法度於仁義;失其養,菱斧斤牛羊之消草木,利欲之消仁義。」
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朱注:「孔子言:『心操之則在此,舍之則失去,其出入無定時,亦無定處如此。』孟子引之以明心之不可頃刻失其養。」
惟 :是也。
心之謂:即「謂心」。此為了名強「心」字。

大意:孟子說:「齊國都城臨溜縣南面牛山上的樹木,從前是很茂盛的。只因為它靠近齊國首都臨淄的效外,人們常常拿著斧頭、砍刀去砍伐它,還能夠保持它的茂盛嗎?這山由日入夜的一段時間內所生長的,雨露所滋養的,並不是沒有新枝餘芽發出來,可是又跟著在那裏放牧牛羊,所以就弄得像那樣的光禿禿了,人們看見這山是光禿禿的,就認為這裏從來沒有生長過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
「至於存在人身上的本性,難道就沒有仁義的心嗎?人所以會失掉本來善良的心,也如同斧頭、砍刀對於樹木一樣;天天去砍伐它,還能夠保持他的美德嗎?但是他由日入夜所生長的,在平時破曉沒有和外界接觸以前,神志還很清明,也常有一點點良心發現,他的所好所惡和人的本性相近的地方已是不遠了。
而他一到天明日間,看到平時所喜歡的紛華世界,所作所為,依然不仁不義,又將那夜間所生長的一點良心,攪亂亡失了。這樣翻來覆去的攪亂不已,仁義的良心完全為利害的邪念所干犯,那末他夜間所生長的清明之氣,就一些不能存在。既然夜間所生長的清明之氣,不能存在,那麼他離開禽獸也就不遠了。人看見他的行為和禽獸差不多,便以為他不曾有善良的本性在他身上。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
「所以如果得到適當的保養,就像雨露施於草木,教化行於仁義一樣,天下沒有一樣事物不能生長;如果失掉適當保養,就像斧頭斫刀和牛羊的摧殘草木,利欲的汨沒仁義一樣,天下沒有一樣事物不歸消滅的。
孔子曾經說過:『保持它就能存在,捨棄它就會失掉,它或出或進,沒有一定的時間,誰也無法知道它一定的方向。』這就是指人心而言吧!」


說明:此章孟子注重仁義之心的培養,在於自然大道,順其道則生,逆其道則亡。孔子所說之「它」,也是自然大道,存之於心。所以人要日夜存其善心,而行大道正如樹木之生長。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臉書分享:智與愚/星雲大師


願為智所罵,不為愚所歎;
愚者歎於惡,明者歎於善。
──《佛說須賴經》
人通常喜歡聽別人講自己的好話,不喜歡別人講自己的壞話。其實好話或壞話,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比方智者對我們的批評,或許聽來不舒服,但這是好話,是為了我們好。如果是壞人讚美我們,也許背後別有居心,這就不見得是好話。因此,不要被語言的表相所瞞騙,只憑對方的話語來判定好或壞。
「願為智所罵,不為愚所歎」,一個人寧可被聰明、有智慧的人教訓呵斥,能夠受教就會有進步,也不要被愚痴的人讚美。
就算愚者真的是讚美,也讚歎不到重點。所以才會有人說:「寧可與聰明的人吵架,也不要和愚痴的人講話。」
愚痴的人很無明、不講理,和這種人談話,沒有獲益。反之,雖然受智者責備,但他的話用心良苦,對於自身缺點的改進,是有助益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要只憑一句話,只憑一件事,就衝動的認定對方的善惡好壞。
不明事理的人,縱然你待他千恩萬義,有時候只為了一句話,他就生氣動怒,不肯再與你合作,不免讓人感慨:多年的交情,竟然抵不過一句話?抵不過多年的厚愛?
但是也有一種人,縱使你得罪傷害他很多,只要你一句好話,他很快就忘記曾經給過他的難堪。
在漫長的人生當中,我們如何從他人的語言、事情的表相,從中看出善惡好壞的道理,看出對方的用心,這種觀察力的培養是不容易的。
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觀自在」,時時觀照自己是否自在。對別人說的話,無論順耳與否,都能自在;看到任何人,無論怨親,都能自在;對於別人做的事,無論合意與否,都能自在。對於種種的一切,自己都能感到自在,這才是修行,這才是工夫。
「愚者歎於惡,明者歎於善」,愚痴人所讚歎的多是壞事,智者才會讚歎我們所做的好事。好與不好,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這首偈語值得我們深思奉行。
六祖壇經:「心地無非自性成,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七章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
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
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
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註:
富歲:豐年。
懶 :懶惰。焦疏:「阮氏元云:『富歲子分多賴。賴,即懶。』按說文女部:『懶,懈也。從女,賴聲。』子弟多賴,即子弟多懈。賴與暴俱是陷溺其心,若謂豐年多善,凶年多惡,未聞溫飽之家皆有禮也。阮氏說是也。」
凶歲:即荒年。
暴 :鋌而走險,為劫掠暴亂之行。
非天之降才爾殊:言惡由環境造成,非天所賦本質如此其異也。才,本質。爾,猶「如此」。殊,異也。
陷溺:陷沒沉溺也。有迷害、趨迫之意。
然 :猶如此也。
麰麥:大麥也。
耰 :壅苗根也;覆種也。
浡然:興起茂盛貌。
日至:謂夏至。
磽 :地之堅硬瘠薄者。
舉 :皆也。
龍子:古賢人。
屨 :草鞋。麻作之草鞋。
蕢 :草器也。
耆 :同「嗜」。
易牙:春秋齊人,亦作狄牙,名巫,以滋味說(ㄩㄝˋ)齊桓公,桓公用為饔人,甚見觀幸。戰國策齊策:「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而飽,至日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桓公卒,易牙與其黨豎刁、開方等亂國。」
期 :希望也。
師曠:春秋樂師,字子野,善知音律。(說苑中有一「師曠勸學」可參考。)
子都:趙注:「古之姣好者也。詩:『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左傳魯隱公十一年杜注:「子都,鄭大夫公孫閼。」美男子。(鄭莊公連魯隱公及齊僖公聯合攻許國,大夫穎考叔先登城,公孫閼即子都混入士兵中冷箭射死穎考叔,無人知,回國後鄭莊公召巫咒詛三日,君臣同觀,穎考叔附身於子都自言經過,後子都吐血而死。)
姣 :美也。
心之所同然:戴震孟子義疏證:「凡一人以為然,天下萬世皆曰是不可易也。此之謂同然。」
芻豢:朱注:「草食曰芻,牛羊是也;穀食曰豢,犬豕是也。」
大意:孟子說:「在豐年的時候,年青子弟們因為衣食充足,有恃無恐,大都變我懶惰。在荒年的時候,年青子弟們由於飢寒逼迫,謀生不易,大多變得殘暴。這並不是天生人的本性有如此的不同,而是因為環境迷害了他的本性,所以才會這樣的啊!
                    現在且拿大麥來做比方:撒下種子以後,再用土把它覆蓋起來,要是它所種的種的土地相同,種的時間相同,於是那麥很快的發芽抽苗而旺盛的生長起來。待等到夏至的時候都一齊成熟了。可見大麥的本質是相同的。並不是大麥的本性有甚麼差異。」

「由此推來,所以凡是同類的東西,其本性都是相似的;為甚麼獨講到人卻要懷疑那本性不一樣呢?雖說人類中有聖人,而聖人也是人,一同得到天地的氣以成形,就一同得到天地的理以成性,聖人和我是同類的啊!

所以龍子說:『做麻鞋的人,不知道人足的尺寸,就隨意做成了麻鞋,雖然大小未必能適合,我卻曉得它必定像足的形狀,不至做成盛土的畚箕。』麻鞋的樣子其所以都相似,是因為天下人的足都相似的緣故。

不但足是如此,口對於滋味,悖有共同的嗜好。善於調味的是易牙,而易牙就是先得到我們口中所愛吃的滋味的人。假始易牙的口對於滋味,他愛吃的本性和人家兩樣,就像犬馬和我們不同類。所以天下人愛吃的滋味,怎麼能依著易牙的調味呢?講到口味,天下人都期望能吃到易牙的調味,足見天下人的口味都相似了。

再則,耳也是如此,善於審音的,沒有人比得上師曠,所以講到聲音,天下人都期望能聽到師曠的奏樂,足見天下人的耳都相似了。

還有目亦復如此,講到鄭大夫子都,天下人是沒有一個不知道他的容貌姣美,假使有人不知道子都容貌姣美的,那是沒有眼睛的人。」
「所以說:口對於滋味,有共同愛吃的;
耳對於聲音,有共同愛聽的;
目對於顏色,有共同愛看的:
口、耳、目尚且俱各有同以為然的地方;

至於人的心,是口耳目的主宰,難道獨沒有以一人的心,合眾人的心而同以為然的地方嗎?心同以為然的地方是甚麼呢?就是說那合於天道的自然之『理』和當於人事的宜然之『義』。

因為心沒有定體,以這個理為體;心沒有定用,以這個義為用。試看天下的行事,凡是合於理、當於義的,從沒有不愜於我們的心的。

聖人的心是這理義,我們的心也是這理義;不過聖人是先知先覺,能先得到我們心裏同以為然的理義罷了。所以我們心裏喜歡理義,就如同我們的嘴巴喜歡吃牛羊狗猪的肉一樣的。」

說明:本章孟子主張人之性本善,正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法主張一樣,一個修行人若無法心清淨無染,則無法達明心見性。而能達明心見性,自成佛道,在於內心之寂靜而生般若智慧。
           
           而與外境無關,如出家、拜神佛、拜師父、念經懺、灌頂、加持、茹素等身外的行為是為六賊也。

孟子所言之理正如佛之自性,孟子所講之義,正如佛所講之事,故淨土宗修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則能往生西方極樂。就就是內外雙修。

故此章講到外三根(舌、耳、眼)之喜愛,及內心識之喜愛,是人的俗性,聖凡同一,若有區別,則在理義。
俗語:「廣東人挑眼鏡,隨各人喜歡。」
  韓非子:
「楊子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主人)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楊子謂其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做了賢德的事,而能去掉自以為賢德的心理,不管到那裏,都能受到讚美的。)

古代祭祀之祭品有牛羊豕狗雞為牲禮。


臉書分享:摯愛

有一位學佛多年,持戒精進不懈的在家居士染上了重病。在遍訪各地名醫,吃盡種種苦頭後,由於病情仍然不見起色,於是就在家中等待大限之日。長期在他身邊看護的妻子,眼見丈夫氣若游絲、奄奄一息,不禁在病榻邊嚎啕大哭起來︰「我們今生有緣結為夫妻,看你被病魔折騰得不成人形,可是我卻無法幫你分擔痛苦,怎能叫我不自責!如果你就這麼走了,我一個婦道人家要怎麼活下去?我們的獨生子又該去依靠誰呢?」
聽著妻子的號泣,丈夫雖然無法言語,可是內心卻十分心疼。過了幾天,就在萬般不捨之下,撒手人寰了。由於丈夫氣絕之時,對妻子仍有深厚的愛戀,因此在昏昧執情的牽引下,他的神識竟附著在妻子鼻中,化生為一條小蟲。 
有一天,一個相貌莊嚴的出家人來居士家中弔喪;他是居士生前的好友,聽聞居士死訊,所以特來慰問。看到居士的妻子傷心欲絕、以淚洗面,他便軟言安慰,要她節哀。沒想到,婦人悲從中來,反而哭得更厲害,眼淚潸潸直落,連鼻涕都流了出來。就這樣,丈夫所投生的小蟲,就順著鼻涕流到了地上。這時,婦人對自己的失態覺得非常慚愧,連忙舉起腳要把小蟲踩死,僧人見狀,趕緊制止了她。
原來,他是一位已經了生脫死、證得聖果的阿羅漢,具備廣大的神通,所以一看到小蟲,就知道是他這位死去的好朋友。他對婦人說:『這條小蟲是你的丈夫所化,你千萬別踩死他!』

婦人覺得很疑惑,說:『怎麼可能,我丈夫生前是虔誠的佛弟子,持戒嚴謹,誦經不輟,又樂善好施,至少應該還能投生人道啊?』
僧人說:『話是不錯,可惜他臨終對眷屬、世間仍有深深的貪戀,被凡情所轉,所以才墮落到畜生道。』
僧人看著地上的小蟲,憐憫地對牠開示︰『世間的恩愛戀慕只是過眼雲煙,你應該捨棄執著,走上解脫大道啊!』小蟲聞言,對自己的愚癡生起大慚愧心;承著前世持戒作福的威力,小蟲片該斷命,就投生於三善道去了。
世間恩愛情執難以透脫,即使佛門的老修行也難免深陷泥沼而無法自拔。因此,惟有在日用平常間勤觀無常,時時以佛菩薩的聖言量來自我警醒、提撕,才能免於在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作無明煩惱的奴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