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2024-09-21 pm2:00--3.30 雜阿含經導讀

 







素書25

 

原典: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譯文: 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

      叛亂;
(不賞,就不能鼓勵部下的奮鬥之志。不罰,有過者就會不懼而重犯。既此,賞罰應該合情合理。如小功不賞,部下必不服,輕過重罰,受罰者則不甘心。若此,必致人心背叛,禍患滋生。)

原典: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譯文: 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
(*:酷:殘暴,慘烈。
獎賞無有一點功勞的人,這樣做,就是純粹的感情用事。以 個人私見愛好賞罰,任所欲為,獨斷專行,是橫暴之行,如此酷害眾下,必無好結果。
)

原典: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

譯文: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

     怨恨,一定滅亡。
(*:諫:諫議,以直言、正言規勸。
順情說話,只圖上級心悅,這樣的人,居心叵測,必有外意。 以正言規勸,直言進諫,往往難聽,這樣的人,其心忠貞,一心為公。故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若聽見 順耳的「讒言」,以為順耳而美;聞到進諫的「直言」,以為逆耳而仇,必遭危殆。
)

原典: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譯文: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

     安定;慾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

     殘民以逞。
(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夫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係,乃世人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可受?」因此,凡不合乎義理、偷盜、詐騙、竊搶、哄瞞、以計巧、詭秘而得的,是為貪人之有而有。這只有用惡劣殘忍的手段才能得到。)

 

2024-09-20 原始點 志工練習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素書24

 

原典:厚斂薄施者凋。

譯文:橫徵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
(剋扣索取得多,佈施發放的少,當時自為聰明,其結果必會失去人心,終將自我削弱。)

原典:戰士貧,游士富者衰;

譯文: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游士

     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
(如給出生入死、勞苦疆場、為國效力的將士待遇不高,相反,對遊說之士而盡與富厚,是理不當,義不通。不當不順,是敗之始,衰之征。)

原典:貨賂公行者昧;

譯文:賄賂政府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大凡以私下贈送財物,行於公事的,必有不明不白、不公不正的欺心昧理之處。)

原典: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譯文: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

     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
(聞聽人做了善事而輕蔑不理,卻把人以往的過錯牢揪不放,這是心地狹窄,對下的暴虐。)

原典: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譯文: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

      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若盡任用不可信的人,而對才智德行已經瞭解,而且確實可信的人卻沒有任用,這樣必然任疑致危,混濁不清。)

原典:牧人以德者集,

譯文: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  
(*:牧:放養,在此處應按治民講。
本書第二章中說:「德足以懷遠。」第四章講:「先莫先於修德。」此處又講:「牧人以德者集。」由此可見,欲治理萬民,必須普施寬容好生之德,方能使民自然歸服而會集。
例如:母雞叫幾聲,群小雞就自然的會集在母雞腹下,是因牧人以德之故。
)
原典:繩人以刑者散。

譯文:若一味 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

     而去。
(*:繩:標準,糾正,衡量。
對人犯的小過錯,應以感化誘導、說服教育的方法去糾正。若單靠繩之以法、處之以刑的嚴刑峻法,這樣做,不但不能使有過者改過,而且會令人因殘酷無情,導致反叛、離散。手持棍捧叫狗,蓋因繩之以法之故。
)

原典: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譯文: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

(「賞」是給人精神上的一種鼓勵,大則重賞,小則輕賞。使用部下,無論大小的功績,均應以賞。如嫌功績小,不予獎勵,必致人心淡漠,淡漠則消極,消極則大功不立。)

原典: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譯文: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老子曰:「報怨以德。」待部下要寬容大度。對細節小怨,應 當赦除,既往不究。這樣,就會使人們在思想上產生一種親近的 慕悅情感。如果見點小怨,揪住不放,就會念怨不休,其怨愈來 愈大,愈結愈深。)

(張良曾使用這條計謀,勸說漢高祖封雍齒為

 什邡侯,安撫了開國的功臣。)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素書23

 

原典:用人不得正者殆,

譯文: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
(用部下,應務正業。如動機不良,行事不正,必生危殆。

原典:強用人者不畜,

譯文: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義從邪,賢人遠避。有德務正,志士投歸。如人不願,勉強留用,或以權勢強制,人在心離,終不會久留。如曹操強留關羽,而關羽最終還是出五關,去奔劉皇叔。曹操強留徐庶,而徐庶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

原典:為人擇官者亂,

譯文: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
(大凡擇挑官職高低的人,往往不肯效實力,而會務虛名,圖享受,爭俸祿,爭必致亂。)

原典:失其所強者弱,

譯文: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
(渾厚之德,善施以仁,是謂最強者。如失去了德的作用,仁 的功能必致一切懦弱無力)

原典:決策於不仁者險,

譯文: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

(雖有高超的策略,果斷決策,但用於與國不利、與民無益、 殘傷生靈、苦害百姓之不仁上,仍有險惡之患。如秦孝公用商鞅 變法,雖使國勢日強,但因法殘刑酷,商鞅終遭五馬分屍之殃。)

(張良使用這一條,勸說漢高祖取消分封六國後裔為侯。)

原典:陰計外洩者敗,

譯文: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
(*:陰謀:此處指機密。
《三略·上略》曰:「將謀密,則奸心閉,……將謀洩,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
此句講的是用兵之道。攻戰之事以奇計密謀為要,自己的計剝謀略,應當嚴守機密,若洩漏於外,被對方窺探所知,定有敗亡之患。
)

(張良曾使用這一條,勸漢高祖封韓信為齊王,奠立楚漢相爭的成功基礎。)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素書22

 

原典:群下外異者淪,

譯文: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

(*:淪:淹沒,陷入。
若整個部下都起了異心,主人的主張和事業就要淪喪,必將陷入窘境,走向敗亡。
)

原典:既用不任者疏,

譯文: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
(對人的才質德行有了瞭解,就得任用。在任用時如不委之以重任,被用者因不能發揮自己本身的才智作用,不但與用人者關係會疏遠,而且他的精力亦會隨之白白耗竭)

原典:行賞吝色者沮,

譯文: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

     沮喪。
(*:沮:阻止。
應賞即賞,在賞時應慷慨大方,如面帶吝嗇之表情,那受賞者必不樂受,受獎者在任使上定有消極不願效力的可能。
《黃石公三略·上略》曾說:「……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敵國削。」意即:用利祿招引賢人時,不必吝惜財貨,獎賞有功勞的人時,不可拖延時間。這樣,下邊的人就能與己同心協力,必可削弱敵國的勢力。
)

原典:多許少與者怨,

譯文:承諾多,兌現少,必招致怨恨。
(首先給人許諾的多,就使人以思慕已許盼望。如給與時比許諾的少,這樣,人定生怨。)

原典:既迎而拒者乖。

譯文: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
(與對方有約期的聘請,就無形中給對方在精神上留下了作客的準備,既此,如再拒絕不應,就是不義,在無意之中,給對方種下了疑惑,必使對方感到失落,致使關係疏遠。)

原典:薄施厚望者不報,

譯文: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

     所望。
(給人施與的薄少,反而謀取人的厚多,這樣人必不能厚報。因此,德厚的仁人君子,施恩不求報,輿人不追悔。)

原典:貴而忘賤者不久。

譯文: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
(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就因為有了卑賤的勞苦大眾,方顯出高貴的少數人,如身得榮貴而忘掉了卑賤的大眾,猶如欲建高樓而又輕忽根基,根基毀而高樓必然倒垮。)

原典:念舊而棄新功者凶,

譯文: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
(對部下的舊怨如牢記不忘,對立的新功又不賞不彰,這樣必致眾叛親離,自拆台腳。)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