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阿含經-685

 

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目犍連!誠如舍梨子比丘所說的。為甚麼呢?因為舍梨子比丘乃能隨用其心而自在之故(能使心,而不會被心所轉。)

於是,尊者舍梨子,即從其座位站起,偏袒著衣,叉手而向佛,而白佛說:「世尊!我,及諸位賢者,作如是之說後,我又告訴目犍連賢者說:『賢者目犍連!我,以及諸賢,都已各自說其隨所了知之事。賢者目犍連!我們寧可共和諸賢,往詣佛所,去向佛表自剛才所論的此事,就能得以知道誰最為善說的了。』世尊!我們當中,到底是誰最為善說的呢?」

世尊回答說:「舍梨子!你們所說的,一切都皆為善。為甚麼呢?因為這些諸法,都是盡述我所說的。舍梨子!且聽我所說,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舍梨子!如果有比丘,隨所依住於城郭村邑,他們過夜至於平旦,著衣持鉢,入村去乞食,而善守護其身,善收斂其諸根,善立其念。他乞食已畢,過日中後,收舉其衣鉢,澡洗其手足,以尼師壇(座具)著在於肩上,或者至於無事處,或者至於樹下,或者至於空安靜之處,敷其尼師壇,而結跏趺坐,而願不解其結跏趺坐,乃至於漏盡。他便不解其結跏趺之坐,乃至於漏盡。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八五、牛角娑羅林經(下)第四(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阿那律、難提、金毘羅三人,住在於牛角娑羅林中,佛往問之,各人都說安隱,並說人上之法,佛陀乃贊許他們。此時長鬼天們,乃輾轉讚歎,其聲乃徹至於梵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那摩提瘦(那提迦國),住在於犍祁精舍(為一棟天所造的精舍)

那時,世尊過其夜,至於翌日的平旦之時,著衣持鉢,進入於那摩提,去行乞食。令事完畢,在於中午之後,即往詣牛角娑羅林。

那時,牛角娑羅林裡,有三位族姓子,共在於其中而住,為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尊者金毘羅(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是。諸位尊者們,所行的就是如是!如果他們在乞食後,已先還回的話,便要敷床汲水,要提出洗足之器,要安洗足的子,以及拭腳之巾,也應準備水瓶、澡罐。如果所乞的食物,能盡食的話,便盡吃食,假若有殘餘的話,就盛在器裡,而蓋覆安放。食訖後,就收鉢,澡洗手足,將尼師壇(坐具)著在於肩上,而入室去燕坐。如果那些出去乞食的比丘,有人後還的話,則能盡食的,也都盡食。假若不足的話,就取前留的餘食,食到飽足為止。如果有餘的話,便倒瀉在於淨地,以及無蟲的水中。將其食器,淨洗拭後,舉放在一邊,然後收卷床席,拾起洗足的櫈子,收拾拭腳之巾,舉放洗足之器,以及水瓶、澡罐。維之而掃灑食堂,將糞穢之物淨除之後,就收舉衣鉢,澡洗手足,將尼師壇著在於肩上,進入室內去燕坐。諸位尊者等至於晡時(申時,夕時),如果有比丘先從座起來的話,看見水瓶、澡罐都空無有水時,就持之而去取水。如果自己能抬舉得起的話,便舉持而來,而安著在於一邊。假如不能勝舉的話,就便以手招一位比丘來,兩人共舉,持放在一邊,各不相談話,各不相問。諸位尊者們,都經五天集在一處,或者互相說法,或者作神聖的默然。

阿含經-684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賢者迦旃延作如是之說後,我又問說:『尊者大迦葉!賢者迦旃延比丘已說其隨所了知之事,我現在又問尊者大迦葉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的出現,諸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有如天華那樣。尊者大迦葉!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尊者大迦葉就回答我而說:『賢者舍梨子!如有比丘,自己能無事,而稱說無事,自有少欲,而稱說少欲,自有知足,而稱說知足,自樂在於遠離處獨住,而稱詭樂在於遠離處獨住,自修行精勤,而稱說修行精勤,自立正念正智,而稱說自立正念正智,自得定,而稱說得定,自有智慧,而稱說智慧,自己的諸漏已盡,而稱說諸漏已盡,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而稱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就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的。」

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大迦葉比丘所說的那樣。為甚麼呢?因為迦葉比丘乃常行無事之故。」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尊者大迦葉作如是之說後,我又問而說:『賢者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已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又問賢者目犍連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的出現,諸娑羅樹也都盡皆敷放妙香,有如天華。賢者目腱連!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賢者大目犍連就回答我而說:『尊者舍梨子!如有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能自在的行無量的如意足。他行無量的如意足,而能變一為眾,合眾物而為一物,一則住於一,有知而有見,能徹過石壁,有如在空中那樣的無礙,出入於地中,則猶如入於水中那樣,履水乃如在地面行走而不會陷沒,上升於虛空,而能在那裡結跏趺坐,有如飛鳥那樣。現在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他乃能以手去捫摸,借之而身至於梵天。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目犍連比丘所說的那樣。為甚麼呢?因為目犍連比丘,乃有大如意足之故。」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就從其座位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而說:「世尊!我和諸位尊者說如是之語後,便向尊者舍梨子而說:『尊者舍梨子!我及諸尊,都已各自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要問尊者舍梨子您: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的出現,諸娑羅樹也都盡皆敷放妙香,有如天華那樣。尊者舍梨子!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尊者舍梨子即回答我而說:『賢者目犍連!如有比丘,能隨其所願而用心自在,而不會隨其心所轉,他如欲得隨所住止,在於中午前遊行,即他就能住止,而在於中午前遊行,他如果欲得隨所住止,而在於日中(中午),或在於晡時(申時,夕時)遊行時,即他就能住止,而在於日中,在於晡時遊行。賢者目犍連!猶如國王、王臣,其衣服乃非常的多,有若干種的雜妙色衣,他如果欲得在於中前(午前)穿著的話,就能取而穿著它,他如欲得在於日中(中午),或晡時穿著的話,就能取而穿著它。賢者目犍連!像如是的,如有比丘,能隨其所願而用心自在,而不會被其心隨所輾轉,他如欲得隨所住止,而在於中午前遊行,即他就能住止,而在中午前遊行,他如欲得隨所住止,而在於日中(中午),或在於晡時(申時、夕時)遊行,即他就能住止,而在於日中(中午),或晡時遊行。賢者目犍連!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2024年1月24日 星期三

阿含經-683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今天賢者目犍連、尊者大迦葉、賢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賢者離越哆,賢者阿難,都過了其夜,至於平旦之時,到了我所住的地方來。我遙見諸位賢者之來臨後,就由於他們諸賢之故,而說:「善來!賢者阿難!善來!阿難!你是世尊的侍者,能瞭解世尊之意,常被世尊所稱譽,以及諸位有智的梵行人所讚歎的。我現在問賢者阿難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諸娑羅樹皆敷放妙香,猶如天華那樣。賢者阿難!到底那一類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賢者阿難,就回答我而說:『尊者舍梨子!如果有比丘,為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其講說法時,則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是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對於諸法,乃廣學而多聞,翫習至千(學習不厭),其意所惟觀的,乃為明見深達。他所說之法,乃為簡要而捷疾。都與正法相應,而欲斷諸結。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世尊讚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實在是如阿難比丘所說的。為甚麼呢?因為阿難比丘乃成就多聞之故。」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賢者阿難像如是而說後,我就再問而說:『賢者離越哆!賢者阿難比丘已說其隨所了知之事,我現在再問賢者離越哆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的地方,夜間有明月之出現,諸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猶如天華那樣。賢者離越哆!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賢者離越哆即回答我而說:『尊者舍梨子!如有比丘,樂於燕坐,內心已行止息,不廢棄其坐禪,成就於觀,常好於閒居,喜樂於安靜之處的話,則舍梨子尊者!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舍梨子!誠如離越哆比丘所說的。為甚麼呢?因為離越哆比丘乃為常樂於坐禪。」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賢者離越哆,作如是之說後,我又問而說:『賢者阿那律陀!賢者離越哆比丘已經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又問賢者阿那律陀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可愛樂的地方,夜間有明月之出現,諸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猶若天華那樣。賢者阿那律陀!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賢者阿那律陀就回答我而說:『尊者舍梨子!如有比丘,能逮得天眼,成就天眼,對於千世界,他即略施少方便,就能在須臾之間盡見其一切。尊者舍梨子!猶如有明目的人,住在於高樓上,在下面的露地裡有千的土塹,他即以少方便,就能在須臾之間盡見其事那樣。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如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對於千的世界,略施微少的方便,須臾即能盡見其事。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就能起發這牛角娑羅林。』」

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阿那律陀比丘所說的那樣。為甚麼呢?因為阿那律陀比丘乃成就天眼了。」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賢者阿那律陀詭如是之語後,我又問而說:『賢者迦旃延!賢者阿那律陀比丘已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又問賢者迦旃延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之出現,諸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有如天華那樣。賢者迦旃延!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賢者迦旃延就回答我而說:『尊者舍梨子!猶如二位比丘法師,共論甚深的阿毘曇那樣,他們所問之事,都能善解悉知,回答時也無礙,說法都辯捷。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迦旃延比丘所說的。為甚麼呢?因為迦旃延比丘,乃為分別法師(善於詳細分別解說的法師)之故。」

2024--01-25 肌力教學

 












2024年1月23日 星期二

阿含經-682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說:「尊者舍梨子!如果有一位比丘,已逮得天眼,成就天眼,對於千世界,他則以少方便,就能在於須臾之間,盡得看見。尊者舍梨子!猶如有目的人(明眼人),住在於高樓之上,對於在下面的露地,有千的土塹,他乃以少方便,則能在於須臾之間,盡得看見。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如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對於千世界,他則能以少方便,而在於須臾之間,盡皆看見。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就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又問而說:「賢者迦旃延!賢者阿那律陀比丘,已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再問賢者迦旃延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夜間有明月,諸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有如天花那樣。賢者迦旃延!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

尊者大迦旃延回答說:「尊者舍梨子!猶如二位比丘法師,共論甚深的阿毘曇(無比法,勝法),他們所問之事,都喜解而悉知,回答也無礙,說法都才辯而敏捷。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就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又問說:「尊者大迦葉!賢者迦旃延比丘,已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又問尊者大迦葉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諸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有如天華那樣。尊者大迦葉!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

 

 

尊者大迦葉回答說:「賢者舍梨子!如果有比丘,自己為無事,而稱說無事,自己有少欲,而稱說少欲,自己有知足,而稱說知足,自己樂在於遠離處獨住,而稱說樂在於遠離處獨住,自己修行精勤,而稱說修行精勤,自己立於正念正智,而稱說正念正智,自己得定,而稱說得定,自己有智慧,而稱說智慧,自己的諸漏已盡,而稱說諸漏已盡,自己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而稱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尊者舍梨子又問說:「賢者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已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再問賢者目犍連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諸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猶若天華那樣。賢者目犍連!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

尊者大目犍連回答說:「尊者舍梨子!如果有比丘,他有大如意足(大神通),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有自在無量的如意足。他行其無量的如意足,變一為眾,合眾為一,一則住於一,有知而有見,能徹過石壁,有如對於虛空,無阻無礙,出入於地中,猶如水中,履水乃如大地,而不會陷沒,上升於虛空,在那裡結跏趺坐,則猶如飛鳥那樣。現在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而以手去捫摸,身至於梵天(從此地上,舉手撫摩日月,而化大其身,至於梵天)。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就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

尊者大目犍連問舍梨子說:「尊者舍梨子!我,以及諸位尊者,各人都已自說其隨所了知之事了,我現在問尊者舍梨子你:此牛角娑羅林,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娑羅樹都皆敷放妙香,猶若天華那樣。尊者舍梨子!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

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阿含經-681

 

一八四、牛角娑羅林經(上)第三(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遊行在跋耆國,住在於牛角娑羅林。舍梨子和阿難們,都各說起發(增輝)此林之法,佛陀都讚歎他們。佛陀並說:不解結跏趺坐,乃至漏盡,就是起發此林。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跋耆瘦(跋耆國),住在於牛角娑羅林(牛師子園),以及諸多的知識上尊的比丘,佛陀的大弟子們,如尊者舍梨子,尊者大日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離越哆(離婆多,求此星而得的名。坐禪入定,心不雜亂第一),和尊者阿難是。像如是的比丘,為多知識的上尊比丘大弟子們,也遊行在於跋耆瘦(跋者國),都住在於牛角沙羅林,並且都同樣的近於佛陀所住的葉屋(樹葉茸成的家屋)的邊緣而住。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過夜至於翌日的平旦,乃往詣於尊者舍梨子之處。尊者阿難遙見他們諸位尊者都欲往詣舍梨子之處,就對離婆多說:「賢者離越哆!當知!此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過夜至於平旦,都欲往詣於舍梨子之處。賢者離越哆!現在你我可以共與他們諸尊,同時往詣尊者舍梨子之處,倘能由於他們的緣故,而從尊者舍梨子處,多多少少可以聞到其說法。」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離越哆、尊者阿難,過夜平旦,都往詣尊者舍梨子之處。

尊者舍梨子遙見諸位尊者們之來到後,尊者舍梨子就由於他們諸位尊者的緣故而說:「善來!賢者阿難!善來!阿難!善來!阿難!世尊的侍者,善解世尊之意,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諸位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稱歎的。我現在問賢者阿難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諸娑樹都會敷放妙香,猶如天花一般。   

賢者阿難!到底是那一位比丘能起發(增輝)此牛角娑羅林呢?」

尊者阿難回答說:「尊者舍梨子!如果有一位比丘,乃為廣學多聞,守持而不忘,都積聚博聞。所說之法,都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而具足清淨,顯現梵行的人,則像如是的對於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研習不厭),而至於其意所觀的,則唯為明見深達,他所說之法,簡要而捷疾,與正法相應,而欲斷諸結的話,則,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增輝)此牛角娑羅林的。」

尊者舍梨子又問說:「賢者離越哆!賢者阿難比丘已說其所隨知之事了,我現在問賢者離越哆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諸娑羅樹都敷放妙香,有如天花那樣。賢者離越哆!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

尊者離越哆回答說:「尊者舍梨子!如果有比丘,非常的樂於燕坐,使內心已行止息,不廢坐禪,成就於觀,常好於閒居,喜歡於安靜之處的話,則,尊者舍梨子!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的。」

尊者舍梨子又問說:「賢者阿那律陀!賢者離越哆比丘已說隨其所知的了,我現在再問賢者阿那律陀你:此牛角娑羅林,乃甚為可愛樂,夜間有明月,諸娑羅樹都敷放妙香,有如天華那樣。賢者阿那律陀!到底那一種比丘,能起發此牛角娑羅林呢?」

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

阿含經-680

 

像如是的那些無衣(裸形外道)、編發(結髮外道)、不坐(常站立之行)、一食(日中一食)、常揚水(常水浴)、持水(苦行者)等人,也是同一道理的。如持水的人,我乃說其為非沙門。如持水的人,有貪伺時,則息止貪伺,有恚,則息其恚,有瞋,則息其瞋,有不語,則息其不語,有結,則息其結,有慳,則息其慳,有嫉,則息其嫉,有諛諂,則息諛諂,有無慚,則息無慚,有無愧,則息無愧,有惡欲,則息惡欲,有邪見,則息邪見,這樣的話,則他的諸親親朋友們,會往詣其處而說:『賢者!你應當持水。持水後,如有貪伺,就息止其貪伺,有恚,則息其恚,有瞋,則息其瞋,有不語,則息不語,有結,則息其結,有慳,則息其慳,有嫉,則息其嫉,有諛諂,則息諛諂,有無慚,則息無慚,有無愧,則息無愧,有惡欲,則息惡欲,有邪見,則息邪見。』如果我看見持水的人,有貪伺,有恚,有瞋,有不語,有結,有慳,有嫉,有諛諂,有無慚,有無愧,有惡欲,有邪見的話,則由於此緣故,雖然是持水的人,我也會說他並不是沙門。這叫做非沙門道跡,叫做非是沙門。

甚麼叫做沙門道跡,甚麼叫做非不沙門呢?如果有貪伺,就息止其貪伺,有恚,就息止其恚,有瞋,就息止其瞋,有不語,就息止其不語,有結,就息止其結,有慳,就息止其慳,有嫉,就息止其嫉,有諛諂,就息止其諛諂,有無慚,就息止其無慚,有無愧,就息止其無愧,有惡欲,就息止其惡欲,有邪見,就息止其邪見。對於此沙門之嫉,沙門之諛諂,沙門之詐偽,沙門之曲等,會趣至於惡處之事,都已盡之學,就是沙門的道跡,並非不是沙門。這叫做沙門的道跡,而不是非沙門(正真正銘的沙門)。

他像如是而成就戒,其身清淨,口與意也清淨,並沒有貪伺,心中無恚,沒有睡眠,沒有掉悔、憍傲,已斷疑度惑,正念而正智,而沒有愚癡,他的心與慈而俱在,而遍滿於一方,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像如是的,也遍滿於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於一切,其心都與慈俱在,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像如是的,悲與喜也同樣的道理(心與悲俱,心與喜俱)。同時,其心與舍俱在,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會作如是之念:有粗、有妙、有想,對於來上的出要,能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向上,向解脫之道)。他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後,則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之後,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

猶如離開村不遠之處,有好的浴池,有清泉流盈,有青翠的草蓋被於岸上,四周都有花樹那樣。或者東方有一人來,他乃極為饑渴,而很疲極,就脫棄其衣,放在於岸上,而進入於池中去快浴,去棄垢除熱,也除棄其渴乏。像如是的,在於南方、西方、北方,也同樣的有一人來,他們都饑渴而疲極,也脫去其衣服,放在於岸上,進入於池中去快浴,去棄垢除熱,也除去其渴乏。

像如是的,剎利族姓子,剃除其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而行於內行之止,使得內止(止息其內心)。內止的人,我就說他就是沙門,說他就是梵志,說他就是聖者,說他就是淨浴(淨行的人)。像如是的,那些梵志、居士、工師等族姓子,也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而行於內行之止,使其得達內止。內止的人,我就說他為沙門,說他為梵志,說他為聖者,說他為淨浴(淨行者)。

甚麼叫做沙門呢?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息止諸漏穢汙,息止那些為當來之有之本,息止那些煩熱苦報,息止那些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沙門。甚麼叫做梵志呢?所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遠離諸漏穢汙,遠離為當來之有之本,遠離煩熱苦報,遠離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梵志。甚麼叫做聖者呢?所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遠離諸漏穢汙,遠離為當來之有之本,遠離煩熱苦報,遠離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聖者。甚麼叫做淨浴呢?所謂淨浴諸惡不善之法,淨浴諸漏穢汙,淨浴為當來之有之本,淨浴煩熟苦報,淨浴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淨浴。這就是所謂的沙門,就是所謂的梵志,就是所謂的聖者,就是所謂的淨浴。」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