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阿含經-692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一七八、獵師經第七(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獵師藏餌而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後而被捕,第二、三群鹿雖然知道而有所警戒,但是不堪饑餓,也是為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就終能逃離被捕的災厄。世尊用獵師之餌比喻人的五欲,獵師譬喻為魔王,鹿則譬喻為沙門、梵志。第一乃至第三沙門、梵志受用信施,但都以放逸而為魔王所俘虜。第四沙門、梵志則已脫離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虜。魔王不能及之處就是: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滅盡定。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獵師之飼鹿,並不是有如是之心,如:令鹿得肥、得色、得力、得樂、長壽的。都是存如是之心去飼鹿的:唯欲鹿之近於食物,使其近食,而食後,便可使其憍恣放逸(會起憍慢,狂醉而陷入於放逸的動作)。放逸之後,則隨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之所欲望。獵師之飼鹿,都是存有如是之心的。

(1)第一群的群鹿們,近食於獵師的食物,牠們近食後,便會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後,便會隨著獵師、獵師之眷屬之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的群鹿,便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會被捕獲,不能離開獵師們的魔掌)。

(2)第二群的群鹿們曾作如是之念:第一群鹿近食於獵師之食,牠們近食後,便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後,便隨著獵師、獵師之眷屬之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群鹿就不能脫離獵師、獵師之眷屬的境界。我們現在寧可捨棄獵師之食,離爛恐怖之地,依於無事處,去食草飲水吧!第二群鹿作此念後,便捨棄獵師之食,而離開恐怖之地,依於無事處,去食草飲水。然而牠們乃在於春後之月(指秋冬),在諸草與水都盡之後,身體都極為羸弱,氣力都大為衰退,便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之欲望。像如是的那些第二群鹿,也同樣的不能脫離獵師、獵師們的眷屬的境界。

(3)第三群的群鹿,也作如是之念:第一、二群鹿們,一切都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們的境界,我們現在寧可離開獵師、獵師的眷屬,依住於不遠之處,住在於不遠處後,就不會近食於獵師之食。不近食後,便不會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會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的欲望。第三群鹿作這些念後,便離開獵師、獵師的眷屬,而依住於不遠之處,住於不遠處後,就不近食於獵師之食,不近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獵師、獵師的眷屬。那些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便作如是之念:第三群鹿甚奇諂黠(指牠們乃非常的狡猾)!極為諂黠!為甚麼呢?因為食我之食後,而不可得(指牠們在不遠處食,而不跳入其佈置的陷阱的範圍內)。我們現在寧可作長圍罝(結一條長圍的網)為是。如作長圍罝後,便能得第三群的群鹿所依而止住的地方。獵師、獵師的春屬作如是之念後,便作長圍罝,作長圍罝後,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而止的地方。像如是的,第三群鹿也同樣的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

(4)第四群鹿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第二、第三等群鹿,一切都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我們現在寧可依住在於獵師、獵師眷屬所不至之處,如依住在於那個地方的話,就不會近食於獵師之食,不近食後,便不會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會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竹之欲望。第四群鹿作此念後,便依住在於獵師、獵師的春屬所不至之處,依住於那個地方後,便不近食獵師之食,不近其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之故,便不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的欲望。那些獵師、獵師的眷屬又作如是之念:第四群鹿乃甚奇猛儁(雋,非常的矯詐)!是第一的猛儁(非常的猾俊)!如我們追逐牠們的話,必定不能得到,其餘之鹿(所有的群鹿),當會恐怖而驚散,我們現在寧可捨棄圍罝,不管第四群鹿。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作如是之念後,就便捨棄圍罝。像如是的,第四群鹿,便得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們的境界(能逃離其魔掌)。

比丘們!我說此譬喻,是欲使你們瞭解其中之義,我現在要說此義,你們當觀其義。所謂獵師之食,應當要知道!是五欲的功德(功能、性能),為眼根知色境,耳根知聲境,鼻根知香境,舌根知味境,身根知觸境。獵師之食,當知就是此五欲的功德的。所謂獵師,應當要知道!是喻為惡魔王。獵師的眷屬者,當應知道!是魔王的眷屬是。所謂群鹿,就是指沙門、梵志。

2024-01--06下午2:00--3:30藥師佛經講座

 






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

阿含經-691

 

()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空處相應的念想退轉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退轉,然而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於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所有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知道,應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無所有處。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應知道:我生此法,乃為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識處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不能得久住了。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立念如法,令住於一意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住,而我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非有想非無想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為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會得非有想非無想處。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此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遴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厭離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有想而有知,齊是而得知(都知道),乃至能得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之餘的第一有。行禪的比丘的人,從此而起(自此之後),而當為他人說。」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完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阿含經-690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於喜欲,已捨、無求而游止於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之所說,聖者之所捨、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為不苦不樂、捨、念、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三禪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備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會使我退轉,然而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為不苦不樂、捨、念、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於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為不苦不樂、捨、念、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空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無量空處。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樂滅、苦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為不苦不樂,為捨、念、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當如是而知。

()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色想,已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色樂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備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乃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的色想,已滅除有對礙的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於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的色想,已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識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無量識處。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的色想,已滅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的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2024年1月3日 星期三

阿含經-689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為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於離而生的喜與樂,得初禪成就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的念想之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知漏盡。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粗尋)與觀(細伺)都已滅息,已內靜一心,而無覺、無觀,有由於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初禪相應之念想退轉具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而為無覺、無觀,而由於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游止於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於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安住,而我的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無覺、無觀,由於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三禪相應之念想升進具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第三禪。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為無覺、無觀,由於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知漏盡。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於喜欲,已捨、無求,而游止於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之所說,聖者之所舍,之念、樂住、生,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二禪相應之念想之退轉具備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轉,然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於喜欲,已捨、無求,而游止於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之所說,聖者之所捨、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令住於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能得久住。那位比丘就應當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於喜欲,已捨、無求,而游止於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之所說,聖者之所捨、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四禪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第四禪。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024--01-03 肌力教學

 













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阿含經-688

 

5.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色想,已滅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是於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趣於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6.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的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趣於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起於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7.又次,行禪的人,它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而趣於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乃修習正思,為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於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世間確實有此四種的行禪的人,因此之故,而說。」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七、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此丘,有開於四禪八定當中,均有退墮、久住、升進,以及漏盡 之義,修持的人應當要瞭解其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拘樓瘦的劍磨瑟曇,為拘樓國的都邑當中。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當會為你們說法。所要說的,則初也妙,中也妙,竟也是妙,是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之法,其名叫做四種說經。如四種說經那樣,會分別其義。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它,我現在當說出來!」這時,諸比丘們乃受教而聽。

佛陀說:「甚麼叫做四種說經分別其義呢?()1.如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都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於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念此行與標,唯行與欲樂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和欲界之樂相應之樂,是初禪之下之樂)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知道,應知道:我生此法、就是不住,也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則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為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於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受此行,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他住於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安住,而我的此禪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於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二禪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會得第二禪。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