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阿含經-686

 

5.其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而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又思其餘的小想,而修習無量識處之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趣於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於無量空處,不應思其餘的小想,而入於無量識處。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6.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思其餘的小想,而修習無所有處之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趣至於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於無量識處,不應思其餘的小想,而入於無所有處。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7.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無量識,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乃思其餘的小想,修習非有想非無想處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習正思,已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於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乃不知如真,而想:我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於無所有處,不應思其餘的小想而入於非有想非無想處。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他的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3)甚麼叫做行禪的人,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呢?1.那位行禪的人,所行、所相、所標,都已度一切無所有處,而為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所有處相應之念相與本來衰退具備。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已離本來之相,更趣於其餘之處,已失去了非有想非無想處,已消滅其禪定了。他知如真後,對於如是而不退,其意也不會失去其禪,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2.又次,行禪的人,所行、所相、所標,都度一切無量識處,而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識處相應之念想與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於其餘之處,已失去了無所有處,已消滅禪定了。他知如真後,就於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3.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空處相應的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更趣於其餘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消滅其禪定。他知如真後,就於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4.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色想,已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色樂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於其餘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消滅其禪定。他知如真後,就是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5.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都樂也滅,苦也滅,喜與憂本來已滅,已為不苦不樂、舍、念、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三禪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更趣於其餘之處,而失去了第四禪,已消滅其禪定。他知如真後,就於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阿含經-685

 

5.其次,行禪的人,乃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從無量空處而趣至於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於其餘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滅掉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為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至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是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為之熾盛而謂衰退。

6.其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的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無量識處而趣至於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而更趣於其餘之處,已失去了無量識處,已滅掉禪定。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於修習正思,已得快樂息寂,已從於無量識處,而趣至於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於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為之熾盛而謂衰退。

7.其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無量識處,而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的心由於修習正思,而從無所有處趣於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於其餘之處,已失去了無所有處,已滅掉禪定。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而從無所有處起至於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於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者,叫做熾盛而謂衰退。

(2)怎樣叫做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呢?1.那位行禪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而有了由於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游止於其中。他在此時,思其餘的小想,而修習第二禪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於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就從初禪趣至於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卻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於初禪,不應思其餘的小想,而入於第二禪。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已衰退,而謂熾盛。

2.其次,行禪的人,其覺與觀已經息滅,已內靜而一心,為無覺(無粗尋)、無觀(無細伺),由於定而生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思其餘的小想,而修習第三禪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於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而從第二禪趣至於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卻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於第二禪,不應思其餘的小想而入於第三禪。他不知如真後,就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3.又次!行禪的人,離開喜欲,而舍,而無求,而游止於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所說,聖者所舍,聖者之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游止於其中。他思念其餘的小想,而修習第四禪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於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第三禪,不應思其餘的小想,而入於第四禪。他不知如真後,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4.其次,行禪的人,已樂滅、苦滅,其喜與憂本來就已消滅,而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就思其餘的小想,而修習無量空處之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於修習正念,而快樂息寂,而從第四禪趣至於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於第四禪,不應思其餘的小想而入於無量空處。他不知如真後,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阿含經-684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一七六、行禪經第五(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有關於四種行禪者:(1)熾盛而謂衰退,(2)衰退而謂熾盛,(3)衰退而知衰退,(4)熾盛則知熾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世間裡,真實有四種行禪的人。那四種呢?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熾盛而謂衰,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衰退而謂熾盛,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如實而知道為衰退),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如實而知道為熾盛

(1)甚麼叫做行禪的人,熾盛而謂衰退呢?1.那位行禪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粗尋),有觀(有細伺),有由於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而游止於其中。他的心,如修習正思的話,就會從初禪而趣於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安息、寂止)。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現在離開本來之相,更趣於其餘之處,而失去了初禪,而消滅禪定的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習正思,為快樂的息寂的話,就會從初禪而趣於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於如是而退轉,其意便會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就是熾盛而謂衰退。

2.其次,行禪者的覺、觀已息滅,已內靜一心,已無覺、無觀,由於禪定而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二禪,而趣於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離開了本來之相,更趣於其餘之處,而失去了第二禪,已消滅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習正思,而得快樂的息寂的話,就是從第二禪而趣至於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於如是而退轉,其意便會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為之熾盛而謂衰退。

3.其次,行禪的人,離於喜欲,而舍,而無求,而游止於其中,為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有所謂聖者所說,聖者所舍、所念、所樂住、所空,而得第三禪成就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三禪而趣至於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現在離開本來之相,更趣於其他之處,而失去了第三禪,已消滅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已從第三禪趣至於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於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而謂衰退。

4.其次,行禪的人,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喜與憂則本來就已滅,已為不苦不樂,已為舍、為念、為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游止於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四禪而趣於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會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於其餘之處,而失去了第四禪,而滅掉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乃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於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而從第四禪趣至於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於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乃熾盛而謂衰退。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阿含經-683

 

(3)如果有一種受法,現在為苦,當來也會受苦報的話,則那些有智慧的人,會知如真。這種受法現苦,而當來也會受苦報的話,已知如真後,便不會去習行,而會斷除。不習行而斷除後,便會生起喜、愛、可之法.,而不喜、不愛、不可之法,會消滅,這叫做慧法。

(4)如有一種受法,為現樂,當來也會受樂報的話,則那些有智慧的人,會知如真。對於這種受法為現樂,當來也會受樂的法,知如真後,便去習行而不斷。習行而不斷後,便會有喜、愛、可之法會產生,不喜、不愛、不可之法會消滅。猶如酥與蜜,和若干種之藥那樣,或者有人為了疾病之故而服它,當飲服之時,有好色香味,可口而不會傷咽喉,服用後,在腹內時,便會成為藥。像如是的,此受法現樂,當來也會受樂報之事,那些有智慧的人,會知如真。對於此受法現樂,當來也會受樂報之事,知如真後,便會習行不斷,習行不斷後,便會有喜、愛、可之法會產生,不喜、不愛、不可之法,會消滅,這叫做慧法。

他對於應習行之法,知如真,對於不應習行之法,知如真;對於應習行之法,知如真,不應習行之法,知如真後,便會對於應習行之法去修習,對於不應習行之法,不會去修習;對於應習行之法,去修習,對於不應習行之法,不去修習後,便會有喜、愛、可之法會產生,不喜、不愛、不可之法會消滅,這叫做慧法。在世間裡,確實有如是之四種受法的,由於如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完

2023-12-28

 








2023--12-28 肌力教學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阿含經-682

 

(1)如有人,受法現樂(現在受快樂之法),當來會受苦報之事,然而那些癡人卻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有此法)。對於這種受法現樂,而當來會受苦報之事,不知如真後,便會習行而不斷。由於習行不斷之故,便會有不喜、不愛、不可等法之產生,喜與愛與可之法,會消滅。猶如阿摩尼藥(水藥)那樣,有一分的好色香味,然而混雜有毒物。或者有人,由於疾病之故,而服用它。服用時,有好的色香味,可口而不會傷害咽喉,服後,藥物在腹內,便不能成為藥了。像如是,對於這種受法現樂(現在受快樂),而當來會受苦報之事,那些癡人,卻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對於此受法現樂,而當來會受苦報之事。不能如實而知後,便會習行不斷,習行不斷後,便會不喜、不愛、不可等法會產生,喜、愛、可等法,會消滅,這叫做癡法。

(2)如有人,受法現苦,而當來卻會受樂報,然而那些愚癡的人,乃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這種受法現苦,而當來會受樂報之事,不知如真之後,便不去習行,而斷掉。不習行而斷掉之後,便不喜、不愛、不可等法會產生,喜、愛、可等法會消滅,這叫做癡法。

(3)如有人,受法現苦,當來也會受苦報之事,那些愚癡的人,乃不知如真。對於此受法現苦,當來也會受苦報之事,不知如真後,便會習行不斷,習行不斷後,便不喜、不愛、不可等法會產生,喜、愛、可等法會消滅。猶如大小便,又有混雜毒物在裡面,或者有人,為了疾病之故而服它,服時惡色,而臭,而無滋味,不可口而傷咽(不但不舒適,且會傷咽喉),服後在腹內,便不成藥。像如是的,這種受法現苦,當來也會受苦報之故,那些愚癡的人,乃不知如真。對於這種受法現苦,當來也會受苦報之事,不知如真後,便會去習行不斷,習行不斷後,便不喜、不愛、不可法會產生,喜、愛、可等法會消滅,這叫做癡法。

(4)如有人,受法現樂,而當來也會受樂報之事,那些愚癡的人,不知如真。對於這種受法現榮,當來也會受樂報之事,不知如真後,便不會去習行,而會除斷其事。不習行而除斷後,則那些不喜、不愛、不可之法便會生,喜、愛、可等法,便會滅,這叫做癡法。

他對於應習行之法,不知如真,對於不應習行之法,也不知如真(對於那一種應修持習行,那一種法不應修持習行等事,都認不清楚。)對於應習行之法,不知如真,對於不應習行之法,不知如真後,則對於不應習行之法,會去學習,應該要習行之法,卻不去習行。對於不應習行之法,會去學習,應該要習行之法,不去習行之後,便會生起不喜、不愛、不可等法,而喜、愛、可等法會消滅,這叫做癡法。

(1)如果有受法,現樂而當來會受苦報的話,則那些有智慧的人,會知如真(會如實而知)。對於這種受法現樂,而當來會受苦報之法,知道如真後,便不會去習行,而會把它斷滅。不習行而斷滅後,則那些喜、愛、可等法,便會產生,那些不喜、不愛、不可等法,便會消滅,這叫做慧法。

(2)如果有一種受法,為現苦,而當來會受樂報的話,則那些有智慧的人,使會知如真。這種受法現苦,而當來會受樂報之法,如知如真後,使會去習行而不斷它。習行而不斷後,便會生起那些喜、愛、可等法,而不喜、不愛、不可之法會消滅。猶如大小便,混和若干種之藥,如有人為了疾病之故而服它,飲服之時,有惡色,而臭,而無滋味,不適可於口,而傷咽喉,然而服後在腹內,便會成為藥。像如是的,這種受法現苦,而當來受樂報之事,那些有智慧的人,會知如真。這種受法現苦,而當來會受樂報之法,知如真之後,便會去習行不斷。習行不斷後,便會生喜、愛、可之法,而那些不喜、不愛、不可之法會消滅,這叫做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