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阿含經-681

 

一七五、受法經(下)第四(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世間的癡法雖求喜、愛、可之法,然而卻會產生不喜、不愛、不可之法。佛教之不癡法雖難見難覺,但是能生喜、愛、可法。並說世間確實有四種受法。所謂1.感喜樂而犯十惡的,現在樂,而未來會苦。2.感苦憂而行十善的,現在苦,而未來會樂。3.感苦憂而犯十惡的,現在未來都會苦。4.感喜樂而行十善的,現在與未來俱樂。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拘樓瘦(拘樓國)的劍磨瑟曇,為拘樓的都邑。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此世間裡,都有如是之欲,如是之望,如是之愛,如是之樂,如是之意,都欲使不喜、不愛、不可之法之能夠消滅,而希望那些喜、愛、可意等法之能夠產生。他們都作如是之欲,如是之望,如是之愛,如是之樂,如是之意,然而那些不喜、不愛、不可之法,卻反而會生起,那些可喜、可愛、可意之法,卻會滅無。這就是所謂癡法。我法乃非常的深妙,為難見、難覺、難達之法。像如是的,我法為甚深、難見、難覺、難達,然而那些不喜、不愛、不可之法,會由於學佛而得以消滅,喜、愛、可之法,會由之而生,是不癡之法。

世間真實有四種的受法。那四種呢?(1)或者有一種受法,現在快樂,而當來會受苦報,(2)或者有受法,現在為苦,而當來會受樂報,(3)或者有受法,現在為苦,當來也會受苦報,(4)或者有受法,現在為樂,當來也會受樂報。

(1)甚麼叫做有一種受法,現在為樂,而當來會受苦報呢?或者有一種人,自樂自喜而殺生(喜歡於殺生之業),因於殺生,而為生樂生喜。他也會自樂自喜於不與取、邪淫、妄言(喜歡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因於偷盜乃至邪見,而生樂生喜。像如是的身樂、心樂、而不善從(不從於善),而不善生(不生善),而不起於智,不起於覺,不起於涅槃,這叫做受法現樂,而當來會受苦報。

(2)甚麼叫做受法現苦,當來會受樂報呢?或者有一種人,自苦自憂,而斷殺生,由於斷除殺生,而生苦生憂(戒殺為克制自己,故不是快樂輕爽之事)。他也自苦自受而斷除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斷邪見(克制自己的欲心,而戒偷,乃至戒邪見),由於努力認真的斷除偷盜,乃至邪見之故,而會生苦生憂。像如是的身苦、心苦,而善從(從於善),而善生(而生善),而趣於智、趣於覺,趣於涅槃,這叫做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

(3)甚麼叫做受法現苦,當來也會受苦報呢?或者有一種人,自苦自憂而殺生,由於殺生之業,而生苦生憂。他也自苦自憂而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由於偷盜,乃至邪見而生苦、生憂。像如是的身苦、心苦,而不善從(不從於善)、不善生(生不善之業),而不趣於智,不趣於覺,不趣於涅槃,這叫做受法現苦,當來也會受苦報。

(4)甚麼叫做受法現樂,當來也會受樂報呢?或者有一人,自樂自喜,而斷殺生,由於斷除殺生,而生樂生喜。他也自樂自喜,而斷除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斷除邪見(戒偷乃至戒邪見),由於斷除偷盜,乃至斷除邪見,而生樂生喜。像如是的,身樂、心樂,而善從(從於善),而善生(生善),而趣於智,趣於覺,趣於涅槃,這叫做受法現樂,當來也會受樂報。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阿含經-680

 

(3)甚麼叫做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現在所受的為苦,未來也會同樣的受苦報)呢?或者有一位沙門、梵志,全身都裸形而不穿衣,或者用手作為衣,或者用樹葉為衣,或者用珠為衣;或者不用瓶去取水,或者不用櫆(如北斗七星之形的取水之器)去取水;或者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欺妄之食;或者不自往,不遣信,不來尊,不善尊,不住尊;如有二人在食時,就不在其中而食;不在懷妊之家而食,不在畜狗之家而食;其家有糞蠅飛來,則不食;不噉魚,不食肉,不飲酒;不飲惡水。或者都不飲,而學無飲之行;或者噉一口,以一口而為足,或者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為足,或者食.得,或者以一得為足,或者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為足;或者一日一食,以一食為足,或者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一月以一食為足;或者食菜茹(素菜),或者食稗子,或者食穄米,或者食雜面,或者食頭頭邏(米的一種)之食,或者食粗食;或者至於無事處,而依於無事;或者食根,或者食果,或者食自落之果;或者持連合之衣,或者持毛衣,或者持頭舍衣(白布衣),或者持毛頭舍衣,或者持全皮,或者持穿皮(有空洞的皮),或者持全穿的皮(整個都是破爛爛的);或者持散發,或者持編發,或者持散編之發;或者有剃發,或者有剃須,或者剃鬚髮;或者有拔發,或者有拔須,或者有拔鬚髮的;或者住立而斷坐(都站立,而不坐下),或者修蹲之行;或者有臥剌的,或者以剌為床;或者有臥草的,而以草為床的;或者有事水,晝夜都以手柕(以手汲出水);或者有事火的,竟宿(正日正夜)都燃火;或者事日、月為尊佑大德,而叉手向祂們。像如此的比類,乃受無量的苦,學煩熱之行。他受此法,而成就具足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必定會至於惡處,而生在於地獄之中。這叫做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現在行持苦行,未來也同樣的為苦報。由於不是正確的求樂之行之故。)

(4)甚麼叫做受法現樂,當來也受樂報(現世所修而完成快樂的果,故未來也當會受安樂的果報)呢?或者有一人,自然的不為重濁之欲,不為重濁之恚,不為重濁之癡(天性並不有重大的貪瞋癡)。他不會數隨欲心(不會常起欲念),而不會受苦憂戚;不數隨於恚心(不常起恚念),不數隨於癡心(不常起癡念),而不受苦憂戚。他以樂以喜,而盡其形壽去修行梵行,乃至有歡悅之心。他受持此法,而成就具足後,其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禁取見、疑等欲界的五種煩惱。所謂色界、無色界為上二界,欲界為下界,故名)已盡,化生於彼(色界天),在那裡般涅槃(得涅槃而解脫三界之苦),而得不退法,而不還於此世間,這就是所謂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世間真正實在有此四種的受法的,因此之故,而說此道理。」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阿含經-679

 

那位樹神即作如是之念:為甚麼緣故,那些邊傍的種子村神,以及村裡的百穀的藥木等親親朋友的樹神,對於種子見到當來會有甚麼恐怖,會有甚麼災患,而來慰勞我而說:『樹神!不可以起恐怖!樹神!不可以起恐怖!此葛藤的種子,或者會被鹿所食,或者會被孔雀所食,或者會被風吹去,或者會被村火所燒,或者會被野火所燒,或者會敗壞而不能成為種子,會像如是的,樹神!你就可以得安隱的。』如果此葛藤的種子,不被鹿食,不被孔雀所食,不被風吹去,不被村火所燒,不被野火所燒,也不會敗壞而不成為種子的話,則此種子乃會不缺不穿,也不會剖坼,不會被風、雨、日等所中傷(傷害),而得大雨漬的滋潤的話,便會迅速的生長起來,而成莖典枝葉,而為柔軟而成節,而觸注喜悅。此莖與枝葉,柔軟而成節,觸體而喜悅,而為樂更樂(樂觸)之觸。

此種子緣於樹而成為大枝節葉後,就纏裹那株沙羅樹,而覆蓋在其上。覆蓋在其樹上後,那位樹神方作如是之念:那些邊傍的種子村神、村百穀的藥木的親親朋友等樹神,對於葛藤的種子,見到有如此的當來之恐怖,而見到此會有此災患之故,才來慰勞我而說:『樹神!不可以恐怖!樹神!不可以恐怖!此葛藤的種子,或者會被鹿所食,或者會被孔雀所食,或者會被風所吹而.到別處去,或者會被村火所燒,或者會被野火所燒,或者會敗壞而不能成為種子,會像如是的,樹神!你可以得安心了。』然而如果此葛藤的種子,不被鹿所食,不被孔雀所食,不被風所吹而去,不被村火所燒,不被野火所燒,也不敗壞,而非不能成為種子,則這種子乃不缺不穿,也不剖坼,也不被風、雨、日之所中傷,而得大雨漬的滋潤的話,便會迅速的生長的。我就是因於此葛藤的種子,緣於此葛藤的種子之故,才會受此極苦,受此非常的痛苦的。

(1)像如是的,或者有沙門、梵志,和莊嚴美好的女人共相娛樂,而作如是之說:『此沙門、梵志,對於淫欲,預見到當來會有甚麼恐怖?有甚麼災患?而應斷於淫欲,而施設所欲呢?對於此美麗莊嚴的女人的身體,會有樂更樂(樂觸)之觸的。」他就和這位女人共相娛樂,而遊戲於其中。他受此法,而成就具足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趣至於惡處,轉生在於地獄之中。這時才作如是之念:那些沙門、梵志,對於淫欲,預見到有這種當來的恐怖,預見這種災患之故,而斷於淫欲,施設斷欲的。我們就是因於欲,諍於欲,緣於欲之故,而受如是之極苦,甚為重的痛苦的。這叫做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現在雖享受快樂,但是未來定會受苦報)。

(2)甚麼叫做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呢(現在受苦,而未來會受快樂之報)?或者有一人,有自然的重濁之欲,重濁之志,重濁之癡(天性有強烈的貪瞋癡)。他數隨(常隨)欲心,而受苦憂戚,數隨恚心、癡心,而受苦憂戚。他由於此苦,由於此憂之故,就盡其形壽去修行梵行,乃至啼泣墮淚(傷悲而掉淚)。他受此法,成就而具足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升上善處,而生於天中,這叫做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

阿含經-678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曾經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而求果,則所謂有道是。浮彌!猶如有人,欲得火時,以燥的木作為火母,以燥的鑽去鑽它,則必定能得火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火時,乃用燥的木去作為火母,用燥的鑽去鑽它,則他必定能得火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確之法去求火,則所謂鑽火而用燥木之故。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他曾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就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行而求果,則所謂有道之故。浮彌!如果你為王童子說此四種喻的話,王童子聽後,必定會大歡喜,會供養於你,會盡其形壽去作,所謂供養你的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以及其餘的種種諸生活之具的。」

尊者浮彌白佛說:「世尊!我本來未曾聽過此四喻,怎麼能得說出呢?唯今天始從世尊聽到啊!」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浮彌,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四、受法經(上)第三(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間真實有四種的受法,所謂(1)現樂當來受苦報,(2)現苦當來受樂報,(3)現苦當來受苦報,(4)現樂當來受樂報。如行淫欲,就是現樂後苦。硬制煩惱,則現苦後樂。外道苦行,則現苦後苦。歡喜修行梵行,化生於彼,而般涅槃,而得不退法,不還於此世間,就是現樂後也樂。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世間乃真正實在有四種的受法的。那四種呢?或者有一種受法,為現在受樂,而當來會受苦報,或者有一種受法,乃現在受苦而當來會受樂報,或者有一種受法,乃現在受苦,而當來也是受苦報的;或者有一種受法,乃現在受樂,當來也會受樂報的。

(1)甚麼受法叫做現在受樂,而當來會受苦報呢?或者有沙門、梵志,和莊嚴的美好的女人共相娛樂,而作如是之說:『此沙門、梵志,對於淫欲之事,當來會遇見到有甚麼恐怖?有甚麼災患?而必須斷於欲,而施設所欲之事呢?對於此美好而莊嚴的女人的身體,而觸摩的話,會有樂的更樂(快樂的感觸)啊!』他就這樣的和此美女共相娛樂,而在於其中遊戲。他受此法,成就具足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會趣至於惡處,會轉生於地獄之中。那時才作如是之念:那沙門、梵志,對於淫欲,會見到這種當來的恐怖,會見此(遇到這種)災患之故,才應斷於淫欲,才施設斷欲的。我們因為由於欲,而諍欲,而緣於欲之故,才會受如是的極苦,如是的非常重之苦啊!

(2)猶如春後之月,日中(白天)乃極為炎熱,有葛藤的種子,被日炙得拆迸,而墮在於一娑羅樹下。那時,娑羅樹神,乃由於此之故,而生恐怖。於是,那位樹神,如其有邊傍的種子的村神,村裡的百穀的藥木的有其親親的朋友樹神(所謂沙羅樹之神的朋友、親戚,以及住於藥草等木的諸神),對於種子而見有當來之恐怖、災患之會生起之故,便往至於那樹神之處,而慰勞說:『樹神!不可以起恐怖!樹神!不可以起恐怖!現在此葛藤的種子或者會被鹿食,或者會被孔雀所食,或者會被風吹而去,或者會被村火所燒,或者會被野火所燒,或者會敗壞,而不成為種子的。像如是的,樹神!你乃會得安隱的。』如果此種子不被鹿所食,不被孔雀所食,不被風吹去,不被村火所燒,不被野火所燒,也不會敗壞,而不會不成為種子的話,則此種子乃不缺不穿,也不會剖坼,不被風、雨、日等所傷害,而得大雨漬的滋潤的話,便會迅速而生長。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2023-12--23下午2:00--3:30藥師佛經講座

 























阿含經-677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他們作願行,而行正的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則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而求果的話,就是所謂有道。浮彌!猶如有人,欲得酥的話,則以器盛酪,以抨抨之,他就必定能得酥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如果人欲得酥的話,則以器盛酪,以抨去抨它的話,則他必定能得酥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法去求酥,就是所謂抨酥是也。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他們曾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而如果並不發願,或者有願無願,或者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也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法去求果之故,所謂有道是。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曾經發願行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見的梵行的話,他們必定不能得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行而求果,則所謂無道是。浮彌!猶如有人,欲得油時,乃以笮具(壓榨之器物)盛沙,用冷水漬它,而將它壓榨,則必定不能得到油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如欲得油,而用笮具去盛沙,用冷水去漬,而取之而壓榨的話,必定不能得油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法(不正確的方法)去求油之故,所謂壓沙是。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雖然作願,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的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而求果之故,所謂無道是。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他曾經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而求果,則所謂有道之故。猶如有人,欲得油時,以笮具去盛麻子,以暖湯去漬,而執取而壓榨的話,必定能得油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油時,用笮其去盛麻子,用暖湯去漬,而取之而壓榨的話,他必定能得油。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油,而以笮其盛麻子,以暖湯去漬,而取之而壓榨它,則他必定能得油。為甚麼呢?因為以正法而求油,所謂壓麻子是。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的話,則他曾經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則他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法而求果,則所謂有道之故。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曾經發願行,而行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而求果,則所謂無道之故。浮彌!猶如有人,欲得火時,卻用濕木作為火母,而用濕的鑽,去鑽它,則必定不能得火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火,而用濕木作為火母,用濕的鑽去鑽它的話,必定不能得火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法(不正確之法)去求火,別所謂鑽濕木之故。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的話,則他雖作願行,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能得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則必定不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而求果,則所謂無道之故。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阿含經-676

 

尊者浮彌告訴他說:「王童子!我並不當面從世尊聞過,也不從諾梵行者聽過。王童子!世尊或者也會作如是之說:『或者有人作願(發誓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就必定會得其果報的;或者並沒有發願,或者發願不發願,或者非有願非無願,而都同樣的行正梵行的話,他們都同樣的必定會得其果報的。』」

王童子聽後說:「如果尊者浮彌的尊師,為如是之意,如是之說的話,則此說乃在於此世間裡的天及魔,和梵天、沙門、梵志,從人至於天,可說就是最在其上的了。尊者浮彌!您可在此吃飯嗎?」尊者浮彌乃默然而納受。王童子知道尊者浮彌默然納受後,就從其座起,自已去行澡水,而用極為美淨微妙的種種豐饒的食噉含消(飲食物),親自以手斟酌(料理),使尊者得飽滿。食後收食器,行澡水後,就取一小床,另坐在一邊,而恭聽尊者的說法。尊者浮彌就為他說法,勸發其渴仰,成就其歡喜心。用無量的方便,為他說法,勸發其渴仰,成就其歡喜後,就從座站起而去,而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就將和王童子所共論之事,盡向佛陀說。

世尊聽後,告訴他說:「浮彌!你為甚麼不為王童子說四喻呢?」尊者浮彌問佛說:「世尊!甚麼叫做四喻呢?」(那四種譬喻呢?

世尊回答說:「浮彌!如有沙門、梵志,所具有的為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雖作願行(發願惡行持),而行邪的梵行的話,他們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他們並不發願,或者發願不發願,或者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的梵行,都同樣的必定不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行而求正果,就是所謂無道的(沒有這道理的)。浮彌!猶如有人,欲得乳的人,卻去轂牛角,那就必定不能得乳的。不管是無願(不是其願意),或者是有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如人欲得乳而轂牛角的話,必定不能得乳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道(不是正確的方法)而求乳,所謂轂牛角而求乳之故。像如是的,浮彌!如果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邪定),則他們雖然是作願行,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會得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行求正果,就是所謂無道啊!(沒有這道理的)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正定),則他們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不發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行而求正果,就是所謂有道(有道理的)。浮彌!猶如有人,欲得乳的話,就給飼牛以飽飲,而去轂牛乳,則他必定能得乳的。不管是為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乳時,則給飼牛以飽飲,而去轂牛乳的話,他就必定能得乳。為甚麼呢?因為以正確之法去求乳,就是所謂轂牛乳是。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正定),則他們如作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或者是無願(並不發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都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正行求正果,乃所謂有道的。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如作願行,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就必定不能得果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行而求正果,則所謂是無道。浮彌!猶如有人,欲得酥時,卻以器盛水,以抨(張弓)去抨(彈擊)它的話,必定不能得酥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如欲得酥,而以器盛水,而以抨去抨它的話,必定不能得到酥的。為甚麼呢?因為以邪法(不正確的方式)去求酥,所謂抨水,而欲得酥之故。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雖作願行,而卻行邪梵行的話,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的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為甚麼呢?因為以邪行而求正果,則所謂無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