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112-01-12肌力講座

 








阿含經-425

 

九十四、黑比丘經第八(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由於黑比丘之喜歡鬥諍,而為說那些不可愛,以及可愛之法。同時也舉出惡馬與良馬之喻以為教示。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東園的鹿母堂(為信女毘舍佉所捐建,位於城東。為彌迦羅長者之媳婦,因使長者皈依三寶,故長者對人說該信女不是我兒子的媳婦,是我母。彌迦羅譯為鹿,故人都說毘舍佉信女為鹿母,其講堂就為之鹿母堂)。

這時,有一位黑比丘,為鹿母之子,為一常喜和人鬥諍的比丘,他乃往詣佛所。世尊遙見黑比丘之到這邊來,就由於黑比丘的緣故,而告訴諸比丘們說:「或者有一種人,常喜和人鬥諍,不稱讚止諍之法。如果有一種人,常喜和人鬥諍,不稱止諍的話,此法乃為不可樂之法,為不可愛喜,不能令人愛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習,不能使人攝持,不能使人得為沙門,不能使人得一意,不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為惡欲,而不稱讚止惡欲之法。如果有這種人,為惡欲,而不稱止惡欲的話,此法乃為不可樂,不可愛喜,不能使人愛念,不能令人敬重,不得使人修習,不能使人攝持,不能使人得為沙門,不能使人得一意,不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乃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汙戒,而不稱讚持戒。如果有這一種人,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汙戒,而不稱讚持戒的話,則此法乃為不可樂,不可愛喜,不能使人愛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習,不能使人攝持,不能使人得為沙門,不能使人得一意,不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有瞋纏,有不語結,有慳嫉,有諛諂、欺誑,有無慚無愧,而不稱讚慚愧。如果有這種人,為有瞋纏,有不語結,有慳嫉,有諛諂欺誑,有無慚無愧,而不稱讚慚愧的話,此法就不可以樂,不可以愛喜,不能使人愛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習,不能使人攝持,不能使人得為沙門,不能使人得到一意,不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不同於諸梵行者之經勞,不稱歎同於諸梵行者之經勞。如有一種人,不同於諸梵行者之經勞,不稱歎同於諾梵行者之經勞的話,則此法乃為不可樂,不可愛喜,不能使人愛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習,不能使人攝持,不能使人得為沙門,不能使人得成一意,不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不觀察諸法,不稱歎觀察諸法。如果有一種人,不觀察諸法,不稱歎觀察諸法的話,則此法乃為不可樂,不可愛喜,不能使人愛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習,不能使人攝持,不能使人得為沙門,不能使人得成一意,不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不宴坐(坐禪),不稱歎宴坐。如果有一種人不宴坐,不稱歎宴坐的話,此法就不可以樂,不可以愛喜,不能使人愛念,不能使人敬重,不能使人修習,不能使人攝持,不能使人得為沙門,不能使人得成一意,不能使人得證涅槃。此人雖然曾作此念:使諸修習梵行者來供養,來恭敬,來禮事於我。然而諸修習梵行的人,卻不供養他,不恭敬他,不禮事於他。

為甚麼呢?因為那人有此無量的惡法,由於他有此無量的惡法之故,使諸修習梵行的人不去供養他,不去恭敬他,不禮事於他。猶如惡馬被繫在於櫪(養馬的地方),而被飼養那樣,馬雖作如是之念:使人繫我而安置在於安隱之處,給我好的飲食,好好的看顧我。然而人卻不把牠繫置在於安隱之處,不給牠好的飲食,不好好的看顧牠。為甚麼呢?因為那匹馬有惡法,所謂極為粗弊,不溫良之故,使人不能把牠繫置在於安隱之處,不能給牠以好的飲食,不能好好的看顧牠。像如是的,此人雖然曾作此念:使諸梵行的人供養、恭敬、禮事於我。然而諸梵行的人,卻不供養、恭敬、禮事於他。

為甚麼呢?因為那個人乃有此無量的惡法,由於他乃有了此無量的惡法之故,使諸修習梵行的人不供養、恭敬、禮事於他。

或者有一種人,不喜樂於鬥諍,都稱讚止諍。如果有一種人不喜於鬥諍,而稱歎止諍的話,則此法可以樂,可以愛,可以喜,是能使人愛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習,能令人攝持,能令人得為沙門,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並不惡欲,而稱譽止惡欲。如果有一人不惡欲,而稱譽止惡欲的話,則此法為可以樂,可以愛,可以喜,能使人愛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習,能使人攝持,能使人得為沙門,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證涅槃。

或者有一種人,並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汙戒,而稱譽持戒。如果有一種人,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汙戒,而稱譽持戒的話,則此法為可以樂、可以愛、可以喜,能使人愛念,能使人敬重,能使人修習,能使人攝持,能使人得為沙門,能使人得成一意,能使人得證涅盤。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阿含經-424

 

如果知道邪見就是心穢的話,則知道後,便已斷除。像如是的對於那些非法欲心穢、惡貪心穢、邪法心穢、貪心穢、恚心穢、睡眠心穢、掉悔心穢、疑惑心穢、瞋纏心穢、不語結心穢、慳心穢、嫉心穢、欺誑心穢、諛諂心穢、無慚心穢、無愧心穢、慢心穢、大慢心穢、憍傲心穢、放逸心穢等也是同樣的。如知道那放逸是心穢的話,則知道後,便斷除。

他的心,與慈俱,遍滿於一方,而成就游止於其中。像如是的,遍滿於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於一切,而與慈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像如是的,心與悲與喜,也是同樣。而心與舍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梵志!這就是所謂洗浴內心,而不是洗浴外身。」

那時,梵志向世尊說:「瞿曇!可詣多水的河水中沐浴。」世尊問說:「梵志!如詣多水的河中沐浴的話,在那裡會得到甚麼呢?」梵志回答說:「瞿曇!在那多水河中沐浴的話,則因為這是世間齋潔之相,是度相,是福相之故,瞿曇!如詣多水河中去洗浴的話,那些人就會淨除一切的罪惡啊!」

那時,世尊為了那位梵志,就說頌而說:

妙好首梵志 若入多水河 是愚常遊戲 不能淨黑業

(妙好首梵志啊!如果進入多水的河中去沐浴,這是一種愚者的常行的

遊戲而已,並不能洗淨黑業〔黑業為惡業,是污染之業〕啊!)

好首何往泉 何義多水河 人作不善業 清水何所益

(妙好首!為甚麼須用泉水幹麼?在多水河洗浴有甚麼意義呢?人若作

那些不善之業的話,則那些清水有甚麼利益呢?)

淨者無垢穢 淨者常說戒 淨者清白業 常得清淨行

(清淨的人,就沒有垢穢,清淨的人乃常常說戒。清淨的人,乃為有清

白之業〔善業〕,都常得清淨之行。)

若汝不殺生 常不與不取 真諦不妄語 常正念正知

(如果你不殺生,常行不與則不取〔不偷〕,真諦〔諦實〕而不妄語,

而常於正念正知的話。)

梵志如是學 一切眾生安 梵志何還家 家泉無所淨

(則梵志啊!人都應該要如是而學,這樣,則一切眾生,都會得到

安隱的。梵志!又何必還家去洗浴呢?家庭裡的泉水仍然是無所

清淨啊〔不能淨心〕!)

梵志汝當學 淨洗以善法 何須弊惡水 但去身體垢

(梵志!你應當要學真正之洗淨之法,要用善法來洗淨才對!何必須要

那些弊惡之水,唯能洗去身體上的垢穢而已呢?)


梵志白佛說:「我也是作如是之念:淨洗要用善法,何須要用那些弊惡之水呢?」梵志就這樣的聽佛的教言,心中乃起大歡喜,即時禮拜佛陀的雙足,皈命於佛、法、眾(僧)。

梵志這時,乃白佛說:「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瞭解了。我從現在起,要自皈依佛與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納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起,終身都自皈依,乃至於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好首水淨梵志,以及諸位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阿含經-423

 

於是,世尊告訴他說:「阿難!此經名叫青白蓮華喻經,你當照如是的善於受持而誦。」那時,世尊並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都應當受持此青白蓮華喻經,要誦習守持。為甚麼呢?因為此青白蓮華經,乃為如法,而有真義,是修梵行的根本,能致於通,致於覺,也致於涅槃。如果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學道的話,就應當要受持此青白蓮華喻經,應善於諷誦受持。」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九十三、水淨梵志經第七(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由於水淨梵志而告訴諸比丘:有二十一穢(煩惱)汙於心的,就必至於惡處,而生地獄中。如不穢汙於心,就必至於善處,而生於天上。並為梵志說用善法淨洗之偈。梵志聽後,有所解,而心大歡喜,並終身自皈依三寶。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鬱鞞羅(譯為苦行林,位於摩揭陀國),尼連然河(譯為不樂著,恒河支流,佛陀舍苦行,而沐浴之河)岸,在於阿耶惒羅尼拘類的樹下,初得道之時。

於是(在此時),有一位名叫水淨的梵志,在於中午之後,仿佯(徘徊)而往詣於佛所。世尊遙見水淨梵志之到來,就由於水淨梵志的因緣,而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二十一種穢(煩惱),來汙人心的話,必定會至於惡處,而生在於地獄之中。甚麼叫做二十一種穢呢?所謂:(1)邪見心穢。(2)非法欲心穢。(3)惡貪心穢。(4)邪法心穢。(5)貪心穢。(6)恚心穢。(7)睡眠心穢。(8)掉悔心穢。(9)疑惑心穢。(10)瞋纏心穢。(11)不語結心穢。(12)慳心穢。(13)嫉心穢。(14)欺誑心穢。(15)諛諂心穢。(16)無慚心穢。(17)無愧心穢。(18)慢心穢。(19)大慢心穢。(20)憍傲心穢。(21)放逸心穢是。

如果有這些二十一種穢,汙於心的話,必定會至於惡處,會轉生於地獄之中。猶如將垢膩之衣,拿來給與染家,那位染師得其垢衣後,或者就用淳灰,或者就用澡豆,或者會用土漬,極力的把其洗浣,使此垢膩衣得到清潔。而染家雖為了洗衣,或用淳灰,或用澡豆,或用土漬,極力的洗浣,使其潔淨,然而此汙衣,仍然如故,還會存有穢色的。像如是的,如果有此二十一穢,汙於心的話,必定會至於惡處,會轉生於地獄之中。

那二十一穢呢?所謂邪見心穢、非法欲心穢、惡貪心穢、邪法心穢、貪心穢、恚心穢、睡眠心穢、掉悔心穢、疑惑心穢、瞋纏心穢、不語結心穢、慳心穢、嫉心穢、欺誑心穢、諛諂心穢、無慚心穢、無愧心穢、慢心穢、大慢心穢、憍傲心穢、放逸心穢是。如有此二十一穢,汙於心的話,必定會至於惡處,會轉生於地獄之中。

如果有人對於此二十一種穢,已不會污染其心的話,必定會至於善處,會往生於天上。那二十一穢呢?所謂(1)邪見心穢。(2)非法欲心穢。(3)惡貪心穢。(4)邪法心穢。(5)貪心穢。(6)恚心穢。(7)睡眠心穢。(8)掉悔心穢。(9)疑惑心穢。(10)瞋纏心穢。(11)不語結心穢。(12)慳心穢。(13)嫉心穢。(14)欺誑心穢。(15)諛諂心穢。(16)無慚心穢。(17)無愧心穢。(18)慢心穢。(19)大慢心穢。(20)憍傲心穢。(21)放逸心穢是。

如果有人對於此二十一種穢,已不汙其心的話,必定會至於善處,會往生於天上。猶如將白淨的波羅捺衣(鹿苑出產的淨潔之衣),拿去交給染家那樣,那位染師得此衣後,或者用淳灰,或者用澡豆,或者用土漬,極力的把衣洗浣,使其淨潔。對於此白淨的波羅捺衣,染家雖為了治它,而或用淳灰,或用澡豆,或用土漬,極力的洗浣,而使其淨潔,然而此白淨的波羅捺衣,本來就已經是淨衣,又洗而為潔淨。

像如是的,如有二十一種穢,不污染於心的話,必定會至於善處,會往生於天上。那二十一穢呢?所謂邪見心穢、非法欲心穢、惡貪心穢、邪法心穢、貪心穢、恚心穢、睡眠心穢、掉悔心穢、疑惑心穢、瞋纏心穢、不語結心穢、慳心穢、嫉心穢、欺誑心穢、諛諂心穢、無慚心穢、無愧心穢、慢心穢、大慢心穢。憍傲心穢、放逸心穢是。如有人對於此二十一種穢,已不會汙其心的話,必定會至於善處,會往生於天上。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阿含經-422

 

這就是,周那!我已經為你說漸損法,已經說發心法,已經說對法,已經說升上法,已經說般涅槃之法的了。如為人的尊師,為了其弟子所為,而發起大慈哀,而憐念愍傷其弟子,為其弟子求義,以及饒益,和求安隱快樂之事那樣,我現在都已作過了。你們也應當自作,應至於無事處的山林樹下,那些空安諍之處,去坐禪思惟,勿得放逸,須勤加精進,不使有後悔才好。這就是我的教敕,就是我的訓誨。」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大周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九十二、青白蓮華喻經第六(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有的法乃從身而滅,有的法乃從口而滅,有的法乃從慧見而滅。所謂能修身、戒、心、慧,有如蓮華為水生水長,出於水上而不著於水。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或者有的法,乃從身而得以滅,而不從口而滅;或者有的法,乃從口而得以消滅,而不從身而滅;或者有的法,乃不從身口而得以消滅,但以慧見而得以消滅。

甚麼叫做有的法乃從身而得以消滅,而不從口而滅呢?在比丘當中,有一類為有不善的身行,充滿而具足,而受持,而著於身。諸位比丘看見後,訶責那位比丘說:『賢者!你為甚麼被那些不善的身行充滿,而具足受持,而著於其身呢?賢者!你應該捨棄不善的身行,去修習善的身行啊。』那個人就在於後來之時,捨棄不善的身行,而修習善的身行。這叫做有一種法,乃從身而得以消滅,而不是從口而消滅。

甚麼叫做法乃從口而滅,而不從身而滅的呢?一位比丘,被不善的口行充滿,而具足,而受持,而著於口。諸位比丘看見後,訶責那位比丘而說:『賢者!你為甚麼被那些不善的口行充滿,而具足,而受持,而著於口呢?賢者!你應該捨棄那不善的口行,而修習善的口行啊!』那位比丘就在於後來之時,捨棄了不善的口行,而修習善的口行。這叫做有一種法乃從口而滅,而不從身而滅。

甚麼叫做法乃不從身口而滅,但以慧見而得以消滅呢?因為如增伺(貪欲)這種法,乃不從身與口而得以消滅,但以慧見而得以消滅的。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及惡欲、惡見等惡法,均不從身口而得以消滅,但以慧見而得以消滅的。這叫做,有一種法,乃不從身口而滅,但以慧見而得以消滅的。

如來或者有時會觀察,會觀察他人之少,而知道此人乃不如是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如果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話,就能得以滅除增伺(貪欲)。為甚麼呢?因為此人乃心生惡的增伺(貪欲)而住之故,才不得消滅。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同樣的(如修身,乃至修慧的話),就得以消滅惡欲、惡見的。為甚麼呢?因為此人的心,乃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知道此人像如是的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如果此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話,就得以滅除增伺(貪欲)。為甚麼呢?

因為此人的心,並不生惡增伺而住之故。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一樣。應該得以滅除惡欲、惡見的,為甚麼呢?因為此人之心,不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都是在水中而生,在水中而生長,而能浮出於水面之上,而不著於水那樣。像如是的,如來雖然在於世間降生,在於世間生長,而能超出於世間,其行為乃不著於世間之法。為甚麼呢?因為如來乃無所著、等正覺,乃超出於一切世間之故。」

那時,尊者阿難,正在執拂而侍在佛的身邊,於是尊者阿難乃到佛前,叉手(合掌)向佛,而白佛說:「世尊!此經應當名叫甚麼?要怎樣的受持呢?」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阿含經421

 

周那!如果只要發心去念欲諸善法,去如是的求學的話,就能有多所饒益,何況又有身與口之在行善法呢?周那!他人有惡欲、念欲,我乃沒有惡欲、念欲,就當要發心。周那!他人有害意瞋,我乃沒有害意瞋,就應當要發心。周那!他人有殺生、不與而取、非梵行,我乃沒有非梵行,就應當發心。周那!他人有增伺、諍意、睡眠所纏、調、貢高,而有疑惑,我乃沒有疑惑,就應當要發心。周邦!他人有瞋結、諛諂、欺誑、無慚、無愧,我乃有慚愧,應當要發心。周那!他人有慢,我乃沒有慢,應當要發心。

名周那!他人有增慢,我乃沒有增慢,就當應發心。周那!他人不多聞,我乃有多聞,應當要發心。周那!他人不觀諸善法,我乃觀諸善法,就應當要發心。周那!他人行非法的惡行,我乃行是法的妙行,當應要發心。周那!他人有妄言、兩舌、粗言、綺語、惡戒,我乃沒有惡戒,就應當要發心。周那!他人有不信、懈怠、無念、無定,而有惡慧,我乃沒有惡慧,就應當要發心。周那!猶如惡道與正道相對(惡路與好路),也猶如惡度(惡津渡)與正度(好的津渡)相對(有惡道則應回避而行,而有其他平坦之道。有惡津渡,就應回避它,應有其他好的津渡)。

像如是的,周那!那些惡欲,乃與非惡欲為對(相反),害意瞋,乃與不害意瞋為對,殺生、不與而取、非梵行,乃與梵行為對,增伺、諍意、睡眠、掉舉、貢高、疑惑,乃與不疑惑為對,瞋結、諛諂、欺誑、無慚、無愧,乃與慚愧為對,高慢的和不慢的為對,增慢的和不增慢為對,不多聞的和多聞的為對,不觀察諸善法的和觀察諸善法的為對,行非法的惡行的和行是法的妙行的為對,妄言、兩舌、粗言、綺語、惡戒的和善戒的為對,不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的,就和善慧的為對。

周那!如有法,為黑的話,就會有黑的報應,而會趣至於惡處。如有法,是屬於白的話,就會有白的報應,而得以升於上。像如是的,周那!惡欲者,就是以非惡欲為升上;害意瞋者,是以不害意瞋為升上;殺生、不與取、非梵行者,就以梵行為升上;增伺、諍意、睡眠、掉舉、貢高、疑惑者,是以不疑惑為升上;瞋結、諛諂、欺誑、無慚、無愧者,是以慚愧為升上;慢者,是以不慢為升上,增慢者,是以不增慢為升上,不多聞者,是以多聞為升上,不觀察諸善法者,是以觀察諸善法為升上,行非法的惡行者,是以行是法的妙行為升上,妄言、兩舌、粗言、綺語、惡戒者,是以善戒為升上,不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者,是以善慧為升上的。

周那!如果有人不能調御自己,而欲調御那些不調御的人的話,終究是沒有這道理的。自已為沒溺的人,而欲拔出他人之沒溺的話,終究是沒有這道理的。自己不般涅槃,而欲使那些不般涅槃的人般涅槃的話。終究是沒有這道理的(自己不證果,則不能使人證果。然而教人向果證邁進一事,必定會有的事)。

周那!如果有人,自已已調御,他人還不能調御,而欲調御那個人的話,必定會有這道理的。自己不沒溺,他人已沒溺,而欲拔出那位沒溺的人,必定是會有的事。自己已經般涅槃,而欲使那些還未般涅槃的人般涅槃的話,必定是會有的事。

像如是的,周那!惡欲者,是以非惡欲為之般涅槃。害意瞋者,是以不害意瞋為之般涅槃。殺生、不與取、非梵行者,是以梵行為之般涅槃。增伺、諍意、睡眠、掉舉、貢高、疑惑者,是以不疑惑為之般涅槃。瞋結、諛諂、欺誑、無慚、無愧者,是以慚愧為之般涅槃。慢者,是以不慢為之般涅槃,增慢者,是以不增慢為之般涅槃。不多聞者,是以多聞為之般涅槃。不觀察諸善法者,是以觀察善法為之般涅槃。行非法的惡行者,是以行是法的妙行為之般涅槃。妄言、兩舌、粗言、綺語、惡戒者,是以善戒為之般涅槃。不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者,是以善慧為之般涅槃。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阿含經-420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如有比丘,不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所可知的法,而無增伺。』然而那位賢者的心,乃不生惡增伺而住。像如是,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一樣。也不說他無惡欲、惡見,然而那位賢者的心,乃不生惡欲、惡見而住(安住於無惡欲、無惡見)。諸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乃知諸法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乃向於增伺盡、無餘涅槃(心向貪欲之滅盡,也向無餘涅槃)。像如是的,對於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同樣的道理。也沒有惡欲、惡見,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的心,乃向惡見法盡、無餘涅槃。」(心向滅盡惡見法,也向於無餘涅槃。)

尊者周那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尊者周那所說後,都歡喜奉行!

  

九十一、周那問見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周那講說漸損法、發心法、對法、升上法,以及涅槃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拘舍彌,住在於瞿師羅園。

於是,尊者大周那.(周那比丘,和前經同人),就在於晡時,從宴坐寤起,往詣於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旁。他仰白佛陀說:「世尊!在世間裡,有諸見(種種的見解)之產生,而生在於此。所謂計量(推想)為有神(神我),計量為有眾生,有人、有壽、有命、有世。(人、我相,眾生、壽者等差別相)世尊!要怎樣知?怎樣見?(要如何得以如實而知見),使這些見解得以消滅,得以捨離,而使這些餘見(種種推測思量的見解)不得延續,不得被人受持呢?」

那時,世尊告訴他說:「周那!在世間中有諸見解,生而又生,所謂計為有神,計為有眾生、有人、有壽、有命、有世。周那!如果欲使諸法滅盡,而無餘的話,就應如是而知,如是而見,使這些見解得以消滅,得以捨離,而使餘見不續、不受,當應學習漸損法。

周那!在於聖法與律當中,甚麼叫做漸損之法呢?當一位比丘的,就應離欲,離惡不善之法(初禪),乃至得到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應作如是之念:我行漸損之法(漸漸削減其過失)。周那!在於聖法與律當中,不但是有漸損而已,也有四增上心,與現法樂居。行者則從此起,而又還入。他應作如是之念:我行漸損之法。

周那!在於聖法與律當中,不但有此漸損法而已,當比丘的,應度一切的色想,而得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四種無色之定)。他應作如是之念:我行漸損之法。周那!在於聖法與律當中,不但有此漸損之法而已,也有四息解脫,而離開色,而得無色。行者從此起,而當為他人講說。他應作如此之念:我行漸損之法。周那!在於聖法與律當中,不但是有此漸損之法而已。

周那!他人有惡欲、念欲,我乃無惡欲、念欲,當應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有害意之瞋,我乃沒有害意之瞋,應當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有殺生、不與而取、非梵行,我乃沒有非梵行,當應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有增伺(貪欲)、諍意、睡眠所纏、調(掉舉)、貢高,而有疑惑,我乃沒有疑惑,當應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有瞋結、諛諂、欺誑、無慚、無愧,而我乃有慚愧,當學漸損之法。

周那!他人有慢,我乃沒有慢,當應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有增慢,我乃沒有增慢,應當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不多聞,我乃有多聞,當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不觀諸善法,我乃觀諸善法,應當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行非法的惡行,我乃行是法的妙行,當應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有妄言、兩舌、粗言、綺語、惡戒,我乃沒有惡戒,當應學漸損之法。周那!他人有不信、懈怠、無念、無定,而有惡慧,我乃沒有惡慧,當學漸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