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阿含經467

 

(2)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那位比丘)依此林而住,或者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能夠得到;學道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卻甚難可得(不容易得到)。那位比丘應作如是之觀察:我出家學道,乃不是為了衣被之故,不是為了飲食之故,不是為了床榻、湯藥之故,也不是為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我依此林而住後,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乃能得到;至於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卻甚難可得。雖然如是,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即可住於此林。

(3)當比丘的人,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乃不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之求索,也甚難,而不容易得到。那位比丘就應作如是之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乃不能得到;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也甚難可得。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就舍此休,在於夜半而離去,不要和別人道別。

(4)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者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而能得到;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並不難得到。那位比丘就應如是的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的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之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作此觀察後,乃依此林而住,乃可以到終身,而至於其命盡。如依於林而住那樣,依於塚間、村邑,乃至依於人而住,也是如是的道理。」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九、自觀心經(上)第三(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當一位比丘就應善自觀心,觀察後,瞭解是否得內止,是否得最上慧觀法,或得前者,或得後者,或二者皆不得。如果知道自己已得內止、最上慧觀法的話,就當更求漏盡智通作證。如果畜衣等四資具或狎習一切人而增長善法的話,得可以畜衣等或狎習一切人,不然,就不得畜積、狎習。又當分辨可習法,和不可習法,以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之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不能善觀於他心的話,當自善觀察於自己的心,應學如是。甚麼叫做比丘之善自觀心呢?一位當比丘的人,如果有此觀的話,必定會有多所饒益。我到底是得內止(內心寂止),而不得最上慧觀法(勝智法觀)呢?或者我為最上慧觀法,而不得內心之寂止呢?我為不得內心之寂止,也不得上慧觀法呢?我為得內心寂止,也得最上慧觀法呢?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2023-03-13 原始點

 














阿含經-466

 (3)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時,也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的話,則可以得涅槃;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如求索這一切時,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便依此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也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得定心,如不解脫時,也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時,仍然也不能得涅槃。至於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乃甚難可得。那位比丘應該要作如是之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或無正念,而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若不解脫,也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然而也不能得涅槃。連那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甚難可得。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就捨棄此林,夜半而離去,不可與他人道別。

(4)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而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則能得涅槃。學道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乃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的,都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的,則能得涅槃;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就應作如是的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或無正念時,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而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則能得涅槃;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即依此林而住,乃可以終身住下來,直至於命終。如依林而住那樣,如依於塚間、村邑,乃至依於人而住,也是如是。」

佛陀所說的為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林經(下)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所敘述的內容,大致和前經同樣,都說明出家人不是為求衣食等日常生活所需之物,主要在於證道,故能得證果的林間,則不管衣食等物之有無,當然能求得兩全之處,為最理想,不然就舍衣等物而求證道。裡面並強調沙門之義,是前後兩經小異之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1)當一位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他)依此林而住後,或者所為的出家學道,欲得為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能夠得到;學道的人所須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此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卻不能得到,而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

那位比丘便應作如是之觀察:我出家學道,並不是為了衣被之故,不是為了飲食、床榻、湯藥之故,也不是為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我依此林而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於我,卻不能得到;雖然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但是都沒有甚麼用處)。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可舍此林而去。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阿含經-465

 

像如是的,對於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天、無熱天,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對於淨(舍念清淨地,四禪天),有淨想,認為淨即是神,淨即是神所有,神即是淨所有。他這樣的計量淨即是神後,便不能知道淨之所以。對於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一、別、若干、見、聞、識、知,而能觀察意之所念、意之所思,從此世而至於彼世,從彼世而至於此世等事。他對於一切有一切之想,認為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有,神是一切所有。他計量一切即是神後,便不能知道一切之所以。

如果有沙門、梵志,對於地,則正確的認知地,認為地乃非是神,地非神所有,神非地所有。他不妄計地即是神後,他便正確的認知地。像如是的,對於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天、無熱天,也是同樣之理。他對於淨(清淨地之天),則知淨,認知淨乃非是神,淨非神所有,神非淨所有。他不妄計淨即是神後,他便能正確的知道清淨之天(色界天)。對於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一、別、若干、見、聞、識、知,而得以觀察意之所念、意之所思,從此世而至於彼世,從彼世而至於此世等事。他對於一切,則知一切,知道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有,神非一切所有。他不妄計一切即是神後,他便知一切。

所謂知道:我對於地,則知為地,地並不是神,地不是神所有,神不是地所有。我不妄計地即是神後,我便知道地。像如是的知道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天、無熱天,也是同樣的。我對於淨天,則知為淨天,淨天不是神,淨天非是神所有,神也不是淨天之所有。我不妄計淨天即是神後,我便正確的知道淨天。對於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一、別、若干、見、聞、識、知等,而得以觀意之所念、意之所思,從此世而至於彼世,從彼世而至於此世等事。我對於一切,則知一切,所謂一切並不是神,一切並不是神所有,神不是一切所有。我不妄計一切即是神後,我便正確的知道一切。」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位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林品第十

(有十經)(第二小土城誦)  

二林觀心二 達奴波法本 優陀羅蜜丸 瞿曇彌在後

(上、下二品林經、觀心經也為上下之二品,達梵行經、阿奴波經、諸法本經。優陀羅經、蜜丸喻經,瞿曇彌經即在於最後之一品)。  

七、林品林經(上)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諸比丘們分別四種所住之林:(1)如果不得正念,則雖不缺四事供養,也不應住。(2)或者可得正念,然而缺乏四事之供養,也不應離去。(3)如果此二均不得的話,就應舍此林,夜半而去。(4)假若二種都俱得的話,就應盡命而住。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1)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者未有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的話,便能得定心。如果不解脫的話,便得解脫,諸漏不盡的,則得漏盡,不得無上的安隱涅槃時,則得涅築。學道者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所謂四事供養,也就是出家人日常生活的四要具),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則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然而依此林而住後,如果沒有正念,而又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如不解脫,而又不能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仍然也不能得涅槃,只有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些一切的求索,為容易而不難得而已。

那位比丘就應作如是的觀察:我出家學道,並不是為衣被之故,不是為飲食之故,不是為床榻、湯藥等之故,也不是為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我依此林住時,如無正念,也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也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仍然也不得涅槃。唯有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以及諸生活之具,我對於這一切的求索乃容易而不難得到而已,這有甚麼好處呢?這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可捨棄此林而去。

(2)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如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時,也能得定心,如不解脫的話,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者,而能得漏盡,不得無上的安隱涅槃的,則得涅槃。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若求索這一切時,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便可以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如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便能得定心,如不得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則可以得涅槃。然而學道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一切的求索,卻甚難可以得到(非常難以得到)。

那位比丘便應作如是之觀察:我出家學道,乃不是為了衣被之故,不是為了飲食、床榻、湯藥之故,也不是為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依此林住後,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也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也能得漏盡,不得無上的安隱涅槃,則得涅槃。雖然學道之人所須要之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於這些一切的求索,甚難可得而已。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可以住在於此林。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阿含經-464

 

(7)比丘!當願我如果生三惡不善之念,所謂欲念、恚念、害念。對於此三種惡不善之念,心終不會執著,而得具足戒,而不廢禪定,而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8)比丘!當願我能離欲,離惡不善之法(初禪),……乃至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得具足戒而不廢禪定,而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9)比丘!當願我的三結已盡,而得須陀洹(入流,初果),不墮於惡法,定趣於正覺,極受七有(最多受七生),在天上人間七往來後,便得苦邊(苦盡而得阿羅漢),得具足戒而不廢禪定,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10)比丘!當願我的三結已盡,淫、怒、癡也已微薄,得一往來於天上人間(於天人處各生一次,一來果,二果),人天一往來後,便得苦邊(得阿羅漢),得具足戒而不廢禪定,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11)比丘!當願我對於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禁見、疑)都已滅盡(不還果,三果),生於彼間(色界),便般涅槃(得解脫而成阿羅漢),得不退法,不再還來此世間,得具足戒,而不廢禪定,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12)比丘!當願我得息解脫,離色而得無色,如其像定(禪定),身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以慧而觀察,而斷漏、知漏,得具足戒,而不廢禪定,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13)比丘!當願我有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天眼通,為王通,連下面之無漏,就為之六神通),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得具足戒而不廢禪定,成就觀行於空靜之處。」

於是,那位比丘聽佛所說,乃善受善持,就從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繞佛的身邊三匝後離去。那位比丘受佛的此教,就在於閒居的靜處,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無放逸。由於在閒居靜處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不放逸之故,就像族姓子之所為那樣,發心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沒有家庭牽累的學道者,唯修無上的梵行已完畢,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那位尊者知法後,至得阿羅訶(阿羅漢)。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想經第十(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如果對於地、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天、無熱天,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一、別、若干、見、聞、識、知等,一切悉知為: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有,神非一切所有。如果他不計量一切就是神後,他便能知道一切。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沙門、梵志,對於地,有地想,而認為地即是神,地即是神所有,神是地所有。他計量(認為)地即是神後,便不知道地之所以(神為神我,也就是我)。

2023-03-08 肌力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