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2日 星期三

2023-02-22 機能教學

 


















阿含經-452

 

一、增上心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如欲得增上心的話,富常常念於五相:1.念相與善相應,21.觀念惡患,3.不念念,4.以思行漸減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就應當數數(常常)念五種相,數念五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其心便會常住,會守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心。

那五種相呢?(1)當比丘的,應念與相之善的相應,這時如果生不善之念的話,他就因於此相,又更念和異相之善相應,使惡不善之念不會發生。他乃因於此相,更念與異相之善相應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在於內而止息,而一意得定。猶如木工師、木工的弟子們,他們持墨繩,用絣在於木材上,然後就用利斧,斫治而令其直。像如是的,比丘!因於此相,又更用與異相之善的相應之念,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就因於此相,更念和異相之善相應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當應以數數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內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2)又次,比丘!念和相之善的相應時,如果會生不善之念的話,他就應該觀此念為惡的,為有災患,此念乃為不善,此念乃為惡的,此念乃為智者所惡的,此念如滿具的話,就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因為會使其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像如是的觀察為惡的話,則所生的不善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人在年少時,端正可愛,而沐浴澡洗,著明淨之衣,用香塗身,修治他的頭髮,極使其淨潔。對於此人,或者用死蛇,或者用死狗,或者以死人殘餘為半的青色(半瘀青),已經膨脹臭爛,都有不淨之物流出等東西,繫著在其頸上時,他便會厭惡其污穢,會不喜不樂那樣。像如是的,比丘!他觀察此念為惡,為有災患,此念為不善,此念是惡,此念乃為智者所厭惡,此念如果滿具的話,就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因為會使人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像如是的觀察為惡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應當要數數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3)又次,比丘!念與相的善相應時,生不善之念,觀察念之惡患時,又生不善之念的話,那位比丘就不應念此念,因為會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不念此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有目之人,光色(有形的物體)現在於光明之處,而不用見(不想見它)那樣。他或者閉目,或者將其身避而過去,則你們的意見如何呢?色雖在而光明,而那個人可得納受其色相嗎?回答說:『弗也!』像如是的,比丘不應念此念,因為會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不念此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就應當要數數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阿含經-451

 

摩訶男!我又再問他們說:『諸位尼犍們!你們都信尊師,而沒有疑嗎?』他們就又回答我而說:『如是,瞿曇!我們都信我們的尊師,並沒有疑惑。』摩訶男!我又問說:『尼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們的尊師尼犍,本來屢次的作惡不善之業。他本來(宿世)曾為尼犍,死後,現在生在於人間,出家而作尼犍,而行不坐之行,常立而不坐,而受如是之苦,都像你們這些人,及諸弟子嗎?』他們又回答我而說:『瞿曇!樂乃不因於樂而得,乃因於苦而得。如頻鞞娑羅之樂,乃為沙門瞿曇你所不如的。』(王之享受而安住於樂,乃比出家人更安住於樂,故如以樂會得樂,則瞿曇乃不如那位王者)。

我就又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的癡狂,所說的都不符於義呢?為甚麼呢?因為你們乃不善,而無所曉了,而不知時宜。你們所作的此說:如頻鞞娑羅之樂,乃沙門瞿曇所不如的。尼犍啊!你們本來應該要作如是之問:到底是誰之樂為勝?是頻鞞娑羅王呢?或者是沙門瞿曇呢?尼犍啊!如果那時我乃作如是之說,而說我為勝,頻鞞娑羅王乃不如我的話,尼犍啊!你們就可得作如是語:如頻鞞娑羅王之樂,乃沙門瞿曇之所不如的。』那些諸位尼犍就作如是之說:『瞿曇!那麼,我們現在重新請問沙門瞿曇你,到底是誰之樂為勝?是頻鞞娑羅王呢?是沙門瞿曇你呢?』我就又對他們說:『尼犍!我現在問你們,你們就隨你們所解的來回答。諸尼犍們!你們的意見如何呢?頻鞞娑羅王可得如意而靜默無言,因此而經過七日七夜,得到歡喜快樂嗎?』尼犍回答說:『弗也!瞿曇!』我又問:『六、五、四、三、二日,或一日一夜,得如意靜默無言的歡喜快樂嗎?』尼犍回答說:『弗也!瞿曇!』又問說:『尼犍!我是否可得如意的靜默無言,因此而能一日一夜得歡喜快樂嗎?』尼犍回答說:『如是!瞿曇!』我又說:『二、三、四、五、六日,或七日七夜,得如意的靜默無言的歡喜快樂嗎?』尼犍回答說:『如是!瞿曇!』我又問說:『諸尼犍們!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到底是誰的樂為勝?是頻鞞娑羅王呢?是我呢?』尼犍們回答說:『瞿曇!如我們納受而瞭解沙門瞿曇你所說的,則知瞿曇之樂為勝,頻鞞娑羅王乃不如你啊!』

摩訶男!因此,故知,欲乃沒有快樂,乃有無量的苦患。如多聞的聖弟子,不見如真(不如實而見)的話,則他會被欲所覆,會被惡不善所纏,不得舍之樂,以及無上息。摩訶男!像如是的,那類的多聞的聖弟子,會被欲而退轉。摩訶男!我乃知道欲乃沒有樂,有無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如實而知)後,就不會被欲所覆,也不會被惡不善之法所纏,便得舍之樂,以及無上息。摩訶男!因此之故,我乃不被欲,而退轉。」

佛陀所說的為如是。釋摩訶男,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於!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阿含經-450

 摩訶男!又次,眾生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之故,著鎧被袍,持矟弓箭,或者執刀楯,沖入於村,進入於邑,入於國,入於城,而穿牆而發掘寶藏,而劫奪財物,斷截王的退路。或者至於他巷,去壞村、害邑、滅國、破城。就中,或者有人被王人所捉,而被用種種的刑具拷治。如截手、截足、或手足都被截斷,或被截耳、截鼻,或耳鼻同截.或者為臠而臠割,或者被拔須、拔發,或者鬚髮同被拔,或者放著在檻中,而用衣裹纏,而用火燒,或者用沙壅、草纏而火苪,或者納入鐵驢的腹中,或者著在於鐵豬的口中,或者置於鐵虎口中而燒,或者安在於銅釜中,或者著於鐵釜中而煮,或者段段而截,或用利叉而刺,或用鐵鉤而鉤,或倒臥鐵床,用沸油澆之,或坐在鐵臼,用鐵杵杆搗之,或用龍蛇蜇他,或用鞭鞭他,或用杖撾,或用棒打,或活活的貫在高標上,或梟其首。他們在此裡面,或者會死亡,或者會怖畏,都受極重之苦。摩訶男!這叫做現法的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

摩訶男!又次,眾生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之故,行身的惡行,行口、行意的惡行。他在於後來之時,因疾病而著在床上,或坐臥在地上,都由於苦之逼身,而受極重之苦,不可愛樂。他如有身的惡行,口、意的惡行的話,則他在於臨終之時,會當在於前面為覆障。猶如太陽將沒之時,在大山崗之側,其影障之覆地那樣(山影倒懸訶下)。像如是的,他如果有身的惡行,有口、意的惡行,會現在於前而覆障。他會作如是之念:我本來所作的惡行在前覆我,我本來並不作福業,都多作惡業之故。倘若有人作惡而兇暴,唯作罪業,而不作福,不行善,甚麼都不怕,而無所依、無所皈,而隨其生處的話,我必定會生在於那個地方。從此而有些後悔,然而後悔的來不及,而不善死,無福業而臨終。摩訶男!這叫做現法的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

摩訶男!又次,眾生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之故,行身的惡行,行口、意的惡行。他由於身口意的惡行之故,因於此,緣於此,而身壞命終之時,必定會至於惡處,會生於地獄之中。摩訶男!這叫做後世的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摩訶男!因此之故,當知!欲乃一向無樂(不會帶給人以快樂),乃有無量的苦患。多聞的聖弟子,不見如真(不如實而知見)的話,他就會被欲所覆,不能得到舍樂,以及無上之息。摩訶男!像如是的那位多聞的聖弟子,就由於欲,而會退轉的。摩訶男!我知道欲,乃不會有快樂,為有無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後(如實有知見後),摩訶男!我就不會被欲所覆,也不會被惡所纏,便能得到舍樂,以及無上之息。摩訶男!因此之故,我乃不由於欲而退轉。

摩訶男!有一個時候,我曾遊行於王舍城,住在於鞞哆邏山(黑岩)的仙人七葉屋。摩訶男!我在於晡時,從宴坐起後,往至於廣山(黑石室)。就在那個地方看見過眾多的尼犍(離繫外道),行不坐之行,都常立而不坐,都受極重之苦。我乃往問而說:『諸位尼犍!你們為甚麼緣故,而行這種不坐之行,都常立不坐,而受如是之苦呢?』他們乃如是的說:『瞿曇!我們有尊師尼犍,名叫親子(六師外道之一),他乃教我們而作如是之說:諸位尼犍們!你們如果宿命有不善之業,則因此苦行之故,必當會得以滅盡。如果現在行身的妙行,而護持,口與意都行妙行而護持的話,則因緣於此之故,就不會再作惡不善之業。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阿含經-449

 

於是,釋摩訶男,就從座站起,偏袒的著衣,叉手向佛,仰白世尊而說:「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使我的心能得清淨,能除疑惑而得道!」

世尊告訴他說:「摩訶男!有五欲的功德(功能),能使人可愛、可念、歡喜,其欲都相應,而使人快樂。那五種呢?所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是。由於此,而使王,以及王的眷屬,得到安樂歡喜的。摩訶男!這乃是極為是欲的味,是沒有再過於此的,其有所患也是非常的多。

摩訶男!甚麼叫做欲之患呢?摩訶男!一位族姓子,都隨著其有的技術,以自生存生活,或者作田業,或者行治生,或者以學書,或者明算術,或者知工數,或者打刻印,或者作文章,或者造手筆,或者曉經書,或者去作勇將,或者去奉事主。他們在寒時,就會為寒,熱時就會為熱,饑渴、疲勞,或被蚊虻所蜇等,在此種環境當中,作如是之業,以求圖其錢財。摩訶男!這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勤勉)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時,如果得不到錢財的話,便會生憂苦、愁戚、懊惱,其心則會生癡,而作如是之說:『唐作唐苦(徒作徒勞)耳,所求的都沒有其果。』

摩訶男!那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時,假若能得錢財的話,他們就會愛惜,就會要守護而密藏起來。為甚麼呢?因為:『我的這些財物,不可使王來奪取而去,不可被賊所劫,不可被火所燒,或致於腐壞,或亡失,或出財而無利可得,或作諸事業之用,而不成就。』他們作如是的守護密藏,而如果有一天被王奪、賊劫、火燒、腐壞、亡失的話,他們便會生憂苦、愁戚、懊惱,心則會生癡,而作如是之說:『如這些財物乃為我長夜所可愛念的,然而它卻一旦亡失了。』摩訶男!像如是的現法之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

摩訶男!又次,眾生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之故,母會和子共諍,子會和母共諍,父子、兄弟、姊姝、親族,都會更相說惡,何況對於他人呢?摩訶男!這叫做現法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

摩訶男!又次,眾生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之故,王會和王共諍,梵志會和梵志共諍,居士會和居士共諍,民會和民共諍,國會和國共諍。他們由於鬥諍,而共相憎恨之故,會用種種的器仗,而轉相加害。或者用拳用扠,或用擲,或用杖打、刀斫。他們在鬥諍時,或者會死亡,或者會恐怖,都受極重之苦。摩訶男!這叫做現法的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

摩訶男!又次,眾生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之故,而著戰鎧,被戰袍,持矟、弓箭,或執刀楯,沖入在於軍陣中,或者用象鬥,或者用馬(騎馬),或者用車(乘戰車),或者使步軍(步兵),或者徵召男女去戰場。他們在鬥諍時,或者會死亡,或者會恐怖,都受極重之苦。摩訶男!這叫做現法的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

摩訶男!又次,眾生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之故,而著鎧、被袍,持矟、弓箭,或執刀楯,去奪他國,去攻城破塢,而共相格戰,而打鼓吹角,高聲喚呼。或用槌打,或用鉾戰,或用利輪,或用箭射,或以亂石投下,或用大弩,或用融銅的珠子灑之。他們當鬥諍之時,或者死亡,或者恐怖,都受極重之苦。摩訶男!這叫做現法的苦陰,都因於欲,緣於欲,以欲為本的。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202302-16 肌力教學

 













阿含經-448

 

(1)甚麼叫做覺(受)之味呢?當一位比丘的,能離開欲,離開惡不善之法(初禪),而至於得證第四禪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在於那時,不會念自害,也不會念害他,如不念害的話,這叫做覺的樂味。為甚麼呢?因為不念害的話,就能成就此樂之故。這叫做覺之味。

(2)甚麼叫做覺(受)之患呢?覺就是無常之法,是苦之法,是生滅之法,這叫做覺之患。

(3)甚麼叫做覺(受)之出要呢?如果斷除覺,捨離於覺,滅除於覺,其覺已盡,而度覺而出要,就叫做覺之出要。如果沙門、梵志,對於覺之味,覺之患,覺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的話,他就終究不能自斷其覺(受),何況又能斷除他人之覺呢?如有沙門、梵志,對於覺味、覺患、覺出要,知如耳(如實而知)的話,他既自能斷除其覺,也就能斷除他人之覺。」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苦陰經(下)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釋摩訶男,因生染法與恚法,及癡之法。佛陀乃為說欲之味、欲之患。佛陀說如能如寅而知的話,就不為被染恚癡所覆,而能得無上息。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釋羈瘦(釋迦族的國家),住在於加維羅衛的尼拘類園。

那時,釋摩訶男(釋迦族的摩訶男-大名。甘露飯王之子,阿那律之兄,為佛的堂弟),在於中午後,仿佯(徘徊)而往詣於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我乃如是的知道世尊之法(知道世尊是以此法教人的):『使我的心中能得滅除三穢。所謂染心穢、恚心穢、癡心穢是。』世尊!我乃如是而知這些法。但是我的心中,又一再的生起染法、恚法、癡法。世尊!我曾作如是之念:我到底是有甚麼法不滅除,才會使我的心中一再的生染法、恚法、癡法呢?」

世尊告訴他說:「摩訶男!你有一法不滅,才會不能斷滅染恚癡的。所謂你乃住在於家庭裡,由於不至信,而不能捨棄家,不能為無家庭牽累的專心去學道。摩訶男!如果你能滅除此一法的話,你就必定不會再住於家,必定能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去專心學道。然而你乃由於此一法不能斷滅之故,而住在於家,不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專心去學道。」